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程教育背景下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科内涵提升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郝晓亮 方志刚 高云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1年第5期113-114,共2页
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是推动我国高校工程教育改革、提升学科水平、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文章以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科专业为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工程教育背景对高校工科专业的影响、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科专业的基本... 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是推动我国高校工程教育改革、提升学科水平、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文章以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科专业为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工程教育背景对高校工科专业的影响、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科专业的基本特点、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科内涵提升的思考等3个方面予以分析和讨论,希望为更多高校在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和实现工程教育理念与学生专业教育理念的融合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教育 化学 学科 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2
作者 阳富强 李皓腾 +1 位作者 高云 安百钢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0-244,250,共6页
为探究高校大学生心理因素对实验室本质安全的影响及个人不安全行为诱发机制,以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D-R)为理论框架,提出包含中介效应的研究假设路径,构建完整的JD-R模型。通过对某高校192名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SPSS、AMOS数据... 为探究高校大学生心理因素对实验室本质安全的影响及个人不安全行为诱发机制,以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D-R)为理论框架,提出包含中介效应的研究假设路径,构建完整的JD-R模型。通过对某高校192名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SPSS、AMO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及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学业需求作为损耗因素负向影响实验室安全管理,学习资源作为激励因素正向影响实验室安全管理。基于此,提出了“降损增激”双过程提升策略,以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 不安全行为 工作要求-资源模型 损耗因素 激励因素 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催化热溶及其热溶产物的研究
3
作者 徐静 于小彬 +2 位作者 白金锋 黄峰 李超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5,共8页
针对低阶煤的分质转化和高附加值利用,以神华黑山长焰煤为原料,在反应温度为350℃、初始压力为3 MPa的氢气气氛下进行热溶分质转化实验。选择Fe、FeS、Fe_(2)O_(3)和FeSO4这4种铁基催化剂进行温和催化热溶,并通过GC、GC-MS、FT-IR和XRD... 针对低阶煤的分质转化和高附加值利用,以神华黑山长焰煤为原料,在反应温度为350℃、初始压力为3 MPa的氢气气氛下进行热溶分质转化实验。选择Fe、FeS、Fe_(2)O_(3)和FeSO4这4种铁基催化剂进行温和催化热溶,并通过GC、GC-MS、FT-IR和XRD对热溶产物中轻质气体、热溶油和沥青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eSO4的催化活性最佳,在FeSO4作用下沥青质产率达到41.4%、油气产率达到13.5%,对比无催化剂的产率,分别提高了7.6%和1.2%。铁基催化剂的加入使气体产物中CH_(4)含量增加,CO、C_(2)~C_(4)烃类化合物含量降低,并可以促进煤中大分子化学键断裂,提高了热溶油中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铁基催化剂 催化热溶 沥青质 热溶残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香豆素的Zn^(2+)荧光探针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晔 朱鑫玥 +5 位作者 怀玉 崔彤 李超 刘洋 高云 高妍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3,共9页
以香豆素醛和取代胺基的四氮唑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制备了新型荧光探针ASZ。通过高分辨率质谱(HR-M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ASZ识别Zn^(2+)后最大吸收波长红移80 nm,可实现对Zn^(2+)的“裸眼... 以香豆素醛和取代胺基的四氮唑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制备了新型荧光探针ASZ。通过高分辨率质谱(HR-M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ASZ识别Zn^(2+)后最大吸收波长红移80 nm,可实现对Zn^(2+)的“裸眼”识别。且探针ASZ可通过荧光“OFF-ON”高选择性响应Zn^(2+),识别Zn^(2+)后探针的荧光强度增大4倍,其检测限低至9.94 nmol/L。利用HR-MS探讨了探针ASZ识别Zn^(2+)的响应机制。由于探针ASZ的水溶性较好,抗干扰性强,探针ASZ被用于水样中Zn^(2+)的半定量分析。最重要的是,ASZ因其生物毒性小且识别Zn^(2+)的灵敏度较高,已被成功用于细胞和小鼠体内Zn^(2+)的荧光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香豆素 锌离子 生物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托科技社团与多维实践平台的创新能力培养 被引量:7
5
作者 耿新 方志刚 +2 位作者 蔡秀亮 贾宏敏 全艳玲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3-36,共4页
探索科技社团与多维实践平台融合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夯实基础、深挖特色与内涵的理念,以培养特色、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坚持一个方针、调整两个方向、强调三个衔接、促进四项改革"为思路,以"四个层次培养体系"... 探索科技社团与多维实践平台融合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夯实基础、深挖特色与内涵的理念,以培养特色、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坚持一个方针、调整两个方向、强调三个衔接、促进四项改革"为思路,以"四个层次培养体系"为运作机制开展素质教育,建立一支培养创新人才的师资队伍,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社团 多维专业实践平台 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锌配合物的一氧化氮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细胞成像
6
作者 陈壹刘 宗洪凤 +5 位作者 段兆龙 张一鹏 高妍 李超 刘洋 高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69,共9页
合成了一种基于锌配合物检测NO的荧光探针CMD-Zn^(2+).以萘并呋喃酰肼和久洛尼定醛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制备了配体CMD,再将它与锌离子结合形成探针CMD-Zn^(2+),该探针可特异性识别NO.利用高分辨率质谱(HRMS)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CMD... 合成了一种基于锌配合物检测NO的荧光探针CMD-Zn^(2+).以萘并呋喃酰肼和久洛尼定醛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制备了配体CMD,再将它与锌离子结合形成探针CMD-Zn^(2+),该探针可特异性识别NO.利用高分辨率质谱(HRMS)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CMD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考察了探针CMD-Zn^(2+)对NO的识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其它竞争离子存在的情况下,探针CMD-Zn^(2+)可特异性快速识别NO,响应时间为30 s,识别NO的检出限为8.23×10^(‒9) mol/L.此外,探针CMD-Zn^(2+)被成功应用于细胞和活鼠的荧光成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锌配合物 一氧化氮 细胞成像 小鼠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结剂沥青的制备及成焦性研究:改性方法的影响
7
作者 齐源 张春阳 +3 位作者 冯立鑫 朱亚明 程俊霞 赵雪飞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8-588,共11页
黏结剂沥青是炭素/石墨电极和锂离子电池负极的重要原料之一,黏结剂沥青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炭/石墨制品的品质和应用,高品质黏结剂沥青对高品质炭/石墨材料的制备意义重大。本研究以净化处理后的中温沥青为原料沥青,考察了改性方... 黏结剂沥青是炭素/石墨电极和锂离子电池负极的重要原料之一,黏结剂沥青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炭/石墨制品的品质和应用,高品质黏结剂沥青对高品质炭/石墨材料的制备意义重大。本研究以净化处理后的中温沥青为原料沥青,考察了改性方法对黏结剂沥青的性质(沥青分子结构和沥青热稳定性和沥青光学显微结构)和成焦性(沥青焦光学显微结构、沥青炭微晶结构和沥青炭表面形貌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料沥青通过氧化聚合和热缩聚两步法处理(第一步:原料沥青在280℃温度下恒温空气氧化3 h;第二步:在N_(2)气氛下迅速升温至360℃恒温缩聚1 h),能够得到高品质各向同性黏结剂沥青(软化点144℃,QI含量0.46%,TI含量26.74%,结焦值51.53%,挥发分56.65%),且该黏结剂沥青芳香缩合程度较高,小分子支链结构较少。将此黏结剂沥青热转化和炭化处理后得到的黏结剂沥青焦的光学显微结构中片状和纤维结构含量达到了83.92%,黏结剂沥青焦的无序化程度较低,微晶结构规整有序(趋于规整碳微晶含量高达90.89%,理想石墨微晶含量I_(G)/I_(All)为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结剂沥青 改性方法 沥青焦 微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结剂沥青的氧化-轻度聚合两步法制备及成焦性研究
8
作者 谷紫硕 张春阳 +4 位作者 张慧超 朱亚明 程俊霞 褚宏宇 赵雪飞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84-795,共12页
黏结剂沥青是人造炭素/石墨电极的重要原料之一,高品质黏结剂沥青的制备意义重大。本研究将四种不同来源的高温煤焦油沥青进行净化处理得到的精制沥青为原料,通过空气氧化-轻度热聚合两步法制备了四种黏结剂沥青,并对黏结剂沥青的成焦... 黏结剂沥青是人造炭素/石墨电极的重要原料之一,高品质黏结剂沥青的制备意义重大。本研究将四种不同来源的高温煤焦油沥青进行净化处理得到的精制沥青为原料,通过空气氧化-轻度热聚合两步法制备了四种黏结剂沥青,并对黏结剂沥青的成焦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工业分析、元素分析、FT-IR、光学显微镜和热重分析仪对黏结剂沥青的基础物性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光学显微镜、XRD、Raman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显微强度对黏结剂沥青焦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四种净化高温煤焦油沥青经氧化-轻度聚合两步法均可制备出光学各向同性,芳香性指数较高,热稳定性较好的黏结剂沥青,将其进行热转化和炭化后,得到的黏结剂沥青焦的光学显微结构以片状为主且趋于规整炭微晶含量相对较高。其中,黏结剂BP-KL的β树脂含量高达35.27%,将其热转化和炭化后的沥青焦光学各向异性指数高达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煤焦油沥青 黏结剂沥青 成焦性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豆素-铜(Ⅱ)配合物基一氧化氮荧光探针及其活体荧光成像研究
9
作者 刘建华 伍玉林 +4 位作者 尚主业 王月 张程 孟庆涛 张志强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99-1306,共8页
该文开发了一种基于香豆素-铜(Ⅱ)配合物的新型荧光探针YCY-Cu^(2+)。在Cu^(2+)存在的条件下,基于香豆素的配体YCY能够特异性地与Cu^(2+)发生1∶1配位生成配合物YCY-Cu^(2+)。由于Cu^(2+)的顺磁特性,导致配体YCY的绿色荧光发生猝灭。而... 该文开发了一种基于香豆素-铜(Ⅱ)配合物的新型荧光探针YCY-Cu^(2+)。在Cu^(2+)存在的条件下,基于香豆素的配体YCY能够特异性地与Cu^(2+)发生1∶1配位生成配合物YCY-Cu^(2+)。由于Cu^(2+)的顺磁特性,导致配体YCY的绿色荧光发生猝灭。而荧光探针YCY-Cu^(2+)与NO作用后,NO将顺磁性的Cu^(2+)还原为抗磁性的Cu+并从配合物中解离释放,同时生成强荧光发射的N-亚硝基类化合物(YCY-NO),进而实现对NO的特异性识别。通过Job's分析法、高分辨率质谱(HRMS)和光谱滴定分析证实了荧光探针YCY-Cu^(2+)的结构及其对NO的识别机制。探针YCY-Cu^(2+)具有高选择性和灵敏度(检出限为97.3 nmol/L)、广泛的pH值应用范围(3.5~11.5)以及低细胞毒性等优点,并成功应用于细胞及活体动物体内NO的荧光成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香豆素 铜(Ⅱ)配合物 一氧化氮 荧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活性炭的制备、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黄娇 朱亚明 +3 位作者 岳佳兴 王莹 程俊霞 赵雪飞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81-2101,共21页
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低碳、低排放的生活方式已被大众普遍认可,因此炭材料的多元化、清洁利用受到广泛关注。球形活性炭(SAC)作为活性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凭借球形度高、孔隙结构发达、颗粒分布均匀、流动阻力小、机械强度高等... 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低碳、低排放的生活方式已被大众普遍认可,因此炭材料的多元化、清洁利用受到广泛关注。球形活性炭(SAC)作为活性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凭借球形度高、孔隙结构发达、颗粒分布均匀、流动阻力小、机械强度高等优点,在气体捕获、污水净化、能量储存、化学防护、催化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部分前体在制备SAC时存在工艺烦琐、耗能高、耗时长、易产生副产物等问题。为优化SAC的设计思路与制备工艺,本文以SAC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发展为导向,综述了SAC的前体选择、制备工艺、改性措施及其在各应用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并对未来SAC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实现SAC的多功能、规模化、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其前体的清洁、高附加值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活性炭 活性炭球 纳米炭球 改性技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温煤焦油沥青基多孔炭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6
11
作者 吕君 朱亚明 +2 位作者 程俊霞 赵雪飞 陈玉莲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9-64,共6页
以中低温煤焦油沥青为原料,采用KOH活化法,制备了一系列多孔炭材料。利用XRD、Raman、碘吸附值、氮气吸附-脱附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对不同活化温度下多孔炭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与测试。结果表明,经KOH活化后的多孔炭材料具有... 以中低温煤焦油沥青为原料,采用KOH活化法,制备了一系列多孔炭材料。利用XRD、Raman、碘吸附值、氮气吸附-脱附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对不同活化温度下多孔炭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与测试。结果表明,经KOH活化后的多孔炭材料具有石墨微晶和无定形碳共存的结构特征,炭材料表面具有丰富的微孔结构,同时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当活化温度为750℃时,多孔炭材料PC-750的BET比表面积可达1 207 m^(2)/g,微孔率为86.74%,活化过程中,温度是控制炭材料形成微孔的关键因素。多孔炭材料PC-750在0.5 A/g的电流密度下比电容为281.6 F/g,电流密度增大到10 A/g时,容量保持率可达到78.3%。交流阻抗测试显示,此材料内阻较小,是一种良好的电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温煤焦油沥青 多孔炭 电化学性能 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香豆素-Cd^(2+)配合物的Cu^(2+)荧光探针构建及其应用
12
作者 肖嘉扬 朱鑫玥 +5 位作者 郭小云 杨帆 杨泰然 陈蕊 高云 高妍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6-1535,共10页
以香豆素醛和芘腙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合成了配体ABX,它分别对Cd^(2+)和Cu^(2+)有着完全不同的紫外和荧光响应。竞争实验表明,若有Cu^(2+)的存在则会对探针识别Cd^(2+)造成干扰,Cu^(2+)会与ABX-Cd^(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更为稳定的ABX-Cu^(... 以香豆素醛和芘腙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合成了配体ABX,它分别对Cd^(2+)和Cu^(2+)有着完全不同的紫外和荧光响应。竞争实验表明,若有Cu^(2+)的存在则会对探针识别Cd^(2+)造成干扰,Cu^(2+)会与ABX-Cd^(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更为稳定的ABX-Cu^(2+)配合物。因此,着重考察了ABX与Cd^(2+)络合生成的ABX-Cd^(2+)对Cu^(2+)的识别性能。结果表明,探针ABX-Cd^(2+)可高选择、高灵敏度识别Cu^(2+),荧光响应效率可由ABX直接识别Cu^(2+)的68.71%显著提升至96.25%。紫外光下负载探针ABX-Cd^(2+)的“试纸”呈橙红色,再浸入不同浓度的Cu^(2+)后荧光逐渐猝灭,从而成功应用于对自来水和工业废水中Cu^(2+)的半定量检测;此外,在紫外灯照射下用ABX溶液在硅胶板上书写的黄绿色字母经涂Cd^(2+)后变橙红色,然后进一步涂Cu^(2+)后荧光猝灭,该识别效果适于应用在加密防伪油墨领域。探针ABX-Cd^(2+)也被应用于细胞内对Cu^(2+)的生物成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香豆素 Cd^(2+)配合物 Cu^(2+) 工业废水 荧光防伪 生物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萘并呋喃的Ag+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生物成像应用
13
作者 王晔 崔彤 +3 位作者 薄情文 李超 高云 高妍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92-1398,共7页
以萘并呋喃酰肼与8-羟基喹啉-2-甲醛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制备新型荧光探针L。采用高分辨率质谱(HR-M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缓冲溶液(HEPES)中,当探针L与Ag^(+)络合后,其蓝色荧光大幅... 以萘并呋喃酰肼与8-羟基喹啉-2-甲醛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制备新型荧光探针L。采用高分辨率质谱(HR-M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缓冲溶液(HEPES)中,当探针L与Ag^(+)络合后,其蓝色荧光大幅猝灭。基于此,探针L能高灵敏识别Ag^(+)。利用高分辨率质谱(HR-MS)考察了探针L对Ag^(+)的响应机制,并测得L识别Ag^(+)的检出限为5.62×10^(-8)mol/L。因探针L对Ag^(+)的识别具有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80 s)和生物兼容性好等优点,故利用荧光校准曲线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实际水样中Ag^(+)进行分析,结果证明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基本一致,探针可用于实际水样中Ag^(+)的快速定量检测。同时,探针还被成功应用于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中对Ag^(+)的共聚焦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萘并呋喃 8-羟基喹啉-2-甲醛 荧光探针 Ag+ 响应机制 水样 生物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生态教学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9
14
作者 高云 方志刚 +2 位作者 徐英黔 王勇 张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5期1587-1589,共3页
生态教学指运用生态学理论来研究教学问题,注重以一种生态的角度和方法来思考、解释复杂的教学问题,并且用生态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实践。基于生态教学理念,在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进行了具有探索性的改革。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本位,搭建了... 生态教学指运用生态学理论来研究教学问题,注重以一种生态的角度和方法来思考、解释复杂的教学问题,并且用生态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实践。基于生态教学理念,在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进行了具有探索性的改革。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本位,搭建了生态教学整体平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了"知识、技能、过程、情感"的统一,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工程专业 创新人才培养 生态教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阻抗解析多壁碳纳米管/活性炭的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3
15
作者 耿新 李峰 +1 位作者 王大伟 成会明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7-312,共6页
以石油焦为原料化学活化制得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AC),在此AC中加入不同量的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NTs)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依据交流阻抗谱中阻抗与电容关系,区分有效容量和内阻造成的能量损失,评价... 以石油焦为原料化学活化制得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AC),在此AC中加入不同量的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NTs)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依据交流阻抗谱中阻抗与电容关系,区分有效容量和内阻造成的能量损失,评价了超级电容器的性能。结果表明:加入质量分数3%~15%MWCNTs的AC电极,实部电容高于纯AC电极,虚部电容则随着MWCNTs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且其实部电容分数随MWCNTs加入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虚部电容分数则随MWCNTs加入量增加而降低。在AC电极中加入MWC-NTs,在降低电极内阻的同时可有效提高超级电容器的储能效率,并降低弛豫时间,提高其频率特性,改善电容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多壁碳纳米管 电化学阻抗谱 弛豫时间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原子镍催化剂上CO还原NO反应机理:密度泛函理论与微观动力学研究
16
作者 赵妍 李响 +2 位作者 王焕然 朱亚明 李先春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1-1071,共11页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与微观动力学模型,系统性研究了石墨烯量子点负载单原子Ni催化剂(Ni/G)上CO还原NO反应中的微观反应机理。结果表明Ni/G催化剂上CO还原NO反应的主要路径为:两个NO分子通过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吸附在Ni活...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与微观动力学模型,系统性研究了石墨烯量子点负载单原子Ni催化剂(Ni/G)上CO还原NO反应中的微观反应机理。结果表明Ni/G催化剂上CO还原NO反应的主要路径为:两个NO分子通过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吸附在Ni活性位后分解生成气态N_(2)O和表面吸附氧(O^(*)),随后气体N_(2)O吸附在Ni活性位并还原为N_(2)及O^(*),最终CO还原O^(*)生成CO_(2)并释放Ni活性位。能垒分析结果发现,NO分解生成N_(2)O及O^(*)具有较高的反应能垒,控制了NO还原的反应速率。微观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升高反应温度可显著提升O^(*)的还原速率,但N_(2)O还原生成N_(2)的反应速率始终高于CO还原O^(*)的反应速率,导致Ni原子表面被O^(*)占据;残留的O^(*)抑制了NO的吸附与还原,引起Ni/G催化剂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原子Ni催化剂 NO还原 催化反应机理 密度泛函理论 微观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煅白水化改性对其炼镁实验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17
作者 李直 黄小锐 +3 位作者 姜震宇 李雪 赵坤 许光文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25,共8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属镁生产国和出口国,但较低的镁还原率导致炼镁能耗高、生产效率低、废镁渣多且氧化镁含量高,严重制约了中国金属镁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为提高炼镁还原率,对炼镁原料煅白进行了改性处理。首先,将白云石煅烧得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属镁生产国和出口国,但较低的镁还原率导致炼镁能耗高、生产效率低、废镁渣多且氧化镁含量高,严重制约了中国金属镁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为提高炼镁还原率,对炼镁原料煅白进行了改性处理。首先,将白云石煅烧得到的煅白通过水化-再煅烧工艺制备水化改性煅白。随后,分别以煅白和水化改性煅白为原料,与硅铁、萤石混合并压制成还原球团,在高温、真空条件下进行炼镁实验。通过热重分析(TG)、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分析(BET)、粒度分析仪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对水化改性前后煅白及炼镁实验还原渣的物相性质、结构、组分和形貌进行了系统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水化改性后的煅白粒度显著减小,颗粒尺寸从60μm降至1μm,其微观形貌呈现疏松多孔结构,孔隙发达且孔径增大,比表面积从8.41m^(2)/g增加至23.23m^(2)/g。煅白经改性处理后,炼镁实验的镁还原率显著提高,在还原时间为1.0 h的条件下,以煅白为原料的炼镁实验镁还原率为82%,而以水化改性煅白为原料的炼镁实验镁还原率提升至94%。这表明水化改性处理有效改善了煅白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显著提升了炼镁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煅白 水化 皮江法 炼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电化学分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南明君 顾婷婷 周洋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5-740,共6页
综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电化学测定原理和直接电流型、间接电流型(包括电化学酶传感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脱氧核糖核酸电化学传感器)等电化学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电化学分析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引用文献53篇)。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电化学分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Fe配合物生物聚合离子膜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其用作过氧化氢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南明君 顾婷婷 +2 位作者 周洋 贾楠楠 王旭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53-758,共6页
将1.00g·L^(-1) DNA溶液与1.00mmol·L^(-1)三氯化铁溶液混合制得DNA-Fe(Ⅲ)配合物溶液。取溶液20μL滴涂于经抛光的GCE表面,滴加0.50g·L^(-1) CTS溶液10μL,于20℃干燥22h制得DNA-Fe/CTS修饰的GCE电极。利用扫描电子显... 将1.00g·L^(-1) DNA溶液与1.00mmol·L^(-1)三氯化铁溶液混合制得DNA-Fe(Ⅲ)配合物溶液。取溶液20μL滴涂于经抛光的GCE表面,滴加0.50g·L^(-1) CTS溶液10μL,于20℃干燥22h制得DNA-Fe/CTS修饰的GCE电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DNA-Fe/CTS BPICM的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安培-时间曲线法研究该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特性及该电极对过氧化氢的电化学响应。结果表明,固定在聚合膜中的铁离子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活性,DNA-Fe/CTS/GCE对过氧化氢的还原反应具有较好的电催化活性。由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生物相容性过氧化氢电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0.01~2.0mmol·L^(-1),检出限(3S/N)为3μ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Fe(Ⅲ)配合物 生物聚合离子膜 过氧化氢 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煤氧化自热过程中化学结构的演变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欢 辛斌斌 +5 位作者 李永健 Arash TAHMASEBI 李记 曾文 耿秀振 余江龙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共5页
利用线性升温模拟褐煤由低温氧化到自燃的快速自热过程,结合FTIR,对比分析褐煤氧化自热过程中化学结构的变化.褐煤的氧化自热过程经历了四个特征温度,即自热起始温度(t_(sp))、交叉点温度(t_(cp))和燃烧温度(t_(c1),t_(c2)).研究表明:... 利用线性升温模拟褐煤由低温氧化到自燃的快速自热过程,结合FTIR,对比分析褐煤氧化自热过程中化学结构的变化.褐煤的氧化自热过程经历了四个特征温度,即自热起始温度(t_(sp))、交叉点温度(t_(cp))和燃烧温度(t_(c1),t_(c2)).研究表明:褐煤氧化自热期间,—CH3和—CH2—的减少以及n(—CH3)∶n(—CH2—)的升高显示出氧更易攻击—CH2—;Ar—O—CO—R和R—O—CO—R随着氧化自热的加剧逐渐增加,而在t_(c1)后发生水解;褐煤氧化自热初期不断增加的Ar—CO—Ar在t_(cp)后大量分解生成气体氧化产物;褐煤的氧化自热经历t_(c1)后,起初相对稳定的芳香族C=C快速减少;Ar—COOH在t_(sp)后逐渐增加,而在t_(c1)后由于脱羧、脱水与酯化等反应的参与快速降低;Ar—COO—随着煤氧化自热的加剧而逐渐增加,在t_(c1)后由于分解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氧化 自热 FTIR 化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