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战期间日军在奉天所设盟军战俘营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洁 赵朗 +1 位作者 刘英杰 孟月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3-189,共7页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部分盟军战俘被日军押运到中国东北,关进“奉天俘虏收容所”。他们在丧失基本人权的情况下遭受百般虐待和折磨,从事繁重的劳役并被作为细菌实验的对象,导致大量死亡。二战结束,幸存战俘获救回国,却依然要承受巨大的身...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部分盟军战俘被日军押运到中国东北,关进“奉天俘虏收容所”。他们在丧失基本人权的情况下遭受百般虐待和折磨,从事繁重的劳役并被作为细菌实验的对象,导致大量死亡。二战结束,幸存战俘获救回国,却依然要承受巨大的身心痛苦。他们已经走上抗争之路,要求日本当局道歉和赔偿,但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战期间 盟军战俘 奉天俘虏收容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毒养战”: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东北实施的鸦片战略——以在辽宁的鸦片走私活动为中心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朗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57-160,共4页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即利用其在日俄战争中获胜后从沙皇俄国手中攫取的中国旅大地区及南满铁路沿线的种种特权,开始在辽宁地区从事鸦片走私活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辽宁的鸦片走私活动,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整个东北地区全面推行鸦片政...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即利用其在日俄战争中获胜后从沙皇俄国手中攫取的中国旅大地区及南满铁路沿线的种种特权,开始在辽宁地区从事鸦片走私活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辽宁的鸦片走私活动,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整个东北地区全面推行鸦片政策的前绪。从日本鸦片策略的酝酿、走私毒品的方式和走私毒品的销售三个方面来看,日本殖民当局旨在借此捞取巨额利润和摧残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为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公开推行鸦片政策埋下伏笔,为发动九一八事变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日本 辽宁 鸦片走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代女真社会奴隶制度的特点 被引量:3
3
作者 赵冬晖 《社会科学辑刊》 1984年第5期91-96,共6页
十二世纪初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朝,雄踞中国北部百余年。金朝前期,女真社会曾经历过奴隶占有制阶段,至世宗和章宗时期,逐渐完成了向封建制的转变。对此,史学界不乏论述;但对女真奴隶制的特点问题,则几乎无人问津,只是... 十二世纪初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朝,雄踞中国北部百余年。金朝前期,女真社会曾经历过奴隶占有制阶段,至世宗和章宗时期,逐渐完成了向封建制的转变。对此,史学界不乏论述;但对女真奴隶制的特点问题,则几乎无人问津,只是个别研究者提出:带有家长制或家内制的特点,属于早期奴隶制。笔者认为,这是值得重视的见解,故本文拟就这一特点问题略抒浅见。一、金代的奴隶一般属于主人家庭的成员金代文献经常提到“奴婢“,女真语”奴曰亚海,婢曰亚海轸。”其阶级属性就是奴隶,这是大多数研究者所承认的。监户是宫廷奴隶,官户是官府奴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 猛安谋克 奴隶制度 女真语 奴隶主 十三年 女真族 大定 中国北部 封建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北救亡运动在全国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万杰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5-88,共4页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流亡关内的东北军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展以"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为宗旨的东北救亡运动。它不仅参与、策划"逼蒋抗日",为全国抗战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而且还作为一支生力军汇入...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流亡关内的东北军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展以"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为宗旨的东北救亡运动。它不仅参与、策划"逼蒋抗日",为全国抗战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而且还作为一支生力军汇入全国抗战的洪流,支持抗战,推动国共合作,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救亡运动 西安事变 “七七”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在辽鸦片政策研究(1905—1945)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朗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2-137,共6页
1905年日俄战争后,作为战胜国,日本攫取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权,同时在辽宁开始了鸦片走私活动,并制定了最初的鸦片政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进一步加强和推广这一政策,在辽宁地区公开种植罂粟,在奉天建立鸦片烟膏制造厂... 1905年日俄战争后,作为战胜国,日本攫取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权,同时在辽宁开始了鸦片走私活动,并制定了最初的鸦片政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进一步加强和推广这一政策,在辽宁地区公开种植罂粟,在奉天建立鸦片烟膏制造厂,从事鸦片制品的生产和买卖活动,并建立了推行鸦片侵略政策的专门机构。在当时的辽宁主要城市中,烟馆林立,狼烟四起,一片衰败景象,可以说辽宁是日本实施鸦片侵略政策的初始地和重灾区。日本侵略者在辽宁乃至东北推行的这一鸦片政策,不仅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以实现"以毒养战"的目的,而且还严重地阻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尤其是给辽宁人民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政策 辽宁地区 烟馆 烟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盛京将军崇实东北边疆治理及其历史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孟繁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46,共9页
晚清名臣崇实在出任盛京将军期间,提出并实践了系统的治边思想。他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和马贼,还提出"欲清盗源,先清吏治",采取严厉措施整饬吏治。他在原封禁地区实行扩大开禁与增设州县的政策,... 晚清名臣崇实在出任盛京将军期间,提出并实践了系统的治边思想。他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和马贼,还提出"欲清盗源,先清吏治",采取严厉措施整饬吏治。他在原封禁地区实行扩大开禁与增设州县的政策,还采用"仿督抚之例,以一事权"的原则改革盛京地区管理体制。在边防建设上,他提出添设练军,由李鸿章统一指挥盛京地区海防,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边防。崇实的治边思想既有传统治边思想的特点,同时许多举措也具有改革的性质,成效显著,影响深远,开启了晚清时期东北地区改革的序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实 东北边疆 治理 历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古朝鲜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成国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4-98,共5页
古朝鲜即箕氏朝鲜 ,是公元前 1 1世纪商周时期出现于我国东北的特定的历史产物 ,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箕氏朝鲜自西周初出现于东北历史舞台 ,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大约近千余年的历史。燕国统一东北前 ,箕氏朝鲜以西周侯... 古朝鲜即箕氏朝鲜 ,是公元前 1 1世纪商周时期出现于我国东北的特定的历史产物 ,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箕氏朝鲜自西周初出现于东北历史舞台 ,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大约近千余年的历史。燕国统一东北前 ,箕氏朝鲜以西周侯国的身份活跃于东北东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秦统一六国后 ,箕氏朝鲜附属于秦。秦末汉兴 ,中原政权无暇东顾、燕人卫满乘势灭亡了箕氏朝鲜 ,并以卫氏朝鲜之称谓取而代之。武帝元封三年 ( 1 0 8) ,西汉王朝为统一东北计 ,以武力灭亡了卫氏朝鲜 ,并以其地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自此 ,古朝鲜即箕氏朝鲜和卫氏朝鲜先后退出历史舞台 ,但其居民即古朝鲜族仍以中华民族重要成员的身份为东北开发建设发挥着历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朝鲜 箕子 卫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与高句丽比较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成国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8-132,共5页
渤海与高句丽是两个族源族属、文化属性截然不同的民族。族源上,二者虽是土生土长于中国东北,但民族形成的轨迹却各不相同。文化上,渤海文化不是高句丽文化的继承者,所谓的"海东文化"实则是汉化了的渤海文化,这与高句丽固有... 渤海与高句丽是两个族源族属、文化属性截然不同的民族。族源上,二者虽是土生土长于中国东北,但民族形成的轨迹却各不相同。文化上,渤海文化不是高句丽文化的继承者,所谓的"海东文化"实则是汉化了的渤海文化,这与高句丽固有文化占主导的情况大相径庭。政权上,渤海民族政权不是高句丽政权的延续,渤海政权的建立与高句丽灭亡并没有丝毫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方史 渤海 高句丽 比较研究 古代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满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9
作者 关嘉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99-106,共8页
满族,是一个颇有作为的民族。自清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农历十月十三日命名之日起,满族即展现了非凡的姿态,登上了中国历史大舞台,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以其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崇高品格和反抗外来侵略、捍卫民... 满族,是一个颇有作为的民族。自清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农历十月十三日命名之日起,满族即展现了非凡的姿态,登上了中国历史大舞台,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以其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崇高品格和反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不屈精神,演出了一幕幕威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学研究 中国大陆 满族音乐 满族历史 满文档案 满族文化 历史档案 满族文学 辽宁省 满文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沉石刻文字 细写佛教文化——略评张国庆《佛教文化与辽代社会》
10
作者 向南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辽以释废,金以儒亡。”由于帝王后妃、王公大臣的极力提倡和尊崇,有辽一代佛教盛行,不仅宗派众多,塔庙林立,而且僧侣数量猛增,香火鼎盛。可以说,佛教及佛教文化对辽代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探讨辽代佛教文化就... “辽以释废,金以儒亡。”由于帝王后妃、王公大臣的极力提倡和尊崇,有辽一代佛教盛行,不仅宗派众多,塔庙林立,而且僧侣数量猛增,香火鼎盛。可以说,佛教及佛教文化对辽代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探讨辽代佛教文化就成为辽史研究的重大选题之一。自20世纪初至今,中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辽代佛教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研究辽代佛教文化所援引的史料多为有限的传世历史文献以及少量的出土石刻文字,因而,限于史料缺乏,学者们研究辽代佛教文化的范围仍比较窄,存在不少空白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文化 石刻文字 辽代 社会 张国庆 钩沉 略评 20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袁祟焕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11
作者 张玉兴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4期121-123,共3页
袁祟焕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张玉兴阎崇年教授的《袁崇焕研究论集》,是一部功力深厚的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它文情并茂,读后令人耳目一新,获益良多。统榄全局,颇富启发本书开宗第一篇论文虽标明为《袁崇焕研究十年》,实际是对九十年来袁... 袁祟焕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张玉兴阎崇年教授的《袁崇焕研究论集》,是一部功力深厚的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它文情并茂,读后令人耳目一新,获益良多。统榄全局,颇富启发本书开宗第一篇论文虽标明为《袁崇焕研究十年》,实际是对九十年来袁祟焕研究的系统归纳与总结。作者通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崇焕 防御与进攻 辽宁社会科学院 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 历史研究 辩证分析 袁宗焕 防御体系 皇太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努尔哈赤与女真族社会变革——兼论明代女真族社会形态
12
作者 陈涴 《社会科学研究》 1988年第2期60-65,共6页
明代女真族正处于一个社会形态变革的时期,这是史学界共同的认识。但对这一变革的性质和完成时间,论者意见却颇不一致。近年来,在变革性质问题上,主张由原始氏族制过渡为奴隶制一说者居多。笔者也赞同此说,并认为,女真族的伟大历史人物... 明代女真族正处于一个社会形态变革的时期,这是史学界共同的认识。但对这一变革的性质和完成时间,论者意见却颇不一致。近年来,在变革性质问题上,主张由原始氏族制过渡为奴隶制一说者居多。笔者也赞同此说,并认为,女真族的伟大历史人物努尔哈赤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推动和实现女真族从原始氏族制向奴隶制的过渡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努尔哈赤 女真族 奴隶制 女真人 氏族制 历史人物 史学界 十六世纪 牛录 说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文化遗产与辽宁旅游资源的开发 被引量:2
13
作者 冯年臻 刘战 李学成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9-104,共6页
辽宁是清王朝的发祥地 ,从努尔哈赤起兵到清朝灭亡 ,在 30 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事迹、辉煌的历史建筑之遗存、独具魅力的满族习俗风情 ,等等 ,均是辽宁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如... 辽宁是清王朝的发祥地 ,从努尔哈赤起兵到清朝灭亡 ,在 30 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事迹、辉煌的历史建筑之遗存、独具魅力的满族习俗风情 ,等等 ,均是辽宁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如何将清代留下的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 ,为发展辽宁旅游业以及振兴辽宁经济的腾飞服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文化遗产 旅游资源 辽宁旅游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入关前军功集团与智囊集团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魏鉴勋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10-117,共8页
清入关前的军功集团与智囊集团,是清政权建立、扩展的两个主要因素。军功集团形成于努尔哈赤时期,智囊集团完善于皇太极时代。纵观军功集团由亲兵——牛录——八旗;智囊集团由巴克什——书房 (文馆)——内三院的发展完善过程,可以见出... 清入关前的军功集团与智囊集团,是清政权建立、扩展的两个主要因素。军功集团形成于努尔哈赤时期,智囊集团完善于皇太极时代。纵观军功集团由亲兵——牛录——八旗;智囊集团由巴克什——书房 (文馆)——内三院的发展完善过程,可以见出皇太极称帝前,军功集团一直在后金政权中起主导作用,占据核心地位,其骨干人物由满人单一化向以满人为主、汉人为辅过渡,汉人始终居于辅助地位。智囊集团的骨干人物则由满人为主向以汉人为主过渡,最后形成满人为辅的局面。 军功集团与智囊集团根本目的、基本作用相同,但两个集团的具体作用却存在许多质的差异,表现在对后金政权的作用不同,对后金社会的作用不同,对领袖角色塑造的作用不同。军功集团与智囊集团有许多差异,但却有同一个归宿。清王朝定鼎燕京后,两个集团便开始消融,逐渐被满汉官僚集团所取代,官僚集团不再以职能划分,而以族籍为别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努尔哈赤 皇太极 《清太宗实录》 清入关前 智囊团 后金政权 清王朝 范文程 官僚队伍 女真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鸦片战争前科学技术简论
15
作者 魏鉴勋 《社会科学辑刊》 1982年第3期102-110,共9页
本文比较详细地叙述了清代鸦片战争前的科技成就,证明了当时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不仅超过了明代,而且某些领域在世界上仍居于领先地位。同时,还阐述了清代鸦片战争前科技发展的特点,指明了科技发展与社会变化的辩证关系。对于发扬爱国主义... 本文比较详细地叙述了清代鸦片战争前的科技成就,证明了当时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不仅超过了明代,而且某些领域在世界上仍居于领先地位。同时,还阐述了清代鸦片战争前科技发展的特点,指明了科技发展与社会变化的辩证关系。对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科技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前 十八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 明安图 梅文鼎 王锡阐 二十年 嘉道时期 十七世纪 乾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的族源 被引量:19
16
作者 孙进己 艾生武 庄严 《学习与探索》 1982年第5期124-129,共6页
渤海族是我国东北史上的一个民族,公元七至十世纪,它建立了一个地方民族自治政权,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但它的历史至今仍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讨,尤其是它的族源,更成为学者关注的课题。本文拟就此问题提出一... 渤海族是我国东北史上的一个民族,公元七至十世纪,它建立了一个地方民族自治政权,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但它的历史至今仍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讨,尤其是它的族源,更成为学者关注的课题。本文拟就此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参加讨论。一、渤海族的主源是粟末靺鞨学者们对于渤海族有多源,既有粟末靺鞨,又有高丽遗民,意见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人 高丽 夫余 肃慎 新唐书 勿吉 旧唐书 族源 史料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代医巫闾地区与契丹耶律倍家族的崛起 被引量:20
17
作者 向南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00-104,共5页
医巫闾山,位于辽宁北镇西,南北绵亘七、八十里,方圆二百四十里,是东北三大名山之一,自古被封为幽州之镇,历代均将其列于祀典。及至辽朝,这一地区不仅是皇帝的陵寝,而且是东丹王耶律倍家族的领地,并以它先进的经济、文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医巫闾山,位于辽宁北镇西,南北绵亘七、八十里,方圆二百四十里,是东北三大名山之一,自古被封为幽州之镇,历代均将其列于祀典。及至辽朝,这一地区不仅是皇帝的陵寝,而且是东丹王耶律倍家族的领地,并以它先进的经济、文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对耶律倍家族由衰到兴,最后夺得皇权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律倍 阿保机 家族 契丹 渤海人 耶律德光 医巫闾山 辽代 宜州 头下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辽朝统治下的汉人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成国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96-99,共4页
略论辽朝统治下的汉人王成国辽朝(916—1125年)除居统治地位的契丹族外,在其境内还生活着奚、汉、渤海、女真、室韦、蒙古等诸多民族。尤其是,辽境内的汉族人民,作为辽代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成员,以他们较为先进的政治、经济... 略论辽朝统治下的汉人王成国辽朝(916—1125年)除居统治地位的契丹族外,在其境内还生活着奚、汉、渤海、女真、室韦、蒙古等诸多民族。尤其是,辽境内的汉族人民,作为辽代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成员,以他们较为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给与契丹民族的影响是极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 《辽史》 契丹民族 中原汉人 河北教育出版社 阿保机 代表人 旧五代史 辽代 高句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朝享国与文化建设 被引量:2
19
作者 顾奎相 陈涴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6-159,共4页
宋王朝重视文化建设 ,其载体雄厚、内容明确、举措扎实、机制有力 ,使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和朝廷至上的价值取向 ,广泛地深入宋民族之中。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 ,广大官员、兵士、平民和学生“赤心报国”、“各效其忠” ,同入侵者浴血奋战 ... 宋王朝重视文化建设 ,其载体雄厚、内容明确、举措扎实、机制有力 ,使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和朝廷至上的价值取向 ,广泛地深入宋民族之中。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 ,广大官员、兵士、平民和学生“赤心报国”、“各效其忠” ,同入侵者浴血奋战 ,粉碎了辽、金亡宋的美梦 ,使宋朝享国长久。因宋统治者政治素质平平 ,关键之时忠邪不辨 ,文化资源难以发挥最大效益 ,又“重文抑武” ,削弱国防力量 ,终被元朝灭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政治家 宋朝 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安东都护府迁治探佚 被引量:7
20
作者 郑毅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6-139,共4页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唐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原百济故地。其后由于吐蕃和新罗扰边,上元三年(676),唐将安东都护府治所迁往辽东故城;唐仪凤二年(677),再次迁治新城...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唐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原百济故地。其后由于吐蕃和新罗扰边,上元三年(676),唐将安东都护府治所迁往辽东故城;唐仪凤二年(677),再次迁治新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辽西契丹族叛唐,唐与安东都护府的陆路交通一度中断;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安东都护府治所内迁平州,唐朝开始丧失对辽东的控制,渤海开始进入这一地区。唐安东都护府的治所屡经迁移,是唐朝边疆形势发展变化的结果,新罗、吐蕃、契丹、渤海的先后崛起,动摇了唐在东北的统治,唐安东都护府的变迁正是这一事实的外在表现,由于自身实力的削弱,唐对东北开始全面的羁縻统治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东都护府 契丹 渤海 新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