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42
1
作者 刘吉余 郝景波 +1 位作者 伊万泉 张卫东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7,共3页
提高油藏描述的精度、确定剩余油的分布、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是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介绍一种研究油藏非均质性的新方法———流动单元研究方法。流动单元不仅具有相同(似)的沉积特征,而且具有相同(似)的流动特征。将流动单元的研... 提高油藏描述的精度、确定剩余油的分布、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是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介绍一种研究油藏非均质性的新方法———流动单元研究方法。流动单元不仅具有相同(似)的沉积特征,而且具有相同(似)的流动特征。将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分为2种,一种是岩心定性分析方法,另一种是修改的KozenyCarman方程方法,给出了流动单元研究的步骤。介绍了流动单元在储层评价、剩余油分布与预测、油藏数值模拟、渗透率解释等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描述 地质模型 流动单元 剩余油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类型 被引量:17
2
作者 母国妍 钟宁宁 刘宝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11-616,共6页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原油物性和族组成具有由深到浅、由凹陷中心向边缘,原油密度、粘度及含蜡量等逐渐增加,饱和烃含量降低,非烃+沥青质含量增高的特征。从原油饱和烃色谱实验分析来看,色谱面貌既有单峰型,又有双峰型;既有前峰,又有后峰型...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原油物性和族组成具有由深到浅、由凹陷中心向边缘,原油密度、粘度及含蜡量等逐渐增加,饱和烃含量降低,非烃+沥青质含量增高的特征。从原油饱和烃色谱实验分析来看,色谱面貌既有单峰型,又有双峰型;既有前峰,又有后峰型;既有光滑,又有锯齿型;还有降解型。色谱参数Pr/Ph比值南部普遍较北部高。从饱和烃色质分析来看,原油甾烷系列C27—C29规则甾烷以直线斜坡型为主,凹陷南部少数以C28规则甾烷占优势。综合原油的物理性质及地球化学特征,将该区原油按生源与成油环境划分成2大类,再根据成熟度与遭受的次生改造作用,将这2大类各划分3个亚类。这种以微观实验数据为依托,综合原油宏观特征的分类方法将为今后的油源对比研究及勘探预测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地球化学 成因类型 古近系 辽河西部凹陷 辽河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时深效应指数预测储层孔隙度——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沙三中亚段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王粤川 孟元林 +5 位作者 贺茹 孙洪斌 黄文彪 黄小龙 肖丽华 高建军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6年第5期308-312,329,共6页
基于Sombra和Kiang提出的用时深效应指数TDI预测储层孔隙度的方法,在层序地层研究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沉积微相储层TDI与实测孔隙度的相关模型,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计算出待评价区不同沉积微相储层的TDI值,对辽河坳陷西部凹... 基于Sombra和Kiang提出的用时深效应指数TDI预测储层孔隙度的方法,在层序地层研究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沉积微相储层TDI与实测孔隙度的相关模型,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计算出待评价区不同沉积微相储层的TDI值,对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沙三中亚段储层孔隙度进行了预测。与研究区已钻井实测孔隙度对比结果表明,在钻井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利用本文方法可以对填隙物含量大于10%一定范围储层的孔隙度进行预测。探讨了超压情况下TDI的计算,以期使利用TDI预测储层孔隙度的适用范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沉积微相 时深效应指数 孔隙度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孔隙度预测与有效天然气储层确定——以渤海湾盆地鸳鸯沟地区为例 被引量:19
4
作者 孟元林 王粤川 +4 位作者 牛嘉玉 孙洪斌 殷秀兰 肖丽华 高建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2-44,共3页
储层孔隙度主要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和控制。通过对不同沉积微相成岩强度指数与储层孔隙度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了储层孔隙度预测模型。据此预测出渤海湾盆地鸳鸯沟地区古近系沙三下亚段储层孔隙度主要介于5.0%~30.0%之间,... 储层孔隙度主要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和控制。通过对不同沉积微相成岩强度指数与储层孔隙度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了储层孔隙度预测模型。据此预测出渤海湾盆地鸳鸯沟地区古近系沙三下亚段储层孔隙度主要介于5.0%~30.0%之间,孔隙度大于5.8%的有效天然气储层分布于鸳鸯沟地区的斜坡带。储层孔隙度预测误差小于2.5%,其填隙物含量为1.0%~48.0%,平均为16.1%。因此该模型可用于填隙物含量较高的碎屑岩储层孔隙度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成岩作用 孔隙度 预测 天然气 储集层 渤海湾盆地 古近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井油层地球化学检测及实践 被引量:3
5
作者 戴鸿鸣 黄清德 +6 位作者 王海清 林峰 王顺玉 孙洪斌 马常星 李明阁 潘秀林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30-34,共5页
以辽河盆地滩海地区海南构造上新探井海南8井为实例,详细阐述了利用储层沥青饱和烃色谱特征、储层沥青含量和族组成特征检测油层和预测原油物理性质的地球化学方法,达到了在钻探过程中经济、快速地发现油层的目的,这一方法具有耗时... 以辽河盆地滩海地区海南构造上新探井海南8井为实例,详细阐述了利用储层沥青饱和烃色谱特征、储层沥青含量和族组成特征检测油层和预测原油物理性质的地球化学方法,达到了在钻探过程中经济、快速地发现油层的目的,这一方法具有耗时少、预测精度高和能在钻井过程中及时进行的特点,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井 油层 地球化学测井 盆地 油气藏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无酸值低活性原油油藏的ASP驱油体系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红庄 罗幼松 +1 位作者 朱怀江 刘加林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52-356,共5页
针对原油酸值为零的辽河油田曙光4714区块原油,进行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简称ASP)复合驱油的研究。从14种表面活性剂中优选出了两种与NaOH+Na2CO3混合碱和聚合物复配的ASP体系,可使油/水动态界面... 针对原油酸值为零的辽河油田曙光4714区块原油,进行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简称ASP)复合驱油的研究。从14种表面活性剂中优选出了两种与NaOH+Na2CO3混合碱和聚合物复配的ASP体系,可使油/水动态界面张力平衡值降至10-4mN/m;还研究了该配方体系与原油的乳化性能、长期稳定性,并作出了活性图;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在人造岩心上ASP体系可提高采收率20.6%,在人工充填天然油砂岩心上可提高采收率26.8%,采出液十几分钟后乳化现象消失,油/水彻底分离,界面清晰。本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无酸值低活性原油,ASP复合驱也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油 ASP驱油 零酸值原油 原油 油藏 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凝胶与聚合物交替注入参数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张继红 程翘楚 +1 位作者 陈喜玲 李理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4-98,共5页
大庆油田经过聚合物驱后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存在水驱控制程度低、层间矛盾大等问题。为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采收率,改善大庆油田注采开发现状,在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N5试验区开展了聚合物驱后凝胶与聚合物交替注入参数优... 大庆油田经过聚合物驱后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存在水驱控制程度低、层间矛盾大等问题。为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采收率,改善大庆油田注采开发现状,在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N5试验区开展了聚合物驱后凝胶与聚合物交替注入参数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聚驱后凝胶与聚合物交替注入驱油采用小段塞多轮次的段塞提高采收率效果优于大段塞少轮次的段塞;最佳组合的段塞为凝胶(0.02PV)+聚合物(0.03PV),共计注入11轮次,注入总量为0.55PV;经过凝胶与聚合物交替注入驱油后,其阶段采收率可在聚驱基础上提高10%左右,说明凝胶与聚合物交替注入驱油方法具备进一步开发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凝胶 聚合物 交替注入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