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尔沁沙地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及驱动机制
1
作者 郎明翰 张学利 +2 位作者 张诗行 凡胜豪 张日升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138,共10页
[目的]为深入了解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地下水变化规律及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其驱动机制。[方法]以沙地樟子松人工林2018—2023年地下水埋深为研究对象,沙地草地地下水埋深为对照试验。利用双累积曲线法、灰色关联法、敏感性分析、相对贡... [目的]为深入了解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地下水变化规律及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其驱动机制。[方法]以沙地樟子松人工林2018—2023年地下水埋深为研究对象,沙地草地地下水埋深为对照试验。利用双累积曲线法、灰色关联法、敏感性分析、相对贡献率和累积距平法分析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影响特征。[结果]研究期间,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变小为波动减小(0.385 m/a)。各气象因素对其影响程度由小到大依次为降雨量<相对湿度<蒸发量<平均气温;敏感程度为相对湿度<蒸发量<平均气温<降水量;各因素对地下水埋深的贡献由小到大依次为平均气温<蒸发量<降雨量<相对湿度。运用累积距平法判断2020年为气象因子突变年份,气候突变降低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及其变异性。樟子松人工林提高枯水年份地下水埋深,降低丰水年份地下水埋深。[结论]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二者综合影响研究区地下水埋深,且不同气象因子对地下水埋深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气候突变、樟子松人工林均可改变地下水水文情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埋深 樟子松 草地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各器官含碳率及碳储量 被引量:4
2
作者 郎明翰 张日升 +4 位作者 姜涛 韩辉 肖巍 迟琳琳 张晓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1-38,共8页
【目的】樟子松为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主要树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探讨樟子松树体各器官含碳率及碳储量,可为沙地樟子松碳储量动态的估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取样、试验测定对11个胸径径阶(10、12、14、16... 【目的】樟子松为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主要树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探讨樟子松树体各器官含碳率及碳储量,可为沙地樟子松碳储量动态的估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取样、试验测定对11个胸径径阶(10、12、14、16、18、20、22、24、26、28、30 cm)的20株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各器官含碳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含碳率规律为:树干(41.6%)>树叶(39.2%)>树枝(38.0%)>树根(34.1%)。樟子松碳储量主要来自树干和树根,二者碳储量分别占总体39.08%和30.17%。樟子松通用含碳率(50%)会过量估算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碳储量。当胸径超过16 cm时,樟子松总体及各器官碳储量大幅增加,且碳储量的增加主要为生长的中后期。所建立的模型对树干和树根的拟合效果优于树枝和树叶的拟合效果,在引入树高变量之后,二元模型有效地提高了拟合效果和预测能力。【结论】同一树种不同器官间含碳率存在差异,樟子松碳储量主要集中在树干和树根,且随树木胸径增大,树干和树根对整株碳储量的贡献增大。以胸径和树高为自变量的总体、树干和树根的模型拟合效果更好,树枝和树叶的拟合效果较差,引入树高后的二元模型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率 碳储量 沙地人工林 C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碳汇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7
3
作者 郎明翰 张日升 +5 位作者 凡胜豪 肖巍 姜涛 卢元 李书杨 刘思琪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6-245,共10页
[目的]以科尔沁沙地南缘不同初植密度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旨在明晰不同初植密度林分碳储量、碳汇功能及其对气候的响应机制,以便于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及其适应性管理。[方法]利用林分胸高断面积估算樟子松人工林碳储量... [目的]以科尔沁沙地南缘不同初植密度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旨在明晰不同初植密度林分碳储量、碳汇功能及其对气候的响应机制,以便于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及其适应性管理。[方法]利用林分胸高断面积估算樟子松人工林碳储量及固碳速率,结合气象因子分析其对温度、降水及蒸发的响应,利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2030年林分碳储量进行预测。[结果]不同初植密度樟子松人工林碳储量和固碳速率年际波动趋势基本一致,碳储量逐年增加,固碳速率曲线呈“U”形。初植密度过低或者过高均降低樟子松人工林碳汇能力;在林龄29年之前,碳汇强度最高林分初植密度为1500~2000株/hm^(2),31~42年林龄的林分最优密度为1000~1200株/hm^(2)。林分碳储量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增加,且二者拟合公式符合Logarithm方程。樟子松人工林固碳速率对降雨无响应。不同初植密度林分的气温对固碳速率响应模式不同,前一年8月及当年3,5,6,7月平均气温是限制高密度、极高密度樟子松人工林碳汇的主要气候因子;前一年8月及当年3,10月平均气温是限制低密度、中密度樟子松人工林碳汇的主要气候因子。由蒸发和密度林固碳速率相关分析可知,低密度樟子松人工林碳汇对蒸发的响应更为敏感。基于GM(1,1)灰色模型可知,过高或者过低初植密度均降低未来樟子松人工林固碳潜力,固碳速率最优初植林分密度为1772株/hm^(2)。[结论]林分初植密度对沙地樟子松林的碳储量和碳汇及其对气候响应存在明显影响,初植密度调整可能是气候变化下樟子松人工林适应管理的关键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碳汇 GM(1 1)模型 初植密度 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南缘人工固沙林下土壤的酸度特征
4
作者 张学利 《温带林业研究》 2024年第1期15-20,32,共7页
【目的】了解科尔沁沙地南缘人工固沙林土壤的酸度特征,明确人工固沙林对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方法】选取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四种树种人工固沙林为研究对象,对樟子松、油松、赤松和杨树人工固沙林下不同土层土壤酸度的强度... 【目的】了解科尔沁沙地南缘人工固沙林土壤的酸度特征,明确人工固沙林对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方法】选取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四种树种人工固沙林为研究对象,对樟子松、油松、赤松和杨树人工固沙林下不同土层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和容量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树种0~10 cm、10~30 cm土层土壤水浸pH值和盐浸pH值的差异分别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油松的水浸pH值和盐浸pH值最低,杨树的水浸pH值和盐浸pH值最高。不同树种0~10 cm土壤交换性酸度和交换性H+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水解性总酸度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除水解性总酸度外,油松土壤的交换性酸度和交换性H+最高,杨树的土壤交换性酸度、交换性H+和水解性总酸度最低。不同树种10~30cm土壤交换性酸度和交换性H+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水解性总酸度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油松的土壤交换性酸度和交换性H+最高,杨树的土壤交换性酸度和交换性H+最低;赤松的水解性总酸度最高,杨树的水解性总酸度最低。杨树林下的盐浸pH值0~10 cm土层与10~30 cm土层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他同一树种不同土层土壤酸度特征的强度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在容量指标方面,樟子松、油松0~10 cm土层的交换性总酸度和水解性总酸度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10~30 cm土层;赤松林地0~10 cm土层的水解性总酸度显著高于10~30 cm土层,而交换性总酸度等指标无显著差异;杨树林地0~10 cm土层与10~30 cm土层交换性总酸度存在极显著差异,水解性总酸度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营造人工固沙林后,由于生态系统植被组成和农业土壤pH值的改变,科尔沁沙地南缘人工固沙林下土壤酸度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林 酸度特征 强度指标 容量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5种常见灌木细根解剖特征研究
5
作者 迟琳琳 张日升 +1 位作者 刘亚萍 肖巍 《辽宁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14-16,39,共4页
为探讨科尔沁沙地常见灌木细根解剖结构与抗旱性的关系,该文以科尔沁沙地5种灌木为试材,测定各树种不同根序细根的剖面直径、皮层厚度、维管柱直径、维根比及导管性状等,比较各级细根解剖结构的差异性,分析灌木应对干旱环境的策略。结... 为探讨科尔沁沙地常见灌木细根解剖结构与抗旱性的关系,该文以科尔沁沙地5种灌木为试材,测定各树种不同根序细根的剖面直径、皮层厚度、维管柱直径、维根比及导管性状等,比较各级细根解剖结构的差异性,分析灌木应对干旱环境的策略。结果表明:5种灌木树种不同根序的细根在解剖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小叶锦鸡儿的维根比和导管内径较大,具有较强的水分输送能力,山竹岩黄芪和叶底珠的剖面直径较小、皮层厚度较薄,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由此可见,不同树种的根系应对土壤干旱环境的生存策略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灌木细根 解剖结构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刺榆水力结构特征对土壤水分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7
6
作者 曹宇 巢林 +4 位作者 安宇宁 吴德东 张学利 李红 刘艳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2-42,共11页
【目的】比较科尔沁沙地典型生境上生长的刺榆木质部水力结构特征、叶片水分关系与光合气体交换特征,探讨刺榆适应不同土壤水分环境的内在生理机制,为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造林和植被修复的适地适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长在科尔沁... 【目的】比较科尔沁沙地典型生境上生长的刺榆木质部水力结构特征、叶片水分关系与光合气体交换特征,探讨刺榆适应不同土壤水分环境的内在生理机制,为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造林和植被修复的适地适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长在科尔沁沙地丘间低地和沙丘上部2种土壤水分环境中的刺榆为研究对象,从树木水力结构角度,分析不同生境刺榆枝条水分传输效率与安全性的差异,结合叶片水分关系、光合生理特性以及木质部解剖结构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与沙丘上部相比,丘间低地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刺榆枝条木质部导管直径较大、水分传输效率(Ks)更高(P<0.05),叶片和枝条水势均更高(P<0.05)。尽管2种生境上生长的刺榆叶片光合碳同化速率无明显差异,但气孔导度(g_(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_(i))明显不同,沙丘上部刺榆的g_(s)更低(P<0.05),WUEi更高(P<0.05)。丘间低地刺榆枝条末端叶面积和边材面积的比值(LA/SA)显著高于沙丘上部(P<0.05),地径、树高和地上生物量等指标也显著高于沙丘上部(P<0.05);但沙丘上部刺榆木材密度更高,抗气穴化栓塞能力更强,水力安全边界(HSM)也较宽(Ψ_(S-md)-P_(50)和Ψ_(S-md)-P_(80)较大)。【结论】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丘间低地生长的刺榆,导管直径较大,水分传输效率更高,可保证较高的生长速率和竞争力;而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差的沙丘上部生长的刺榆,木质部导管直径变小,虽然水分传输效率降低,但有助于获得更强的木质部抗气穴化栓塞能力,从而保证植株能在水分胁迫较严重的生境中长期存活。刺榆水力结构特征随水分生境变化而调整的策略,反映出其较强的抗旱性和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榆 水分传输 抗气穴化栓塞 脆弱性 水力安全边界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林蒸腾强度的年际变化及与降水、地下水位间的关系 被引量:10
7
作者 韩辉 张学利 +5 位作者 党宏忠 徐贵军 张晓 王斯彤 陈帅 张柏习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1-40,共10页
【目的】通过连续、长期监测科尔沁沙地樟子松蒸腾过程,确定蒸腾用水量的年际变化规律及与降水、地下水位间的关系,明确樟子松的水分利用特征,为提高樟子松科学经营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热扩散式树干液流计对科尔沁沙地南缘... 【目的】通过连续、长期监测科尔沁沙地樟子松蒸腾过程,确定蒸腾用水量的年际变化规律及与降水、地下水位间的关系,明确樟子松的水分利用特征,为提高樟子松科学经营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热扩散式树干液流计对科尔沁沙地南缘章古台地区樟子松树干液流速率(J s)与林分生长过程开展为期9年(2010—2018年)的连续监测,并同步监测气象、地下水位、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结果】中等密度的樟子松林(404株•hm^-2)生长季(4—10月)的多年平均蒸腾强度为163.7 mm•a^-1,最高为209.5 mm•a^-1。蒸腾强度的季节变化总体上可划分为上升期(4—7月)和下降期(7—10月)2个阶段,4、7、10三个月份的日均蒸腾强度(T s)分别为0.54、0.98和0.36 mm•d^-1,日蒸腾强度最高可达1.99 mm•d^-1。科尔沁沙地樟子松林分年蒸腾与年降水的比例(蒸/降比)多年平均为31.5%,在16.6%-54.7%间变动。在月尺度上,数据标准化后的樟子松蒸腾强度(T s)与月降水量(P r)、地下水位月均值(G)、太阳辐射月均值(PY)、0-60 cm层土壤体积含水率月均值(θ0-60 cm)间的回归关系式为:T s=0.04348+0.22299×P r-0.42464×G+1.20193×PY+0.30718×θ0-60 cm(R^2=0.58),太阳辐射对蒸腾强度的影响最大。【结论】科尔沁沙地南缘中等密度樟子松林分年蒸腾量约占年降水量的1/3,最多不超过55.0%。樟子松蒸腾能力(蒸腾强度与太阳辐射的比值)的年际变化总体上与由降水主导的从干变湿或由湿变干的水文年际变化趋势相符合,也与地下水位的年际变化规律基本吻合,但并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流 樟子松 降水量 蒸腾强度 地下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对土壤水盐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郎明翰 张日升 +2 位作者 韩辉 王旭 凡胜豪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70-376,共7页
为掌握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造林40多年对土壤水分、盐度的影响。以科尔沁沙地樟子松林地、草地2020年3月至2021年11月土壤、气象数据为基础,采用双累积曲线法(DCM)验证样地选取的合理性,利用空间代替时间法(STM)研究樟子松林地、草地... 为掌握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造林40多年对土壤水分、盐度的影响。以科尔沁沙地樟子松林地、草地2020年3月至2021年11月土壤、气象数据为基础,采用双累积曲线法(DCM)验证样地选取的合理性,利用空间代替时间法(STM)研究樟子松林地、草地土壤含水量、盐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差异。樟子松林地改变了土壤纵向剖面水分、盐度分布规律,二者均趋于正“S”形分布;林地有效提高土壤储水量(p<0.05),降低土壤盐度,缩减水分次活跃层范围;林地土壤水分变异性更高(p<0.05),盐度变异性更低(p>0.05);林地的气象因子与土壤水分、盐度指标各分项之间关联程度与草地不同,减弱与降雨的相关性,增加与水汽压亏缺的相关系数。樟子松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涵养水源、抑制土壤盐渍化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樟子松人工林 土壤含水量 土壤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对沙尘沉降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旭 张学利 +3 位作者 张日升 迟琳琳 肖巍 王翠萍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9-116,共8页
收集2020—2021年科尔沁沙地南部樟子松人工林内的降尘和森林土壤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对沙尘天气能起到良好的消减沙尘作用,颗粒物沉降量与离林缘距离呈显著负相关(P<0.05)。且距离林分中心越近,尘降的沙粒含量越低... 收集2020—2021年科尔沁沙地南部樟子松人工林内的降尘和森林土壤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对沙尘天气能起到良好的消减沙尘作用,颗粒物沉降量与离林缘距离呈显著负相关(P<0.05)。且距离林分中心越近,尘降的沙粒含量越低,其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越高。受降尘影响,森林土壤养分与离林缘距离呈显著正相关(P<0.05),距离林缘越远,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越高。樟子松人工林对科尔沁沙地起到了消减沙尘、培肥地力的良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尘降 樟子松人工林 有机质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5种阔叶树叶片δ^(13)C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迟琳琳 《防护林科技》 2022年第3期6-8,共3页
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科尔沁沙地南缘5种阔叶树的叶片进行测定,结合降水量、地下水位、土壤含水率等因子,分析不同树种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及环境水分因子对树种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阔叶树主要利用100 cm以上的土壤水作为植物生存的... 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科尔沁沙地南缘5种阔叶树的叶片进行测定,结合降水量、地下水位、土壤含水率等因子,分析不同树种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及环境水分因子对树种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阔叶树主要利用100 cm以上的土壤水作为植物生存的水分来源,植被覆盖度增加不是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五角枫(Acer elegantulum)、糖槭(Acer negundo)和家榆(Ulmus pumila)在旱季的水分利用效率均达到75%以上,比较适合科尔沁沙地南缘半干旱的气候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阔叶树 稳定同位素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古台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曹怡立 刘淑玲 张日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3期121-123,126,共4页
以辽宁省章古台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沙丘的坡向是章古台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质量的关键环境因子。半阴坡为樟子松... 以辽宁省章古台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沙丘的坡向是章古台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质量的关键环境因子。半阴坡为樟子松天然更新提供了适宜的水分和光照条件,天然更新幼树株数极显著多于其他坡向。根据章古台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潜力,将地形因子划分为3种类型,适宜天然更新类型:半阴坡;可持续人工促进类型:阴坡、平缓沙地、半阳坡,辅以整地、浇水等人工措施能更好地促进樟子松天新更新;天然更新不宜类型:阳坡。郁闭度、枯枝落叶层厚度、积沙层厚度、植被盖度等对天然更新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郁闭度0.3~0.6、枯枝落叶层厚度1~2 cm、积沙层厚度>10 cm、植被盖度>85%条件下,天然更新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天然更新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章古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风沙土钾素释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曹怡立 张学利 +3 位作者 吕刚 安宇宁 迟琳琳 刘洋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1-168,共8页
明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钾素释放的特征,对风沙土的土地利用和肥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室内模拟实验和方程拟合方法研究辽宁章古台地区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过程、影响因素及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分为快速释放... 明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钾素释放的特征,对风沙土的土地利用和肥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室内模拟实验和方程拟合方法研究辽宁章古台地区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过程、影响因素及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分为快速释放(18~<90 h)和缓慢释放(90~520 h)两个阶段,释放量普遍呈现0~<20 cm表层土壤大于20~40 cm底层土壤;不同土地利用对非交换性钾释放有积极作用,其中0~<20 cm土层,阔叶林的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最大,在20~40 cm土层则为水田最大;Elovich方程的决定系数R^(2)为0.96~0.98,SE为0.97~2.78,是风沙土非交换性钾释放过程拟合最好的方程,其次是一级动力学方程,方程参数可以描述风沙土的供钾能力;表层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与土壤钾素含量密切相关,底层与土壤胶体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 土地利用方式 风沙土 非交换性钾释放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地赤松树干边材液流速率的方位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韩辉 张学利 +3 位作者 党宏忠 宋晓东 孟鹏 张日升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9-45,共7页
[目的]确定优良固沙树种沙地赤松(Pinus densiflora)树干边材液流速率(J_s)方位变化规律,探讨环境因素对方位差异的影响。[方法]采用热扩散式树干液流计(TDP)连续监测树干液流并同步监测环境因素,比较分析不同方位树干液流速率的差异、... [目的]确定优良固沙树种沙地赤松(Pinus densiflora)树干边材液流速率(J_s)方位变化规律,探讨环境因素对方位差异的影响。[方法]采用热扩散式树干液流计(TDP)连续监测树干液流并同步监测环境因素,比较分析不同方位树干液流速率的差异、季节动态及与降水、土壤体积含水率(θ)、太阳辐射强度(R_s)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赤松树干东、南、西、北4个方位上,J_s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均呈现出基本一致的格局,且均与R_s间表现出紧密的协同变化关系;(2)在中等强度干旱和极端干旱情况下,各方位边材J_s均同步受到明显抑制,在土壤水分得到充分补充后又快速回升;(3)在典型晴日里,树干各方位边材J_s其午间峰值出现的时刻有差异,呈从早到晚分别是东侧、南侧、西侧、北侧这种顺时针的方位规律;(4)在整个生长季,J_s的日平均值大小一般为南侧>西侧>北侧>东侧,但方位间差异并不显著(P=0.35),北侧J_s的平均值最接近4个方位的平均值(约为平均值的1.01倍)。[结论]为降低观测成本,通过北侧一个方位的测定来估算赤松单株的液流通量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影响赤松各方位液流过程明显变化的θ的阈值为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流速率 赤松 方位 水分利用 热扩散技术(TD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古台固沙林枯落物分解速率研究
14
作者 邰宪武 张学利 《防护林科技》 2018年第1期16-18,86,共4页
通过室内试验,对章古台不同树种固沙林枯落物分解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固沙林的枯落物分解速率均随土壤水分含量的提高而加快,当土壤含水量达最大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时,其分解速率达最大值,并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下... 通过室内试验,对章古台不同树种固沙林枯落物分解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固沙林的枯落物分解速率均随土壤水分含量的提高而加快,当土壤含水量达最大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时,其分解速率达最大值,并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下降。不同树种枯落物的最大分解速率均出现在第1周,第7周时均出现一个低谷,而后缓慢升高,在第9周时出现次高点,随后再次下降。在试验结束时,杨树枯落物的分解率达到79.14%,3种针叶树的分解率接近,平均为72.80%,说明杨树枯落物的周转期最短,这主要与杨树枯落物C/N值最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林 枯落物 分解速率 章古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树军 尤国春 +2 位作者 安宇宁 刘敏 曹怡立 《防护林科技》 2023年第2期8-12,共5页
针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分别对其幼龄期、中龄期、近熟期连续进行密度调控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密度调控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胸径、蓄积生长影响显著,对树高影响不显著。幼龄期适宜保留密度为1300~1400株·hm^(-2),中龄期适宜保留密度为... 针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分别对其幼龄期、中龄期、近熟期连续进行密度调控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密度调控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胸径、蓄积生长影响显著,对树高影响不显著。幼龄期适宜保留密度为1300~1400株·hm^(-2),中龄期适宜保留密度为900~1000株·hm^(-2),近熟期适宜保留密度为500~600株·hm^(-2)。首次密度调控时间以14~16年生为宜,间隔期为5~7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 樟子松人工林 密度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古台沙地西伯利亚红松播种育苗关键技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敏 王曼 王斯彤 《辽宁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74-75,共2页
西伯利亚红松是优良的常绿针叶树种。经过多年育苗实践,该文总结了章古台沙地西伯利亚红松播种育苗技术,种子消毒处理后经冷库或冰柜冻藏能提高发芽率,如育苗量较少,可采用容器杯直播育苗,出苗率和保存率均较高,苗木较高且粗壮;如育苗... 西伯利亚红松是优良的常绿针叶树种。经过多年育苗实践,该文总结了章古台沙地西伯利亚红松播种育苗技术,种子消毒处理后经冷库或冰柜冻藏能提高发芽率,如育苗量较少,可采用容器杯直播育苗,出苗率和保存率均较高,苗木较高且粗壮;如育苗量较大,可采用做床撒播育苗。用草帘遮荫成本低,效果好。该育苗技术有利于西伯利亚红松在沙地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 西伯利亚红松 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土壤水分动态密度效应研究
17
作者 韩辉 张学利 +4 位作者 党宏忠 白雪峰 郎明翰 宋鸽 刘春颖 《辽宁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研究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土壤水分时空动态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该研究在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中选取同龄、高密度(810株·hm^(-2))、低密度(404株·hm^(-2))林分设置样... 研究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土壤水分时空动态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该研究在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中选取同龄、高密度(810株·hm^(-2))、低密度(404株·hm^(-2))林分设置样地,以无林地(草地)为对照,采用烘干法和TDR测定相结合的方法,2004-2022年监测0~3 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并同步监测林外降水量。结果表明:2004-2022年,0~1 m土层高、低两种密度林分的年均土壤含水率分别为11.1%、11.8%,两者无显著差异(t=0.935,P=0.3);土壤含水率的季节变化可划分为低值期(4-5月)、平缓期(5-6月)、上升期(6-8月)、高峰期(8-9月)和下降期(9-10月)。高(低)两种密度林分0~1m土层水分状况的统计表明,非旱、轻旱、中旱和重旱比例分别为59.7%(65.0%)、24.4%(15.3%)、13.8%(12.8%)和2.2%(6.9%)。林分在从中龄林向近/成熟林的演化过程中,高密度林分0~1 m土层土壤水分处于非旱状态的占比由58.3%增至60.3%,低密度林分则由44.8%增至73.7%,低密度林分增幅更显著。高、低密度林分0~1 m土层非旱状态占比最高的月份均为8月,重旱状态占比最高的月份均为6月。在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不同密度林分土壤含水率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0~1 m土层不同密度林分土壤含水率年际尺度差异不显著,土壤含水率的季节、年际变化与同期降水量变化的格局相似,但不完全一致。不同密度林分的林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旱,干旱所占比例约65%,生长季各月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干旱,6月份为重旱多发期。在中龄林向近/成熟林的演化过程中,土壤干旱改善情况低密度林分好于高密度林分,因此建议适时疏伐改善樟子松林地土壤水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不同密度 土壤水分变化 土壤水分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古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研究
18
作者 韩辉 张学利 +2 位作者 宋鸽 马悦 王悦 《辽宁林业科技》 2022年第5期7-11,共5页
为探究科尔沁沙地南缘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差异性,以章古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TDR水分仪对0~2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进行5年定位测定,同时监测降水量。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樟子松各林龄土壤含水量随年降水... 为探究科尔沁沙地南缘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差异性,以章古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TDR水分仪对0~2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进行5年定位测定,同时监测降水量。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樟子松各林龄土壤含水量随年降水量的变化呈现上下波动,同时,各林龄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55 a最高。4-10月,樟子松各林龄土壤含水量从表层到深层均表现出与降水季节变化相似的变化规律。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受降水量的影响最明显,波动幅度最大,由低到高依次为62 a、25 a、55 a、37 a和15 a。在垂直空间上,樟子松各林龄土壤含水量都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0~60 cm土层,15 a和37 a土壤含水量较高,与其他林龄均差异显著(P<0.05),62 a土壤含水量最低,与其他林龄差异显著(P<0.05)。80~120 cm土层,55 a和62 a土壤含水量较高,与其他林龄均差异显著(P<0.05)。150~200 cm土层,25 a和55 a土壤含水量较高,与其他林龄均差异显著(P<0.05),其他林龄之间两两差异显著(P<0.05)。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受海拔、密度、微地形、土壤质地结构的影响均较大,土壤水分没有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但是密度最小的林分土壤含水量最高,因此通过密度调节可改善林地土壤水分状况,该研究为科尔沁沙地南缘植被可持续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古台 樟子松 土壤含水量 林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古台地区松毒蛾幼虫秋末生活习性研究
19
作者 郎明翰 张日升 《辽宁林业科技》 2022年第6期13-16,共4页
为研究章古台地区人工林松毒蛾第二代老熟幼虫空间分布特征、形态特征和食物偏爱,2021年9月末对当地人工林松毒蛾幼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第2代松毒蛾老熟幼虫主要集中在树下部,喜食樟子松和彰武松针叶;彰武松上幼虫体型最细长,幼虫在... 为研究章古台地区人工林松毒蛾第二代老熟幼虫空间分布特征、形态特征和食物偏爱,2021年9月末对当地人工林松毒蛾幼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第2代松毒蛾老熟幼虫主要集中在树下部,喜食樟子松和彰武松针叶;彰武松上幼虫体型最细长,幼虫在越冬前体长分布主要集中在4~4.5 cm,体重分布主要集中在1~1.2 g,且符合正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毒蛾 生活习性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型性状和SSR标记的樟子松核心种质构建 被引量:1
20
作者 尹明宇 吴波 +2 位作者 乌云塔娜 庞营军 张学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2-190,共9页
【目的】基于表型性状和SSR标记构建樟子松核心种质,为樟子松种质资源有效管理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科尔沁沙地31年生517份樟子松种质为材料,探究其表型性状(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冠形、干形和分枝)变异规律,应... 【目的】基于表型性状和SSR标记构建樟子松核心种质,为樟子松种质资源有效管理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科尔沁沙地31年生517份樟子松种质为材料,探究其表型性状(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冠形、干形和分枝)变异规律,应用12对SSR引物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合表型和SSR数据,依据等位基因数目最大化策略与表型极值和稀有等位基因优先原则构建核心种质。通过表型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相关参数差异检验以及主坐标分析评价核心种质的代表性和有效性。【结果】樟子松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和遗传多样性,各性状变异系数为13.01%~48.21%,表型多样性指数(H′)为0.913~2.064;12个SSR位点共检测到97个等位基因(Na),各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I)、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平均值分别为3.324、1.189、0.511、0.556和0.512。以8.90%的取样比例得到46份核心种质,其均值差异百分率(MD)、方差差异百分率(VD)、极差符合率(CR)和变异系数变化率(VR)分别为1.42%、46.33%、100.00%、135.34%;核心种质的H′、Ne、I、He和PIC均显著高于原有种质且在原有种质中呈均匀分布。应用11个SSR位点构建了46份核心种质的唯一性DNA指纹图谱。【结论】构建的46份樟子松核心种质,能够有效代表樟子松种质资源的表型变异和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核心种质 表型 SSR标记 DNA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