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200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玉琴 程晓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6-76,共1页
脑血栓,中医学称中风,分缺血性和出血性。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血栓200例,收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00例中,男142例,女58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8岁,40岁以下8例,40~60岁14例,... 脑血栓,中医学称中风,分缺血性和出血性。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血栓200例,收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00例中,男142例,女58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8岁,40岁以下8例,40~60岁14例,61~70岁58例,71~78岁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 中西医结合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金粉 张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38-138,共1页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病毒性角膜炎 疗效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3
作者 赵恩群 陈红雨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79-179,共1页
关键词 急性脑血栓 中西医结合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明强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1234-1235,共2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的疗效,以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西医组给予青霉素类及甲硝唑,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结果:两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73.33%和93.33%,有显...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的疗效,以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西医组给予青霉素类及甲硝唑,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结果:两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73.33%和93.33%,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智齿冠周炎疗效显著,减轻了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智齿冠周炎 中西医结合 疗效观察 清胃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常大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0-341,共2页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活血化瘀中药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 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 0例和对照组2 8例。2组基础疗法相同,治疗组早期加用刺五加注射液和活血化瘀中药;2组治疗前后分别评定神经...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活血化瘀中药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 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 0例和对照组2 8例。2组基础疗法相同,治疗组早期加用刺五加注射液和活血化瘀中药;2组治疗前后分别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 3 % )明显高于对照组(67 9% )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 =4 5 8,P <0 .0 5 ) ;治疗组复查颅脑CT显示,血肿吸收完全,且无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早期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出血性脑梗死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梗死 刺五加注射液 宁血化瘀汤 对照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克煎剂对大鼠糖尿病肾病早期滤过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艳菊 李敬林 +2 位作者 汤连玲 姜秋颖 池明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 :观察糖克煎剂对大鼠糖尿病肾病早期滤过率影响。方法 :用高脂饲料喂养大鼠 1个月后经尾静脉 1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造成糖尿病及痰浊血瘀中医证候模型。应用具祛痰化瘀作用的中药糖克煎剂分别在造模成功及成模后 1周灌服 4周 ... 目的 :观察糖克煎剂对大鼠糖尿病肾病早期滤过率影响。方法 :用高脂饲料喂养大鼠 1个月后经尾静脉 1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造成糖尿病及痰浊血瘀中医证候模型。应用具祛痰化瘀作用的中药糖克煎剂分别在造模成功及成模后 1周灌服 4周 ,并设立参芪组 ,开搏通组为阳性药对照组 ,造模后及实验结束检测大鼠空腹血糖 ,实验后检测尿微量白蛋白 (AIb)、血脂、血流变、肾小球滤过率等。结果 :糖克煎剂有降低血糖、尿微量白蛋白排出作用 ,改善高粘状态 ,降低血脂、降低肾小球滤过率 ,其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 :糖克煎剂有防治糖尿病早期肾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滤过率 糖尿病 早期肾病 糖克煎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病从肺论治之浅识 被引量:11
7
作者 巩艳春 陈霞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1049-1050,共2页
中医治疗肝病多从肝、脾、肾着手,根据中医五脏六腑相关理论肝病亦可以从肺论治。一方面肝肺两脏生理上密切相关,肝肺两脏共调气机升降,共调畅气血、调节水液代谢,肝肺共主卫表而御邪,并且经络上相连。另一方面肝肺两脏病理上互相影响,... 中医治疗肝病多从肝、脾、肾着手,根据中医五脏六腑相关理论肝病亦可以从肺论治。一方面肝肺两脏生理上密切相关,肝肺两脏共调气机升降,共调畅气血、调节水液代谢,肝肺共主卫表而御邪,并且经络上相连。另一方面肝肺两脏病理上互相影响,五行中肺金克肝木,病理上肺病传肝,肝病也可传肺。临床上治疗肝病从肺论治,具体治则包括宣肺疏肝,清肺泻肝,调肺活血,舒肺利水和补肺固卫。由此可见,肝病从肺论治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脏腑相关的理论,为治疗肝病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为提高中医对肝病治疗提供了又一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病 从肺论治 中医药治疗 脏腑相关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TM1基因缺失多态与胃癌发病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屹 徐荣天 +2 位作者 孙贵范 商秀丽 王琦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87-289,共3页
目的 :探讨 Mu类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 (GSTM1基因 )缺失多态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 ,对 99例经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进行 GSTM1基因检测 ,结合国人 GSTM1基因缺失统计学分布的标准对照进行病例... 目的 :探讨 Mu类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 (GSTM1基因 )缺失多态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 ,对 99例经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进行 GSTM1基因检测 ,结合国人 GSTM1基因缺失统计学分布的标准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胃癌组 GSTM1基因缺失率为 6 3.6 % ,明显高于对照组缺失率 5 1.1% (P <0 .0 5 )。按吸烟分层分析表明 ,胃癌组大量吸烟者的 GSTM1基因缺失率增高趋势更明显 ,达6 7.5 % ,但此差异缺乏统计学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GSTM1基因缺失多态与胃癌发病相关 ,该基因缺失可作为胃癌的宿主易感性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转移酶 GSTM1基因缺失 胃癌 病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引起顽固性呃逆50例 被引量:7
9
作者 张爱冰 富作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309-309,共1页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 顽固性呢逆 氯丙嗪 针灸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檀 刘俊 王健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763-1764,共2页
目的:观察卒中后抑郁的临床发病率和相关因素。方法:观察门诊及住院的脑卒中患者,统计PSD的发病率,并通过填写自制的PSD发病相关因素调查表调查PSD的发病率。结果:符合PSD诊断的患者74例;被调查的因素中有统计意义的有:性别、MSSS评分、... 目的:观察卒中后抑郁的临床发病率和相关因素。方法:观察门诊及住院的脑卒中患者,统计PSD的发病率,并通过填写自制的PSD发病相关因素调查表调查PSD的发病率。结果:符合PSD诊断的患者74例;被调查的因素中有统计意义的有:性别、MSSS评分、ADL评分、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无统计学意义的有:年龄、病灶侧性、卒中性质。结论:PSD发病率为37.37%。可以认为:女性、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差等5项因素为脑卒中患者发生PSD的危险因素,尚不能认为年龄大小、卒中为出血性还是缺血性、病灶发生在左侧还是右侧等3项因素与PSD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发病率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中医特色 走专科专病医院发展道路 被引量:1
11
作者 池明宇 邹有绵 李文志 《中国医院管理》 2000年第9期9-10,共2页
要突出中医特色,走专科专病的办院道路,必须做到:(1)坚持创新走自己的路;(2)抢抓机遇不断进取;(3)坚持科技兴院人才为本。
关键词 中医特色 专科专病 中医院 医院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风之治未病 被引量:1
12
作者 程晓丽 陈欢雪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1-542,共2页
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是我国及全球范围的主要疾病负担。由于高发病率及致残率,其预防尤为重要。中医学一向重视"治未病",重视摄生防病,而现代生活方式违背中医的养生原则与法则,导致易患中风。且不良生活方式... 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是我国及全球范围的主要疾病负担。由于高发病率及致残率,其预防尤为重要。中医学一向重视"治未病",重视摄生防病,而现代生活方式违背中医的养生原则与法则,导致易患中风。且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病理体质的产生,通过药物、饮食等干预,以改变体质,达到预防中风——"治未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治未病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著名中医专家李德新教授学术经验之六──治病求本 由内及外
13
作者 夏永良 朱丹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01年第10期579-580,共2页
以 3则医案为例 ,论述了李德新教授治疗皮肤、乳房疾病的学术思想。强调治病求本 ,从整体观念出发 ,辨证论治 ,以内治为主 ,切中病机 。
关键词 名老中医经验 李德新 医案 痤疮 银屑病 乳房后位脓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大黄导入介质治疗脑血栓100例
14
作者 赵春华 张姝英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02年第8期465-465,共1页
关键词 大黄 导入介质 脑血栓 治疗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病理分期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任振东 徐荣天 +3 位作者 王欣 王琦 卢涛 赵宇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685-687,共3页
目的:评估充气大肠螺旋CT扫描(AESCT)对大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经内窥镜活检证实的大肠癌病人,术前经肠道准备后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术前Duke分期,然后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结果:AESCT显示大肠癌的敏感性达100%;对大肠癌... 目的:评估充气大肠螺旋CT扫描(AESCT)对大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经内窥镜活检证实的大肠癌病人,术前经肠道准备后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术前Duke分期,然后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结果:AESCT显示大肠癌的敏感性达100%;对大肠癌Duke分期的准确率为80%(3645),较普通CT扫描50%的准确率有明显提高。结论:AESCT扫描对大肠癌的术前分期很有价值,尤其对判断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情况更为准确,是评估大肠癌术前分期的很有价值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肿瘤 肿瘤分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常大伟 谭俊杰 刘天明 《中国卒中杂志》 2010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特点。方法回顾11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发病诱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1例患者中有9例有明确诱因;常见的表现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局灶性神经功...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特点。方法回顾11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发病诱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1例患者中有9例有明确诱因;常见的表现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癫(?)发作等;颅脑磁共振扫面可见特征性改变;9例抗凝治疗好转,2例死于脑疝。结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多有明显的诱因,临床表现各异,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窦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血管病400例危险因素探析
17
作者 玄峰哲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04年第12期1032-1032,共1页
脑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故探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重要意义 ,为人们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脑血管病 危险因素 探析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32例分析
18
作者 常大伟 《中医药学刊》 2005年第4期737-737,共1页
关键词 下肢深部静脉血栓 急性脑梗死 中西医结合治疗 尿激酶 中药汤剂 冰硝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精益髓法治疗脑血栓后遗症探析
19
作者 徐海珑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413-413,共1页
脑血栓后遗症以肢瘫、面瘫、语言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中风范畴。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等治法较为多见。笔者在临床中发现,采用填精益髓治疗本病,获效较满意。1立论依据1.1临床观察据笔者观察,脑血栓后遗症患... 脑血栓后遗症以肢瘫、面瘫、语言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中风范畴。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等治法较为多见。笔者在临床中发现,采用填精益髓治疗本病,获效较满意。1立论依据1.1临床观察据笔者观察,脑血栓后遗症患者除具有肢瘫、语言障碍等典型表现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 后遗症 中医药疗法 填精益髓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熥疗止痛技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被引量:20
20
作者 邵妍 刘建平 +7 位作者 鞠庆波 崔聪 康健 于丽华 关威 富作平 李茜 王鹏琴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5-49,共5页
目的观察眼针熥疗止痛技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1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56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试验1组120例,试验2组122例,对照组11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1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熥疗治疗... 目的观察眼针熥疗止痛技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1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56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试验1组120例,试验2组122例,对照组11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1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熥疗治疗,试验2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眼针结合熥疗进行治疗。比较3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在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GEPI评分、疼痛评分与GEPI相关性评价、首次疼痛起效时间。结果治疗前,3组之间VAS的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2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试验2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3组治疗前后比较都有差异(P<0.001);试验1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试验1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试验2组与试验1组比较,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试验2组显著低于试验1组(P<0.001)。3组治疗前后比较都存在差异(P<0.001);3组肩关节活动度变化,比较治疗前(访视1)和治疗第2周后(访视2),3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第4周后(访视3)及治疗第6周随访(访视4),共评分4次,3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3组首次止痛起效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眼针熥疗止痛技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1期止痛效果明显、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效果显著,随着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度范围增加,止痛疗效眼针结合熥疗方法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熥疗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针刺疗法 止痛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