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水贝类网笼附着物资源化利用研究——以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饵料为例
1
作者 李佳希 肖嘉鑫 +6 位作者 赵欣妍 全思彤 陈英旭 李勇明 李征远 霍忠明 方蕾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3-401,共9页
海水贝类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网笼附着物,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将贝类网笼附着物高温烘干后粉碎制成贝笼泥,并添加环保酵素进行固态发酵,替代海泥作为饵料投喂仿刺参,根据养殖实验结果评估贝笼泥替代海泥用作仿刺参饵料的可行性。养... 海水贝类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网笼附着物,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将贝类网笼附着物高温烘干后粉碎制成贝笼泥,并添加环保酵素进行固态发酵,替代海泥作为饵料投喂仿刺参,根据养殖实验结果评估贝笼泥替代海泥用作仿刺参饵料的可行性。养殖实验进行9周后,投喂贝笼泥和大叶藻的BD组仿刺参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投喂贝笼泥、大叶藻和环保酵素的BDJ组仿刺参与对照组相比存活率显著提高(P<0.05),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实验组养殖水体的理化性质无显著性差异,投喂环保酵素的两个实验组养殖水体中可培养弧菌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桶底沉积物的细菌群落结构类似,优势门均为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疣微菌门,优势属均为Lutibacter属和Haloferula属。结果表明,贝笼泥可以代替海泥作为仿刺参饵料使用,进而解决网笼附着物大量堆积以及开采海泥带来的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笼附着物 仿刺参 海泥 环保酵素 养殖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类精子及幼虫冷冻保存研究进展
2
作者 郭文轩 李云志 +2 位作者 邱显博 秦艳杰 霍忠明 《江西水产科技》 2025年第3期57-64,共8页
系统综述了贝类精子及幼虫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的进展,展望其在种质资源保护的潜力,旨在为水产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解决方案。
关键词 贝类 精子 幼虫 冷冻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蛤苗种繁育技术及不同盐度对青蛤发育各阶段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梁健 李永仁 +4 位作者 郭永军 高山 董洪宝 邢克智 闫喜武 《河北渔业》 2016年第12期1-4,8,共5页
于2015年7月在天津大港地区开展青蛤的工厂化人工育苗生产性试验,以探索青蛤最适的孵化密度和培育密度;并通过设置10个盐度阶梯(5‰~50‰),研究了不同盐度对青蛤发育各阶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青蛤受精卵孵化密度为8~12个/mL,其孵... 于2015年7月在天津大港地区开展青蛤的工厂化人工育苗生产性试验,以探索青蛤最适的孵化密度和培育密度;并通过设置10个盐度阶梯(5‰~50‰),研究了不同盐度对青蛤发育各阶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青蛤受精卵孵化密度为8~12个/mL,其孵化率能达较高水平,幼虫培育密度为8~12个/mL时幼虫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可达较高水平;浮游期幼虫、变态期幼虫及稚贝的最适盐度范围均是20‰~25‰,最利于青蛤浮游幼虫的生长,其变态率高,畸形率低,D形幼虫游动迅速,摄食积极。此盐度也最利于稚贝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蛤 盐度 孵化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及其相关酶系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馥容 张雨 +10 位作者 冯诗语 王宇航 郑伊宁 张家豪 王连顺 卢亚楠 王丽 谷晶 丛玉婷 杨国军 王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117,共12页
水中氮素浓度过高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新型生物脱氮技术有多种耦合手段,可以针对不同的氨氮浓度进行使用,因此在水体氮素污染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系统介绍了新型生物脱氮技术的反应通路、研究进展及优缺点;并对不同反应... 水中氮素浓度过高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新型生物脱氮技术有多种耦合手段,可以针对不同的氨氮浓度进行使用,因此在水体氮素污染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系统介绍了新型生物脱氮技术的反应通路、研究进展及优缺点;并对不同反应路径中生物脱氮酶的作用机制、酶活测定和研究现状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对新型生物脱氮通路上的生物脱氮酶进行总结归纳,对生物脱氮酶的未来提出展望。本综述旨在为提高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在水体氮素处理中的效率及相关生物脱氮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硝化 反硝化 酶学性质 生物脱氮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帘蛤目16种经济贝类DNA条形码及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琳楠 闫喜武 +3 位作者 秦艳杰 聂鸿涛 牛泓博 张国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1-437,共7页
对中国帘蛤目主要经济贝类的分子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应用DNA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了6种中国近海帘蛤目经济贝类共计60个个体的COI基因片段,与GenBank收录的10种帘蛤目贝类50条同源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帘蛤目贝类COI基因存在碱基插入... 对中国帘蛤目主要经济贝类的分子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应用DNA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了6种中国近海帘蛤目经济贝类共计60个个体的COI基因片段,与GenBank收录的10种帘蛤目贝类50条同源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帘蛤目贝类COI基因存在碱基插入和缺失现象,在16个物种中有6个物种存在103个插入和缺失位点,其中杂色蛤仔Ruditapes variegata、裂纹哥特蛤Katelysia hiantina插入和缺失位点均为30个,大竹蛏Solen grandis为27个;碱基的组成出现偏倚现象,A+T含量(64.2%)明显高于G+C含量(35.8%);基于K2P模型的计算,16个物种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 6,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388 4,后者是前者的21.34倍;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表明,COI基因在科、属、种水平上的鉴定及其系统进化关系重构方面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一致性较高。研究表明,线粒体COI基因作为帘蛤目贝类DNA条形码在物种鉴定的适用性上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也为形态分类系统提供了必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帘蛤目 COI基因 系统发育 分类鉴定 DNA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沿海翡翠贻贝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杨鹏 闫喜武 +5 位作者 张跃环 刘振 梁健 迟吉祥 杨凤 张国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6-461,共6页
于2011、2012年,在大连对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室内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成功培育出壳长为4.5~10.0 mm的稚贝6 500万个。比较了不同培育密度(5、10、15、20、30、50个/mL)和饵料种类(小球藻、湛江等鞭金藻和小球藻与湛江等鞭... 于2011、2012年,在大连对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室内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成功培育出壳长为4.5~10.0 mm的稚贝6 500万个。比较了不同培育密度(5、10、15、20、30、50个/mL)和饵料种类(小球藻、湛江等鞭金藻和小球藻与湛江等鞭金藻的混合饵料)对翡翠贻贝幼虫生长的影响,并分析了在4种附着基(聚乙烯网片、波纹板、聚乙烯网衣、聚乙烯吊绳)和无附着基条件下的采苗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密度的增大,幼虫生长速度下降,存活率减小,变态率降低,变态时间延迟;在室内幼虫培育期间,用小球藻与等鞭金藻的混合饵料比单一饵料的投喂效果理想,单一饵料投喂中等鞭金藻效果较好;在幼虫变态过程中,聚乙烯网片的采苗效果最理想,其次为波纹板,无附着基的采苗效果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翡翠贻贝 人工育苗 培育密度 饵料种类 附着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沿海薄片镜蛤的繁殖周期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鹿瑶 刘辉 +4 位作者 聂鸿涛 朱德鹏 刘连会 张瑜 闫喜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47-652,共6页
为了解薄片镜蛤Dosinia corrugata的性腺发育周期,于2013年8月—2014年7月对大连市庄河海区薄片镜蛤的繁殖周期及其与生长海区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叶绿素a)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和叶绿素a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盐度周年变... 为了解薄片镜蛤Dosinia corrugata的性腺发育周期,于2013年8月—2014年7月对大连市庄河海区薄片镜蛤的繁殖周期及其与生长海区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叶绿素a)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和叶绿素a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盐度周年变化不大;组织学观察显示,薄片镜蛤周年只有一个产卵季节,6—7月配子成熟,7—8月集中排放,9月—翌年3月性腺变化很小,大部分个体处于形成期,未观察到休止期;配子成熟和排放期间,水温和叶绿素a均处于周年较高水平,性腺发育过程受温度和叶绿素a共同作用的影响;薄片镜蛤卵径随性腺发育逐渐增大,排卵前最大(56.9μm),排卵后迅速减小。研究表明,通过卵径能较为准确地判断薄片镜蛤的性腺成熟度,建议将5—8月定为薄片镜蛤的禁捕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片镜蛤 性腺发育 环境因子 繁殖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盐度、pH及底质对日本海神蛤稚贝潜沙率的影响
8
作者 肖嘉鑫 李佳希 +6 位作者 郭建宝 芦艳风 陈英旭 丁鉴锋 高志鹰 刘洋 霍忠明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0-456,共7页
为探究环境因子对日本海神蛤稚贝潜沙行为的影响,将平均壳长(2.00±0.05)mm的日本海神蛤置于30 cm×20 cm×15 cm的白色水槽中,水深5 cm,水温分别为16、18、20、22℃和24℃;采用加入海水晶和淡水的方式调节盐度至22、25、28... 为探究环境因子对日本海神蛤稚贝潜沙行为的影响,将平均壳长(2.00±0.05)mm的日本海神蛤置于30 cm×20 cm×15 cm的白色水槽中,水深5 cm,水温分别为16、18、20、22℃和24℃;采用加入海水晶和淡水的方式调节盐度至22、25、28、31和34;采用HCl和NaOH调节pH至6.0、7.0、8.0、9.0和10.0;槽底铺5 cm厚粒径(0.250±0.125)mm的海泥沙,沙∶泥的比例分别为全沙、3∶1、2∶1、1∶1和全泥。观测其在不同温度、盐度、pH及底质条件下潜沙率的差异。结果显示,16℃,日本海神蛤5 min潜沙率显著低于10 min和30 min潜沙率(P<0.05);22℃、24℃,10 min潜沙率显著高于16℃下(P<0.05),16℃,30 min潜沙率显著低于18、22℃和24℃下(P<0.05)。盐度25和28时,5 min潜沙率显著低于10 min及30 min潜沙率(P<0.05);盐度22与25时,5、10 min及30 min潜沙率均显著低于其他盐度下对应潜沙率(P<0.05),盐度28,30 min潜沙率达100%,显著高于盐度34下(P<0.05)。pH 6下,30 min潜沙率显著高于5 min潜沙率(P<0.05);不同pH条件下,5 min及10 min潜沙率依次为pH 8>pH 9>pH 7>pH 6>pH 10,30 min潜沙率依次为pH 8、pH 9>pH 7>pH 6>pH 10。不同底质条件下,5、10 min及30 min潜沙率均为全沙组最高,全泥组最低(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盐度和底质沙泥比例是影响日本海神蛤潜沙的主要因素,pH也对潜沙有重要影响。日本海神蛤稚贝适宜在盐度28~31、pH 8~9、水温18~20℃及底质粒径为0.25 mm条件下潜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神蛤 潜沙 温度 盐度 PH 底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沿海菲律宾蛤仔不同地理群体形态差异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牛泓博 聂鸿涛 +3 位作者 赵力强 霍忠明 杨凤 闫喜武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4-60,共7页
利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辽宁沿海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长兴岛(CXD)、旅顺(LS)、营口(YK)、盘锦(PJ)、锦州(JZH)、海洋岛(HYD)、黑石礁(HSJ)以及金州(JZ)8个野生群体进行形态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得到了... 利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辽宁沿海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长兴岛(CXD)、旅顺(LS)、营口(YK)、盘锦(PJ)、锦州(JZH)、海洋岛(HYD)、黑石礁(HSJ)以及金州(JZ)8个野生群体进行形态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得到了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40.21%,19.98%和11.57%,累积贡献率为71.7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旅顺群体和锦州群体形态最为接近,而与黑石礁群体差异较大。营口群体的趋异程度最大,长兴岛群体、金州群体和海洋岛群体的趋异程度居中。长兴岛群体壳型最扁,贝壳较厚且重;营口群体软体部最肥;金州群体壳型"凸"型最明显,且质量最大,而黑石礁群体贝壳最薄。这些明显特征揭示了不同群体的形态差异。研究结果为菲律宾蛤仔的地理群体识别、种质资源保护与恢复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性状 形态差异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类低温胁迫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0
作者 董莎莎 聂鸿涛 闫喜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7-462,共6页
低温是影响贝类生长和存活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研究贝类的低温耐受能力和抗寒机制对贝类养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贝类响应低温胁迫的研究结果,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低温胁迫对贝类生理生化的影响,包括低温条件下贝类能量收... 低温是影响贝类生长和存活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研究贝类的低温耐受能力和抗寒机制对贝类养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贝类响应低温胁迫的研究结果,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低温胁迫对贝类生理生化的影响,包括低温条件下贝类能量收支、体成和酶活力的变化;冷应答基因对低温的响应,包括冷休克蛋白基因、热休克蛋白基因及抗氧化酶基因低温条件下的表达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贝类应对低温环境的预防和调控措施,并对今后贝类抗寒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实践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低温胁迫 生理生化 冷应答基因 抗寒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类种群壳形态性状多态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括 李晓彤 +4 位作者 车宗豪 梁腾 方蕾 霍忠明 闫喜武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3-221,I0001-I0047,共56页
贝类壳形态具有丰富、复杂的多态性。壳形态作为贝类重要的数量性状是一种环境适应的进化,是不同生理功能适应其生活方式的结果,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与贝类的生长、存活、代谢及繁殖等生态、生理行为密切相关。通过贝类可量可数性状... 贝类壳形态具有丰富、复杂的多态性。壳形态作为贝类重要的数量性状是一种环境适应的进化,是不同生理功能适应其生活方式的结果,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与贝类的生长、存活、代谢及繁殖等生态、生理行为密切相关。通过贝类可量可数性状建立的壳形态数值分类学方法已在贝类种群形态学比较及群体亲缘关系研究中广泛应用。本文对贝类种群壳形态性状的多态性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壳形态分析方法在贝类种质资源评估(种群识别)及遗传育种(壳宽型/深凹型品系选育)中的应用提出展望,旨在为研究者较全面了解壳形态性状的多态性和分析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形态 多态性 环境 遗传 育种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河口贝类增养殖区水质监测及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翠翠 王璠 +6 位作者 宋志珍 周红 谷晶 王华 杨国军 霍忠明 闫喜武 《渔业研究》 2023年第2期155-162,共8页
为研究山东东营河口贝类增养殖区的水质状况,本研究于2020—2021年对东营河口贝类增养殖区海水水质进行季节性监测,并采用内梅罗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P)、营养状态指数(E)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A)进行水环境质量状况评价。结果表明,除秋... 为研究山东东营河口贝类增养殖区的水质状况,本研究于2020—2021年对东营河口贝类增养殖区海水水质进行季节性监测,并采用内梅罗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P)、营养状态指数(E)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A)进行水环境质量状况评价。结果表明,除秋季滩涂区个别监测点外,东营河口贝类增养殖区海水的理化指标和营养盐均达到海水水质二类标准,表明东营河口贝类增养殖区海域海水水质良好。但是,在秋季滩涂养殖区的局部区域有富营养化趋势,需关注秋季化学需氧量和无机氮的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贝类滩涂增养殖区的水环境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贝类增养殖区 理化指标 营养盐 水环境质量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藻寡糖的酶法制备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哲 胡睿同 +5 位作者 王连顺 丛玉婷 卢亚楠 王丽 王华 杨国军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5,共7页
褐藻寡糖(AOS)是一类由2~10个单糖分子经相同或不同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低分子量聚合物。褐藻胶裂解酶是酶法制备AOS的重要工具,酶法制备的AOS在纯度、性能、结构方面优于其他方法制备的AOS。文章综述了褐藻胶裂解酶的来源、结构及酶学性质... 褐藻寡糖(AOS)是一类由2~10个单糖分子经相同或不同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低分子量聚合物。褐藻胶裂解酶是酶法制备AOS的重要工具,酶法制备的AOS在纯度、性能、结构方面优于其他方法制备的AOS。文章综述了褐藻胶裂解酶的来源、结构及酶学性质,总结了酶法制备的AOS在饲料添加剂、微藻培育、免疫调节、抗氧化和抗菌等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对褐藻胶裂解酶的研究方向以及AOS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褐藻胶裂解酶、AOS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藻寡糖 褐藻胶裂解酶 酶法制备 水产养殖 生物活性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对菲律宾蛤仔热休克蛋白和抗冻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14
作者 张月 李宁 +3 位作者 黎强 聂鸿涛 霍忠明 闫喜武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41,共9页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斑马蛤2号”在低温胁迫下热休克蛋白和抗冻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将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和南北方野生群体蛤仔急性低温(−1℃)胁迫9 d,存活率大小为斑马蛤2号(78.08%±2.14%)>大连...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斑马蛤2号”在低温胁迫下热休克蛋白和抗冻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将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和南北方野生群体蛤仔急性低温(−1℃)胁迫9 d,存活率大小为斑马蛤2号(78.08%±2.14%)>大连群体(70.37%±3.70%)>北海群体(48.15%±7.71%)。低温胁迫下,挑选5个蛤仔抗低温相关的基因,热休克蛋白70基因(HSP70),HSC70,CSDE1,Y-box,抗冻蛋白Ⅱ型基因(AFPⅡ),研究这些基因在3个群体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大连群体和北海群体)急性低温胁迫(−1℃)下鳃组织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5个基因在菲律宾蛤仔鳃组织中的时序表达与温度显著相关,其中HSP70、HSC70在3个群体中显著高表达。冷休克蛋白家族的基因CSDE1、Y-box基因只在低温处理的广西群体鳃组织中显著高表达。3个群体AFPⅡ基因相对表达量在12 h显著升高,达到峰值,相对表达量斑马蛤2号>大连群体>北海群体。不同群体蛤仔在低温胁迫时抗低温相关基因表达模式不同,斑马蛤2号的HSP70、HSC70和AFPⅡ表达量及存活率高于2个野生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群体 低温 存活率 热休克蛋白 抗冻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汞胁迫下菲律宾蛤仔GPx和GST基因表达分析
15
作者 郑志龙 闫路路 +1 位作者 闫喜武 秦艳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113-119,共7页
为研究重金属汞胁迫下菲律宾蛤仔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基因的表达情况,用汞对指示生物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进行单一慢性暴露试验,分别在... 为研究重金属汞胁迫下菲律宾蛤仔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基因的表达情况,用汞对指示生物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进行单一慢性暴露试验,分别在0、12、24 h以及2、3、4、5、6、7和8 d时检测菲律宾蛤仔内脏团和鳃中GPx和GST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内脏团中GPx和GST基因的表达量都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分别在24和12 h时表达量最高(P<0.05),6 d时GPx基因表达量最低(P>0.05),3 d时GST基因表达量最低(P<0.05);GPx基因在鳃中的表达量在8 d时最高(P<0.05);鳃中GST基因的表达量在5 d时最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汞暴露在短期内能够诱导GPx和GST基因进行不同程度的表达,但其随着时间的延长呈明显的抑制作用。该研究结果为揭示重金属汞对菲律宾蛤仔的毒性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汞 菲律宾蛤仔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盐条件下副溶血弧菌侵染对菲律宾蛤仔存活、消化腺组织及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
16
作者 陈俊影 王宇航 +6 位作者 李双 李云志 刘莉君 李东东 张贺 霍忠明 闫喜武 《江西水产科技》 2024年第3期6-11,共6页
为探究低盐条件下副溶血弧菌胁迫对蛤仔存活、消化腺组织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开展了不同盐度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双因素互作胁迫对菲律宾蛤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盐度和副溶血弧菌浓度分别为16‰-10^(8)CFU/mL、16... 为探究低盐条件下副溶血弧菌胁迫对蛤仔存活、消化腺组织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开展了不同盐度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双因素互作胁迫对菲律宾蛤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盐度和副溶血弧菌浓度分别为16‰-10^(8)CFU/mL、16‰-10^(7)CFU/mL和16‰-10^(6)CFU/mL条件下处理蛤仔48 h的死亡率为100%。对蛤仔消化腺组织的切片观察发现,低盐条件下,相对于对照组(0 h),弧菌感染组中消化腺组织随时间的增加内腺管结构开始逐渐排列松散,大量的腺管出现上皮细胞脱落,管腔内可见脱落的上皮细胞,炎症细胞浸润面积逐渐增多。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蛤仔消化腺中免疫基因时序表达发现基因在低盐和弧菌双重胁迫下Rho GTP、CD-MPR、Big Defensin、CfC1qDC、RpLysBp和PGRPs基因被显著诱导表达,表明低盐条件下这些免疫基因响应了副溶血弧菌的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副溶血弧菌 盐度 消化腺组织切片 免疫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蛤仔山东莱州群体与福建漳浦群体生长存活比较研究
17
作者 苏晨 崔士汛 +5 位作者 李博睿 孙宇 王海生 高志鹰 马斌 霍忠明 《江西水产科技》 2024年第4期8-12,共5页
为了解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山东莱州群体(LZ)与福建漳浦群体(ZP)生长存活性状差异,对两群体的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稚贝与幼贝的生长与存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群体蛤仔的卵径、受精率及孵化率无显著差异(P&... 为了解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山东莱州群体(LZ)与福建漳浦群体(ZP)生长存活性状差异,对两群体的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稚贝与幼贝的生长与存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群体蛤仔的卵径、受精率及孵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在浮游期15日龄时,蛤仔ZP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LZ组(P<0.05),LZ组存活率显著高于ZP组(P<0.05)。稚贝期间,蛤仔ZP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LZ组(P<0.05),LZ组存活率显著高于ZP组(P<0.05)。60日龄时,LZ组、ZP组壳长分别为(2.28±1.90)mm、(2.86±2.20)mm,存活率分别为(79.38±2.54)%、(70.62±1.54)%,其中两组生长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存活性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幼贝期间,蛤仔ZP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LZ组(P<0.05),LZ组存活率显著高于ZP组(P<0.05)。210日龄时,LZ组生长显著慢于ZP组(P<0.05),但存活率前者明显快于后者(P<0.05)。综上,福建漳浦群体在生长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山东莱州群体在存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蛤仔 莱州群体 漳浦群体 生长速度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池塘中间培育试验
18
作者 孙宇 罗星红 +3 位作者 王子瑄 苏晨 霍忠明 闫喜武 《科学养鱼》 2024年第5期77-79,共3页
贝类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导种类(宋林生,2023),其中蛤仔是我国传统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和单种产量最高的养殖贝类(Luo X H等,2023)。2022年我国蛤类产量437.8万吨,其中蛤仔产量约320万吨。近年来,我国蛤仔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对苗种的需求量... 贝类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导种类(宋林生,2023),其中蛤仔是我国传统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和单种产量最高的养殖贝类(Luo X H等,2023)。2022年我国蛤类产量437.8万吨,其中蛤仔产量约320万吨。近年来,我国蛤仔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对苗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贝类 海水养殖 养殖产业 菲律宾蛤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橙色品系壳形态性状对质量性状的通径及多元回归分析 被引量:36
19
作者 刘辉 张兴志 +3 位作者 鹿瑶 霍忠明 朱德鹏 闫喜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4-518,共5页
以124枚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橙色品系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壳长(X1)、壳高(X2)、壳宽(X3)、活体质量(WL)和软体质量(WM),采用通径及多元回归方法对橙色品系的壳形态性状(X1、X2、X3)对质量性状(WL、WM)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以124枚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橙色品系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壳长(X1)、壳高(X2)、壳宽(X3)、活体质量(WL)和软体质量(WM),采用通径及多元回归方法对橙色品系的壳形态性状(X1、X2、X3)对质量性状(WL、WM)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橙色品系蛤仔壳形态性状与活体质量及软体质量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壳宽、壳高分别是影响活体质量的主要和次要因素,壳长、壳宽分别是影响软体质量的主要和次要因素;运用逐步回归法,将自变量的通径系数不显著项去除,以壳形态性状为自变量,活体质量为因变量,建立活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WL=-6.917+0.142X1+0.15X2+0.351X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色品系 壳形态性状 质量性状 通径分析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低盐对菲律宾蛤仔免疫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7
20
作者 杨东敏 张艳丽 +4 位作者 丁鉴锋 杨凤 霍忠明 聂鸿涛 闫喜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2-309,共8页
为查明温度(21、30℃)和盐度(7、15、32)互作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免疫能力的影响,对不同温度和盐度条件下试验0、3、6、12、24、48、72 h时,体质量为(14.8±0.731)g蛤仔的血细胞数、血淋巴吞噬能力和渗透压,以及血... 为查明温度(21、30℃)和盐度(7、15、32)互作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免疫能力的影响,对不同温度和盐度条件下试验0、3、6、12、24、48、72 h时,体质量为(14.8±0.731)g蛤仔的血细胞数、血淋巴吞噬能力和渗透压,以及血清中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各指标0 h水平为对照,常温常盐组(21℃,32)蛤仔各指标在0~72 h内虽有波动,但变化并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蛤仔血细胞数有不同的变化趋势,72 h时,常温低盐组(21℃,7)蛤仔恢复初始水平,而常温中盐组(21℃,15)、高温中盐组(30℃,15)和高温常盐组(30℃,32)蛤仔血细胞数最终仍未恢复,高温低盐组(30℃,7)蛤仔虽在24 h时恢复初始水平,但在48 h时全部死亡;高温常盐组蛤仔吞噬能力先升高后降低在72 h时仍低于初始水平(P<0.05),2个中盐组和常温低盐组蛤仔吞噬活性最终恢复,而高温低盐组蛤仔吞噬活性在24 h时仍处于较高水平(P<0.05);各试验组蛤仔LZM活性在72 h时均显著高于初始水平(P<0.05);常温中盐组蛤仔AKP活性在3 h出现最大值,最终所有试验组AKP在72 h时恢复初始水平;2个中盐组和2个低盐组蛤仔渗透压均逐渐降低,而高温常盐组蛤仔渗透压逐渐升高,在72 h时均未恢复初始水平。研究表明,温度升高的同时降低盐度,将会对贝类免疫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这可能是夏季滩涂贝类死亡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高温 低盐 免疫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