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迮玉杰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A01期10-11,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情况,以降低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率。方法:2011年1月-2014年5月收治NICU医院感染患者40例,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收集患者的相应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观察感染率。结果:发生褥疮1例(2.5%)...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情况,以降低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率。方法:2011年1月-2014年5月收治NICU医院感染患者40例,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收集患者的相应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观察感染率。结果:发生褥疮1例(2.5%),发生细菌性痢疾2例(5.0%),发生上呼吸道感染8例(20.0%),发生泌尿道感染9例(22.5%),发生下呼吸道感染16例(40.0%),其他部位4例(10.0%)。本组40例患者共培养出细菌63株,其中G+杆菌17株(27.0%),其中粪肠球菌5株(7.9%)、表皮葡萄球菌4株(6.3%)、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11.1%)、其他G+葡萄球菌1株(1.6%);G-杆菌40株(63.5%),其中大肠埃希杆菌3株(4.8%)、嗜麦芽寡养单胞杆菌5株(7.9%)、鲍氏不动杆菌6株(9.5%)、铜绿假单胞杆菌9株(14.3%)、肺炎克雷伯杆菌11株(17.5%)、其他G-杆菌6株(9.5%);真菌6株(9.5%)。G-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G+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耐药率较低,其次是利福平。结论:对于NICU患者要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耐药实验,选择合理的抗生素,控制医院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诊断特点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穆在宁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7期33-34,共2页
目的探析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及病理诊断特点。方法分析44例肠道NHL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病理特征、病灶来源及恶性程度。结果 44例患者中,病灶位于小肠25例,占比56.8%;位于大肠19例,占比43.2%。25例病灶位于小肠患者中... 目的探析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及病理诊断特点。方法分析44例肠道NHL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病理特征、病灶来源及恶性程度。结果 44例患者中,病灶位于小肠25例,占比56.8%;位于大肠19例,占比43.2%。25例病灶位于小肠患者中,远端回肠16例,近端回肠4例,空肠3例,十二指肠2例;19例病灶位于大肠患者中,盲肠12例,直肠3例,升结肠2例,降结肠1例,横结肠1例。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在小肠部位的发病率为4.0%(1/25),低于大肠部位的26.3%(5/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患者的恶性程度高于年龄≥60岁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肠道NHL患者,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主要发生在大肠部位,并且年龄<60岁患者的恶性程度较高,应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 非霍奇金淋巴瘤 诊断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子宫瘢痕妊娠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5
3
作者 郑华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9期98-99,共2页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子宫瘢痕妊娠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的子宫瘢痕妊娠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有剖宫产史,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查,经腹部及阴道检查子宫及...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子宫瘢痕妊娠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的子宫瘢痕妊娠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有剖宫产史,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查,经腹部及阴道检查子宫及双侧附件区域情况,观察病灶着床情况。均确诊为子宫瘢痕妊娠,并于1周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患者子宫正常或稍大,孕囊多位于子宫峡部切口处,脉冲多普勒显示高速低阻动脉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见孕囊周边丰富的环状血流信号,子宫前壁靠近切口处血流信号增多。血管造影表现:50例患者均成功栓塞,栓塞侧子宫动脉增粗,宫颈体积增大,可见胚胎血供丰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后彩色多普勒变化:治疗后妊娠囊缩小38例,孕囊无变化12例。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创伤小、出血少、疗效显著,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看到子宫形态、动脉血流及孕囊变化,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 评价 子宫动脉栓塞术 子宫瘢痕妊娠 股动脉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5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迮玉杰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2期46-47,共2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法安明5 000 U皮下注射,2次/d,连续治疗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法安明5 000 U皮下注射,2次/d,连续治疗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尿激酶75万U+100 m 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滴,30 min内滴完,1 h后同样剂量的尿激酶同样时间滴完,连续治疗2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治疗1d、7 d和14 d,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0~60分1例,61~70分5例,71~80分10例,81~90分12例,91~100分12例;对照组0~60分12例,61~70分12例,71~80分5例,81~90分6例,91~100分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E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ESS评分 BARTHEL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6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迮玉杰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5期86-87,共2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8月收治急性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醒脑静注射液20 m 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静滴,糖尿病患者用0.9%氯化钠注射液静滴,观察组在...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8月收治急性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醒脑静注射液20 m 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静滴,糖尿病患者用0.9%氯化钠注射液静滴,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0.9%氯化钠注射液静滴,两组均连续治疗21 d。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DS评分、ADL评分、ESS评分、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及2个月后观察组NDS评分、ADL评分、ESS评分、NIHS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本痊愈20例,显著进步27例,进步11例,无效1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96.6%。对照组基本痊愈15例,显著进步21例,进步11例,无效11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各种指标恢复迅速,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NDS评分 ADL评分 ESS评分 NIHS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朱琪慧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22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PCI)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7%明显...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PCI)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低分子肝素 进展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血性脑梗死40例临床观察
7
作者 朱琪慧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19期82-82,84,共2页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收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或MRI检查并确诊。结果: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年龄>50岁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脑梗死发病后1~2周,CT或MRI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收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或MRI检查并确诊。结果: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年龄>50岁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脑梗死发病后1~2周,CT或MRI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治疗后NDS评分、ADL评分、ESS评分、NIHS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总有效率92.5%。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多为老年,男性多于女性,治疗过程及时进行CT或MRI检查,合理止血控制血压是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梗死 临床特征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