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碱金属对炼焦煤成焦特性及其高温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郭小云 刘洋 +4 位作者 王刚 李超 徐静 隋月斯 白金锋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5,共6页
煤中矿物质含量对所炼制焦炭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实验选用AK1890焦煤添加不同比例碱金属开展2 kg试验焦炉炼焦实验,并对焦炭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炼焦煤加入碱金属后,焦炭的平均粒度减小,冷态强度降低。随着碱金属添加量的增加,... 煤中矿物质含量对所炼制焦炭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实验选用AK1890焦煤添加不同比例碱金属开展2 kg试验焦炉炼焦实验,并对焦炭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炼焦煤加入碱金属后,焦炭的平均粒度减小,冷态强度降低。随着碱金属添加量的增加,焦炭的反应性呈上升趋势,反应后强度呈下降趋势。并在1350℃时对焦炭溶损反应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二氧化碳与焦炭的界面反应速率及二氧化碳的内扩散系数都有明显增大。通过对焦炭光学组织和SEM电镜分析,发现添加碱金属焦炭的各向同性含量增加,高温溶损后焦炭的孔隙增多,碳骨架强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金属 孔径分布 热态性能 高温溶损 光学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结剂沥青的制备及成焦性研究:改性方法的影响
2
作者 齐源 张春阳 +3 位作者 冯立鑫 朱亚明 程俊霞 赵雪飞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8-588,共11页
黏结剂沥青是炭素/石墨电极和锂离子电池负极的重要原料之一,黏结剂沥青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炭/石墨制品的品质和应用,高品质黏结剂沥青对高品质炭/石墨材料的制备意义重大。本研究以净化处理后的中温沥青为原料沥青,考察了改性方... 黏结剂沥青是炭素/石墨电极和锂离子电池负极的重要原料之一,黏结剂沥青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炭/石墨制品的品质和应用,高品质黏结剂沥青对高品质炭/石墨材料的制备意义重大。本研究以净化处理后的中温沥青为原料沥青,考察了改性方法对黏结剂沥青的性质(沥青分子结构和沥青热稳定性和沥青光学显微结构)和成焦性(沥青焦光学显微结构、沥青炭微晶结构和沥青炭表面形貌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料沥青通过氧化聚合和热缩聚两步法处理(第一步:原料沥青在280℃温度下恒温空气氧化3 h;第二步:在N_(2)气氛下迅速升温至360℃恒温缩聚1 h),能够得到高品质各向同性黏结剂沥青(软化点144℃,QI含量0.46%,TI含量26.74%,结焦值51.53%,挥发分56.65%),且该黏结剂沥青芳香缩合程度较高,小分子支链结构较少。将此黏结剂沥青热转化和炭化处理后得到的黏结剂沥青焦的光学显微结构中片状和纤维结构含量达到了83.92%,黏结剂沥青焦的无序化程度较低,微晶结构规整有序(趋于规整碳微晶含量高达90.89%,理想石墨微晶含量I_(G)/I_(All)为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结剂沥青 改性方法 沥青焦 微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结剂沥青的氧化-轻度聚合两步法制备及成焦性研究
3
作者 谷紫硕 张春阳 +4 位作者 张慧超 朱亚明 程俊霞 褚宏宇 赵雪飞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84-795,共12页
黏结剂沥青是人造炭素/石墨电极的重要原料之一,高品质黏结剂沥青的制备意义重大。本研究将四种不同来源的高温煤焦油沥青进行净化处理得到的精制沥青为原料,通过空气氧化-轻度热聚合两步法制备了四种黏结剂沥青,并对黏结剂沥青的成焦... 黏结剂沥青是人造炭素/石墨电极的重要原料之一,高品质黏结剂沥青的制备意义重大。本研究将四种不同来源的高温煤焦油沥青进行净化处理得到的精制沥青为原料,通过空气氧化-轻度热聚合两步法制备了四种黏结剂沥青,并对黏结剂沥青的成焦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工业分析、元素分析、FT-IR、光学显微镜和热重分析仪对黏结剂沥青的基础物性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光学显微镜、XRD、Raman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显微强度对黏结剂沥青焦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四种净化高温煤焦油沥青经氧化-轻度聚合两步法均可制备出光学各向同性,芳香性指数较高,热稳定性较好的黏结剂沥青,将其进行热转化和炭化后,得到的黏结剂沥青焦的光学显微结构以片状为主且趋于规整炭微晶含量相对较高。其中,黏结剂BP-KL的β树脂含量高达35.27%,将其热转化和炭化后的沥青焦光学各向异性指数高达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煤焦油沥青 黏结剂沥青 成焦性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活性炭的制备、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黄娇 朱亚明 +3 位作者 岳佳兴 王莹 程俊霞 赵雪飞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81-2101,共21页
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低碳、低排放的生活方式已被大众普遍认可,因此炭材料的多元化、清洁利用受到广泛关注。球形活性炭(SAC)作为活性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凭借球形度高、孔隙结构发达、颗粒分布均匀、流动阻力小、机械强度高等... 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低碳、低排放的生活方式已被大众普遍认可,因此炭材料的多元化、清洁利用受到广泛关注。球形活性炭(SAC)作为活性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凭借球形度高、孔隙结构发达、颗粒分布均匀、流动阻力小、机械强度高等优点,在气体捕获、污水净化、能量储存、化学防护、催化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部分前体在制备SAC时存在工艺烦琐、耗能高、耗时长、易产生副产物等问题。为优化SAC的设计思路与制备工艺,本文以SAC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发展为导向,综述了SAC的前体选择、制备工艺、改性措施及其在各应用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并对未来SAC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实现SAC的多功能、规模化、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其前体的清洁、高附加值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活性炭 活性炭球 纳米炭球 改性技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烧结粉煤灰陶粒BAF对乙烯化工废水的深度处理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丽华 金文杰 +2 位作者 胡成 代秀兰 马放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7-170,共4页
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免烧结粉煤灰陶粒,并将其作为曝气生物滤池(BAF)的填料用于深度处理乙烯化工厂二级生化出水。实验结果表明,在平均进水COD为54.62 mg/L、平均SS为33.93 mg/L、平均ρ(NH3-N)为1.33 mg/L的条件下,自制免烧结粉... 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免烧结粉煤灰陶粒,并将其作为曝气生物滤池(BAF)的填料用于深度处理乙烯化工厂二级生化出水。实验结果表明,在平均进水COD为54.62 mg/L、平均SS为33.93 mg/L、平均ρ(NH3-N)为1.33 mg/L的条件下,自制免烧结粉煤灰陶粒BAF平均COD去除率为57.14%,平均SS去除率为68.64%,平均NH3-N去除率为74.89%,均略高于普通商业陶粒BAF。自制免烧结粉煤灰陶粒BAF最佳反冲洗周期为2 d,并具有反冲洗耗水量小、反冲洗效果好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烧结粉煤灰陶粒 曝气生物滤池 乙烯 废水深度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渣油沥青组分的成焦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桐桐 朱慧慧 +5 位作者 朱亚明 胡朝帅 吕君 程俊霞 白永辉 赵雪飞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48-1360,共13页
乙烯渣油沥青作为乙烯渣油中的重质组分具有含碳量高、芳香度较高及杂原子(S、N)含量低的特点,被广泛用作制备石油基人造炭材料的优选原料。为充分研究乙烯渣油沥青的成焦性,本研究选取四种溶剂(甲醇、正丁醇、正庚烷、二甲基亚砜)对乙... 乙烯渣油沥青作为乙烯渣油中的重质组分具有含碳量高、芳香度较高及杂原子(S、N)含量低的特点,被广泛用作制备石油基人造炭材料的优选原料。为充分研究乙烯渣油沥青的成焦性,本研究选取四种溶剂(甲醇、正丁醇、正庚烷、二甲基亚砜)对乙烯渣油沥青进行萃取分离,获得八种乙烯渣油沥青组分(四种可溶组分和四种不溶组分),并对获得的乙烯渣油沥青组分进行热转化和炭化处理(热转化温度和炭化温度分别为500和1400℃)获得系列乙烯渣油沥青焦。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仪、^(1)H-NMR对乙烯渣油沥青组分的基础物性进行研究;利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单晶衍射仪、拉曼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系列石油系沥青焦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乙烯渣油沥青不溶组分芳香性略高于可溶组分,且不溶组分支链略少于可溶组分;不溶组分热转化和炭化后得到的乙烯渣油沥青焦显微强度高于可溶组分获得的乙烯渣油沥青焦,且乙烯渣油沥青沥青焦HS-C的真密度高达2.0554 g/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渣油沥青 组分 成焦性 沥青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可用于检测pH和H_(2)O的双比率荧光探针 被引量:1
7
作者 铁德金 许美佳 +2 位作者 唐晓丹 贾宏敏 于洪梅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91-1501,共11页
pH和水的检测在生命科学和化学工业中是至关重要的。对以中性红(NR)为碳源,乙二胺(EDA)为氮源,乙醇为溶剂,溶剂热法合成的黄色荧光碳点(NR-EDA-CDs)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碳点在激发波长为310~370 nm范围时,可以产生双发射峰。由此,建立了... pH和水的检测在生命科学和化学工业中是至关重要的。对以中性红(NR)为碳源,乙二胺(EDA)为氮源,乙醇为溶剂,溶剂热法合成的黄色荧光碳点(NR-EDA-CDs)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碳点在激发波长为310~370 nm范围时,可以产生双发射峰。由此,建立了基于单一发光剂的双比率荧光探针检测pH和水的方法。通过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红外光谱(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该碳点进行了表征,表明该碳点的形状为类球形,平均粒径为3.6 nm,有明显的石墨结构。研究发现,在365 nm激发波长下,该碳点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抗光漂白性和耐盐性。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pH值在4.15~8.55范围内与581和449 nm的荧光强度比(F_(581)/F_(449))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决定系数R^(2)=0.986。该pH比率荧光探针具有线性范围宽和可逆性好等特点。同时发现在二甲基亚砜溶剂中,水的含量在0.6%~50%(V(H_(2)O)/V(DMSO))范围内与F_(485)/F_(585)具有良好的线性,其决定系数R^(2)=0.996,检出限为0.18%(V(H_(2)O)/V(DMSO))。该双比率荧光探针为pH和水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荧光分析 PH H_(2)O 比率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炼焦煤成焦界面结合特性及其焦炭高温强度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夏婧 刘洋 +5 位作者 郑亚杰 武振宇 徐国忠 曲艳婷 刘冰 白金锋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0,35,共7页
焦炭的界面结合对提高焦炭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选用五种炼焦煤分别配入弱粘结性的XS贫瘦煤进行坩埚焦实验,随着煤料粒度增大和贫瘦煤含量增加,炼焦煤界面结合指数下降。肥煤自身黏结性好,界面结合指数影响较小,而1/3焦煤和焦煤... 焦炭的界面结合对提高焦炭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选用五种炼焦煤分别配入弱粘结性的XS贫瘦煤进行坩埚焦实验,随着煤料粒度增大和贫瘦煤含量增加,炼焦煤界面结合指数下降。肥煤自身黏结性好,界面结合指数影响较小,而1/3焦煤和焦煤则影响较大。同时分别完成了LF煤和XQ煤与XS贫瘦煤的共炭化实验,表明随着界面结合指数的提高,焦炭的高温热性能得到了较好改善。相应地,微晶结构更加规整,碳层堆积高度和碳网平面直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焦煤 界面结合 焦炭反应性 抗压强度 高温溶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仿真在OBE实践教学及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被引量:37
9
作者 姚颂东 方志刚 +2 位作者 陈林 王南 全艳玲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9-233,共5页
研究了如何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基于OBE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并使之用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之中。通过化工虚拟仿真4个环节(项目建设、平台建设、实习实训及仿真大赛)可使学生获得OBE实践教学体系中各项综合素质能力... 研究了如何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基于OBE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并使之用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之中。通过化工虚拟仿真4个环节(项目建设、平台建设、实习实训及仿真大赛)可使学生获得OBE实践教学体系中各项综合素质能力锻炼。与此同时,化工虚拟仿真技术营造的虚实结合多层次一体化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中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整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E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 虚拟仿真 创新创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掺杂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1
10
作者 李莉香 刘永长 +1 位作者 耿新 安百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43-448,共6页
采用弱反应性含氮有机物水合肼、二乙烯三胺对碳纳米管进行氮掺杂处理.结合X射线光电子谱(XPS)分析和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两种含氮有机物处理均可使碳纳米管表面成功连接上含氮基团,并保持了碳纳米管的本征形貌和结构.水合肼处理的... 采用弱反应性含氮有机物水合肼、二乙烯三胺对碳纳米管进行氮掺杂处理.结合X射线光电子谱(XPS)分析和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两种含氮有机物处理均可使碳纳米管表面成功连接上含氮基团,并保持了碳纳米管的本征形貌和结构.水合肼处理的碳纳米管的氮含量(碳/氮原子比为95/2)明显高于二乙烯三胺处理的碳纳米管(碳/氮原子比为96/0.5).氮掺杂后碳纳米管在水溶液中分散性明显改善,且分散性随着氮含量增加进一步增强,因此水合肼处理的碳纳米管分散性明显优于二乙烯三胺处理的碳纳米管.作为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碳纳米管含氮官能团贡献了赝电容,但其循环性仍需进一步改进.氮掺杂碳纳米管较好的亲水性,改善了电解液的浸润,循环后氮掺杂碳纳米管电极的比容量仍略高于纯碳纳米管电极的比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氮摻杂 水合肼 二乙烯三胺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茴香挥发油超声波提取工艺优化及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马强 何璐 +2 位作者 王玉龙 王勇 高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912-1913,共2页
采用超声波法提取了小茴香挥发油,通过正交设计及二次回归方程优化了提取工艺,考察了超声提取时间、温度2个因素对挥发油提取量的影响;并将挥发油应用到农业常见28种致病真菌上,研究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当采用100 g小茴香,超声处理33 ... 采用超声波法提取了小茴香挥发油,通过正交设计及二次回归方程优化了提取工艺,考察了超声提取时间、温度2个因素对挥发油提取量的影响;并将挥发油应用到农业常见28种致病真菌上,研究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当采用100 g小茴香,超声处理33 min,温度51℃时,挥发油提取量达8.78ml;小茴香挥发油具有较好的杀菌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茴香 挥发油 超声波提取 数学模拟 抗霉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胺改性氮掺杂碳纳米管制备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莉香 陶晶 +1 位作者 耿新 安百钢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116,共6页
利用苯胺原位化学聚合合成聚苯胺包覆碳纳米管(CNTs),再炭化处理制备氮掺杂碳纳米管(NCNTs).激光拉曼(Raman)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谱(XPS)分析及透射电镜(TEM)观察表明,苯胺包覆碳纳米管经炭化处理后,得到以碳纳米管为核、氮掺杂碳层为壳,... 利用苯胺原位化学聚合合成聚苯胺包覆碳纳米管(CNTs),再炭化处理制备氮掺杂碳纳米管(NCNTs).激光拉曼(Raman)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谱(XPS)分析及透射电镜(TEM)观察表明,苯胺包覆碳纳米管经炭化处理后,得到以碳纳米管为核、氮掺杂碳层为壳,具有核-壳结构的氮掺杂碳纳米管,而碳纳米管本征结构未遭破坏.研究表明,随着苯胺用量的增大,氮掺杂碳纳米管的氮掺杂碳层变厚,氮含量从7.06%(质量分数)增加到8.64%,而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随着氮掺杂碳层厚度降低,氮掺杂碳纳米管在6mol·L-1氢氧化钾电解液中的比容量从107F·g-1增大到205F·g-1,远高于原始碳纳米管10F·g-1的比容量,且聚苯胺改性氮掺杂碳纳米管表现出较好的充放电循环性,经100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保持初始容量的92.8%-97.1%,表明氮掺杂碳纳米管不仅通过表面氮杂原子引入大的法拉第电容和改善亲水性使电容量显著增大,其具有的核壳结构特征也使循环稳定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氮掺杂 聚苯胺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电解-Fenton氧化法降解活性艳蓝X-BR机理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喜全 胡筱敏 +2 位作者 马英群 邢剑南 蒋馥阳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82-486,共5页
以蒽醌染料活性艳蓝X-BR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内电解-Fenton氧化法降解蒽醌染料机理的研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离子质谱仪等分析检测仪器对反应过程中间产物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各种谱图的... 以蒽醌染料活性艳蓝X-BR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内电解-Fenton氧化法降解蒽醌染料机理的研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离子质谱仪等分析检测仪器对反应过程中间产物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各种谱图的解析,推断出了活性艳蓝X-BR在内电解-Fenton氧化法处理降解过程中的反应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机理 内电解 FENTON试剂 活性艳蓝X—BR 蒽醌 染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针状焦煅烧过程中焦炭微晶结构的演变规律 被引量:9
14
作者 程俊霞 朱亚明 +1 位作者 高丽娟 赵雪飞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71-1078,I0004,共9页
以煤系针状焦的生焦为原料,在2和5℃/min的升温速率下进行煅烧,采用FT-IR、XRD、Raman光谱等分析手段研究煅烧过程中针状焦微晶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针状焦中碳微晶的直径La、炭微晶的高度Lc、晶体中的片层含量... 以煤系针状焦的生焦为原料,在2和5℃/min的升温速率下进行煅烧,采用FT-IR、XRD、Raman光谱等分析手段研究煅烧过程中针状焦微晶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针状焦中碳微晶的直径La、炭微晶的高度Lc、晶体中的片层含量N以及每层中平均碳原子数n、趋于规整的石墨微晶含量Ig逐渐升高。但是受挥发分逸出和生焦收缩的影响,Lc出现了明显的“拐点”。新增片层与原有片层间存在的随机“层错”,导致层间距d002的波动。相同温度下升温速率越快,晶格尺寸越小,片层含量N及每层平均碳原子数n越少,Lc出现“拐点”的温度越靠后。理想石墨微晶含量(IG/Iall)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加;而具有缺陷的石墨微晶间在煅烧过程中不断相互转化,最终发育为理想石墨微晶。碳网平面上C-C键平均键长α则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针状焦 XRD RAMAN 微晶结构 C-C键平均键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TIR分峰拟合法定量分析精制煤沥青热转化过程的结构变化 被引量:20
15
作者 朱亚明 赵雪飞 +1 位作者 高丽娟 程俊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076-2080,共5页
精制煤沥青(QI<0.2%)是制备煤系针状焦的原料,其热转化性质决定着所生产的煤系针状焦的质量。利用FTIR光谱及分峰拟合的方法考察了精制煤沥青在不同热转化温度下的结构变化。主要研究了芳香性指数(Iar)、支链化指数(CH_3/CH_2)、各... 精制煤沥青(QI<0.2%)是制备煤系针状焦的原料,其热转化性质决定着所生产的煤系针状焦的质量。利用FTIR光谱及分峰拟合的方法考察了精制煤沥青在不同热转化温度下的结构变化。主要研究了芳香性指数(Iar)、支链化指数(CH_3/CH_2)、各基础官能团(C—O,C—O,芳环C—C)含量、芳环取代种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精制煤沥青的Iar指数随着热转化温度的提高,逐渐变大,并且CH_3/CH_2指数逐渐增大,说明精制煤沥青热转化过程中支链的断裂形成活性位点是诱导芳香环增大的原因之一;随着热转化温度的升高,C—O含量由最初的26.25%降低为15.62%,芳环C—C含量由43.39%增加为51.28%,而C—O含量变化很少,说明C—O是诱导大分子芳环缩合反应的重要因素;精制煤沥青中芳环1H和3H含量随着温度升高逐渐减小,而4H含量逐渐升高,说明芳环取代逐渐减小,芳香性逐渐增加,与Iar分析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制煤沥青 FTIR 分峰拟合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煤腐植酸磺化改性工艺及表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吴红运 高丽娟 +2 位作者 杨小莹 赵雪飞 杨秀玲 《洁净煤技术》 CAS 2014年第6期42-45,共4页
为提高腐植酸的亲水性能,对褐煤腐植酸进行磺化改性。以Na2SO3为磺化剂,以磺化度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磺化温度、磺化剂固液比、磺化时间对褐煤磺化腐植酸磺化度的影响,得到褐煤磺化腐植酸最佳制备条件,并通过红... 为提高腐植酸的亲水性能,对褐煤腐植酸进行磺化改性。以Na2SO3为磺化剂,以磺化度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磺化温度、磺化剂固液比、磺化时间对褐煤磺化腐植酸磺化度的影响,得到褐煤磺化腐植酸最佳制备条件,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和热重分析对褐煤磺化腐植酸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磺化温度对褐煤磺化腐植酸磺化度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磺化时间,磺化剂固液比影响较小。在磺化温度50℃,磺化剂固液比2∶20,磺化时间90 min条件下制备的褐煤磺化腐植酸磺化度为17.72%。红外光谱表明:褐煤磺化腐植酸含有苯环、羧基、羟基、酚羟基,磺酸基团明显增多,褐煤腐植酸磺化改性成功。热重分析表明:褐煤磺化腐植酸低于200℃时稳定,大于200℃时发生裂解反应;小于330℃裂解反应为吸热过程,大于330℃为放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腐植酸 磺化剂 磺化度 正交设计 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针状焦原料在成焦过程中的红外光谱定量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岳莉 陈召 +2 位作者 赖仕全 朱亚明 赵雪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468-2473,共6页
低QI含量的软沥青(SCTP)是制备煤系针状焦的优选原料,研究其在液相碳化成焦阶段(350~550℃)的结构变化有助于高品质针状焦的研制。利用样品的红外光谱,通过分峰拟合对谱图中3 100~2 800 cm^-1区的C—H伸缩振动峰和900~700 cm^-1区的芳香... 低QI含量的软沥青(SCTP)是制备煤系针状焦的优选原料,研究其在液相碳化成焦阶段(350~550℃)的结构变化有助于高品质针状焦的研制。利用样品的红外光谱,通过分峰拟合对谱图中3 100~2 800 cm^-1区的C—H伸缩振动峰和900~700 cm^-1区的芳香C—H弯曲振动峰进行了详细辨析,接着基于标准物质的相应C—H振动峰的校正因子,定量出SCTP在不同碳化温度(400, 500, 600和800℃)下的各类型芳香氢(Hsolo, Hduo, Htrio和Hquarto)和脂肪氢(HCH3, HCH2和HCH)的质量百分含量;进一步计算了样品的SP2杂化碳(SP2C)和SP3杂化碳(SP3C)的含量以及H/C原子比、芳香性指数(Iar)、芳香邻位取代指数(Ios)和支链化指数(CH3/CH2)等结构参数,讨论了SCTP在液相碳化成焦过程中芳香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煤系针状焦原料SCTP主要由低环数少侧链的芳烃构成,Iar为0.77,其82%左右的芳香氢分布在含有三/四个相邻芳香C—H的结构中,而其脂肪氢主要分布在环烷的CH2结构中。随着碳化温度升高, SCTP的脂肪氢或SP3C几乎呈直线下降,到400℃时损失约50%,这主要归因于轻组分的失去和环烷结构的脱氢,在500℃形成半焦时仅有0.15 Wt.%的脂肪氢和0.88 Wt%的SP3C, 600℃时已检测不到脂肪氢的存在。然而,由于环烷结构转变为芳环,导致芳香氢在400℃之前从原料的3.89 Wt%轻微增加至4.5 Wt%。随温度进一步升高,芳香氢则迅速减少,到500℃时仅为1.14 Wt%,表明在400~500℃中间相形成阶段沥青芳烃分子间发生了激烈的脱氢缩合反应,大量质子化SP2C转化为非质子化SP2C也证实了这点。在500℃后芳香氢继续减少,到800℃时已检测不到它们的存在。另外,发现芳烃的C—H面外弯曲振动比其面内伸缩振动对红外光更灵敏。Iar的增加以及H/C原子比、Ios和CH3/CH2等参数的减小,说明SCTP在成焦过程中其芳烃分子在逐步缩合长大,芳香性提高。利用红外光谱对各类型氢的快速定量,可及时了解成焦过程中沥青芳烃分子的结构变化,有助于针状焦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针状焦 煤沥青 红外光谱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焦负载铁基脱硫剂及其焦炉煤气脱硫特性 被引量:10
18
作者 窦金孝 李先春 +2 位作者 余江龙 尹丰魁 佟哲磊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54,共6页
对超声波辅助浸渍法制备褐煤半焦为载体的Fe及Fe-Cu脱硫剂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脱硫剂最佳制备工艺和硫化温度对脱硫剂硫化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及带有能谱分析的电子扫描显微镜(SEM-EDS)分析硫化前后脱硫剂的晶体结构和... 对超声波辅助浸渍法制备褐煤半焦为载体的Fe及Fe-Cu脱硫剂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脱硫剂最佳制备工艺和硫化温度对脱硫剂硫化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及带有能谱分析的电子扫描显微镜(SEM-EDS)分析硫化前后脱硫剂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的变化,利用傅立叶红外仪(FTIR)分析表征脱硫前后的脱硫剂官能团变化.结果表明,当超声清洗器功率为100 W时,制取脱硫剂的最佳条件是超声浸渍时间为5h,共沉淀时间为3h,超声波水浴温度为60℃.活性半焦负载的脱硫剂能够有效脱除焦炉煤气中的H2S和COS.随着硫化温度的升高,穿透时间和硫容均增加,在脱硫温度为400℃时具有最大的穿透硫容和穿透时间,且Cu元素的加入使半焦负载的铁基脱硫剂脱硫效果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半焦 焦炉煤气 脱硫 超声波辅助共沉淀 铁基脱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煤系针状焦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程俊霞 赵雪飞 +2 位作者 朱亚明 赖士全 高丽娟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4-93,共10页
我国煤系针状焦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不断努力,目前煤系针状焦的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回顾总结了我国煤系针状焦制备技术所经历的3个主要发展阶段:实验室技术开发与工业化初步发展阶段、煤系针状焦工业化技术壁垒突破和圆梦国产... 我国煤系针状焦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不断努力,目前煤系针状焦的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回顾总结了我国煤系针状焦制备技术所经历的3个主要发展阶段:实验室技术开发与工业化初步发展阶段、煤系针状焦工业化技术壁垒突破和圆梦国产化阶段、煤系针状焦技术深度发展阶段。同时,详细介绍了各发展阶段煤系针状焦技术的研究重点及发展方向,依次从煤系针状焦生产过程的3道主要工序:预处理工序、延迟焦化工序和煅烧工序入手,充分讨论了目前各工序采用的生产工艺流程。预处理工序以溶剂萃取法为基础,开发出了3种特色预处理工艺技术,总体上实现了精制沥青收率高、喹啉不溶物(QI)脱除效果理想的原料预处理操作。延迟焦化工序发展了零循环比和可调循环比的2种不同工艺技术,其根本区别是进入焦炭塔的物料不同,而具体操作工艺的差别在于零循环比工艺采用恒温、变压、短生焦周期操作方式,可调循环比工艺采用变温、变压、长生焦周期操作方式。2种工艺技术中,多数煤系针状焦生产企业选择了可调循环比工艺;煅烧工序以回转窑煅烧工艺为主,罐式炉煅烧工艺为辅;前者加工周期短、产能理想,但是炭质烧损大,收率低,且对含有较多粉料的生焦煅烧不友好,因此近2 a罐式炉煅烧工艺技术重新受到关注。通过分析目前国内煤系针状焦技术现状,打破现有煤系针状焦产品质量欠佳及“同质化”严重的局面,强调注重生产过程的技术基础研究以及不断完善生产工艺过程的策略来提高我国煤系针状焦产品的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最后提出了未来我国煤系针状焦技术发展趋势是开发两段焦化工艺,实现操作简单、人为干预少、工艺参数控制精度高、环境友好及副产品附加值高的先进生产技术。在此基础上实现针状焦产品质量“品质高端化”、性能“应用差异化”的战略目标,以助力我国煤系针状焦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针状焦 预处理 延迟焦化 煅烧 精制沥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黄酮的提取分离及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何璐 王勇 +2 位作者 吕跃东 高伟佳 王清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7-219,共3页
利用超声波对甘草粗黄酮进行提取,并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进而得到其回归方程y=0.524+0.0722x1+0.128x2+0.011 1x12-0.224 4x22-0.072 2x1x2,最佳的提取条件为功率1 000W、温度40℃,时间70.5 min,甘草粉∶95%乙醇=1∶5.062(W/V)。并用生... 利用超声波对甘草粗黄酮进行提取,并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进而得到其回归方程y=0.524+0.0722x1+0.128x2+0.011 1x12-0.224 4x22-0.072 2x1x2,最佳的提取条件为功率1 000W、温度40℃,时间70.5 min,甘草粉∶95%乙醇=1∶5.062(W/V)。并用生物自显影技术进行抗菌活性测定,采用甲苯∶氯仿∶丙酮=5∶5∶7的展开剂分离,最适培养时间为36h,贴板时间为12 h。试验以农业上常见的6种病害病菌为研究对象,结果测得其对黄瓜枯萎病病菌、水稻恶苗病病菌、小麦纹枯病病菌、辣椒疫病病菌4种病菌的抑菌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黄酮 薄层层析 生物自显影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