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省2022年春播期气象条件及其影响分析
1
作者 胡春丽 康潆文 +4 位作者 陈鹏狮 郭婷婷 王阳 张微玮 林蓉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2期120-123,共4页
分析了辽宁省2022年春播期气象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冬季全省平均最大冻土深度为82 cm,浅于常年同期,冻土全部化通时间接近常年;全省终霜日期多集中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春播期(4—5月)全省平均气温稍高... 分析了辽宁省2022年春播期气象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冬季全省平均最大冻土深度为82 cm,浅于常年同期,冻土全部化通时间接近常年;全省终霜日期多集中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春播期(4—5月)全省平均气温稍高,波动明显,备耕期地温提升较慢,播种出苗期地温迅速提升。早春墒情好,春播期降水持续偏少,透雨偏晚,播种集中期辽西缺墒较重。水稻育秧移栽顺利,育秧移栽进度与2021年基本持平,旱田作物播种持续时间偏长,5月底全省春播基本结束,春播总体顺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条件 春播期 影响分析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花生种植的霜冻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贺然 李迎春 +4 位作者 韩雪 陈鹏狮 李晶 刘东明 张硕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0-429,共10页
热量条件是我国花生北扩的限制性因素,霜冻是东北花生种植的突出问题。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花生出口省,花生已成为第三大作物。本文从致灾角度研究霜冻对辽宁花生种植的危险性,对保障新兴产区油料作物的面积稳定和生产安全意义重大。本文... 热量条件是我国花生北扩的限制性因素,霜冻是东北花生种植的突出问题。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花生出口省,花生已成为第三大作物。本文从致灾角度研究霜冻对辽宁花生种植的危险性,对保障新兴产区油料作物的面积稳定和生产安全意义重大。本文利用辽宁省1961-2020年56个气象站的60年日最低气温资料,识别花生生长季内的春、秋霜日数和初、终霜日,评估花生种植的春霜危险性和秋霜危险性,分析当前播种期和收获期在降低霜冻风险上的作用。研究发现辽宁花生的秋霜危险性从西南向东北增加,春霜危险性从南向北增加。各站点日霜冻概率在秋季呈“S”型增加,在春季呈反“S”型降低,从0到首次达到100%或从最后一次出现100%到稳定达到0均需经历2个月左右时间。可将播种界限温度对应日期至初霜日之间的时段视为东北花生安全生长期。秋霜对辽宁花生的影响大于春霜,主产区中阜新、沈阳中北部和铁岭地区秋霜危险性较高,需推迟收获期以避免秋季冻害;大部分主产区可推迟播种期以避免春季冻害,但需考虑对成熟期的影响。秋收期霜冻遭遇土壤偏湿可能成为新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冻 危险性 花生 东北地区 低温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影像在辽宁防灾减灾救灾中的应用
3
作者 周斌 王嘉琳 +1 位作者 李航 龚强 《卫星应用》 2024年第1期33-36,共4页
辽宁省气象灾害频发,但防灾减灾手段单一,开展高分卫星在辽宁省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多种气象灾害监测分析评估,充分发挥高分卫星高空间分辨率、宽覆盖、多成像模式等优势,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手... 辽宁省气象灾害频发,但防灾减灾手段单一,开展高分卫星在辽宁省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多种气象灾害监测分析评估,充分发挥高分卫星高空间分辨率、宽覆盖、多成像模式等优势,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手段,有效提升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遥感 灾害 遥感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岫岩偏岭矿区植被修复生态环境监测评估 被引量:8
4
作者 周斌 李雨鸿 +3 位作者 李辑 李晶 王婷 刘东明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2019年第3期103-110,共8页
植被修复对于矿区生态重建和矿区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传统现场检测方式对大矿群区而言费时费力的问题,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对矿区生态恢复成效进行了评估。文章基于“高分二号”卫星遥感影像研究,采用监督分类和人... 植被修复对于矿区生态重建和矿区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传统现场检测方式对大矿群区而言费时费力的问题,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对矿区生态恢复成效进行了评估。文章基于“高分二号”卫星遥感影像研究,采用监督分类和人工修正后处理的方法,对矿区植被修复生态环境进行了监测和评估,分析了2016年和2018年岫岩县偏岭镇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情况,结果表明:2016年~2018年偏岭镇植被的复垦面积为0.0414km2,增加矿区面积0.0736km2。以无人机考察方式选取典型地块赴现场进行提取精度评价,植被和矿区面积的遥感图像识别精度分别达到92.1%和98.4%。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总的植被面积增加尚不明显,需进一步开展治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监测 植被修复 矿区 遥感影像 “高分二号”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卫星数据在气象方面的应用
5
作者 李航 廖楚江 +3 位作者 李得勤 周斌 杜仁杰 王凯司 《卫星应用》 2024年第12期26-32,共7页
气象事业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求“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这不仅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已由理性认识走向量化实践、由分类管理走向体系... 气象事业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求“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这不仅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已由理性认识走向量化实践、由分类管理走向体系治理[1],也凸显了气象监测在现代化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及时掌握我国气象资源现状,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气象灾害防治和气候变化应对,实现气象资源的科学管理与高效利用,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 气候变化应对 生态文明建设 气象监测 气象事业 气象资源 卫星数据 监测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暴雨洪涝灾害防治要点探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苗红妍 孟莹 《中国防汛抗旱》 2024年第5期64-68,共5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相比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更易遭受自然灾害侵袭,防灾减灾任务繁重。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增大、防灾减灾基础薄弱、对灾害的认识不足和次生灾害风险高4个方面梳理了我国农村暴雨洪涝...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相比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更易遭受自然灾害侵袭,防灾减灾任务繁重。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增大、防灾减灾基础薄弱、对灾害的认识不足和次生灾害风险高4个方面梳理了我国农村暴雨洪涝灾害现状,结合灾害防治理论,从增强领导干部的防灾减灾能力、开展韧性乡村建设、强化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加强部门联动4个方面提出了农村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路径,以期为加强农村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洪涝灾害 农村防灾 应急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顺地区夏季气温异常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7
作者 李俊乐 王阳 +4 位作者 李若楠 吕志红 田琳 马骁颖 赵宇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32-135,共4页
本文采用196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章党观测站月平均气温数据及2018年7月28日至8月4日章党观测站气温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从大气环流等方面对抚顺地区夏季气温异常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抚顺地区夏季气温... 本文采用196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章党观测站月平均气温数据及2018年7月28日至8月4日章党观测站气温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从大气环流等方面对抚顺地区夏季气温异常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抚顺地区夏季气温存在准9年周期振荡特征;(2)在夏季气温偏暖(偏冷)年,抚顺地区500 hPa高度场为正距平(负距平),200 hPa高空为距平东北(距平西南)气流,850 hPa处于距平西南(距平东北)气流控制之下,海平面气压为距平负(正)值,海平面气压较常年偏低(高),1 000 hPa比湿为距平正值(负值),比湿较常年大(小),500 hPa涡度为负(正)值,涡度较常年小(大),200 hPa散度为负(正)值,较常年小(大),925 hPa散度为正(负)值,较常年大(小);(3)抚顺地区夏季气温正常年,500 hPa平均高度场值在572~576 gpm之间,平均海平面气压场值在1 005.0~1 007.5 hPa之间,200 hPa平均风场为西风气流,风速较大,850 hPa平均风场为西南风,风速在15~20 m/s之间,1 000 hPa平均比湿场值在14~15 g/kg之间,500 hPa平均涡度场值在4×10^(-5)~6×10^(-5)之间,200 hPa平均散度场值在1×10^(-5)~2×10^(-5)之间,925 hPa平均散度场值在-2×10^(-5)~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气温偏暖(偏冷) 大气环流 辽宁抚顺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东北冷涡与台风共同作用下的暴雨成因分析
8
作者 亢云龙 李炳昆 +5 位作者 张昱 李若楠 王阳 田琳 王艺萱 刘多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16期142-144,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加密气象自动观测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9月2—3日发生在抚顺地区的“美莎克”(2009号)台风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冷涡携带的干冷空气与低层台风系统输送的暖湿气流相互作用,易触发对流不稳...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加密气象自动观测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9月2—3日发生在抚顺地区的“美莎克”(2009号)台风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冷涡携带的干冷空气与低层台风系统输送的暖湿气流相互作用,易触发对流不稳定,这有利于中尺度暴雨云团的发展;东北冷涡的位置以及携带的冷空气强度直接影响台风造成的降水强度;强降水发生在高低空急流耦合上升区。强降水时段对应冷中心和垂直速度的极大值时段;冷中心越强,锋生越强,垂直速度越大。低层台风系统与850 h Pa急流相配合带来了充足的水汽输送,水汽通量达到最大值时强降水也达到最大小时雨强,充分的水汽供应是大范围强降水发生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急流 冷中心 垂直速度 水汽输送 暴雨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菇菌柱培养期温湿度预报模型研究
9
作者 王阳 焦敏 +3 位作者 胡春丽 刘东明 王婉昭 金鑫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6期45-48,52,共5页
本文以辽宁省清原县清原镇新立屯村香菇生产基地为平台,在成熟香菇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和深入生产场进行实地对比观测等方法,对香菇菌柱培养期(12月至翌年4月)的气象预报模式指标和气象服务需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棚内温度始终... 本文以辽宁省清原县清原镇新立屯村香菇生产基地为平台,在成熟香菇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和深入生产场进行实地对比观测等方法,对香菇菌柱培养期(12月至翌年4月)的气象预报模式指标和气象服务需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棚内温度始终是靠近适宜温度上限,棚内湿度始终是靠近适宜湿度下限;从菌棚内外温湿度昼夜变化情况看,两者有同步变化特征,棚内气温及相对湿度实况值与棚内预报值相关性较好,检验效果极显著(P<0.01);应用棚内温度预测模型,预报棚内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检验效果均极显著(P<0.01),不同天气类型预测值得绝对误差均<1℃,预报效果较好,其中多云天气最高温度和最低气温预报值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均大于晴天及阴雨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菌柱培养 温度 湿度 预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