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影像组学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治疗后无疾病进展的预测作用
1
作者 王泽坤 耿懿康 于韬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7,共7页
目的探讨MRI影像组学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后术后3年无疾病进展(disease-free survival,DFS)预测的能力。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 目的探讨MRI影像组学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后术后3年无疾病进展(disease-free survival,DFS)预测的能力。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影像资料,其中有疾病进展50例,无疾病进展50例,按4∶1随机分配训练集和测试集。提取术前MRI的T2WI轴位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SE)、T2WI矢状位影像组学特征,然后使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滤波器进行降维。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临床-影像诺模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ROC)、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和校准曲线以评价模型预测效能。结果临床信息中,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水平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均展现出高预测准确性,其中临床-影像诺模图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分别达到0.93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79.7%~100.0%]和0.980(95%CI:79.7%~100.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能够有效预测LARC患者nCRT后的DFS,可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预测 无病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穿刺引流技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症状性淋巴囊肿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少雷 刘德华 +2 位作者 魏宏 史国栋 乔金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技术在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清扫术后形成有症状淋巴囊肿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31例因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并行淋巴结清扫术后形成有症状淋巴囊肿的患者进行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技术在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清扫术后形成有症状淋巴囊肿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31例因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并行淋巴结清扫术后形成有症状淋巴囊肿的患者进行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结果共处理31例患者46个囊肿。近期有效率100%。并发症包括引流管周围液体渗漏3例、引流管脱落1例;未发生感染。对26例患者进行了3个月以上的随访,治愈20例,好转5例,无效1例。结论 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技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清扫后形成的有症状淋巴囊肿安全有效,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术后淋巴囊肿 CT引导 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单纯型黏液癌的MR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6
3
作者 曲宁 罗娅红 李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分析乳腺单纯型黏液癌(PMBC)的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PMBC患者的MRI特点。结果 PMBC的MR多表现为卵圆形肿块(18/23,78.26%),多数病灶边缘光整(15/23,65.22%);T1WI呈等低信号(22/23,95.65%)或均匀低信号... 目的分析乳腺单纯型黏液癌(PMBC)的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PMBC患者的MRI特点。结果 PMBC的MR多表现为卵圆形肿块(18/23,78.26%),多数病灶边缘光整(15/23,65.22%);T1WI呈等低信号(22/23,95.65%)或均匀低信号(1/23,4.35%)。肿瘤的强化方式为环形强化(15/23,65.22%)、不均匀强化(7/23,30.43%)及无强化(1/23,4.35%)。早期增强率为(103.90±50.50)%。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流入型为主(17/22,77.27%);T2WI呈明显高信号(23/23,100%),多伴内部低信号分隔(21/23,91.30%)。DWI均呈明显高信号,ADC值为(2.05±0.38)×10^(-3) mm^2/s。结论 PMBC的MR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叶状肿瘤与单纯型黏液癌的MRI征象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5
4
作者 曲宁 罗娅红 李森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9-143,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PT)和单纯型黏液癌(PMBC)的MRI表现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PT和23例PMBC的临床及MRI资料,包括发病年龄、MRI征象、Fischer评分结合BI-RADS分类、早期增强率(EER),对两者的上述资料进行...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PT)和单纯型黏液癌(PMBC)的MRI表现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PT和23例PMBC的临床及MRI资料,包括发病年龄、MRI征象、Fischer评分结合BI-RADS分类、早期增强率(EER),对两者的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T的发病年龄比PMBC小(t=-2.189,P<0.05);PT和PMBC在T1及T2信号特征、内部强化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T和PMBC在病灶大小、形态、边缘、低信号分隔、邻近血管征象(AVS)、Fischer评分结合BI-RADS分类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PT的EER高于PMBC(P<0.05),EER鉴别诊断PT和PMBC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50,最佳界值为136.25%,诊断试验的敏感度为68.8%,特异度为81.8%,诊断符合率为76.3%。结论:虽然PT和PMBC的MRI表现多有重叠,但结合多个征象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叶状肿瘤 黏液癌 磁共振成像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毅 罗娅红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6-340,共5页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人数及发病率逐年增高。随着医疗诊治技术的提高,宫颈癌的治疗方式、疗效及预后等有了明显改善,也对宫颈癌早期正确诊断及分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妇科查体及细胞学检查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人数及发病率逐年增高。随着医疗诊治技术的提高,宫颈癌的治疗方式、疗效及预后等有了明显改善,也对宫颈癌早期正确诊断及分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妇科查体及细胞学检查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因而影像学检查在宫颈癌术前诊断、分期、治疗方式选择及预后评估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各种影像学检查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超声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在乳腺癌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马晓雯 罗娅红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8年第8期637-640,共4页
随着乳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提高其早期诊断准确率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像组学是一种高通量提取特征的无创性的新技术,近年来,其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笔者通过阅读文献,就影像组学在乳腺癌应用中的研... 随着乳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提高其早期诊断准确率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像组学是一种高通量提取特征的无创性的新技术,近年来,其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笔者通过阅读文献,就影像组学在乳腺癌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基线代谢参数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赵鹏 朱博 +2 位作者 赵尉 洪浩然 邢晓静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22-1126,共5页
目的判断基线水平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肿瘤代谢参数预测美罗华时代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8年2月所有于我科接受基线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18F-FDG PET/CT)扫描的DLBC... 目的判断基线水平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肿瘤代谢参数预测美罗华时代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8年2月所有于我科接受基线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18F-FDG PET/CT)扫描的DLBCL病例共51例,随访至2018年12月。所有患者均接受美罗华R-CHOP方案治疗。基线肿瘤代谢指标包括最大葡萄糖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摄取值(SUVmean)、总肿瘤代谢体积(TMTV)、总糖酵解率(TLG)。分析肿瘤代谢参数及临床和血液学相关指标对治疗的影响。结果51例患者中,20例复发或进展,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时间为12.0个月(1.0~64.0个月),2年PFS率为25.5%(13/51)。TMTV、TLG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相关性较强。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NCCN-IPI评分、TMTV均对预后有显著相关性,Cox多因素分析发现只有TMTV为独立的预测因子。结论在DLBCL中,肿瘤TMTV及TLG与血清LDH有较强相关性;TMTV是唯一的疗效评价独立预后因素,可能成为淋巴瘤的预后评价可靠的半定量分析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良性及交界性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磁共振的差异性表现 被引量:10
8
作者 彭腾飞 黄波 +4 位作者 罗娅红 张毅 牛微 马晓雯 李璞宸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813-818,共6页
目的分析乳腺低级别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s,PT)与纤维腺瘤(fibroadenoma,FA)的磁共振特征,提高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搜集术后经病理证实且有完整磁共振资料的良性及交界性叶状肿瘤52例、纤维腺瘤68例,对其MRI征象表现进... 目的分析乳腺低级别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s,PT)与纤维腺瘤(fibroadenoma,FA)的磁共振特征,提高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搜集术后经病理证实且有完整磁共振资料的良性及交界性叶状肿瘤52例、纤维腺瘤68例,对其MRI征象表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叶状肿瘤以分叶状或多结节融合状多见,纤维腺瘤以圆形或类圆形多见,无多结节融合状;叶状肿瘤及纤维腺瘤都以边缘光滑多见;T1WI上18个良性及交界性叶状肿瘤病灶内见片状高信号影,病理提示出血,纤维腺瘤只有5例出现高信号;T2WI上叶状肿瘤多呈高信号,纤维腺瘤多呈低或等低信号;动态增强叶状肿瘤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可见无强化分隔及囊变;纤维腺瘤多表现为均匀强化,1例出现囊变,可见无强化分隔;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分型,叶状肿瘤以Ⅱ型多见,纤维腺瘤以Ⅰ型多见;DWI信号表现,叶状肿瘤全部表现为高信号,纤维腺瘤有8例表现为等低或低信号。结论乳腺良性及交界性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在形状、信号、强化方式及TIC表现上具有一定差异,有助于其与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叶状瘤 纤维腺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乳腺癌的磁共振影像学表现及与炎性肉芽肿的鉴别 被引量:4
9
作者 何翠菊 贾宇 +1 位作者 于韬 罗娅红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616-619,共4页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MR影像学表现及与乳腺炎性肉芽肿病变的鉴别诊断特征。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男性乳腺癌4例,乳腺炎性肉芽肿6例。所有患者均行MR动态增强和DWI成像。结果:二组病变发病部位均为乳头后,均表现为肿块性病变。乳腺癌...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MR影像学表现及与乳腺炎性肉芽肿病变的鉴别诊断特征。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男性乳腺癌4例,乳腺炎性肉芽肿6例。所有患者均行MR动态增强和DWI成像。结果:二组病变发病部位均为乳头后,均表现为肿块性病变。乳腺癌组形态上卵圆形2例、不规则形2例;边缘清晰和不规则形各2例;内部强化不均匀1例和边缘强化3例;2例病变累及皮肤;TIC曲线表现为Ⅲ型3例,Ⅱ型1例;ADC值均值0.897×10^(-3) mm^2/s。炎性肉芽肿组形态上卵圆形2例、不规则形4例;边缘不规则和毛刺状各2例;内部强化不均匀2例和边缘强化4例;TIC曲线均为Ⅱ型平台型。ADC值均值0.901×10^(-3)mm^2/s。乳腺癌病灶边缘强化明显,中心强化低于边缘(3例)或不均匀强化(1例);炎性肉芽肿组病灶内见范围不等无强化区(4例),此无强化区于T_2WI呈明显高信号;在动态图像上可以观察到病变离心性强化和病变边缘逐渐模糊改变(2例)。结论:男性乳腺癌与炎性肉芽肿病灶内部强化方式和强化曲线在二组疾病鉴别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乳腺癌病灶内部不均匀强化或边缘强化明显,中心强化低于边缘,曲线以Ⅲ型曲线为主;炎性肉芽肿组病灶内见范围不等无强化区或者在动态图像上可以观察到离心性强化和病变边缘逐渐模糊改变,强化曲线为Ⅱ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男性 肉芽肿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MRI的机器学习预测非小细胞肺癌T790M突变
10
作者 崔婀娜 杨春娜 +3 位作者 王晓煜 沙宪政 赵鹏 孙艺瑶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3-159,共7页
目的:本研究基于脑部T_(1)C和T_(2)W MRI建立人工智能模型,预测肺癌脑转移患者在靶向治疗中的耐药性T790M突变。方法:本研究收集8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2017年6月—2019年12月)的T_(1)C和T_(2)W MRI影像和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按照2... 目的:本研究基于脑部T_(1)C和T_(2)W MRI建立人工智能模型,预测肺癌脑转移患者在靶向治疗中的耐药性T790M突变。方法:本研究收集8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2017年6月—2019年12月)的T_(1)C和T_(2)W MRI影像和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按照2∶1的比例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无监督k-means算法将肿瘤区域划分为高亮度区域和低亮度区域,提取不同区域的影像组学图像特征构建模型,评估每个模型的诊断效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特异性和敏感性作为模型评价指标,分析模型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对T_(1)C和T_(2)W MRI和临床特征融合的统计计算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对T790M突变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AUC分别为0.899和0.818。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计算机模型可以有效预测肺癌脑转移患者T790M突变,具有潜在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脑肿瘤 肿瘤转移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抗体状态预测桥本甲状腺炎背景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ATA复发风险分层 被引量:2
11
作者 葛乃侨 王月香 +4 位作者 兰雨 姜波 李墨琳 邢光辉 罗渝昆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91-896,共6页
目的基于桥本甲状腺炎背景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特征和桥本甲状腺炎特异性抗体状态,预测2015版美国甲状腺学会(ATA)复发风险分层。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初次行甲状腺手术的479例甲状... 目的基于桥本甲状腺炎背景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特征和桥本甲状腺炎特异性抗体状态,预测2015版美国甲状腺学会(ATA)复发风险分层。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初次行甲状腺手术的47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与桥本甲状腺炎共存患者的超声及临床资料,按照时间分为训练组327例及验证组15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ATA高复发风险分层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筛选预测模型,采用曲线下面积、校准曲线、布里尔评分评估模型效能。结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结节恶性多灶(OR=3.812,95%CI 1.275~11.397,P=0.017)、结节接触被膜(OR=8.012,95%CI 1.647~38.972,P=0.010)、微钙化(OR=4.220,95%CI 1.302~13.678,P=0.016)、纵横比>1(OR=4.017,95%CI 1.286~12.548,P=0.017)、结节血流丰富(OR=6.120,95%CI 2.225~16.832,P<0.001)、结节最大径≥1 cm(OR=4.784,95%CI 1.360~16.833,P=0.015)、腺体呈典型桥本回声(OR=0.114,95%CI 0.039~0.330,P<0.001)、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单阳性(OR=0.088,95%CI 0.006~1.299,P=0.077)是高复发风险分层的独立预测因素。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及验证组中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2(95%CI 0.911~0.972)和0.933(95%CI 0.878~0.990),两组校准曲线均拟合良好,布里尔评分分别为0.054和0.058,模型预测效能良好。结论基于超声特征联合抗体状态的术前预测模型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与桥本甲状腺炎共存患者ATA复发风险分层具有良好的效能,可为临床拟定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本病 甲状腺癌 乳头状 超声检查 抗体 复发 风险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沙利铂与吡喃阿霉素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王少雷 李森 +2 位作者 魏宏 华阳 刘德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38-742,共5页
目的评价并比较奥沙利铂与吡哺阿霉素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别以奥沙利铂和吡喃阿霉素为主的药物组合灌注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评价两组病例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肿瘤标志物下降率、临床症状改善率、疾病进展时间... 目的评价并比较奥沙利铂与吡哺阿霉素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别以奥沙利铂和吡喃阿霉素为主的药物组合灌注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评价两组病例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肿瘤标志物下降率、临床症状改善率、疾病进展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判断疗效及安全性。通过两组中疾病进展时间超过12个月的患者的比较判断影响介入治疗远期疗效的因素。结果奥沙利铂组比吡喃阿霉素组的治疗有效牢高,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有无包膜、门静脉受累、术后合并应用抗癌药物对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有影响(P<0.05)。结论使用奥沙利铂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及疾病无进展时间。但对于远期疗效的影响与吡喃阿霉素没有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奥沙利铂 吡喃阿霉素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应用CT、MRI增强扫描鉴别诊断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 被引量:24
13
作者 罗娅红 于韬 +7 位作者 王洋 邱岩 于波 段阳 迟达 何翠菊 刘凡 罗汀 《磁共振成像》 CAS 2011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MSCT和MRI增强扫描在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胰腺癌及慢性胰腺炎患者56例。所有患者在手术或随访前均同时行MSCT及MRI增强扫描。由高年资医生观察胰腺MSCT及MRI影像,...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MSCT和MRI增强扫描在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胰腺癌及慢性胰腺炎患者56例。所有患者在手术或随访前均同时行MSCT及MRI增强扫描。由高年资医生观察胰腺MSCT及MRI影像,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胰腺癌及慢性胰腺炎的影像学特征,统计其在胰腺癌组与慢性胰腺炎组的统计学差异;统计MSCT、MRI及二者组合在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上的统计学差异。结果胰腺体积增大、胰腺周围组织及大血管的侵犯、胰腺周围淋巴结肿大、动脉期强化不明显、胰胆管不规则扩张等多见于胰腺癌;病变内及病变周围囊肿、病变钙化、胰胆管平滑状扩张多见于慢性胰腺炎。以上征象在胰腺癌组与慢性胰腺炎组间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各种MSCT和MRI影像学方法综合鉴别诊断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其诊断准确度均优于任何以上单一影像学技术(P<0.05);而MSCT增强扫描和MRI增强扫描在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上,诊断准确度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MSCT和MRI增强扫描联合应用在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上,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慢性胰腺炎 多层螺旋CT MRI 增强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及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宫颈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14
作者 于韬 罗娅红 +2 位作者 段阳 那丽莉 张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1-233,237,共4页
目的探讨MRI及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在评价宫颈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40例行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于术前均行MRI和TVCDS检查,分别单独依据MRI增强扫描、TVCDS及综合各种影像学方法对宫颈癌进行影像学术前分期,并与... 目的探讨MRI及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在评价宫颈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40例行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于术前均行MRI和TVCDS检查,分别单独依据MRI增强扫描、TVCDS及综合各种影像学方法对宫颈癌进行影像学术前分期,并与术后临床分期进行对照。结果术前MRI、TVCDS的术前分期准确度分别为87.50%(35/40)和85.00%(34/40),与术后临床分期一致性较好(Kappa=0.823、0.789,P<0.001)。综合MRI和TVCDS影像评价宫颈癌术前分期的准确度为92.50%(37/40),较单独应用MRI或TVCDS检查在宫颈癌术前分期评价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MRI与TVCDS相结合的影像学综合评价有助于提高宫颈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肿瘤分期 磁共振成像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阴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_(B1)~Ⅱ_(A1)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3.0T MR-DWI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4
15
作者 于岩岩 董越 +5 位作者 董瑞彤 胡启云 张瑞 李超 万慧子 罗娅红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5-327,共3页
目的:探讨Ⅰ_(B1)~Ⅱ_(A1)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以及3.0T MR-DW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71例Ⅰ_(B1)~Ⅱ_(A1)期宫颈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淋巴结转移组28例、非淋巴结... 目的:探讨Ⅰ_(B1)~Ⅱ_(A1)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以及3.0T MR-DW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71例Ⅰ_(B1)~Ⅱ_(A1)期宫颈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淋巴结转移组28例、非淋巴结转移组43例。患者在手术前均行MR常规扫描和DWI检查(b值取0、800和1000s/mm2),对两组中相关临床和病理因素以及宫颈癌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FIGO分期(P=0.045)、间质浸润深度(P=0.020)和脉管癌栓(P=0.04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年龄(P=0.908)及细胞分化程度(P=0.916)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淋巴结转移组中宫颈癌的ADC均值[(0.845±0.104)×10-3 mm2/s]低于淋巴结转移组[(0.901±0.117)×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GO分期、浸润深度及有无脉管癌栓是Ⅰ_(B1)~Ⅱ_(A1)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宫颈癌病灶的ADC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宫颈癌 鳞癌 淋巴结转移 盆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在乳腺微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5
16
作者 陈雁威 于韬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乳腺微小结节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物患者95例112处微小结节(直径≤1 cm),比较良恶性微小结节间在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微小钙化及内部血流等方面的影像特征,分...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乳腺微小结节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物患者95例112处微小结节(直径≤1 cm),比较良恶性微小结节间在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微小钙化及内部血流等方面的影像特征,分析图像并总结上述结果在鉴别乳腺良恶性微小结节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乳腺直径≤1 cm的良恶性组微小结节在形态、边界、微钙化灶及血流参数RI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超诊断微小乳癌的敏感度为88.46%,特异度为95%,准确率为91.96%。结论:高频彩色超声对乳腺微小结节良恶性鉴别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提高微小乳癌确诊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乳腺肿瘤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值对早期宫颈癌的诊断价值及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胡启云 董越 +5 位作者 董瑞彤 于岩岩 张瑞 李超 万慧子 罗娅红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8-33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早期宫颈癌ADC值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31例经病理及临床证实为早期宫颈癌的患者,其中鳞癌100例、腺癌17例、腺鳞癌14例。100例鳞癌中低分化4例、中分化87例、高分化7例。所有患者治疗前行3.0T MR常规扫...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早期宫颈癌ADC值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31例经病理及临床证实为早期宫颈癌的患者,其中鳞癌100例、腺癌17例、腺鳞癌14例。100例鳞癌中低分化4例、中分化87例、高分化7例。所有患者治疗前行3.0T MR常规扫描及DWI检查。测量病灶的ADC值,比较不同病理分型及不同分化程度早期宫颈癌的ADC值的差异。结果:早期宫颈鳞癌与腺癌的ADC均值、最小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宫颈腺癌与腺鳞癌的ADC均值、最小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化程度不同的早期宫颈鳞癌之间ADC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C值在术前评估早期宫颈癌的病理类型方面有一定价值,但对其分化程度的术前评估价值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病理学 分化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对于肺癌疾病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9
18
作者 于波 刘顺寿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88-689,共2页
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内病变的定性诊断有很重要的作用,临床应用日渐广泛。我院自2004年2月至2007年6月对380名经常规检查未能确诊的肺内病变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抽吸加弹簧切割针活检,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活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导引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对评估Ⅰ_(B1)期宫颈癌大小的准确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瑞 董越 +4 位作者 于岩岩 罗娅红 刘凡 李超 万慧子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2-335,共4页
目的:评价磁共振T_2WI、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对比增强T_1WI对Ⅰ_(B1)期宫颈癌病灶大小测量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Ⅰ_(B1)期宫颈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平扫、对比增强MRI和DW... 目的:评价磁共振T_2WI、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对比增强T_1WI对Ⅰ_(B1)期宫颈癌病灶大小测量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Ⅰ_(B1)期宫颈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平扫、对比增强MRI和DWI(b值取0、800和1000s/mm^2)检查。分别在T_2WI、ADC、DWI和对比增强T_1WI图像上测量病灶的左右径、前后径及上下径,采用t检验将MRI测量值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四种图像上测得的病灶左右径与手术病理结果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增强T_1WI和T_2WI上测得的病灶前后径与手术病理结果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DC图和DWI上测得的病灶前后径小于病理测量值(P<0.05)。对比增强T_1WI和T_2WI上测得的病灶上下径与手术病理结果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各成像序列能够对宫颈癌Ⅰ_(B1)期病灶大小进行相对精确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T分期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在宫颈癌分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51
20
作者 董雪 罗娅红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1-324,共4页
目的:探讨常规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DCE)MRI在宫颈癌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35例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宫颈癌患者按临床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20例)和非手术组(15例),以病理及临床分期为参照,评估常规MRI联合DWI、DCE... 目的:探讨常规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DCE)MRI在宫颈癌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35例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宫颈癌患者按临床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20例)和非手术组(15例),以病理及临床分期为参照,评估常规MRI联合DWI、DCE-MRI(多模态MRI)对宫颈癌的分期诊断准确性。结果:手术组中常规MRI和多模态MRI对宫颈癌分期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16/20)和95%(19/20)。术后病理证实盆腔淋巴结转移4例,MRI检出3例。非手术组中多模态MRI分期与临床分期符合率为67%(10/15)。结论:常规MRI联合DWI和DCE-MRI可提高对宫颈癌分期的准确性,有助于宫颈癌治疗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 肿瘤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