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盆地桃园地区浅层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国勇 张建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0-13,共4页
桃园构造位于辽河断陷盆地东部凹陷的南部,形态为一完整的断裂背斜,面积40km2。通过对该区浅层天然气藏的构造地质特征、储层地质特征的综合评价和分析研究,认为桃园构造形成于下第三纪沙三晚期,东营末期趋于完善,二界沟深大... 桃园构造位于辽河断陷盆地东部凹陷的南部,形态为一完整的断裂背斜,面积40km2。通过对该区浅层天然气藏的构造地质特征、储层地质特征的综合评价和分析研究,认为桃园构造形成于下第三纪沙三晚期,东营末期趋于完善,二界沟深大断裂控制了本区的构造格局和沉积类型,中、深断层是油气向浅层运移的通道;另一方面,该区东营组以泛滥平原河道砂体沉积为主,纵向上不连续,平面上可多期叠加连片,储层颗粒相对较细,分选及磨圆中等一较好,粒间呈点接触,具高孔、高渗特征,横向变化大,连通性较差。气层埋藏浅,大多数埋深<1400m,其分布受断层控制,气藏类型有构造、构造一岩性和岩性气藏三类之分,故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藏,采用不同的勘探开发手段,以最少的投入,高效益地勘探开发储量可观的浅层构造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 浅层气 地质特征 天然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地质研究提高滚动勘探开发效果
2
作者 张学汝 杨英杰 +1 位作者 陈和平 尹万泉 《断块油气田》 CAS 1997年第5期12-14,30,共4页
“八五”以来,辽河油田根据辽河油区复式油气藏和断块油气藏特点,实行滚动勘探开发,打破勘探与开发分阶段进行的工作模式,实现早期介入,把开发工作主动向勘探延伸。根据实施中所取得的大量第一性资料,应用三维地震及小层沉积相分... “八五”以来,辽河油田根据辽河油区复式油气藏和断块油气藏特点,实行滚动勘探开发,打破勘探与开发分阶段进行的工作模式,实现早期介入,把开发工作主动向勘探延伸。根据实施中所取得的大量第一性资料,应用三维地震及小层沉积相分析等技术,开展综合地质研究,不断加深对地下情况的再认识。重新落实了构造形态,断层位置、物源方向、砂体及储层的变化规律、油水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情况,及时部署了扩边井和控制井,从而不断发现新的含油层位,不断扩大含油面积,不断增加地质储量,不断扩大产能建设规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辽河油田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勘探开发 滚动勘探开发 地质储量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滚动勘探开发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马宏斌 汤文芝 +1 位作者 龚荣辉 宝金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1999年第S1期27-29,共3页
运用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测井、地质和计算机等多学科技术,结合实际资料开展滚动勘探。以达到增储上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本文以冷37 块为例,研究了该断块区石油地质特征,取得好的效果。
关键词 滚动勘探开发 精细解释 特殊处理 沉积相 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滚动勘探开发加快油田产能建设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学汝 《断块油气田》 CAS 1997年第1期29-32,共4页
针对辽河油区牛居、青龙台油田断块多而小,断块间含油饱和度差异大,纵向上含油层系多,油水层间互为特点的层状岩性构造油气藏,适时地采用滚动勘探开发的方法,加快了勘探开发速度,提高了经济效益,是断块油气田滚动勘探开发的一个... 针对辽河油区牛居、青龙台油田断块多而小,断块间含油饱和度差异大,纵向上含油层系多,油水层间互为特点的层状岩性构造油气藏,适时地采用滚动勘探开发的方法,加快了勘探开发速度,提高了经济效益,是断块油气田滚动勘探开发的一个典型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油气藏 滚动勘探开发 构造 含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震成像技术在牛心坨地区滚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5
作者 李宏伟 《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 1997年第2期45-47,共3页
含油气储层的成因与展布是油气滚动勘探开发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井位的部署以及勘探开发工作的成败。本文针对牛心坨地区沙三段油气滚动勘探开发中存在着含油气储层层布规律不清的问题,阐述了运用三维地震成像技术再现古河道... 含油气储层的成因与展布是油气滚动勘探开发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井位的部署以及勘探开发工作的成败。本文针对牛心坨地区沙三段油气滚动勘探开发中存在着含油气储层层布规律不清的问题,阐述了运用三维地震成像技术再现古河道砂体展布,指导油气勘探开发井位部署的方法,以及所取得的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心坨 三维地震勘探 古河道 砂体 预测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岩发育区的砂岩储层特征研究及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6
作者 张戈 陈振岩 郑治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6年第4期1-3,12,共4页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南部地区火山岩十分发育,具有厚度大、分布广的特点。砂岩储层与火山岩是互层分布,其厚度呈负相关。通过对测井建立的沉积相模型进行沉积相带划分,预测出河道、天然堤微相及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为有利的含油气相带;同...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南部地区火山岩十分发育,具有厚度大、分布广的特点。砂岩储层与火山岩是互层分布,其厚度呈负相关。通过对测井建立的沉积相模型进行沉积相带划分,预测出河道、天然堤微相及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为有利的含油气相带;同时依据钻井资料分区块、分层追踪砂体,最后进行精细地震预测。采用这些综合研究方法部署的评价井和开发井均获得高产油气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砂岩储层 储集层 沉积相 预测 辽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曙光欢喜岭潜山带 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熊永强 耿安松 +4 位作者 王春江 盛国英 傅家谟 肖乾华 李金有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7-264,共8页
对辽河油田曙光欢喜岭潜山带沙三段(Es3) 和沙四段(Es4) 典型的未成熟源岩样品进行了高温高压干体系的生排烃热压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300 ~400 ℃(Ro =0 .33 % ~1 .30 % ) 为该区域烃源岩的主... 对辽河油田曙光欢喜岭潜山带沙三段(Es3) 和沙四段(Es4) 典型的未成熟源岩样品进行了高温高压干体系的生排烃热压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300 ~400 ℃(Ro =0 .33 % ~1 .30 % ) 为该区域烃源岩的主要生排烃阶段;沙四段具有更好的生排油潜力,可能是曙光- 欢喜岭潜山带较好的烃源岩;生排烃作用对排出油和残留油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具有明显的影响,在油/ 源对比时应特别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实验 残留油 辽河油田 烃源岩 生排烃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区砂岩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中储层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于兰兄 杨延东 汪宝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9年第1期52-57,共6页
方法根据砂岩稠油储层的基本特征,运用室内模拟实验、结合检查取心井及动态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出储层变化规律。目的为有效地保护储层提供依据。结果建立了蒸汽吞吐开采中储层变化模式。结论蒸汽吞吐中储层变化受温度、pH值及溶液... 方法根据砂岩稠油储层的基本特征,运用室内模拟实验、结合检查取心井及动态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出储层变化规律。目的为有效地保护储层提供依据。结果建立了蒸汽吞吐开采中储层变化模式。结论蒸汽吞吐中储层变化受温度、pH值及溶液介质影响,使近井筒处储层物性变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蒸汽吞吐 模拟 油层注水 储集层 注蒸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区稠油热采中储层变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其成 郭彦臣 刘志惠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9年第3期54-57,共4页
方法 采用动态物理模拟、热采储层变化数值模拟、原油性质变化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热采储层敏感性评价等新技术 ,分析了储层中的水、油、岩在热采条件下的变化趋势。目的 改善稠油热采开发效果。结果 根据不同热采方式的特点 ,建立了... 方法 采用动态物理模拟、热采储层变化数值模拟、原油性质变化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热采储层敏感性评价等新技术 ,分析了储层中的水、油、岩在热采条件下的变化趋势。目的 改善稠油热采开发效果。结果 根据不同热采方式的特点 ,建立了适合储层中热液与矿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迁移—化学反应藕合模型 ,编制了数值模拟软件 ;总结了储层在热采条件下矿物溶解反应的变化趋势 ,以及不同热采条件对储层中各原油微观组分的作用效果。结论 实现了对不同热采条件下储层发生的矿物溶解、沉淀和液体组成改变的预测 ,并提出了改善稠油热采开发效果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热力采油 储集层 模拟 辽河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曙103古潜山储层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宗飞 魏喜 王仁厚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2-17,共6页
方法利用古生物化石确定地层时代;通过岩石学研究,探讨潜山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目的为曙先低潜山带的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结果曙103古潜山地层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和下古生界寒武系两个地层单元组成;储集空间为孔─缝型,整体上看曙... 方法利用古生物化石确定地层时代;通过岩石学研究,探讨潜山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目的为曙先低潜山带的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结果曙103古潜山地层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和下古生界寒武系两个地层单元组成;储集空间为孔─缝型,整体上看曙103古潜山储层是由两个孔隙连通单元组成的复合块状油气藏,指出了角砾状云岩是最有利的储集岩。结论曙103古洛山在地层和储层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认识,一是证明了辽河盆地内部有古生界存在,扩大了盆地内古潜山储层的勘探领域;二是为辽宁省区域地质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盆地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古地温演化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殷秀兰 武红岭 +6 位作者 马寅生 王小凤 吴铁生 陈正乐 白嘉启 王庆丰 郑治宇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106-112,共7页
基于化学动力学原理,采用镜质组反射率模拟计算法,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14口井的古地温演化进行了恢复,重建了各时期平均古地温柱。总结了古地温演化的总体特征,认为研究区古近纪古地温演化特点是Es3高,Es1-2低,Ed-N高,为波状高地温演化... 基于化学动力学原理,采用镜质组反射率模拟计算法,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14口井的古地温演化进行了恢复,重建了各时期平均古地温柱。总结了古地温演化的总体特征,认为研究区古近纪古地温演化特点是Es3高,Es1-2低,Ed-N高,为波状高地温演化。区域上,凹陷内部呈南北高、中央低的趋势,南部黄金带、二界沟及北部牛居地区的地温梯度一般在35℃~40℃/km,而中段相对较低(29℃~35℃/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 东部凹陷 古地温演化 地温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巨厚砾岩稠油油藏划分开发层系的隔夹层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哲 张晖 史迹忠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3-26,共4页
方法根据砂体岩性变化及电性特征,利用测井资料、压裂分析结果,计算出不同岩性隔夹层的杨氏模量、泊松比、破裂压力等,从而选择隔夹层。目的为深层巨厚砾岩稠油油藏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提高油层纵向动用程度和采收率提供依据。结... 方法根据砂体岩性变化及电性特征,利用测井资料、压裂分析结果,计算出不同岩性隔夹层的杨氏模量、泊松比、破裂压力等,从而选择隔夹层。目的为深层巨厚砾岩稠油油藏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提高油层纵向动用程度和采收率提供依据。结果该方法应用于冷43块开发方案,有效地选择了非泥质隔夹层,将E2s23油层划分为两套层系开发,利用天然能量开采,单井初期日产油10~15t;转注水后,非泥质隔夹层起到划分开发层系的隔层作用。结论对于巨厚砾岩稠油油藏,在泥岩隔层不发育情况下,将非泥岩隔夹层有效组合隔离段,可以实现划分层系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深层巨厚砾岩 隔夹层 开发层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水开发油田提高采液量和稳油控水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程仲平 李洪海 张修文 《断块油气田》 CAS 1998年第6期34-37,共4页
目的:针对目前国内大多数注水开发油田已进入高含水采油期的实际情况,分析不同类型油田的采液动态及耗水量特征,研究提高排液量与稳油控水的关系。方法:根据无固次采液(油)指数把注水开发油田分成不同类型。结果:研究得出了辽河... 目的:针对目前国内大多数注水开发油田已进入高含水采油期的实际情况,分析不同类型油田的采液动态及耗水量特征,研究提高排液量与稳油控水的关系。方法:根据无固次采液(油)指数把注水开发油田分成不同类型。结果:研究得出了辽河油区三种不同类型的油田在开发过程中采液(油)指数的变化规律。结论:根据不同类型油田采液(油)指数的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稳油控水措施,可为中高含水期实现油田稳产或减缓递减提供简便实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采液量 采收率 稳油探水 油田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稠油采收率确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39
14
作者 刘斌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5-58,共4页
本文提出了确定稠油油田常规注水、蒸汽吞吐和蒸汽驱开发条件下的6种原油采收率确定方法,并根据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条件,进行了归类分析,形成了辽河油田稠油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开采阶段的原油采收率确定方法系列。按照筛选完... 本文提出了确定稠油油田常规注水、蒸汽吞吐和蒸汽驱开发条件下的6种原油采收率确定方法,并根据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条件,进行了归类分析,形成了辽河油田稠油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开采阶段的原油采收率确定方法系列。按照筛选完善与创新相结合的思路,把稀油中常用的水驱特征曲线法应用于稠油注水和蒸汽驱开发之中,并提出了适合稠油特点的数值类比、经验公式、注采特征曲线、油汽比递减曲线和产量递减曲线5种方法。这些方法经实践检验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采收率 注水 注蒸汽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稠油非混相驱开发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蔺玉秋 郭月 张世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4-38,共5页
方法 根据对普通稠油油藏锦 90块兴隆台油层生产动态的分析 ,采用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方法 ,确定了该块下步非混相驱开发方式及注入参数。目的 提高普通稠油油藏的最终采收率。结果 锦 90块蒸汽吞吐和水驱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纵向... 方法 根据对普通稠油油藏锦 90块兴隆台油层生产动态的分析 ,采用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方法 ,确定了该块下步非混相驱开发方式及注入参数。目的 提高普通稠油油藏的最终采收率。结果 锦 90块蒸汽吞吐和水驱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纵向波及系数低 ,而氮气 +磺酸盐溶液的驱油机理是形成泡沫驱 ,其主要作用是调整吸水剖面、提高波及系数。因此 ,确定锦 90块的下步开发调整方式为氮气 +磺酸盐溶液驱 (即非混相驱 ) ,同时对注入参数进行了优选。结论 确定锦 90块采用现已调整的井网井距进行全面非混相驱 ,注入速度 1 5 0~ 2 0 0m3/d ,注入温度 80℃ ,气液比 1∶1 ;当氮气在生产井突破时 ,气液比再降低 ;磺酸盐溶液浓度初期采用 0 5 % ,然后逐渐降低至 0 2 % ,使整个生产过程平均浓度为 0 2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非混相驱 驱油 蒸汽吞吐 水驱 调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欢50块表面活性剂/碱驱油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熊伟 萧汉敏 刘加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7-88,95,共3页
辽河油田欢50 块为低渗透油藏,孔隙度小,岩性致密,地层温度高,原油含蜡量高,凝固点高,导致生产时产量下降快,产能低,采出程度低。针对生产中的问题,进行了碱/ 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研究。通过研究复合体系溶液... 辽河油田欢50 块为低渗透油藏,孔隙度小,岩性致密,地层温度高,原油含蜡量高,凝固点高,导致生产时产量下降快,产能低,采出程度低。针对生产中的问题,进行了碱/ 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研究。通过研究复合体系溶液与欢50 块原油的界面张力、复合体系溶液的长期热稳定性,从7 种表面活性剂中筛选出既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又能适应该油藏99℃高温的表面活性剂,并研究了该表面活性剂和碱形成的复合体系在欢50 块油砂上的吸附以及复合体系溶液驱油效率。该体系在99 ℃时能大幅度降低欢50块原油的油水界面张力(达0.01 mN/m 以下) , 并具有很高的驱替效率,水驱后注入复合体系段塞,平均采收率达65.24 % ,相对于水驱,提高采收率平均为18.4% 。并运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复合体系溶液的驱油机理,复合体系注入前后核磁共振成像结果表明,复合驱能提高驱替效率,在复合体系前缘形成富集油带,对进一步采出水驱剩余油明显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油 表面活性剂 注碱水 化学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电阻油层成因及其研究方法——以辽河油田为例 被引量:21
17
作者 康志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80-384,共5页
低电阻油层主要有两种储集层类型:一种是粉砂岩储集层;另一种是含粘土矿物的砂岩储集层.在这两种储集层中,由于强烈的毛细管作用和极大的内表面积形成的高含水饱和度使含烃储集层的电阻率与纯水层相似.在分析了辽河油田锦16块低电阻率... 低电阻油层主要有两种储集层类型:一种是粉砂岩储集层;另一种是含粘土矿物的砂岩储集层.在这两种储集层中,由于强烈的毛细管作用和极大的内表面积形成的高含水饱和度使含烃储集层的电阻率与纯水层相似.在分析了辽河油田锦16块低电阻率油层的地质特点后,提出了识别低电阻油层的基本方法:从分析油藏的形成条件和储集层的岩性特征入手,利用测井信息结合岩心分析资料识别低电阻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电阻率 油层 油藏 储集层 粉砂岩 岩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8
作者 肖乾华 李宏伟 李云松 《断块油气田》 CAS 1998年第2期6-9,共4页
层序地层学提供了一种精细的沉积相分析方法,它从地层成因研究入手,通过等时地层的对比与分析,有效地解决了同一时期相在横向上的变化与展布,为储集体的预测和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方法保证。本文针对研究区油气藏发育较为隐蔽的... 层序地层学提供了一种精细的沉积相分析方法,它从地层成因研究入手,通过等时地层的对比与分析,有效地解决了同一时期相在横向上的变化与展布,为储集体的预测和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方法保证。本文针对研究区油气藏发育较为隐蔽的特点,在研究中以层序地层学的原理与方法为指导,运用测井与3-D成像技术,对地下生储盖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有效预测,并成功地发现了多条含油古河道砂体,为研究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隐蔽油气藏 油气藏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兴28块碱/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学汝 朱新喜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1996年第4期12-17,共6页
辽河油田主要注水开发区块(稀油)已进入高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阶段。经多次开发调整表明,仅用现有技术,能挖掘的二次采油生产潜能已经很小,如不采取三次采油技术,预计在“九五”期间的产量将急剧递减,不少高含水井将被迫关井。在... 辽河油田主要注水开发区块(稀油)已进入高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阶段。经多次开发调整表明,仅用现有技术,能挖掘的二次采油生产潜能已经很小,如不采取三次采油技术,预计在“九五”期间的产量将急剧递减,不少高含水井将被迫关井。在兴28块适时开展碱/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其意义重大。该项研究确定的驱油体系为2%的Na2CO3+1000mg/L的聚合物1175A(英国产);完成了试驱区的油藏描述及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搞清了剩余油分布;编制了符合实际的试验方案。经现场实施已初步见到效果:中心井日产油由0.9t上升到9.7t,含水率下降,外围井效果也较好,油井静压回升,注入井吸水能力下降,油层驱替状况得到改善。试验表明,碱/聚合物二元复合驱可为这类区块挖掘生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聚合物 驱油剂 聚合物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外围盆地低渗透油藏早期开发设计的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军 赵启双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4年第1期29-34,共6页
低渗透、特低渗透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划分标准。前苏联和国内部分学者将空气渗透率小于50×10^(-3)μm^2的储层称为低渗透。针对我局外围中生代盆地油藏埋深550~1700m,空气渗透率介于(1~40)×10^(-3)μm^2之间等油藏地质特征... 低渗透、特低渗透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划分标准。前苏联和国内部分学者将空气渗透率小于50×10^(-3)μm^2的储层称为低渗透。针对我局外围中生代盆地油藏埋深550~1700m,空气渗透率介于(1~40)×10^(-3)μm^2之间等油藏地质特征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了在外围低渗透油藏早期开发设计与评价中,确定150~200m开发井距、适时补充能量的开发方式、一套或两套开发层系及4~9t/d的单井生产能力等主要开发指标与参数的探讨方法,并从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经济评价角度加以分析论证。实践证明,我们确定的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早期开采 井网密度 经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