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MRI和动态对比增强MRI鉴别诊断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 被引量:22
1
作者 胡兰花 于韬 +3 位作者 徐婷婷 宋加哲 张亚 范国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探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MRI(DSC-MRI)及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在鉴别脑胶质瘤术后放化疗后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经临床病理确诊为脑胶质瘤患者在术后、放化疗前、放化疗后定期行DSC及DCE检查,得到相... 目的探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MRI(DSC-MRI)及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在鉴别脑胶质瘤术后放化疗后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经临床病理确诊为脑胶质瘤患者在术后、放化疗前、放化疗后定期行DSC及DCE检查,得到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并将灌注成像影像诊断结果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对照,分析各灌注参数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11例为胶质瘤复发,8例为放射性脑损伤。胶质瘤复发患者的rCBF、rCBV、K_(trans)、V_e及riAUC值均明显高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P均<0.05);而K_(ep)、V_p值在胶质瘤复发或放射性脑损伤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22)。K_(trans)联合rCBV共同诊断,并、串联试验中鉴别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90.9%,72.7%;特异度分别为62.5%、100%。结论 DCE及DSC均可鉴别肿瘤复发或放射性脑损伤。K_(trans)、riAUC及rCBV诊断效能略高于V_e及rCBF,联合应用rCBV及K_(trans)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复发 脑损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对胃癌淋巴结检出能力的评价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晓鹏 徐刚 徐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78-479,共2页
关键词 胃肿瘤 诊断 淋巴结 病理学 螺旋CT 胃癌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增强扫描对进展期胃癌的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于韬 罗娅红 邱岩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4年第10期573-577,共5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判定进展期胃癌局部浸润和胃周淋巴结转移上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6例进展期胃癌的局部浸润和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螺旋CT诊断,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依据癌肿对应局部浆膜面征象、脂肪间隙征象、癌...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判定进展期胃癌局部浸润和胃周淋巴结转移上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6例进展期胃癌的局部浸润和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螺旋CT诊断,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依据癌肿对应局部浆膜面征象、脂肪间隙征象、癌肿局部突出征象判定癌肿穿透浆膜的准确度分别为82.14%,60.71%和55.36%。动脉期癌肿线状强化、不均匀强化和团块状强化的穿透浆膜率分别为7.14%,52.17%和89.47%。静脉期癌肿线状强化、不均匀强化和团块状强化的穿透浆膜率分别为7.14%,53.85%和93.75%。螺旋CT增强扫描判定胰腺、横结肠及其系膜、脾受累的准确度分别为87.5%,87.5%和92.86%。支持以直径9mm作为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胃周淋巴结转移的直径标准(P<0.05)。多种胃癌生物学行为CT影像特征与癌肿对应淋巴结转移率密切相关(P均<0.05)。结论:应用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进展期胃癌的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指导手术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LD MRI分析肾癌及癌旁肾组织氧合状况 被引量:9
4
作者 张莹莹 徐荣天 +1 位作者 刘屹 王欣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56-759,共4页
目的通过BOLD MRI分析肾透明细胞癌病灶及癌旁肾组织的氧合水平。方法使用3.0T MR对22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进行术前BOLD MR检查。将BOLD原始图像输入GE ADW 4.4工作站,应用Functool软件进行后处理,并测量病灶、癌旁肾组织、远端肾组织及... 目的通过BOLD MRI分析肾透明细胞癌病灶及癌旁肾组织的氧合水平。方法使用3.0T MR对22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进行术前BOLD MR检查。将BOLD原始图像输入GE ADW 4.4工作站,应用Functool软件进行后处理,并测量病灶、癌旁肾组织、远端肾组织及对侧肾组织的皮质、髓质的表观自旋-自旋弛豫率(R2*)值。对不同部位的R2*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癌旁肾皮质、远端肾皮质及对侧肾皮质R2*值显著低于髓质(P<0.01)。癌旁肾髓质与远端肾髓质及对侧肾髓质R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远端肾髓质与对侧肾髓质R2*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肾皮质、远端肾皮质及对侧肾皮质R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透明细胞癌病灶与癌旁肾髓质及对侧肾髓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癌旁肾皮质、远端肾皮质及对侧肾皮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OLD MRI对于评价肾透明细胞癌病灶及癌旁肾组织的氧合水平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肾肿瘤 腺癌 透明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加权成像与多时相增强MRI对T1期乳腺癌诊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何翠菊 罗娅红 +4 位作者 于韬 赵英杰 刘凡 满江红 路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85-688,713,共5页
目的:比较MRI扩散加权成像(DWI)与多时相增强MRI(DCE MRI)对T1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8例共104处乳腺小病灶(最大径≤2cm),其中乳腺癌79处,良性病灶25处。所有患者均行DCE MRI和DWI,DCE MRI采用乳腺多时相... 目的:比较MRI扩散加权成像(DWI)与多时相增强MRI(DCE MRI)对T1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8例共104处乳腺小病灶(最大径≤2cm),其中乳腺癌79处,良性病灶25处。所有患者均行DCE MRI和DWI,DCE MRI采用乳腺多时相增强(VIBRANT)序列,成像后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DWI扩散敏感系数(b值)取800s/mm2,SE-EPI序列,在扩散图像处理后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测量ADC值,对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DCE MRI对T1期乳腺癌的诊断敏感性为94.9%(75/79),特异性为76%(19/25)。DWI中,采用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良恶性的诊断阈值为1.11×10-3mm2/s,以此值作为判断界值,ADC值诊断T1期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9.9%(71/79),特异性为88%(22/25)。DWI与DCE MRI诊断T1期乳腺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间无统计学差异。根据ADC值结合形态学特征及TIC对T1期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91.1%(72/79),特异性为88%(22/25)。结论:DWI对T1期乳腺癌诊断敏感性较高,ADC值对诊断T1期乳腺癌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征象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张雷 罗汀 +1 位作者 李森 罗娅红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9-131,共3页
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GL)比较少见,据文献报道只占胃全部恶性肿瘤的2%-5%,但却是结外淋巴瘤最常见的原发部位,占结外淋巴瘤的30%-45%;而在胃恶性非上皮性肿瘤中,发病率占首位。PGL术前诊断困难,误诊... 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GL)比较少见,据文献报道只占胃全部恶性肿瘤的2%-5%,但却是结外淋巴瘤最常见的原发部位,占结外淋巴瘤的30%-45%;而在胃恶性非上皮性肿瘤中,发病率占首位。PGL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较高。本文回顾性分析39例PGL CT表现,并复习文献,探讨该病的CT特征,以期提高CT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女性乳腺癌特征及影像检查手段效能评价 被引量:23
7
作者 刘丹青 张伟 +2 位作者 王慧颖 韩露 吕冬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31-336,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青年(≤35岁)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分析其表现特点,评价目前各种影像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35岁以下青年女性乳腺癌174例,共180个恶性病灶,...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青年(≤35岁)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分析其表现特点,评价目前各种影像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35岁以下青年女性乳腺癌174例,共180个恶性病灶,平均年龄31.6岁,174例患者中89例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174例均行乳腺超声检查,21例行乳腺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临床首发症状、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免疫组化结果、淋巴结转移率、乳腺影像检查表现特点及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的分类,对比性分析各项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其联合诊断率。结果: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症状以无意间或体检发现乳腺肿块为主(94/174,54.0%),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148/180,82.2%),且以高级别(Ⅱ、Ⅲ级)为主(118/148,79.7%及20/148,13.5%);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高(55/140,39.3%),免疫组化结果中激素受体表达水平较低,雌激素受体(ER)阴性(63/174,36.2%),孕激素受体(PR)阴性(58/174,33.3%);免疫组化类型以Luminal A型为主(82/140,58.6%)。X线表现以肿块(伴钙化)为主(52/78,66.7%),肿块以高密度、不规则形、边缘模糊为主要表现特征。3种主要的检查手段中乳腺超声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7.1%,乳腺X线为96.6%和87.6%,乳腺动态增强磁共振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为100%。结论:青年乳腺癌以无自觉症状的乳腺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理类型以高级别(Ⅱ、Ⅲ级)的浸润性导管癌为主,淋巴结转移率较高,ER、PR表达阴性率高,免疫组化类型以Luminal A型为主。X线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形、边缘模糊的高密度肿块(伴钙化),乳腺超声检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相对较高,可作为青年乳腺癌的主要筛查手段,当怀疑恶性病变时,应联合两种及以上的影像检查手段,以提高病变诊断的特异度,减少不必要的活检及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X线摄影术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在肺癌分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何翠菊 罗娅红 +4 位作者 李森 于韬 刘凡 满江红 路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25-928,共4页
人体恶性肿瘤的TNM分期与其临床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PET/CT作为高敏感性的功能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突出价值,但PET/CT检查的昂贵费用直接制约了其在恶性肿瘤全身转移评价上的应用.近年来,背景抑制快速全身磁共振弥散成像(Whole-body ... 人体恶性肿瘤的TNM分期与其临床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PET/CT作为高敏感性的功能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突出价值,但PET/CT检查的昂贵费用直接制约了其在恶性肿瘤全身转移评价上的应用.近年来,背景抑制快速全身磁共振弥散成像(Whole-bod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suppression.WB-DWI)出现并应用于临床,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作者通过对33例肺癌患者的WB—DWI检查.评估其存显示恶性肿瘤患者全身转移状况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CT灌注成像诊断周围型肺癌及与微血管密度对照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伍建林 李光军 +1 位作者 鄂亚军 刘晓峰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技术诊断肺癌的临床价值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利用16层MSCT灌注成像技术前瞻性研究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肿瘤(周围型肺癌25例,肺良性肿块13 例),并与25例肺癌的免疫组化法MVD...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技术诊断肺癌的临床价值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利用16层MSCT灌注成像技术前瞻性研究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肿瘤(周围型肺癌25例,肺良性肿块13 例),并与25例肺癌的免疫组化法MVD进行相关性研究。采用Perfusion 2体部肿瘤灌注软件包分析以下灌注参数:血液流速(BF)、血流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结果:肺癌各项CT灌注参数值均高于肺良性肿块, 其中MTT和PS值在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V值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肺癌的MVD明显高于肺良性肿块(P<0.05),肺腺癌MVD高于肺鳞癌(P<0.05);肺癌仅BV值与其MVD呈正相关性(r=0.852,P< 0.01)。结论:MSCT灌注成像有助于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及与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其病理基础与肿瘤微血管密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肺肿瘤 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BRANT动态增强MRI及其减影对乳腺癌血供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本强 段阳 陶黎 《磁共振成像》 CAS 2011年第2期129-134,共6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减影成像技术在评价乳腺癌血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乳腺癌病人分别进行乳腺VIBRANT动态增强MR检查及后处理技术,评价胸廓内、外动脉、乳腺穿支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情况。对健侧乳腺、患侧乳腺两组血管显示进行统...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减影成像技术在评价乳腺癌血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乳腺癌病人分别进行乳腺VIBRANT动态增强MR检查及后处理技术,评价胸廓内、外动脉、乳腺穿支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情况。对健侧乳腺、患侧乳腺两组血管显示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侧乳腺、患侧乳腺两组的胸廓内、外动脉的I级分支和乳腺穿支动脉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健侧乳腺、患侧乳腺两组的胸廓内、外动脉的II级分支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乳腺动态增强MR后处理减影血管成像能够较好地显示乳腺癌的血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减影成像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敏感因子800时乳腺良恶性病变ADC界值的确定 被引量:6
11
作者 曲宁 罗娅红 +1 位作者 赵英杰 何翠菊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5-518,共4页
目的:确定扩散敏感因子为800s/mm2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评价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78个病灶)乳腺病变的DWI图像,其中良性病变26例(31个病灶),恶性病变44例(4... 目的:确定扩散敏感因子为800s/mm2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评价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78个病灶)乳腺病变的DWI图像,其中良性病变26例(31个病灶),恶性病变44例(47个病灶)。测量DWI图像上显示的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通过ROC曲线确定ADC值的诊断阈值,并以此值进行鉴别诊断,同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均符合正态性分布,良恶性病变的ADC平均值分别为(1.46±0.26)×10-3mm2/s和(1.02±0.19)×10-3mm2/s,恶性病变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P<0.05)。约登指数最大法确定的ADC诊断阈值为1.28×10-3mm2/s,以此值进行鉴别诊断时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6%,75.9%,86.8%;阳性似然比最大法确定的ADC诊断阈值为1.035×10-3mm2/s,以此值进行鉴别诊断时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6.8%,96.6%,65.8%;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95%可信区间为0.836~0.975)。结论:扩散敏感因子为800s/mm2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确定为1.28×10-3mm2/s,DWI的ADC值测定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磁共振成像 扩散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螺旋CT诊断胃间质瘤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雷 李森 罗娅红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2-213,共2页
胃肠道间质瘤(GIST)于1983年由Mazu等提出,是少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与常见的上皮来源胃肠道肿瘤相比有较大差别。GIST最常发生于胃(60%),占胃部肿瘤的1%~3%。目前关于胃间质瘤报告较少,本文对我院近3年确诊... 胃肠道间质瘤(GIST)于1983年由Mazu等提出,是少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与常见的上皮来源胃肠道肿瘤相比有较大差别。GIST最常发生于胃(60%),占胃部肿瘤的1%~3%。目前关于胃间质瘤报告较少,本文对我院近3年确诊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手术病理,探讨胃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特征及临床表现定位诊断间质瘤的价值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莹莹 徐荣天 刘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65-868,共4页
目的探讨CT特征及临床表现定位诊断间质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腔外生长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及20例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CT特征及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在肿瘤大小(P=0.000)、肿瘤形状(P=0.025)、病灶平... 目的探讨CT特征及临床表现定位诊断间质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腔外生长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及20例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CT特征及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在肿瘤大小(P=0.000)、肿瘤形状(P=0.025)、病灶平扫密度均匀性(P=0.036)、周围胃肠道壁异常强化(P=0.032)、呕血黑便(P=0.006)及腹部包块症状(P=0.042)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GIST组肿瘤直径明显大于GIST组。GIST倾向于类圆形生长,EGIST倾向于不规则形生长。GIST平扫密度较EGIST均匀,周围胃肠壁强化较EGIST明显;两组在瘤灶内钙化(P=0.735)、瘤灶内囊变坏死(P=0.406)、瘤灶内出血(P=0.294)、肿瘤边界(P=0.364)、增强密度(P=0.269)、CT值增强程度(P=0.238)、邻近器官改变(P=0.114)、腹痛腹部不适(P=0.302)、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症状(P=1.000)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观察病灶的CT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对间质瘤的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膨式金属内支架在治疗食管狭窄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罗娅红 华阳 +2 位作者 李森 于韬 肖占才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162-164,共3页
目的 :本文阐述了自膨式金属内支架(Self-ExpandingMetallicStent,SEMS)在治疗食管狭窄性疾病 ,如食管癌、贲门癌、食管吻合口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病例37例 ,其中 ,食管癌15例 ,贲门癌2例 ,食管吻合口狭窄20例 ,采用自膨式镍... 目的 :本文阐述了自膨式金属内支架(Self-ExpandingMetallicStent,SEMS)在治疗食管狭窄性疾病 ,如食管癌、贲门癌、食管吻合口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病例37例 ,其中 ,食管癌15例 ,贲门癌2例 ,食管吻合口狭窄20例 ,采用自膨式镍钛合金金属内支架38枚。在X线监视下 ,标定狭窄部位 ,先对狭窄区行球囊扩张后置入SEMS。结果 :SEMS置入术本组病例成功率为100 %。术后病人吞咽、进食功能均得以恢复 ,吞咽、进食困难由术前Ⅱ级、Ⅲ级改善到0级 ,并且无严重的并发症出现 ,大大地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结论 :应用SEMS治疗中晚期食管癌、贲门癌、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所致的食管狭窄、梗阻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 ,疗效明显、快捷 ,很受患者欢迎和临床医生认可的介入治疗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狭窄 支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骨梗死的MR表现 被引量:3
15
作者 何翠菊 谭威 +2 位作者 马贺骥 王志铭 罗娅红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26-527,共2页
骨梗死是指骨和骨髓细胞结构缺血坏死引起的病理改变。笔者回顾性分析近3年收集的7例骨梗死病例的MR表现,结合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对其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
关键词 骨坏死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与结肠镜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娅红 张雷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67-869,共3页
目的:比较三维多层螺旋CT(MSCT)与结肠镜诊断结、直肠癌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61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纤维结肠镜及全腹容积扫描,在工作站分别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仿真内窥镜(CTVE)等多种重建成像,观察癌肿、... 目的:比较三维多层螺旋CT(MSCT)与结肠镜诊断结、直肠癌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61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纤维结肠镜及全腹容积扫描,在工作站分别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仿真内窥镜(CTVE)等多种重建成像,观察癌肿、局部浸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情况,并与结肠镜及手术病理对照。结果:MSCT能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大体分型与发生部位,诊断符合率为100%,并且可获得管腔外病变信息。结肠镜显示肿瘤直观、并可获得病理资料,但在肿瘤定位方面存在不足。结论:结肠三维CT快捷、安全、准确,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与纤维结肠镜联合应用,可以全面客观地指导医生选择科学的手术方法,应该成为术前的常规检查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结肠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铁含量和T_(2)弛豫时间的关系
17
作者 段阳 吴振华 +3 位作者 范国光 张伟 陈志安 潘诗农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 :探讨脑铁含量与T2 弛豫时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选择 15例意外死亡尸体脑 ,除外脑外伤、脑梗塞、脑肿瘤、神经和精神系统疾病 ,测量双侧苍白球、尾状核、丘脑、黑质、红核、齿状核及双侧额、枕、颞叶白质T2 弛豫时间 (SE序列 :T1... 目的 :探讨脑铁含量与T2 弛豫时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选择 15例意外死亡尸体脑 ,除外脑外伤、脑梗塞、脑肿瘤、神经和精神系统疾病 ,测量双侧苍白球、尾状核、丘脑、黑质、红核、齿状核及双侧额、枕、颞叶白质T2 弛豫时间 (SE序列 :T1WITR/TE 5 0 0 /40ms ;T2 WITR/TE 2 70 0 /80ms)和铁含量 ,对脑铁含量与T2 弛豫时间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灰质核团T2 弛豫时间随脑铁含量增加而缩短 ,脑白质T2 弛豫时间无变化趋势。灰质核团 (除苍白球 )r值在 -0 6 92 8~ -0 9440之间 ,苍白球和白质区r值在 -0 0 418~ -0 372 2之间。结论 :(1)苍白球区T2 弛豫时间易偏移不宜作为脑铁MRI研究区域 ;(2 )脑灰质核团的T2 弛豫时间下降主要与铁沉积有关 ,脑白质T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铁 T_(2)弛豫时间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联合临床指标预测ⅠB1-ⅡA2期宫颈癌新辅助治疗短期疗效的价值 被引量:13
18
作者 马锦涛 秦凤英 +3 位作者 赵明丽 庞慧婷 罗娅红 董越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9-63,102,共6页
目的探讨多参数MRI联合临床指标预测ⅠB1-ⅡA2期宫颈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4例接受新辅助治疗的ⅠB1-ⅡA2期宫颈癌病例,根据治疗反应将患者分为显著反应组和非显著反应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临床指标、肿瘤的... 目的探讨多参数MRI联合临床指标预测ⅠB1-ⅡA2期宫颈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4例接受新辅助治疗的ⅠB1-ⅡA2期宫颈癌病例,根据治疗反应将患者分为显著反应组和非显著反应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临床指标、肿瘤的ADC值和DCE-MRI参数(Ktrans、Kep、Ve)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及影像指标与宫颈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关系,建立可靠的疗效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肿瘤最大径、临床分期[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2009]、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病理类型和术前治疗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92、0.500、0.299、1.000、0.101、0.092);两组患者治疗前ADC值和Ve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30、0.891、0.853、0.883、0.859、0.170、0.159、0.637、0.404、0.934);显著反应组中治疗前Ktrans和Kep大于非显著反应组(P值分别为0.001、0.037)。多因素分析显示,由年龄、病理类型及Kep的第50百分位数三个指标所构建的预测模型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891(0.812,0.971),特异度为86.3%,敏感度为91.3%。结论MRI参数联合临床指标预测宫颈癌新辅助治疗短期疗效可提高对新辅助治疗敏感的患者的筛选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新辅助治疗 疗效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例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预后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郑建 高红 +3 位作者 洪成雨 柏晓茹 林雪君 李晓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51-1055,共5页
目的:分析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50例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中位年龄58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以腹部胀痛不适多见。Ⅰ... 目的:分析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50例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中位年龄58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以腹部胀痛不适多见。Ⅰ-Ⅱ期患者占66%。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胃淋巴瘤和肠道淋巴瘤间的临床病理特点无显著差异。58%的患者首选手术治疗。中位生存时间74个月。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65.9%和61.8%。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ECOG评分、B症状、发病部位、治疗方法均与生存期无关,IPI评分、分期、LDH、细胞表型及病理类型与生存期密切相关。结论: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B细胞淋巴瘤预后明显好于T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原发胃肠道淋巴瘤 临床病理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动脉灌注化学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7
20
作者 乔金翰 刘德华 +2 位作者 王少雷 史国栋 魏宏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经动脉灌注化学治疗(简称化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中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DSA引导下经动脉灌注化疗,对照组采用常规SOX方案化疗,比较2组化疗3、6个周期后的疗效,并统计不良... 目的探讨经动脉灌注化学治疗(简称化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中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DSA引导下经动脉灌注化疗,对照组采用常规SOX方案化疗,比较2组化疗3、6个周期后的疗效,并统计不良反应。绘制2组患者随访24个月时无进展生存时间曲线,比较无进展生存时间。结果3个周期化疗结束时,观察组治疗有效率69.44%(25/36),高于对照组的38.46%(15/39)(P=0.028);6个周期结束时,观察组治疗有效率58.82%(20/34),对照组为41.67%(15/3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1)。6个周期化疗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24个月时,观察组、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6.5、6.0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动脉置管持续灌注化疗对中晚期胃癌的短期疗效优于常规SOX化疗方案,并可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化学栓塞 治疗性 奥沙利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