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东半岛赤松和蒙古栎林降雨再分配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李连强 杨会侠 +1 位作者 丁国泉 李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7-55,共9页
【目的】降雨再分配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水文过程,分析辽东半岛地区赤松和蒙古栎林降雨再分配特征,为区域典型林分的生态水文分析及模型建立提供参考。【方法】以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赤松和蒙古栎林为调查观测对象,选择林... 【目的】降雨再分配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水文过程,分析辽东半岛地区赤松和蒙古栎林降雨再分配特征,为区域典型林分的生态水文分析及模型建立提供参考。【方法】以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赤松和蒙古栎林为调查观测对象,选择林外降雨量(POF)、林内穿透雨量(TF)、树干径流量(SF)和树冠截留量(IF)为指标,应用回归分析法建立林外降雨量与各类指标的关系方程,并分析2种林分的降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1)赤松林穿透雨量、树冠截留量和树干径流量分别为388.5、215.3、66.5 mm,占林外降雨量的57.96%、32.12%、9.92%;蒙古栎林穿透雨量、树冠截留量和树干径流量分别为421.7、119.0、55.5 mm,占林外降雨量的70.73%、19.96%、9.31%。(2)低强度降雨时,赤松和蒙古栎林的初始迟滞时长1 h左右,而中等和高强度降雨时,迟滞时长较短,明显小于1 h。且赤松林的树冠截留迟滞时间较长,迟滞作用更强,截留效果更好。(3)林外降雨量与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01),赤松林和蒙古栎林产生穿透雨l、树干茎流量的最小降雨量分别为4.2、5.8和2.0、2.5 mm。(4)赤松和蒙古栎林的树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呈极显著(P<0.001)二次函数关系,树冠截留作用与林外降雨同时产生。当林外降雨量分别大于90.0、70.0 mm时,赤松和蒙古栎林的树冠截留量分别在10.0、7.0 mm左右。(5)林外降雨量与树冠截留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的幂函数关系,当林外降雨量分别大于90.0、70.0 mm时,赤松和蒙古栎林的树冠截留率趋于平稳,降低到20%和10%左右。【结论】降雨再分配过程中,赤松林的树干径流量、截留量和截留率大于蒙古栎林,而赤松林穿透雨量小于蒙古栎林,赤松林降雨再分配作用强于蒙古栎林。林内穿透雨存在迟滞效应,迟滞时长受降雨强度和林分类型影响,且赤松林的迟滞时长大于蒙古栎林。林外降雨量与树干径流量、穿透雨量、树冠截留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树干径流量、穿透雨量呈线性函数关系,与树冠截留量呈二次函数关系,与树冠截留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的幂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半岛 降雨再分配 变化趋势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服务物质量评估及权衡与协同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连强 杨会侠 +3 位作者 丁国泉 李虹谕 白荣芬 王品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3-94,共12页
【目的】摸清辽宁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底数,能够有效提高区域环境质量,增强区域生态服务功能。【方法】以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辽宁辽东半岛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18年实测... 【目的】摸清辽宁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底数,能够有效提高区域环境质量,增强区域生态服务功能。【方法】以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辽宁辽东半岛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18年实测数据和森林规划调查数据,采用模型量化、分布式测算、相关分析等方法,选择支持、调节和供给3大服务6个功能类别,研究了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服务的物质量及权衡与协同作用。【结果】(1)森林生态服务物质量:支持服务644.42×10^(3) t/a,包含保育土壤量644.10×10^(3) t/a、林木养分积累量323.85 t/a;调节服务41.61×10^(3) t/a,包括固碳释氧量40.16×10^(3) t/a、大气净化量1 454.87 t/a;供给服务中,提供水源量148.27×10^(7) m^(3)/a、供给负氧离子量274.97×10^(20)个/a;表现为:保育土壤量>固碳释氧量>大气净化量>林木养分积累量。(2)各评价指标物质量:森林保育土壤中,固土量555.15×10^(3) t/a,保肥量88.95×10^(3) t/a;森林积累营养量为氮固持(291.02 t/a)>钾固持(25.33 t/a)>磷固持(7.50 t/a);森林吸收碳28.56×10^(3) t/a、释放氧11.60×10^(3) t/a;森林吸收气体污染物量为二氧化硫(817.50 t/a)>氮氧化物(255.80 t/a)>氟化物(242.00 t/a),阻滞TSP、PM_(10)和PM_(2.5)分别为82.3、46.7和10.6 t/a。(3)优势树种(组)生态服务物质量前三的树种(组)有天然次生栎类林、赤松林和落叶松林,生态服务物质量与林分面积、蓄积量有显著协同性(r> 0,P <0.05),与胸径、树高和郁闭度为协同作用(r> 0)。(4)保护区行政村生态服务物质量是管理局最高,而三架山村最低;支持与调节服务存在权衡作用(r <0),支持与供给服务存在协同作用(r> 0),调节与供给服务同时存在协同和权衡作用。【结论】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提供水源和供给负氧离子服务量突出;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对生态服务物质量起重要作用;生态服务之间普遍存在协同和权衡作用。空间上,封山育林、防止林业用地流失;林分上,保护珍稀树种,增加树种类型,促进林分更新演替,就地保护和植树造林相结合;多措并举、遵循自然规律是提高生态服务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 物质量 协同与权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半岛山区近自然经营红松人工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连强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97,共8页
探究短期和中长期近自然经营下红松人工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与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为辽东半岛山区红松人工林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以近自然经营12 a和45 a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群落样地调查法记录样地物种信息... 探究短期和中长期近自然经营下红松人工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与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为辽东半岛山区红松人工林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以近自然经营12 a和45 a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群落样地调查法记录样地物种信息,分析群落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研究表明:1)12 a群落中,共有高等植物29种,隶属于19科23属;45 a群落中,共有高等植物54科96属142种;2)随着红松生长发育,群落物种分布类型增加、物种数增加、分布范围扩大,物种分布类型中,物种数量分布情况为北温带分布>世界分布>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温带成分最多,世界成分次之,热带成分最少;3)红松群落从12 a经营到45 a仍然保持纯林状态,但群落物种多样性显著增强,正向演替趋势明显。红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周期很长,正向演替明显,短期经营群落生物多样性较低,直到经营中期生物多样性才显著增强,生态位和密度制约理论能很好解释红松人工林生态演替,对辽东半岛红松人工林恢复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经营 红松人工林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半岛主要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持水特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连强 《林业科技》 2022年第3期18-23,共6页
以辽东半岛地区的红松、落叶松、红松针阔混交林和灌草4种主要林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等方法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1)土层深度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呈负相关;容重、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 以辽东半岛地区的红松、落叶松、红松针阔混交林和灌草4种主要林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等方法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1)土层深度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呈负相关;容重、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范围分别在0.50~1.30 g/cm^(3)、40%~88%、30%~80%。(2)林分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波动幅度先逐渐降低最后有所增加。不同林分持水能力不同,有林地>灌草地;落叶松林>红松林和红松针阔混交林>灌草地。(3)林分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土壤厚度和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非毛管孔隙度差异性不显著。林分主要土壤物理性及其持水性受到林分类型和土壤深度的影响,表现出浅层和中层土壤保水持水能力强;落叶松林土壤结构质地更优,保水持水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半岛 人工林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持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幼龄红松人工林生长季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5
作者 李虹谕 杨会侠 +3 位作者 孙佳彤 刘晴 李连强 李慧仁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502,共8页
【目的】研究中、幼龄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林生长季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以得到不同林龄针叶树种生长季的养分利用策略。【方法】以红松幼龄林(15 a)、红松中龄林(50 a)针叶、枝为研究对象,探究其非结... 【目的】研究中、幼龄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林生长季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以得到不同林龄针叶树种生长季的养分利用策略。【方法】以红松幼龄林(15 a)、红松中龄林(50 a)针叶、枝为研究对象,探究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组分、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生长季的变化。【结果】中、幼龄红松自春季到秋季针叶可溶性糖、NSC和P质量分数及C/N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C和N质量分数、C/P、N/P则相反;中、幼龄红松人工林生长季枝的月变化趋势存在差异。红松针叶可溶性糖、NSC和N质量分数及N/P大于枝,C/N小于枝。红松中龄林枝、叶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高于幼龄林,针叶淀粉和N质量分数、N/P低于幼龄林,C/N、NSC质量分数略高于幼龄林。中、幼龄林枝叶间NSC和C、N、P质量分数的相关性存在差异。【结论】红松NSC及其组分、C、N、P质量分数存在季节性波动,中、幼龄红松人工林养分利用情况存在差异。辽宁省本溪市草河口地区中、幼龄红松人工林均表现为N限制,可在早春适量补充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人工林 林龄 器官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虹谕 杨会侠 +1 位作者 白荣芬 李连强 《辽宁林业科技》 2021年第5期66-68,共3页
生态化学计量学主要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碳、氮、磷等多种化学元素的平衡,影响生态系统中的多个层次。该文从陆地植物的变化规律、影响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因素两方面介绍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陆地植物 化学计量学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调控研究进展
7
作者 李虹谕 杨会侠 +2 位作者 刘晴 孙佳彤 任如月 《辽宁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58-61,共4页
林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林木生活史的核心,呈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关系。通过总结分析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间的关系,指出影响林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间协调关系的因子,包括环境、激素、基因等,并提出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方法,包括... 林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林木生活史的核心,呈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关系。通过总结分析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间的关系,指出影响林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间协调关系的因子,包括环境、激素、基因等,并提出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方法,包括基因改良、施用生长调节剂、水肥管理等,以期为定向培育森林、节本增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生长 生殖生长 影响因子 调节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嫁接愈合机制研究进展及在红松果林的生产应用
8
作者 孙佳彤 《辽宁林业科技》 2024年第6期44-47,共4页
嫁接是一种将砧木与接穗重新结合,使之愈合并形成新植株的繁殖技术,对提升植物品质及增加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综述植物嫁接过程中砧木与接穗愈合的解剖学、生理生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阐述红松果林营建中嫁接红松的利用现状,提出当前红松... 嫁接是一种将砧木与接穗重新结合,使之愈合并形成新植株的繁殖技术,对提升植物品质及增加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综述植物嫁接过程中砧木与接穗愈合的解剖学、生理生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阐述红松果林营建中嫁接红松的利用现状,提出当前红松嫁接研究中存在的空白点,为进一步探究红松的调控机理,完善红松嫁接繁殖技术体系,推动红松嫁接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嫁接 愈伤组织 红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刺龙牙套栽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9
作者 师立鹏 丁磊 +5 位作者 李淳 徐阳 刘晴 张妍 丁琳琳 潘丕克 《辽宁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7-22,共6页
为探究红松-刺龙牙套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实现红松-刺龙牙套栽模式的健康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未郁闭的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了红松人工林套栽刺龙牙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套栽模式能够显著降低土壤比重,增加土壤... 为探究红松-刺龙牙套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实现红松-刺龙牙套栽模式的健康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未郁闭的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了红松人工林套栽刺龙牙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套栽模式能够显著降低土壤比重,增加土壤持水量和孔隙度,明显改善了土壤的水分和物理性质,套栽后表层土壤含水量能够达到433.25 g·kg^(-1),显著高于对照(357.61 g·kg^(-1))。套栽模式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套栽模式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能够达到29.42 g·kg^(-1),显著高于对照(21.92 g·kg^(-1))。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等水分和物理性质,以及全氮含量、水解氮含量、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等化学性质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综上,红松-刺龙牙套栽显著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因此需要针对这些变化设计更加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刺龙牙 土壤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栎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与理化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22
10
作者 祁金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5-140,171,共7页
通过对设置在辽东山区本溪市草河口镇和庄河市仙人洞镇两个典型天然次生栎林(Quercus spp.)样地内的土样进行分层(0—10,10—20,20—30,30—40cm)采集和室内分析,研究了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等含量的剖面分布特征,探讨了... 通过对设置在辽东山区本溪市草河口镇和庄河市仙人洞镇两个典型天然次生栎林(Quercus spp.)样地内的土样进行分层(0—10,10—20,20—30,30—40cm)采集和室内分析,研究了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等含量的剖面分布特征,探讨了有机碳与理化性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的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而土壤容重随土层加深而增加,由t检验和方差分析得知,各指标含量在土层间差异均达到5%显著水平;土壤有机碳与粉粒、pH、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430 9~0.919 0,n=44,P<0.01),与土壤容重、砂粒间均呈显著负相关(r=0.388 3~0.670 6,n=44,P<0.01),而与黏粒间无显著相关性;由逐步回归分析得知土壤碱解氮、碳氮比、全钾、pH、全氮与有机碳间关系最为紧密。土壤有机碳与其他理化性质间关系密切,且以全氮、碱解氮、碳氮比、全钾和pH对其影响最大;同时,各指标均具有明显的剖面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山区 天然次生林 栎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晴 徐阳 +2 位作者 张妍 丁琳琳 潘丕克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71,共5页
土壤酶活性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探究抚育间伐对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林下不同土层酶活性的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靛酚蓝比色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和磷酸苯二钠比色法分别测定不同间伐程度林地土壤表层(0~10 cm)和亚表层... 土壤酶活性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探究抚育间伐对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林下不同土层酶活性的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靛酚蓝比色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和磷酸苯二钠比色法分别测定不同间伐程度林地土壤表层(0~10 cm)和亚表层(≥10~20 cm)不同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林下土壤酶活性表现为表层大于亚表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弱度区和中度区的表层差异显著,中度间伐酶活性较高,对酶活性影响最大;脲酶在弱度区差异显著,弱度间伐对酶活性影响较大;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在中度区变化较大且差异显著;蔗糖酶在表层弱度和中度间伐差异显著,且中度区相对其他间伐处理酶的活性较高。在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中,弱度间伐及中度间伐对林下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人工林 抚育间伐 脲酶 蔗糖酶 酸性磷酸酶 过氧化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层与间伐强度对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真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晴 徐阳 +2 位作者 张妍 李虹谕 潘丕克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34-1241,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土层和间伐强度对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林下土壤真菌的影响。[方法]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测定对照组(不间伐)、弱度区、中度区、强度区和极强度区的表层(0~10cm)及亚表层(10~20cm)林地土壤。[结果]共获得5... [目的]探究不同土层和间伐强度对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林下土壤真菌的影响。[方法]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测定对照组(不间伐)、弱度区、中度区、强度区和极强度区的表层(0~10cm)及亚表层(10~20cm)林地土壤。[结果]共获得572932条高质量ITS序列,在97%序列相似性基础上可划分为9329个OTUs;优势菌门有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罗茨菌门(Rozellomycota)、毛霉门(Mucor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和分类不明确的门。排名前10的优势菌属有蜡壳耳属(Sebacina)、被孢霉菌属(Mortierella)、红菇属(Russula)、乳牛肝菌属(Suillus)、Geminibasidium、白环蘑属(Leucoagaricus)、角孢革菌属(Tylospora)、鹅膏菌属(Amanita)、Delastria、口蘑属(Tricholoma);表层真菌丰富度大于亚表层;不同间伐强度的土壤真菌种群丰富度表现为极强度区>弱度区>对照组>强度区>中度区;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土层和间伐强度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均无显著差异,在属水平上,不同土层在白环蘑属(Leucoag-aricus)和角孢革菌属(Tylospora)的相对丰度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间伐强度在白环蘑属(Leucoagaricus)、鹅膏菌属(Amanita)和口蘑属(Tricholoma)的相对丰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表层与亚表层、极强与弱度区真菌物种组成相近,极强与弱度区和对照组相近程度高于中度和强度区。[结论]在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中,间伐强度及土层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下土壤真菌在丰富度、多样性和物种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人工林 抚育间伐 高通量测序 真菌丰富度 优势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资源监测中林业3S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淳 《农业与技术》 2020年第17期74-76,共3页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并为各行业的进步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森林资源的监测发展中,最具应用优势的技术就是3S技术。为使人们对3S技术在林业资源中的应用有全面地了解,本文从3S技术的应用现状出发,分析其在林业...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并为各行业的进步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森林资源的监测发展中,最具应用优势的技术就是3S技术。为使人们对3S技术在林业资源中的应用有全面地了解,本文从3S技术的应用现状出发,分析其在林业资源监测方面的具体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相关预测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监测 林业3S技术 应用现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的发展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淳 《种子科技》 2020年第17期119-120,共2页
林业是维护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对象,是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技术和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林业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只有不断提高林业产业发展水平,才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随着社... 林业是维护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对象,是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技术和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林业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只有不断提高林业产业发展水平,才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随着社会各界对林业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只有运用科学方法提升林业产能,在扩大发展规模的基础上,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分析林业技术创新在林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为促使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 技术创新 现代林业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经营模式天然次生阔叶林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会侠 《辽宁林业科技》 2017年第3期1-5,共5页
为深入了解不同经营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该文对哈尔滨市丹清河林场近自然经营、传统经营和对照3种经营模式下的天然次生阔叶林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次生阔叶林土壤物理性质受经营模式的影响较小;与对照相比,近... 为深入了解不同经营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该文对哈尔滨市丹清河林场近自然经营、传统经营和对照3种经营模式下的天然次生阔叶林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次生阔叶林土壤物理性质受经营模式的影响较小;与对照相比,近自然经营能显著提高0~40 cm土层土壤全碳、全氮含量;近自然经营和传统经营对提高林地土壤全磷含量有一定的效果;近自然经营林分20~40 cm土层土壤全钾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近自然经营显著提高了土壤缓冲性,并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C/N比值。由此可知,近自然经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天然次生阔叶林土壤化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经营 近自然经营 天然次生阔叶林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开花结实规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虹谕 《辽宁林业科技》 2021年第2期52-54,69,共4页
红松是东北地区珍贵的乡土果材兼用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为了深入认识红松结实规律,该文从以下两方面展开论述:(1)影响红松结实的因素,包括内因(遗传因素)、外因(营林措施、环境因子、立地条件等);(2)红松开花结实特征,包括... 红松是东北地区珍贵的乡土果材兼用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为了深入认识红松结实规律,该文从以下两方面展开论述:(1)影响红松结实的因素,包括内因(遗传因素)、外因(营林措施、环境因子、立地条件等);(2)红松开花结实特征,包括红松物候规律、内部解剖学特征、激素变化。最后分析了红松研究中现存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趋势,以指导红松的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开花结实 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模拟的森林穿透雨收集装置的优化设计及分布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淳 《辽宁林业科技》 2020年第2期19-22,49,共5页
穿透雨是研究林内水循环、林内降雨再分配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观测过程中,收集装置的形状、大小、放置方式对观测结果有直接影响。该文以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3种不同形状穿透雨收集装置对观测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穿透雨收集... 穿透雨是研究林内水循环、林内降雨再分配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观测过程中,收集装置的形状、大小、放置方式对观测结果有直接影响。该文以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3种不同形状穿透雨收集装置对观测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穿透雨收集装置形状及设置方式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圆形和正方形收集装置的合理设置范围与收集装置面积无关;长方形收集装置的合理设置范围先随收集装置面积增加而增加,然后趋于稳定;在收集装置面积相等的情况下,长方形收集装置的合理设置范围更大,说明长方形是理想的穿透雨收集装置设计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透雨 收集装置形状 林内降雨再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退耕还林(草)研究趋势及热点分析
18
作者 李连强 《辽宁林业科技》 2020年第6期41-47,共7页
退耕还林(草)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分析其研究趋势及热点为今后开展科研提供导向。选择CNK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我国退耕还林(草)研究趋势和热点。结果表明:1999-2020年有关退耕还林(草)的相关文章共3857篇;其中,文献(期刊)占比... 退耕还林(草)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分析其研究趋势及热点为今后开展科研提供导向。选择CNK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我国退耕还林(草)研究趋势和热点。结果表明:1999-2020年有关退耕还林(草)的相关文章共3857篇;其中,文献(期刊)占比高达83%,会议占比17%。总体呈现先快速增长,之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从作者群体看,呈现“大聚集,小分散”的状态,主要形成了4个研究群体,各群体间的连接度较弱,但群体内的连接度非常高;基于突显关键词,我国退耕还林(草)研究大致划分4个阶段。1999-2002年退耕还林(草)动员实施阶段,2003-2008年退耕还林(草)建设完善阶段,2009-2013年退耕还林(草)生态价值评估阶段,2014-2020年退耕还林(草)定量、机理分析与决策管理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文献计量 趋势 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环保型土壤膜化剂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潘丕克 《辽宁农业科学》 2021年第4期76-77,共2页
采用自制的多功能环保型土壤膜化剂和普通聚乙烯地膜覆盖的方式探讨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聚乙烯地膜能够促进玉米较早出苗,显著地提高株高和产量。多功能环保型土壤膜化剂则能够保证玉米最终保存率没有明显的降低。在玉米... 采用自制的多功能环保型土壤膜化剂和普通聚乙烯地膜覆盖的方式探讨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聚乙烯地膜能够促进玉米较早出苗,显著地提高株高和产量。多功能环保型土壤膜化剂则能够保证玉米最终保存率没有明显的降低。在玉米植株营养生长中,更显著地提高径粗的生长量,并且极显著地提升玉米产量。农业生产中,应用多功能环保型土壤膜化剂不仅能起到普通聚乙烯地膜的保温保墒作用,而且不用施加任何肥料即可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环保型土壤膜化剂 玉米 生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对抚育间伐的响应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会侠 《辽宁林业科技》 2017年第2期5-9,共5页
为评价不同间伐强度对红松人工林土壤环境的长期影响,对弱度、中度、强度、极强度4种间伐强度和未间伐(对照)的红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抚育间伐明显提高林分平均胸径,有利于林分结构的优化;除弱度间伐外,中度、强... 为评价不同间伐强度对红松人工林土壤环境的长期影响,对弱度、中度、强度、极强度4种间伐强度和未间伐(对照)的红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抚育间伐明显提高林分平均胸径,有利于林分结构的优化;除弱度间伐外,中度、强度与极强度抚育间伐有效地降低了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增大,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明显提高,土壤物理性质明显改善,且以中度间伐效果最佳;抚育间伐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土壤p H值,除弱度间伐外,其他强度间伐均提高了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全钾和有效钾含量,且以中度间伐效果最佳,但间伐强度对土壤有机碳影响并不显著。因此,为维持红松人工林土壤的持续生产力,应以适宜的间伐强度进行森林经营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育间伐 红松人工林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