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方典型季节性河流治理方案研究
1
作者 杨勇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2期94-98,共5页
北方季节性河流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河流流量、水位等随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少水断流,河流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本文以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辽宁省康平县河道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河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目标和治理方案,可... 北方季节性河流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河流流量、水位等随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少水断流,河流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本文以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辽宁省康平县河道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河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目标和治理方案,可为类似的北方部分河道水环境治理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河流 河流治理 北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污水培养小球藻生长条件及生长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马兴冠 简文浩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5-80,共6页
为了解小球藻培养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对其生长速度的影响及评估实现生活污水处理及生物质积累双重目标的可行性。实验探究单因素(光照强度、初始pH、接种浓度)影响情况下小球藻的生长速度变化,并利用动力学增长模型研究小球藻在生活污... 为了解小球藻培养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对其生长速度的影响及评估实现生活污水处理及生物质积累双重目标的可行性。实验探究单因素(光照强度、初始pH、接种浓度)影响情况下小球藻的生长速度变化,并利用动力学增长模型研究小球藻在生活污水中的生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藻接种量为0.03 v/v(即微藻体积与生活污水体积比)、初始pH为3、温度25℃、光照强度为12000 lux条件下小球藻的生长速度最快,生物产量可达0.0229 g/L。对比Logistic、Gompertz、Richards三类动力学增长模型后,Logistic模型相对于另外两种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出小球藻在生活污水中的生长趋势。但现有的动力学生长模型仍无法完全预测微藻的生长,应开发更稳健的动力学生长模型,以包括营养物质去除和藻类衰老死亡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动力学 小球藻 生活污水 生长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填料序批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工艺处理低温市政污水效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傅金祥 张桐 +1 位作者 丁丽 马学民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3-67,共5页
针对北方地区冬季低温脱氮效率低的问题,采用序批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SBMBBR)对低温市政污水进行处理,并对不同规格的聚乙烯填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温9~12℃、pH 7~8、水力停留时间(HRT)48 h的条件下,SBMBBR在64 d启动成功,... 针对北方地区冬季低温脱氮效率低的问题,采用序批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SBMBBR)对低温市政污水进行处理,并对不同规格的聚乙烯填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温9~12℃、pH 7~8、水力停留时间(HRT)48 h的条件下,SBMBBR在64 d启动成功,白色、黑色两种聚乙烯填料在运行7 d后有显著的生物膜,运行31 d后投加白色聚乙烯填料的反应器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为83.6%、74.4%、60.8%,所以白色聚乙烯为最佳填料。优化参数后,确定反应器最佳缺氧时间为3 h,好氧时间为7 h;好氧段溶解氧(DO)保持在>6.0~7.5 mg/L,无填料反应器中HRT为82 h时最佳,而投加黑色聚乙烯填料的反应器和投加白色聚乙烯填料的反应器中HRT为42 h时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污水 序批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填料 硝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式同步硝化反硝化中试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晋文学 徐坤 +3 位作者 傅金祥 于鹏飞 王保玉 郑志远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3-136,共4页
研究一体式同步硝化反硝化中试实验装置启动的过程及其应用于处理实际城市生活污水,并确定其启动所需时间及其处理效果.利用污水厂浓缩池污泥作为该装置的启动污泥,以经过超细格栅间后的生活废水为该反应器的进水。启动过程分为3个阶段... 研究一体式同步硝化反硝化中试实验装置启动的过程及其应用于处理实际城市生活污水,并确定其启动所需时间及其处理效果.利用污水厂浓缩池污泥作为该装置的启动污泥,以经过超细格栅间后的生活废水为该反应器的进水。启动过程分为3个阶段以连续进水方式进行,在16.1~20.6℃,进水量100 L/h,水力停留时间19.5 h,污泥浓度(MLSS)约为6 500 mg/L的条件下,分析反应器对废水中COD、氨氮、总氮及硝化反应的处理效果。经过42天反应器对废水的COD、氨氮、总氮的除率分别为80.87%、86.11%、52.23%。亚硝酸盐积累率(NAR)达到52%以上。一体式同步硝化反硝化中试实验装置启动阶段处理实际生活污水具有高效稳定的特点,反应器设计结构占地面积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一体式同步硝化反硝化装置的启动实验对应用于实际工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式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器 低氧环境 启动实验 N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QUATOX模拟的小球藻处理水产养殖废水试验
5
作者 马兴冠 周欣彤 简文浩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8-384,共7页
目的 为实现低碳快捷处理水产养殖废水,探究利用小球藻处理废水的最优方案。方法 以某鲅鱼养殖基地水体为对象,利用AQUATOX软件建立水生态环境模型,根据不同的水产养殖废水浓度、水力停留时间和流量建立5个试验组,稀释后投加5 mg/L的小... 目的 为实现低碳快捷处理水产养殖废水,探究利用小球藻处理废水的最优方案。方法 以某鲅鱼养殖基地水体为对象,利用AQUATOX软件建立水生态环境模型,根据不同的水产养殖废水浓度、水力停留时间和流量建立5个试验组,稀释后投加5 mg/L的小球藻藻种,模拟分析小球藻的处理效果,并将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投加小球藻的最适比例为:ρ(小球藻)∶ρ(TN)∶ρ(NH_(3)-N)∶ρ(TP)∶ρ(CODcr)=1∶16.8∶3.2∶0.8∶40;最适投加比例的小球藻对废水中的TN、TP、NH_(3)-N、CODCr的处理效率分别达到了73%、72.5%、94%、75%;藻生物量也达到了初始值的26倍。结论 应用AQUATOX模型可以快速实现小球藻处理水产养殖废水方案优化,TN、TP、NH_(3)-N和CODcr质量浓度模拟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32%、2.52%、4.83%和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 AQUATOX模型 优化方案 模拟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对沙漠化土壤的改良效果 被引量:22
6
作者 黄殿男 谭杰 +4 位作者 傅金祥 张贺凯 赵玉君 马兴冠 席风祥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3-327,共5页
为探究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作为土地改良剂对沙漠化土壤的改良效果,确定合适的污泥掺混量,试验以离心脱水污泥与沙漠表层土壤按污泥掺混量为5%,10%,15%,20%,25%,30%,35%充分掺混,以土壤物理指标、营养指标为考察指标,研究不同污... 为探究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作为土地改良剂对沙漠化土壤的改良效果,确定合适的污泥掺混量,试验以离心脱水污泥与沙漠表层土壤按污泥掺混量为5%,10%,15%,20%,25%,30%,35%充分掺混,以土壤物理指标、营养指标为考察指标,研究不同污泥掺混量对沙土的改良效果,并与3种适于耕作土壤平行对比。试验表明沙土经污泥掺混后,随着污泥掺混量的增大,其土粒密度、土壤容重降低;污泥掺混量与土粒密度和土壤容重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可达-0.99,-0.89,而土壤孔隙度增加,呈正相关(r=0.79),当污泥掺混量大于10%后,污泥掺混量对土壤容重、孔隙度的改良效果减缓;改良沙土中有机物含量、含水率随污泥掺混量增加呈线性增加(r>0.99),持水能力与污泥掺混量呈显著正相关(r=0.99)。改良沙土较对比土壤有更强的保水能力;氮、磷元素含量和污泥投加量呈显著正相关(r>0.95),污泥掺混量为15%~25%时,改良沙土氮磷含量均接近对比土壤含量,污泥掺混对土壤全钾含量改善不大,但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效钾含量。污泥掺混量为10%~25%时,改良沙漠化土壤的理化性质接近对比适宜耕作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水污泥 沙化土 含水率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改良沙土中重金属及营养元素的迁移转化 被引量:6
7
作者 黄殿男 李琳 +4 位作者 傅金祥 谭杰 张贺凯 常沙 焦美怡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9-365,共7页
为探究城市污水厂离心脱水污泥改良沙土对重金属及营养成分迁移转化的影响,利用掺混量为15%的污泥改良沙土作为0—20 cm土层土壤,通过饱和淋洗的方式分析了重金属及营养成分在土层中含量及形态转化,揭示了土层中重金属及营养成分迁移转... 为探究城市污水厂离心脱水污泥改良沙土对重金属及营养成分迁移转化的影响,利用掺混量为15%的污泥改良沙土作为0—20 cm土层土壤,通过饱和淋洗的方式分析了重金属及营养成分在土层中含量及形态转化,揭示了土层中重金属及营养成分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从重金属总量来看,试验淋洗10次后,土壤表层Cu,Pb,Zn,Cr滞留率较高,分别为78.57%,78.72%,86.35%,76.61%,Ni滞留率较低,为40.37%。但随着淋融次数的增加,重金属都存在一定淋失或向下层土壤迁移的风险;从重金属形态来看,各重金属Ni,Zn,Cr,Cu,Pb活性系数(MF)分别为1.657,0.531,0.265,0.113,0,由此可以得出,Ni,Zn在土壤环境中性质不稳定,Cr,Cu性质较为稳定,Pb最为稳定;改良沙土中氮磷营养元素在淋洗后含量下降,氮的流失率为39.36%,磷的流失率为18.67%,氮素较磷素易发生流失,下层沙土氮提升量高于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沙土 重金属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掺混改良沙土的水分入渗及再分布规律 被引量:7
8
作者 黄殿男 焦美怡 +3 位作者 李琳 傅金祥 张贺凯 常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9-196,共8页
为探究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作为土壤改良剂对风蚀沙土的改良效果,确定合适的污泥沙土掺混比例,试验以污水厂离心脱水污泥与沙漠表层土壤按污泥掺混量为10%,15%,20%,30%,50%充分掺混,以水分入渗能力、土壤饱和含水率和土壤保水能... 为探究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作为土壤改良剂对风蚀沙土的改良效果,确定合适的污泥沙土掺混比例,试验以污水厂离心脱水污泥与沙漠表层土壤按污泥掺混量为10%,15%,20%,30%,50%充分掺混,以水分入渗能力、土壤饱和含水率和土壤保水能力为指标,研究了不同掺混比例“泥—沙”复合土壤中水分入渗规律和土壤保水性能,用以确定最佳污泥掺混比例和最佳保水层。结果表明:污泥与沙土的掺混比例对水分入渗湿润锋影响较大。掺混比为10%的“泥—沙”复合土壤入渗时间最短,速率最大,30%,50%的入渗时间长,速率较慢;不同污泥与沙土掺混比例,土壤水分累积入渗量的大小依次为:10%(54.15 cm)>15%(47.12 cm)>20%(40.80 cm)>沙土(34.97 cm)>30%(23.10 cm)>50%(12.68 cm),累积入渗量与时间关系符合Kostiakov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在污泥与沙土不同掺混比对各土层含水率及水分再分布试验中,污泥与沙土掺混比为20%的复合土壤为最佳选择,保水性最好的土层是40—6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水污泥 沙土 水分入渗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极逼近法对脱水污泥脱水性能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黄殿男 李琳 +1 位作者 傅金祥 张文标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9-768,共10页
目的研究电极固定和移动两种布设方式对脱水污泥脱水性能及理化性质的影响,提高污泥脱水效率,降低系统能耗,实现污泥高效脱水.方法通过采用电极固定和移动两种布设方式分别对机械脱水后污泥进行电动处理,比较两种电极布设方式对脱水过... 目的研究电极固定和移动两种布设方式对脱水污泥脱水性能及理化性质的影响,提高污泥脱水效率,降低系统能耗,实现污泥高效脱水.方法通过采用电极固定和移动两种布设方式分别对机械脱水后污泥进行电动处理,比较两种电极布设方式对脱水过程中的电渗流、含水率、温度、总磷、重金属形态及脱除水性质的影响.结果试验中固定电极组电渗流速呈下降趋势,而移动电极组电渗流速显著提高,通电40 h时移动电极电渗流量为156.1 g,是固定电极的2.4倍;污泥的含水率由阳极到阴极呈现逐渐增大趋势,且移动电极组污泥的含水率均比固定电极组低,移动电极阴极污泥最终含水率达到57.5%;固定电极污泥的温度逐渐升高到峰值并保持不变,而移动电极污泥的温度随着阳极移动在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其温度低于固定电极组;移动电极阴极污泥磷的下降幅度较固定电极大;重金属性质向稳定趋势转变,且固定电极阴极处重金属较稳定;污泥脱除水中COD、氨氮、TP都呈现上升趋势,且移动电极移动速率越大上升幅度就越大.结论移动电极装置较固定电极装置的脱水效果好,能耗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固定电极 移动电极 脱水效果 电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磷对厌氧氨氧化启动及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傅金祥 钱杰 于鹏飞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4-98,共5页
为研究外源磷对厌氧氨氧化启动及富集过程的影响,采用接种常规活性污泥进行厌氧氨氧化启动实验。结果表明,无外源磷的条件下接种普通活性污泥可以启动厌氧氨氧化并完成厌氧氨氧化菌富集,启动所需的时间相比于有外源磷的条件的时间更长,... 为研究外源磷对厌氧氨氧化启动及富集过程的影响,采用接种常规活性污泥进行厌氧氨氧化启动实验。结果表明,无外源磷的条件下接种普通活性污泥可以启动厌氧氨氧化并完成厌氧氨氧化菌富集,启动所需的时间相比于有外源磷的条件的时间更长,富集后在进水NH^+4-N、NO^-2-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50、180 mg/L条件下,NH^+4-N和NO2--N去除率稳定在95.07%和95.97%,△ρ(NO^-2-N)/△ρ(NH^+4-N)稳定在1.2;无外源磷可缩短启动过程中的菌体自溶的时间;无外源磷条件下厌氧氨氧化启动活性提升阶段基质去除率增长较慢,培养40 d,NH^+4-N去除率由6.29%增长至34.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无外源磷 启动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活性污泥对闲置厌氧氨氧化污泥再启动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傅金祥 柳溪若 +2 位作者 罗迪 由昆 张桐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7-90,98,共5页
为研究厌氧活性污泥接种量对闲置厌氧氨氧化污泥再启动过程影响,通过运行接种不同量厌氧活性污泥及厌氧氨氧化闲置污泥的4个厌氧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对比研究了不同接种量对厌氧氨氧化菌再启动过程中基质氮去除情况。结果表明... 为研究厌氧活性污泥接种量对闲置厌氧氨氧化污泥再启动过程影响,通过运行接种不同量厌氧活性污泥及厌氧氨氧化闲置污泥的4个厌氧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对比研究了不同接种量对厌氧氨氧化菌再启动过程中基质氮去除情况。结果表明,闲置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再启动周期最短,经过92 d运行,接种闲置污泥的反应器NH_(4)^(+)-N和NO_(2)^(-)-N去除率恢复至91.52%和93.62%;75 mL闲置厌氧氨氧化污泥混合25 mL新鲜厌氧污泥的厌氧氨氧化再启动时间最长,经过92 d运行基质氮去除率低于43%;闲置厌氧氨氧化污泥的再启动过程与利用普通厌氧污泥初次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相比缺少了活性迟滞阶段,在菌体自溶阶段结束后NH4+-N去除率随即开始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再启动 闲置污泥 活性恢复 厌氧活性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掺杂剂对聚吡咯/碳毡电极的改性效果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玉兰 贾崇振 +1 位作者 刘军 李微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0-152,共3页
运用恒定电位法,在碳毡(Cff)表层聚合掺杂聚吡咯(Ppy)。通过电化学检测与扫描电镜(SEM)可知,对甲苯磺酸钠(NaPTS)/Ppy/Cff复合电极CV曲线出现一对氧化还原峰,表明其具有可逆性。SEM结果显示:NaPTS/Ppy/Cff电极表面附着的Ppy最为密集并... 运用恒定电位法,在碳毡(Cff)表层聚合掺杂聚吡咯(Ppy)。通过电化学检测与扫描电镜(SEM)可知,对甲苯磺酸钠(NaPTS)/Ppy/Cff复合电极CV曲线出现一对氧化还原峰,表明其具有可逆性。SEM结果显示:NaPTS/Ppy/Cff电极表面附着的Ppy最为密集并呈分散状态分布,体现出NaPTS具备较好的活化性、分散性。综合对比,掺杂NaPTS复合电极的电导性能、阻抗较其他复合电极性能更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合成 复合电极 聚吡咯 掺杂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磷缺乏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效能影响
13
作者 傅金祥 罗迪 +3 位作者 柳溪若 钱杰 由昆 张黎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0-113,118,共5页
通过批次实验和UASB反应的连续实验考察了在不同缺乏外源磷的程度时,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对基质氮的去除情况以及出水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批次实验中,PO_(4)^(3-)-P的质量浓度在2.3~0 mg/L对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脱氮效能没有明显的... 通过批次实验和UASB反应的连续实验考察了在不同缺乏外源磷的程度时,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对基质氮的去除情况以及出水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批次实验中,PO_(4)^(3-)-P的质量浓度在2.3~0 mg/L对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脱氮效能没有明显的消极影响,而当PO_(4)^(3-)-P的质量浓度为1.0 mg/L时基质去除率93.160%比进水PO_(4)^(3-)-P的质量浓度2.3 mg/L的实验组的高3.93百分点。在连续实验中,外源PO_(4)^(3-)-P的质量浓度在2.3~0 mg/L时,对NH(4)^(+)-N和NO_(2)^(-)-N的去除没有消极影响,NH(4)^(+)-N和NO_(2)^(-)-N去除率始终保持在99.68%和99.69%左右;当进水PO_(4)^(3-)-P的质量浓度为0时,出水NO_(3)^(-)-N含量稍有减少,PO_(4)^(3-)-P的质量浓度约为0.222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颗粒污泥 缺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甲苯磺酸钠对聚吡咯/碳纤维毡电极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唐玉兰 贾崇振 +1 位作者 刘军 李微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7-131,共5页
利用恒定电位法,在碳纤维毡(CFF)表面聚合掺杂了对甲苯磺酸根(PTS-)离子的聚吡咯,制备了对甲苯磺酸钠(NaPTS)/聚吡咯(PPy)/碳纤维毡复合电极(NaPTS/PPy/CFF)。通过改变掺杂剂对甲苯磺酸钠的浓度,考察掺杂离子对甲苯磺酸根对PPy/CFF复合... 利用恒定电位法,在碳纤维毡(CFF)表面聚合掺杂了对甲苯磺酸根(PTS-)离子的聚吡咯,制备了对甲苯磺酸钠(NaPTS)/聚吡咯(PPy)/碳纤维毡复合电极(NaPTS/PPy/CFF)。通过改变掺杂剂对甲苯磺酸钠的浓度,考察掺杂离子对甲苯磺酸根对PPy/CFF复合电极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利用恒电位放电法(T-I)、循环伏安法(CV)和电化学阻抗法(EIS)研究掺杂离子浓度对复合电极的导电性、可逆性与交流阻抗的影响。同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复合电极表面形貌特征。结果显示,随着NaPTS浓度的增加,电流和电导率增加,电化学阻抗降低,但当NaPTS浓度超过0.10 mol/L时,电流和电导率随着NaPTS浓度增加而降低,电化学阻抗随着NaPTS浓度增加而增加。SEM扫描结果显示,0.10 mol/L NaPTS的电极表面附着的聚吡咯最为密集。0.10 mol/L NaPTS的电极导电性能最优,电极反应具备可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合成 复合电极 导电聚合物 聚吡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对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明俊 毛天广 +1 位作者 傅金祥 于鹏飞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7-62,共6页
为解决实际废水中有机物对厌氧氨氧化的抑制作用,以硝态氮为直接电子受体成功启动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装置,并在回流比优化工艺的基础上,通过调节碳氮、硝态氮与氨氮的比,优化耦合系统的脱氮除碳效率。结果表明,C/N、NO_(3)^(-)-N与N... 为解决实际废水中有机物对厌氧氨氧化的抑制作用,以硝态氮为直接电子受体成功启动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装置,并在回流比优化工艺的基础上,通过调节碳氮、硝态氮与氨氮的比,优化耦合系统的脱氮除碳效率。结果表明,C/N、NO_(3)^(-)-N与NH_(4)^(+)-N的比为1.5时,耦合系统表现出较好的活性,硝态氮、氨氮和COD去除率分别99.2%、63.5%、95.8%和95.8%、85.8%、94.5%,达到较好耦合脱氮效果。为厌氧氨氧化的广泛应用及推广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反硝化 NO_(3)^(-)-N C/N NO_(3)^(-)-N/NH_(4)^(+)-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