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能油藏注采生产调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魏琪 丁帅 +4 位作者 冀凯 荣金曦 牛会钊 张雄英 檀朝东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89,共10页
油藏开发注采单元的注入端与受效采出端,存在有采无注、油层互串的现象,导致油层动用不均衡,开发效果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融合注采生产单元实时智能全景信息感知、数字孪生的注采生产单元数字建模、“数据+机理”驱动的注入端—油... 油藏开发注采单元的注入端与受效采出端,存在有采无注、油层互串的现象,导致油层动用不均衡,开发效果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融合注采生产单元实时智能全景信息感知、数字孪生的注采生产单元数字建模、“数据+机理”驱动的注入端—油藏—采出端多目标协同优化建模、云边协同的注采调控系统架构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注采单元生产过程管控的数字孪生架构,研发了智能注采生产调控系统WellTwin。系统业务功能涵盖数字井史、生产动态监测、油藏动态分析、注采方案优化设计、井筒智能调控、井筒诊断预警,形成了注采监测、诊断、预警、优化、调控的一体化闭环系统。应用效果表明,智能注采生产调控系统WellTwin有效解决了传统系统的分析离散、调控滞后等问题,提升了采单元的精细化管控水平,有效推动了油藏开发生产的数字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油藏 注采优化 深度强化学习 协同调控 数字孪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马溪组页岩井壁失稳机理分析及封堵防塌水基钻井液技术研究
2
作者 金文涛 史玉钊 +3 位作者 邢路 秦翰枢 曹锐 谢彬强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4-220,共7页
针对龙马溪组地层页岩微纳米多尺度孔缝发育导致的井壁失稳难题,文章通过对龙马溪组代表性泥页岩的矿物组成、微观结构特征和页岩理化特征等测试分析,明确了龙马溪组页岩井壁失稳的潜在机理,并针对性提出了“多级封堵、强化抑制”的技... 针对龙马溪组地层页岩微纳米多尺度孔缝发育导致的井壁失稳难题,文章通过对龙马溪组代表性泥页岩的矿物组成、微观结构特征和页岩理化特征等测试分析,明确了龙马溪组页岩井壁失稳的潜在机理,并针对性提出了“多级封堵、强化抑制”的技术对策,优选出了纳米封堵剂PJ-WBA、PJ-JCD和聚胺抑制剂,构建出一套适用于开发页岩的致密封堵防塌钻井液体系PJ-1,并在现场成功应用。室内研究表明,该体系PJ-1可对孔径与地层孔缝尺寸相近的滤膜均能实现较好的封堵,PPA滤失量由12 mL降低至6.4 mL,表现出较好的封堵性能,使页岩渗透性滤失量降低率达98%以上,并且该体系具有良好的抗污染性。现场应用表明,所研制的PJ-1钻井液有效解决了井壁失稳的情况,井径扩大率仅为3.27%,进一步降低了钻井周期和成本,为该区块页岩气高效钻探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壁失稳 水基钻井液 抑制剂 封堵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层地下储氢与储碳多尺度数值模拟
3
作者 王秀坤 武文胜 +1 位作者 王玄 宋刚祥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共9页
地下储氢和CO_(2)地质封存已成为化石能源行业转型的热点领域。在微观上,通过建立孔隙网络两相模拟方法,表征了非润湿相的滞后效应,研究了H_(2)和CO_(2)在咸水层中的两相渗流特征和异同。据此开展了H_(2)和CO_(2)注入咸水层以及H_(2)回... 地下储氢和CO_(2)地质封存已成为化石能源行业转型的热点领域。在微观上,通过建立孔隙网络两相模拟方法,表征了非润湿相的滞后效应,研究了H_(2)和CO_(2)在咸水层中的两相渗流特征和异同。据此开展了H_(2)和CO_(2)注入咸水层以及H_(2)回采矿场尺度数值模拟,评估了气体储存量、储存安全性和回采率。结果表明:由于H_(2)难以被压缩,CO_(2)地下储集能力优于H_(2);由于润湿性的影响,CO_(2)储存时发生泄漏的可能性大于H_(2)。此外,优化设计了CO_(2)作为垫气时的注入量,形成了H_(2)回采率Pareto图版。该研究成果为咸水层地下储氢与碳封存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氢 二氧化碳封存 孔隙网络模拟 毛管力捕集 盖层泄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封隔器解封时套管挤压失效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
4
作者 伍兴东 王鹏博 +4 位作者 裴东东 何勇 李宁博 许红林 张智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0-176,共7页
封隔器解封时,环空液柱快速下沉将产生明显抽吸压力,导致封隔器解封后生产套管挤毁事故时有发生,给深部高温高压油井安全生产带来巨大挑战。基于规范中套管有效外压力的计算方法,考虑环空液柱下沉流速及其诱导的环空抽吸压力,建立了封... 封隔器解封时,环空液柱快速下沉将产生明显抽吸压力,导致封隔器解封后生产套管挤毁事故时有发生,给深部高温高压油井安全生产带来巨大挑战。基于规范中套管有效外压力的计算方法,考虑环空液柱下沉流速及其诱导的环空抽吸压力,建立了封隔器解封时套管有效外压力计算方法,针对现场实例井研究了封隔器解封对套管等效支撑内压力和套管挤压失效风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封隔器解封时油管液面深度越大、封隔器胶筒外径与套管内径环空间隙越大,环空抽吸压力值越大,套管内等效支撑内压力当量密度越低,套管挤压失效风险越大。为降低套管挤压失效风险,建议提高封隔器胶筒解封后变形恢复能力,同时封隔器解封前油管内应尽量补满液体。研究成果为确保深部高温高压油井安全生产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 封隔器 解封 挤压失效 抽吸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表面扩散的实际状态页岩气表观渗透率新模型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冬冬 张艳玉 +4 位作者 孙晓飞 赵风凯 崔晓朵 乔伟泽 苏玉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2-90,共9页
为了表征实际状态下的页岩气在纳米孔隙中的运移,考虑黏滞流、Knudsen扩散以及表面扩散机制,推导出页岩气表观渗透率模型。以224组试验数据为依据,优选所建模型中压缩因子及黏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试验数据系统验证所建模型的准确性... 为了表征实际状态下的页岩气在纳米孔隙中的运移,考虑黏滞流、Knudsen扩散以及表面扩散机制,推导出页岩气表观渗透率模型。以224组试验数据为依据,优选所建模型中压缩因子及黏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试验数据系统验证所建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定义黏滞流、Knudsen扩散以及表面扩散渗透率比重,计算各机制的贡献率。分析压力、孔隙半径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够准确预测页岩气的表观渗透率,误差为3.02%,优于现有模型;优选出的DK模型和Sutton模型计算压缩因子和黏度误差分别为0.53%和2.7%,压力和孔隙半径对表观渗透率影响最大;Langmuir最大吸附量、Langmuir压力以及等量吸附热主要影响表面扩散渗透率比重;在低压和高压条件下,各因素对表观渗透率及比重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孔隙半径为1 nm、压力分别为0.1和20 MPa时,表面扩散对渗透率的贡献率达75%和30%,说明低孔隙半径或低压条件下表面扩散现象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纳米孔隙 黏滞流 Knudsen扩散 吸附 表面扩散 表观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二次采油高耗水层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沈旭东 刘慧卿 +4 位作者 张郁哲 许宏亮 范欣 马良宇 尚雄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80,共7页
由于地质、流体物性的差异,层状油藏储层注入状况不同,长期的统注统采加剧了层间矛盾进而形成高耗水层,导致了注入水的低效循环。高耗水层的准确表征对于油藏的开发与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传统方法的不足,文章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高耗水... 由于地质、流体物性的差异,层状油藏储层注入状况不同,长期的统注统采加剧了层间矛盾进而形成高耗水层,导致了注入水的低效循环。高耗水层的准确表征对于油藏的开发与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传统方法的不足,文章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高耗水层识别与评价方法。新方法基于储层含水率及导数曲线,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不同储层及流体状态下的含水率导数峰值PV数进行预测,从而实现了储层耗水能力的初步评价。在此基础上,根据高耗水层的基本特征,选取评价指标进行定量表征,进而建立了层状油藏高耗水层的识别与评价流程并应用于胜利油田Z1区块。结果表明:层状油藏含水率导数曲线具有多峰特征,峰值对应的PV数主要受相对井控面积、流体黏度比和储层平均含水饱和度的影响。针对主要因素建立的高耗水层识别与评价流程可对高耗水层的发育情况进行快捷、准确的表征,并为后续高耗水层治理技术的选取和生产制度的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油藏 高耗水层 含水率 数值模拟 机器学习 洛伦兹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水合物结构转变的含氢气体水合物相平衡模型
7
作者 高靖博 孙强 +2 位作者 李青 王逸伟 郭绪强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6-673,共8页
工业中常见的含氢气体往往含有较多的轻烃,而不同轻烃组成的变化能够引起水合物结构类型的转变,这也是影响水合物热力学模型预测精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首先针对轻烃混合气体,在Chen-Guo水合物模型中引入新的水合物结构参数(n_(i... 工业中常见的含氢气体往往含有较多的轻烃,而不同轻烃组成的变化能够引起水合物结构类型的转变,这也是影响水合物热力学模型预测精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首先针对轻烃混合气体,在Chen-Guo水合物模型中引入新的水合物结构参数(n_(i)^(I))并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得到其参数值,以判断和计算因气体组成变化而引起的sⅠ/sⅡ型水合物转变的热力学相平衡。在此基础上,将含氢气体中的氢气视为只能被水合物小孔(联结孔)吸附的惰性气体,提出一种考虑水合物结构转变的相平衡模型,以提高含氢气体的水合物相平衡预测精度。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不同轻烃气体的水合物相平衡条件预测平均相对误差由约5.6%降至2.1%,对不同含氢气体的水合物相平衡条件预测平均相对误差由约8%降至2.3%,模型预测精度明显提高,能够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轻烃 氢气 水合物 相平衡 水合物结构转变 Chen-Guo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