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南拆离系层状钙质硅酸岩岩石学特征、工艺性能及开发应用研究
1
作者 施光海 邓晴晴 +5 位作者 梅玉林 林伟 姜鹏飞 翟寒蕾 路雪扬 佟星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25-2538,共14页
产于藏南拆离系内的钙质硅酸岩,由于强烈的剪切变形作用,表现为颜色丰富、对比强烈、细密平直的面理,外观类似不同颜色堆叠的绒布,具有较高的工艺应用前景和科研价值。其矿物组成为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透辉石、绿帘石,还含有... 产于藏南拆离系内的钙质硅酸岩,由于强烈的剪切变形作用,表现为颜色丰富、对比强烈、细密平直的面理,外观类似不同颜色堆叠的绒布,具有较高的工艺应用前景和科研价值。其矿物组成为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透辉石、绿帘石,还含有少量磷灰石、榍石、方解石、绿泥石、黄铁矿、锆石等副矿物。矿物颗粒多呈半自形状并伴随不同程度的定向、拉长,偶见后期自形较好的粒状晶体与穿插的长石、石英、方解石细脉。综合本文研究及相关文献,推测钙质硅酸岩形成的温压条件为:变质变形温度可达~630℃,变形期间的围岩压力约为0.2~0.5GPa;变质作用发生于25Ma左右,结束时间可至17~15Ma。钙质硅酸岩的形成过程:沉积成岩后,在流体参与下发生交代蚀变作用形成了钙质硅酸盐为主的矿物;随后受动力变质作用矿物发生重结晶形成了颜色丰富、面理平直的钙质硅酸岩层。不同颜色的细层主要为矿物分层分带所致,这一现象是在强烈的变质变形及重结晶作用下形成的。相应地,其构成了藏南拆离系十分重要的表现方式。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构造地质背景和多种作用下才形成了这种独特外观的硅酸岩。该钙质硅酸岩质地细腻、平均摩氏硬度为6,具有较高的工艺应用潜力。通过设计与雕刻应用的研究,表明其在艺术创作中兼具广阔的表现空间和独特的工艺特性,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由于该岩石发现于珠峰麓下绒布寺附近的冰川冲沟,且具有绒布质感,故将其工艺名定为“绒布玉”,以期其能够助力促进藏区文化艺术品开发与旅游行业发展。此外,该研究还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藏南拆离系,并从经济发展角度推动该钙质硅酸岩的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拆离系 钙质硅酸岩 “绒布玉” 岩石学特征 工艺性能 开发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