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省海岸线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孙才志 李明昱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3-67,共5页
借助遥感与GIS技术,以10期MSS、TM、ETM和CBERS影像为数据源,通过人机交互式解译方式提取海岸线,并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建立海岸线与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灰色关联模型,探究海岸线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978-2008年,辽宁省... 借助遥感与GIS技术,以10期MSS、TM、ETM和CBERS影像为数据源,通过人机交互式解译方式提取海岸线,并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建立海岸线与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灰色关联模型,探究海岸线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978-2008年,辽宁省海岸线呈现快速缩短、缓慢缩短和稳定变化3个阶段,海岸线长度变化最大的是大连市,淤泥质海岸是海岸线变化最显著的地带。海岸线变化是自然、经济和社会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驱动因素在空间上存在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线 时空变化 灰色关联度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RS的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多尺度分析——以辽宁省大洼县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董文雪 王方雄 侯英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2期12672-12676,共5页
以辽宁省大洼县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采用2000、2009年两个时相ETM/TM影像数据,选取了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有代表性的27个景观指数来定量研究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的多尺度特征,分析了两个时间尺度上8种空间粒度的滨... 以辽宁省大洼县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采用2000、2009年两个时相ETM/TM影像数据,选取了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有代表性的27个景观指数来定量研究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的多尺度特征,分析了两个时间尺度上8种空间粒度的滨海湿地景观指数的尺度规律与景观格局的时空分异。研究表明:大洼滨海湿地的斑块密度(PD)、斑块数(NP)和蔓延度(CONTAG)等指数与空间粒度有很明确的函数关系(幂/对数函数等),可预测性强;最大斑块指数(LPI)、最大形状指数(LSI)等总体呈增大趋势,但无明显函数关系;而Shannon多样性、均匀性指数(SHDI、SHEI)等则无空间粒度变化效应。2000~2009年,斑块类型百分比(PLAND)、景观分维数(FRAC_MN)等指数在增大,Shannon多样性(SHDI)等指数减小。说明了人类活动对大洼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的干扰明显.景观破碎度增加,总体湿地景观结构向简单化方向发展。2000、2009年两个时相的重要景观指数斑块数(CA)、边界密度(ED)、聚集度(AI)等与空间粒度呈相似的函数关系,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景观格局 多尺度 景观指数 GIS 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景观格局脆弱性及空间关联格局 被引量:110
3
作者 孙才志 闫晓露 钟敬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7-257,共11页
以东北三省开发强度最大的辽河中下游地区——下辽河平原为研究对象,根据景观格局脆弱性的概念及内涵,通过景观敏感度指数和景观适应度指数构建景观格局脆弱度指数,并借助地统计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的理论方法,对下辽河平原景观格局... 以东北三省开发强度最大的辽河中下游地区——下辽河平原为研究对象,根据景观格局脆弱性的概念及内涵,通过景观敏感度指数和景观适应度指数构建景观格局脆弱度指数,并借助地统计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的理论方法,对下辽河平原景观格局脆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异规律以及空间关联格局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1989—2010年下辽河平原景观格局脆弱度总体上呈递减趋势;②1989—2010年研究区景观格局脆弱度Moran's I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且相关程度略微呈下降趋势;③1989—2010年研究区景观格局脆弱度局部空间自相关和显著性水平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④研究区各时期景观格局脆弱度的空间相关性是受结构性因素和非结构性因素共同影响,C0所占的比例在3a期间有逐步上升趋势,表明非结构性因素对景观格局脆弱度演变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但是结构性因素(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类型等)仍然对本区景观格局脆弱度的空间分布起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辽河平原 景观格局脆弱性 地统计学 空间关联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及空间结构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孙才志 闫晓露 钟敬秋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6-272,共7页
以东北三省开发强度最大的辽河中下游———下辽河平原为研究对象,根据景观格局与生态安全的关系,通过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类型脆弱度指数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并借助地统计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的理论方法,对下辽河平原景观生态安... 以东北三省开发强度最大的辽河中下游———下辽河平原为研究对象,根据景观格局与生态安全的关系,通过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类型脆弱度指数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并借助地统计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的理论方法,对下辽河平原景观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异规律及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块金值C0所占比例在3个年份间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表明非结构性因素对景观生态安全演变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但结构性因素(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类型等)仍然对本区景观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起决定性作用;5 km采样间距内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具有高度的空间相关性;2)1989—2010年下辽河平原景观生态安全总体呈略微下降趋势,各安全分区的面积比例和空间结构均发生了明显变化;3)1989—2010年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Moran's I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且相关程度呈略微下降趋势,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局部空间自相关和显著性水平均发生了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景观生态安全 地统计学 空间结构 下辽河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孙才志 陈玉娟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3-68,77,共7页
辽宁省海岸带水资源不足,当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后,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显得更加重要。鉴于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的高阶次、非线性和多重反馈特点,该文建立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SD)模型,在现状发展型、经济为主型、节水为主型和持续发展型4种... 辽宁省海岸带水资源不足,当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后,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显得更加重要。鉴于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的高阶次、非线性和多重反馈特点,该文建立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SD)模型,在现状发展型、经济为主型、节水为主型和持续发展型4种方案下,模拟辽宁省海岸带2005-2020年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持续发展型是提高辽宁省海岸带水资源承载力的可行方案,在实施该方案的同时,应重点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水资源承载力 辽宁省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RS的滨海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赵秀丽 侯英姿 +1 位作者 张闯 王方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期139-141,共3页
[目的]为研究滨海湿地景观空间格局的多尺度变化。[方法]运用GIS与遥感技术、Fragstats景观分析软件,以辽宁省盘锦市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格局指数,从不同行政区单元及空间粒度出发,定量分析了区县级与地级市的景... [目的]为研究滨海湿地景观空间格局的多尺度变化。[方法]运用GIS与遥感技术、Fragstats景观分析软件,以辽宁省盘锦市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格局指数,从不同行政区单元及空间粒度出发,定量分析了区县级与地级市的景观格局空间尺度特征。[结果]空间粒度上,斑块密度、斑块数等景观指数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可预测性强。景观空间格局在地市级和区县级尺度都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规律变化,整体趋势一致。[结论]区县级和地市级尺度的湿地类型均受人类影响很大,景观破碎度增加,总体湿地景观结构向简单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锦市 景观空间格局 景观指数 多尺度 滨海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F模型与空间分析方法对城市功能区的探究
7
作者 郭子睿 侯英姿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8期220-227,共8页
百度地图发布了全国主要城市拥堵指数排名,保定位列全国第一,探究了保定停车场选址的适宜性,优化停车场布局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基于高德地图API爬取保定市停车场POI,运用多种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其空间格局,融合多元异构空间数据选... 百度地图发布了全国主要城市拥堵指数排名,保定位列全国第一,探究了保定停车场选址的适宜性,优化停车场布局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基于高德地图API爬取保定市停车场POI,运用多种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其空间格局,融合多元异构空间数据选择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并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对停车场布局适宜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保定市现有停车场具有明显聚集特征,形成一个中心多个核心的空间格局;(2)训练后的随机森林模型经检验拟合精度较高,能够准确地反映保定市停车场选址适应性与空间分布的异质性;(3)保定市停车场在不同的城区主要核心区域存在停车场分布聚集现象;(4)特征重要性排序可视化后,表明交通便利性与客流量对停车场选址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研究融合多源空间数据,运用机械学习的方式解决选址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可以为城市空间布局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POI 随机森林 空间分析 空间格局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基尼系数和锡尔指数的中国水足迹强度时空差异变化格局 被引量:101
8
作者 孙才志 刘玉玉 +1 位作者 陈丽新 张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12-1321,共10页
水足迹可以衡量人类对水资源的真实占有量,而水足迹强度则表征了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水平。在计算出1997-2007年中国各地区水足迹的基础上,借助于基尼系数和锡尔指数计算方法,探索分析中国近11a水足迹强度发展的空间格局变化规律。... 水足迹可以衡量人类对水资源的真实占有量,而水足迹强度则表征了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水平。在计算出1997-2007年中国各地区水足迹的基础上,借助于基尼系数和锡尔指数计算方法,探索分析中国近11a水足迹强度发展的空间格局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水足迹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水足迹强度区域总差异经历了"先增大后缩小"的过程,中东西三大地带空间发展呈先极化后趋同的态势,南北区差异总体有所缩小;对水足迹强度区域内部差异贡献份额南方大于北方、东部大于中西部;促使空间差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区域发展策略、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等;另外,发现中国水污染足迹强度区域差异极化现象非常严重,说明随经济的发展部分地区水污染问题很严峻。最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协调我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强度 空间差异 基尼系数 锡尔指数 分离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海水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19
9
作者 柯丽娜 王权明 +3 位作者 孙新国 孙才志 周惠成 王方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89-1899,共11页
海水环境质量评价可以视为是一个具有确定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与具有不确定性的评价因子及其含量变化相结合的分析过程,各评价指标含量具有中介过渡性,构建了基于可变模糊集合理论的海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简称"VFEM"),并... 海水环境质量评价可以视为是一个具有确定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与具有不确定性的评价因子及其含量变化相结合的分析过程,各评价指标含量具有中介过渡性,构建了基于可变模糊集合理论的海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简称"VFEM"),并以莱州湾海水水质为研究对象,应用提出的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对该区域海水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实例应用表明,该模型通过可变模型参数变化(a,p),以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相结合,将最后稳定结果作为海洋水质环境的最后评价结果,从而确定水质评价等级,评价结果更为可信,同时该模型通过级别特征值精确区分各水质采样点的水质优劣,对各水质采样点的水质级别有更准确的定位,为海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合理而适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模糊识别 海水环境质量 模型 莱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生态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34
10
作者 孙才志 杨磊 胡冬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7428-7440,共13页
从地下水系统结构特征、区域自然条件、外界压力、资源与保护和生态环境5个方面考虑,构建了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对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水量... 从地下水系统结构特征、区域自然条件、外界压力、资源与保护和生态环境5个方面考虑,构建了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对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水量敏感性方面,主要以轻度与中度敏感区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5.14%;在水质敏感性方面,主要以轻度和中度敏感区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6.56%。综合水量和水质两方面,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生态敏感性在中度敏感以上的区域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59.62%,生态敏感性较高,容易受到破坏。从空间分布来看,不敏感和轻度敏感区分布在新民—辽中平原、东部山前冲洪积平原;中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及西部低山地区;高度敏感和极敏感区分布在辽阳和抚顺城区、平原周围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生态敏感性 下辽河平原 GIS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作物绿水占用指数估算及时空差异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孙才志 陈丽新 刘玉玉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7-643,共7页
从农作物生长消耗的绿水量入手,构造了农作物绿水占用指数,选取中国31个省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作物绿水占用指数的计算,揭示中国各省区农业生态系统对绿水资源占用情况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农作物绿水占用指数高的地区以黄淮海平原... 从农作物生长消耗的绿水量入手,构造了农作物绿水占用指数,选取中国31个省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作物绿水占用指数的计算,揭示中国各省区农业生态系统对绿水资源占用情况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农作物绿水占用指数高的地区以黄淮海平原为核心集中分布,低的地区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1997~2007年农作物绿水占用指数的总体空间区域差异及时间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农作物绿水占用指数空间上存在着显著的集聚现象,但该现象逐年呈减弱趋势。结合局部自相关分析,对中国31个省区11年间的农作物绿水占用指数区域分异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探索,并对演变原因做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水 农作物绿水占用指数 水资源 时空差异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水位约束的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生态需水量估算 被引量:13
12
作者 孙才志 高颖 朱正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13-1523,共11页
以我国北方典型的大型地下水盆地——下辽河平原为研究对象,在考虑地下水蒸发特点基础上,统筹考虑对地下水依赖程度较高的天然草地、天然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对于地下水位的要求,综合水文和生态两方面因素确定地下水生态水位;利用Golden ... 以我国北方典型的大型地下水盆地——下辽河平原为研究对象,在考虑地下水蒸发特点基础上,统筹考虑对地下水依赖程度较高的天然草地、天然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对于地下水位的要求,综合水文和生态两方面因素确定地下水生态水位;利用Golden surfer软件的体积计算功能,计算出研究区内全年各月的地下水生态需水量;采用正态信息扩散模型,运用月保证率法得到不同保证率、不同恢复等级下的年地下水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下辽河平原不同月份的地下水缺水量41.83×108—60.07×108m3、缺水区面积2.05×104—2.34×104km2、盈余水量2.73×108—6.68×108m3、盈余区面积0.30×104—0.59×104km2、地下水生态需水量35.15×108—57.33×108m3;经月保证率法整合后的年地下水生态需水量变化规律为,随着保证率的降低,地下水生态需水量不断增加,而需水量等级越高,需水量增加幅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辽河平原 地下水生态水位 地下水生态需水 信息扩散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系统恢复力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才志 胡冬玲 杨磊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0,共6页
在科学把握地下水系统恢复力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从地下水含水层特性、补给条件、区域特点、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5个方面选取26个典型指标构建了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系统恢复力指标体系,并对指标的评价标准进行划分,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 在科学把握地下水系统恢复力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从地下水含水层特性、补给条件、区域特点、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5个方面选取26个典型指标构建了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系统恢复力指标体系,并对指标的评价标准进行划分,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叠加技术对其地下水系统恢复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民-辽中平原、柳河平原和南部滨海平原地下水系统恢复力较强;辽河冲积扇、浑河冲积扇、太子河冲积扇及西部扇前平原的部分地区恢复力处于中等水平;大小凌河冲积扇、羊肠河冲积扇、黑鱼沟河冲积扇、海城河冲积扇和北部的阜新、铁岭等地恢复力最弱,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系统 恢复力 指标体系 下辽河平原 GIS空间叠加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绕阳河湿地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才志 曾庆雨 刘玉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0-155,159,共7页
基于1975-2007年丰水期TM、ETM+、CBERS遥感数据资料,利用RS和GIS软件提取湿地类型转移矩阵,结合重心模型,分析了自1975年以来绕阳河沼泽湿地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975-2007年绕阳河沼泽湿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百分比由1... 基于1975-2007年丰水期TM、ETM+、CBERS遥感数据资料,利用RS和GIS软件提取湿地类型转移矩阵,结合重心模型,分析了自1975年以来绕阳河沼泽湿地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975-2007年绕阳河沼泽湿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百分比由1.908%下降到0.068%,沼泽湿地主要转出类型为水稻田、裸地;1975-1988年绕阳河沼泽湿地重心向东北方向偏移了1.58km,1988-2007年向西南方向偏移了3.21km,32a间整体向西南方向迁移2.36km,距河流垂直距离缩短了1.79km;水稻田的时空变化是沼泽湿地时空演变的直接驱动因子,人口是其最根本的驱动因子,地下水水位埋深、经济活动与沼泽湿地面积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河流面积与沼泽湿地面积则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概括来说,人类活动是绕阳河沼泽湿地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阳河湿地 RS和GIS 转移矩阵 重心模型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View-WOE的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才志 杨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16-1027,共12页
地下水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类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以ArcView为平台,以下辽河平原硝酸盐氮浓度为响应因子,并从地下水系统结构特征、... 地下水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类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以ArcView为平台,以下辽河平原硝酸盐氮浓度为响应因子,并从地下水系统结构特征、区域自然条件、外界压力、资源与保护和生态环境5个方面建立证据因子的图层数据库,利用证据权重法(WOE)对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得到硝酸盐氮后验概率分布图。结果表明:下辽河平原的西北、东北部、东南部及抚顺和辽阳地区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处于相对高和较高概率区,东部山前冲洪积平原及下辽河平原的周边地区处于中等概率区,下辽河平原的中部平原、南部滨海平原地区处于相对低和较低概率区。将地下水水质监测点硝酸盐氮含量与后验概率分布图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对应性较好,这说明WOE可以用于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其概率表现形式能够有效的弥补传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是一个具体值(或等级)而无法反映生态系统健康不确定性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生态系统 下辽河平原 生态健康评价 证据权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Logistic耦合模型的下辽河平原景观格局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被引量:28
16
作者 孙才志 闫晓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7280-7292,共13页
以东北三省开发强度最大的辽河中下游地区—下辽河平原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构建下辽河平原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指标体系,其中自然驱动力包括气候因素、DEM提取值;人文驱动力主要包括人口状况、经济发展、人民... 以东北三省开发强度最大的辽河中下游地区—下辽河平原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构建下辽河平原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指标体系,其中自然驱动力包括气候因素、DEM提取值;人文驱动力主要包括人口状况、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科学技术进步四大方面。利用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长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数据,获取了下辽河平原1980—2010年地表景观格局的分布特征,提取下辽河平原近30年来各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信息,根据各景观类型面积增长和消退的演变规律,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时间段下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耕地面积的先增后减,林地、草地面积的先减后增,以及建设用地面积的持续增加是研究区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特征;2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内景观类型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影响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总体来讲,在中小尺度下,自然驱动因素相对于人文驱动因素的影响较弱,人口、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技术等因子对于下辽河平原各景观类型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辽河平原 景观格局变化 LOGISTIC模型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GIS的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功能评价 被引量:15
17
作者 孙才志 李秀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4-180,共7页
地下水功能评价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的延伸和拓展。从地下水系统的供给与需求方面入手,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及获取资料状况,构建了地下水的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叠加分析对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 地下水功能评价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的延伸和拓展。从地下水系统的供给与需求方面入手,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及获取资料状况,构建了地下水的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叠加分析对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下辽河平原地下水资源功能强和较强区主要分布在苏家屯、新民-辽中平原区、辽浑河冲积扇区;生态功能强和较强区主要分布在太子河冲积扇、大小凌河冲积扇、南部滨海区及中部河谷平原部分地区;地质环境功能强和较强区主要分布于浑太河流域、大小凌河冲积扇及盘山营口一线等地,地下水综合功能强和较强区则主要位于苏家屯区、辽中及太子河冲积扇区。研究成果对于区内地下水功能的正常维持与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辽河平原 地下水功能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ARC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V的气象灾害脆弱性研究检索与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颖 巩世钰 +1 位作者 张志茹 刘美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9-217,共9页
脆弱性分析是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关键,在防灾减灾及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V对气象灾害脆弱性研究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美国及欧洲的综合影响力较高,北京师... 脆弱性分析是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关键,在防灾减灾及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V对气象灾害脆弱性研究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美国及欧洲的综合影响力较高,北京师范大学的综合影响力最高,中国发文量较多但影响力尚需提高。②研究多集中在高温热浪、洪涝灾害脆弱性。③多灾种耦合脆弱性研究为近年来研究前沿。④评价方法一般为实际调查、历史灾情数据、指标体系、情景模拟脆弱性评价,当前研究存在多灾种耦合脆弱性缺乏研究等问题。⑤未来研究建议利用大数据实时性与共享性的特点加强多灾种耦合脆弱性动态评价研究,增强评价结果的实践性,重视气候变化下的贫困脆弱性和韧性城市研究;同时密切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为气候变化下多灾种耦合脆弱性研究提供新见解,促进趋利与避害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灾害脆弱性 CiteSpaceV 可视化分析 研究检索 研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近海剩余环境容量计算模型 被引量:6
19
作者 柯丽娜 王权明 +2 位作者 徐丽雯 姜昕 杨山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2-117,共6页
探讨一种基于GIS克里格插值方法的剩余环境容量计算方法,通过GIS地统计分析插值模型将水质模拟问题转化为数学统计问题,充分利用水质水体、沉积物监测数据,采用克里格插值法对污染物浓度和水深在局部海域内进行插值,将研究区域离散为一... 探讨一种基于GIS克里格插值方法的剩余环境容量计算方法,通过GIS地统计分析插值模型将水质模拟问题转化为数学统计问题,充分利用水质水体、沉积物监测数据,采用克里格插值法对污染物浓度和水深在局部海域内进行插值,将研究区域离散为一个个的均匀栅格单元,比较每个单元污染物浓度与水质目标之间的差值,从而估算得到研究海域的剩余环境容量。通过2009年8月锦州湾剩余环境容量的计算实例表明,基于GIS的剩余环境容量初步计算方法在资料缺乏地区是十分简便、有效的,这为海域开发利用区环境管理与规划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环境容量 克里格插值法 锦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Engine的海水水质可变模糊评价系统设计、实现及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柯丽娜 王权明 +3 位作者 王国力 张翔 王方雄 杨俊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37,共8页
针对大多数传统的水质评价方法往往将评价标准或参照标准处理成点的形式存在一定的不足,将可变模糊评价方法引入海水水质评价,设计并建立基于ArcEngine的海水水质可变模糊评价系统,通过ArcSDE数据引擎和专用开发数据库访问类访问SQL Ser... 针对大多数传统的水质评价方法往往将评价标准或参照标准处理成点的形式存在一定的不足,将可变模糊评价方法引入海水水质评价,设计并建立基于ArcEngine的海水水质可变模糊评价系统,通过ArcSDE数据引擎和专用开发数据库访问类访问SQL Server中的海水水质评价数据库,在VisualC#2008开发环境下,将可变模糊数学模型与GIS空间分析手段集成,实现了海水水质等级评价结果的直观化、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GIS技术和可变模糊评价方法应用于海水水质综合评价中是完全可行的,为控制环境污染、进行环境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模糊 海水水质评价 系统 ARCENG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