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和线性内插法的溢油灾后生物修复降解率辅助决策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高胜哲 王仕如 +3 位作者 樊鑫 于红 戚浩然 周一兵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2-575,共4页
为研发溢油污染事故后续修复和渔业生产恢复辅助决策系统,采用灰色预测模型与线性内插法相结合的数学方法,构建溢油灾后生物修复降解率辅助决策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模型预测精度为93.65%-97.53%,预测模型是可行的。研... 为研发溢油污染事故后续修复和渔业生产恢复辅助决策系统,采用灰色预测模型与线性内插法相结合的数学方法,构建溢油灾后生物修复降解率辅助决策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模型预测精度为93.65%-97.53%,预测模型是可行的。研究表明,基于灰色预测模型与线性内插法相结合的建模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溢油灾后生物修复模拟试验中局部数据序列非等时距的建模问题,能够满足建立生物修复降解率辅助决策模型的需要,能够对溢油灾后修复与渔业生产恢复进行中长期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预测模型 线性内插法 生物修复 降解率 辅助决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藻CDPK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晓琳 柴晓杰 +2 位作者 张婷 余祝君 薛飞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8-424,共7页
为了研究CDPK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应用RT-PCR和RACE方法从盐藻Dunaliella salina中克隆得到CDPK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JQ964113),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盐藻CDPK基因的cDNA全长3 052bp。5'-UTR长70bp;开放阅读框长1650bp... 为了研究CDPK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应用RT-PCR和RACE方法从盐藻Dunaliella salina中克隆得到CDPK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JQ964113),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盐藻CDPK基因的cDNA全长3 052bp。5'-UTR长70bp;开放阅读框长1650bp,编码549个氨基酸;3'-UTR长1332bp。蛋白表现为弱酸性,且稳定、亲水,二级结构中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三级结构同源建模成功。亚细胞定位于叶绿体和细胞核中,无跨膜结构域,无信号肽。蛋白序列中存在4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4个苏氨酸磷酸化位点和3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蛋白激酶结构域在53~331位氨基酸处,蛋白激酶ATP结合域在59~82位氨基酸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域在173~185位氨基酸处,4个EF-hand钙结合域分别在357~385、393~421、429~457、465~493位氨基酸处。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CDPK基因与团藻、衣藻、盐藻Dunaliella tertiolecta的CDPK亲缘关系最近。为进一步研究CDPK基因的功能及探究盐藻耐盐机制的信号转导途径奠定了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藻 钙依赖蛋白激酶(CDPKs) CDNA全长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倍性泥鳅鳍细胞系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霞 马辰 +4 位作者 秦艳杰 李雅娟 吴迪 白丽雯 刘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0-157,共8页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启动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泥鳅鳍组织细胞原代培养,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传代,目前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细胞已经分别传至59代、68代和68代。三种细胞均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鳍组织无菌处理方法是:先用质量浓度为10%...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启动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泥鳅鳍组织细胞原代培养,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传代,目前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细胞已经分别传至59代、68代和68代。三种细胞均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鳍组织无菌处理方法是:先用质量浓度为10%的碘伏浸泡15min;后用青霉素和链霉素的混合液(500 IU/mL青霉素,500μg/mL链霉素)浸泡30min;原代培养和早期传代培养所用的培养基为DMEM/F12,添加体积分数为20%的胎牛血清、10 ng/mL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20 ng/mLI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以及10μg/mL硫酸软骨素。30代以后所用培养基为20%FBS-DMEM/F12。细胞培养在25℃、5%CO2培养箱中。在此条件下,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的倍增时间分别为48.43h、36.01h和41.45h;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的特征染色体数目分别为50条、75条和100条;测定的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细胞及核的体积比分别为1︰1.37︰2.37和1︰1.53︰1.97;细胞经液氮冷冻保存60d后,解冻复苏后测定存活率分别为(80.88±1.38)%、(84.48±1.13)%、(81.57±1.28)%。不同倍性的泥鳅细胞系的建立丰富了鱼类细胞系的种类,为揭示多倍体鱼类生长、遗传等机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细胞系 多倍体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市皮口海域口虾蛄群体繁殖生物学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薛梅 闫红伟 +7 位作者 刘海映 刘奇 邢坤 陈雷 吕海波 卢羽洁 张涛 迟庆宏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7-245,共9页
为了解大连市皮口海域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群体的繁殖生物学特征,于2014年5月—2015年4月,每月中旬对皮口海域口虾蛄群体进行随机取样,采用组织学和电镜技术对其性腺发育规律和生殖细胞发生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除7... 为了解大连市皮口海域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群体的繁殖生物学特征,于2014年5月—2015年4月,每月中旬对皮口海域口虾蛄群体进行随机取样,采用组织学和电镜技术对其性腺发育规律和生殖细胞发生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除7月份以外,其他月份的雌、雄口虾蛄比例与期望值1∶1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χ^2=0.500,P〉0.05);口虾蛄雌、雄性比为0.79-1.34,全年雌、雄性比平均为1.04±0.05,雌、雄性腺周年发育变化趋势类似,雄性发育略快,性成熟高峰期均有2个,雌性在5月和11月达性成熟高峰期,而雄性在4月和11月达性成熟高峰期;口虾蛄卵子发生过程分为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卵黄形成前期细胞、卵黄形成期细胞、早期成熟期卵细胞和成熟期卵细胞,卵巢发育分为未发育时期、卵母细胞期、生长前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成熟前期、成熟期和恢复期;精子的发生过程分为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和精子,精巢发育分为精原细胞期、精母细胞期、早期精子期和精子期。本研究结果可为口虾蛄繁殖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为早日实现口虾蛄栖息地养护及人工增养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虾蛄 性腺 生殖细胞 组织学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季节演替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旭峰 徐康 +3 位作者 姜森灏 杨大佐 周一兵 袁秀堂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56-63,共8页
通过周年取样、种类鉴定和生物量统计分析,对黄海北部大连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季节演替和生物量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中浮游藻类组成依次为硅藻门、蓝藻门、绿藻门和甲藻门,硅藻门和绿... 通过周年取样、种类鉴定和生物量统计分析,对黄海北部大连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季节演替和生物量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中浮游藻类组成依次为硅藻门、蓝藻门、绿藻门和甲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作为池塘主要优势种全年均有分布;实验池塘浮游藻类年平均生物量为20.91 mg/L,各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季节变化趋势相同,最大生物量出现于8月初,为46.18 mg/L,最小生物量出现在2月,为2.26 mg/L。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水温、透明度成极显著的相关性,并受硝酸氮、磷酸盐、硅酸盐及硝酸氮与磷酸盐的交互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种类组成 生物量 季节变化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酚类环境雌激素对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岳宗豪 赵欢 周一兵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5-212,共8页
已有研究发现多种酚类化合物可以干扰水生生物正常内分泌代谢,对生物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产生毒性效应,进而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对人体产生危害。酚类化合物对生物体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已经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结合... 已有研究发现多种酚类化合物可以干扰水生生物正常内分泌代谢,对生物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产生毒性效应,进而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对人体产生危害。酚类化合物对生物体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已经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毒理学研究进展,在详细概述酚类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类化合物 水生生物 毒性效应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酸化和升温对中间球海胆幼虫发育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秦艳杰 宋晓楠 +1 位作者 李霞 赵祥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0-455,共6页
为了研究海洋酸化和气候变暖对海洋生物的联合作用,按照文献[4]和[7]中对海洋环境变化的预测趋势,设置了3组海水,即对照组(pH为7.93~7.99,水温T为18℃)、试验组E3(在对照组基础上pH减小0.3,T升高3℃)、试验组E6(在对照组基础上pH减小0.... 为了研究海洋酸化和气候变暖对海洋生物的联合作用,按照文献[4]和[7]中对海洋环境变化的预测趋势,设置了3组海水,即对照组(pH为7.93~7.99,水温T为18℃)、试验组E3(在对照组基础上pH减小0.3,T升高3℃)、试验组E6(在对照组基础上pH减小0.6,T升高6℃),在此条件下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幼虫的发育及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酸化及升温海水对海胆孵化率没有显著影响;E3组海胆与对照组发育进程一致,而E6组则较慢;E3和E6组海胆分别存活了18 d和12 d,分别发育至八腕幼虫和四腕幼虫阶段,可见试验海水环境严重影响海胆幼虫的存活;E3组海胆幼虫的生长在受精后的前10 d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之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E6组海胆幼虫的生长在整个试验阶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将骨针长度分解为口后腕骨针长度和躯干部骨针长度,各组海胆的生长差异主要表现在口后腕骨针长度上;试验组长腕幼虫畸形均不同程度地表现为腕短小、萎缩、腕骨针折断、骨针弯曲变形等。研究表明,中间球海胆对海洋酸化和气候变暖的海洋环境非常敏感,如果按照预测趋势,海洋环境变化将会对该海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球海胆 海洋酸化 升温 幼虫发育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生物谷胱甘肽相关酶对持久性有毒物质响应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绍娟 王一枭 +1 位作者 赵欢 周一兵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4-28,共5页
谷胱甘肽酶类作为生物体内重要的Ⅱ相解毒酶类和抗氧化酶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持久性有毒物质的生物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介绍水生生物体内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对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解毒效应及其在分子生物学方... 谷胱甘肽酶类作为生物体内重要的Ⅱ相解毒酶类和抗氧化酶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持久性有毒物质的生物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介绍水生生物体内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对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解毒效应及其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在环境监测和污染诊断方面的应用前景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物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有机污染物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齿围沙蚕对芘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蔡富才 赵欢 +3 位作者 李艳楠 张文龙 杨大佐 周一兵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20-628,共9页
为近海岸沉积质中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及其污染生境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双齿围沙蚕为研究对象,以芘为暴露污染物,开展双齿围沙蚕对芘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分别考察了芘对双齿围沙蚕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及芘在双齿围沙蚕体内的生物富集... 为近海岸沉积质中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及其污染生境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双齿围沙蚕为研究对象,以芘为暴露污染物,开展双齿围沙蚕对芘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分别考察了芘对双齿围沙蚕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及芘在双齿围沙蚕体内的生物富集特征。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SOD、CAT和GSH-PX活性均随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且SOD活性随芘浓度的增加出现显著性抑制,CAT和GSH-PX活性则随芘浓度的增加出现显著性升高。芘在双齿围沙蚕体内的生物富集特征如下:双齿围沙蚕体内芘的蓄积量随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组双齿围沙蚕体内芘的蓄积量随时间的变化均呈类凸形的二次曲线关系,在第10天达到蓄积的最大值,最大蓄积量依次为(6.18±0.62)mg·kg^(-1)、(12.37±1.23)mg·kg^(-1)和(24.76±1.51)mg·kg^(-1)。生物富集系数BCF随芘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分别为0.0692、0.0684和0.0674。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双齿围沙蚕抗氧化酶活性对芘的暴露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此外,在短期内,双齿围沙蚕对芘具有明显的富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齿围沙蚕 生物可利用性 抗氧化酶 生物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DNA多态性在海洋动物群体遗传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0
作者 于旭蓉 仇雪梅 +1 位作者 柳晓瑜 徐丽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9-54,共6页
线粒体DNA(mtDNA)分析在揭示物种亲缘关系、遗传比较、系统进化和遗传结构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海洋动物的遗传结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介绍线粒体DNA的结构特征、多态性研究方法,并对其在海洋动物群体遗传结... 线粒体DNA(mtDNA)分析在揭示物种亲缘关系、遗传比较、系统进化和遗传结构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海洋动物的遗传结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介绍线粒体DNA的结构特征、多态性研究方法,并对其在海洋动物群体遗传结构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结构 海洋动物 线粒体DNA 线粒体DNA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江鲈肾组织细胞系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晓雨 李霞 +5 位作者 秦艳杰 单莉娟 周诗嘉 王茂林 梁艳 王缙云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5-400,共6页
在25℃、5%CO_2实验室条件下,于20%FBS-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松江鲈肾组织细胞系,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第75代松江鲈肾组织细胞传代培养后,0~2 d处于潜伏期,2~4 d进入对数生长期,4~6 d进入稳定期,其群体倍增时间为55.2 h。经液氮冷... 在25℃、5%CO_2实验室条件下,于20%FBS-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松江鲈肾组织细胞系,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第75代松江鲈肾组织细胞传代培养后,0~2 d处于潜伏期,2~4 d进入对数生长期,4~6 d进入稳定期,其群体倍增时间为55.2 h。经液氮冷冻保藏1月后,复苏细胞的存活率为(90.8±1.37)%。35代松江鲈肾组织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40,核型公式为K(2n)=16m+10sm+14t。病毒敏感性试验表明,松江鲈肾组织细胞对鱼类诺达病毒不敏感,对鲤春病毒血症病毒敏感,测定病毒滴度为10^(6.53)/mL。镉离子敏感性试验显示,松江鲈肾细胞存活率随着氯化镉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半致死浓度为(130±9.1)μmol/L,可用来作为镉离子检测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江鲈 细胞系 生物学特性 病毒敏感性 镉污染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齿围沙蚕消化道共栖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PCR-DGGE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柏东 连彬 +2 位作者 王斌 周一兵 何洁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13-417,共5页
将采自青岛市沿海潮间带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体质量为4~5 g)置于无菌海水中暂养24 h后,分别从5条双齿围沙蚕消化道中提取微生物基因组总DNA,应用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341f/534r进行细菌16S rDNA基因V3高变异区的PCR扩... 将采自青岛市沿海潮间带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体质量为4~5 g)置于无菌海水中暂养24 h后,分别从5条双齿围沙蚕消化道中提取微生物基因组总DNA,应用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341f/534r进行细菌16S rDNA基因V3高变异区的PCR扩增,再将PCR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从而获得样品消化道共栖微生物群落特征的DNA指纹图谱。通过对指纹图谱半定量分析发现,采集的双齿围沙蚕消化道共栖微生物菌群多样性丰富,优势条带明显,不同个体间既存在共同的微生物种属,也有各自特异的种属。其中存在一条共同的优势条带,但优势条带含量存在个体间差异。分别对DGGE指纹图谱中公共条带序列进行测序比对,结果表明,产丙酸菌属Propionigenium分别为5个样品中的优势菌群,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广泛分布于双齿围沙蚕消化道中。研究表明,基于16S rDNA的PCRDGGE图谱技术是分析双齿围沙蚕及其他海洋沉积食性无脊椎动物消化道微生物菌群结构较为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齿围沙蚕 消化道 微生物 PCR-DGGE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翅碱蓬-沙蚕对土壤中Pb的生物可利用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樊晓茹 何洁 +2 位作者 刘欢 刘远 魏海峰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6-429,489,共5页
用中国北方滩涂湿地优势植物翅碱蓬(Suaeda heteroptera)和潮间带常见物种沙蚕(Nereis succinea)联合处理大连市黑石礁黄海潮间带模拟Pb污染土壤。结果表明,翅碱蓬和沙蚕联合作用,能对Pb^(2+)质量浓度在800mg/kg以下的土壤起到残渣态向... 用中国北方滩涂湿地优势植物翅碱蓬(Suaeda heteroptera)和潮间带常见物种沙蚕(Nereis succinea)联合处理大连市黑石礁黄海潮间带模拟Pb污染土壤。结果表明,翅碱蓬和沙蚕联合作用,能对Pb^(2+)质量浓度在800mg/kg以下的土壤起到残渣态向可交换态转化的作用,使生物可利用性提高。翅碱蓬和沙蚕联合起协同作用,能显著提高生物体对土壤中总Pb的吸收速率,两者对Pb^(2+)质量浓度800mg/kg以下的土壤30d内都有富集能力,总吸收速率常数随土壤中Pb^(2+)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碱蓬 沙蚕 PB 生物可利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扇贝幼贝滤食率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曹善茂 梁伟锋 +2 位作者 汪健 刘钢 李晓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12-617,共6页
为了解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幼贝的摄食率,采用静水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6、10、14、18、22℃)、体质量(小、中、大3种规格)、饵料(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湛江等边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Platym... 为了解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幼贝的摄食率,采用静水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6、10、14、18、22℃)、体质量(小、中、大3种规格)、饵料(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湛江等边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饵料浓度(15×104、30×104、45×104、60×104、75×104cells/m L)条件下岩扇贝的滤食率及其昼夜节律。结果表明:温度、体质量、饵料种类和饵料浓度对岩扇贝幼贝滤食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在试验温度和体质量范围内,幼贝单位体质量的滤食率均随温度和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大;幼贝对4种单胞藻的滤食率±次为新月菱形藻〉湛江等边金藻〉亚心形扁藻〉小球藻,且对4种单胞藻的滤食率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当新月菱形藻浓度为30×104cells/m L时,幼贝的滤食率达到最大,极显著高于其他饵料浓度组(P〈0.01);幼贝的滤食率存在显著的昼夜变化(P〈0.05),一天中存在一个滤食高峰时段,即17:00~21:00[40.161×108cells/(g·h)],且显著高于其他时段(P〈0.05),存在两个低峰时段,即9:00~13:00[32.496×108cells/(g·h)]和1:00~5:00[29.934×108cells/(g·h)],均显著低于其他时段(P〈0.05)。研究表明,岩扇贝的适温范围及对饵料的适应性较广,可作为中国重要扇贝引进品种加以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扇贝 滤食率 体质量 温度 饵料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翅碱蓬对滩涂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的累积吸收 被引量:22
15
作者 何洁 陈旭 +2 位作者 王晓庆 刘长发 周一兵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9-545,共7页
以中国北方滩涂湿地优势种植物翅碱蓬Suaeda heteroptera Kitag为研究对象,以滩涂湿地沉积物为供试环境,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含量的重金属Cu(0、100、200、400 mg/kg)和Pb(0、200、400、600mg/kg)对沉积物理化性质和翅碱蓬生物量的... 以中国北方滩涂湿地优势种植物翅碱蓬Suaeda heteroptera Kitag为研究对象,以滩涂湿地沉积物为供试环境,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含量的重金属Cu(0、100、200、400 mg/kg)和Pb(0、200、400、600mg/kg)对沉积物理化性质和翅碱蓬生物量的影响。试验在直径为10 cm的塑料花盆中进行,每天用盐度为15的稀释海水浇灌两次,翅碱蓬共栽培28 d,试验结束时测定翅碱蓬体内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并分析翅碱蓬对Cu和Pb的吸收规律和蓄积特征。结果表明:Cu和Pb均会抑制翅碱蓬的生长,但Pb含量为600 mg/kg的处理组中翅碱蓬的生物量有增加趋势,说明其在高浓度Pb胁迫下具有较强的耐Pb毒性能力;翅碱蓬各部位对Cu、Pb的蓄积顺序均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并且随着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增加,翅碱蓬体内的Cu、Pb含量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碱蓬 滩涂湿地沉积物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盐度和pH对中华原钩虾呼吸和排泄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曹善茂 宋博 +2 位作者 王利明 孙凯 王红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9-523,共5页
为了研究中华原钩虾Eogammarus sinensis的基础代谢,采用控制微生态因子的方法,在密闭静水环境条件下,分别将平均湿质量为7.10 mg的中华原钩虾置于不同温度(16、20、24、28、32℃)、不同盐度(15、20、25、30、35)和不同pH (5、6、7... 为了研究中华原钩虾Eogammarus sinensis的基础代谢,采用控制微生态因子的方法,在密闭静水环境条件下,分别将平均湿质量为7.10 mg的中华原钩虾置于不同温度(16、20、24、28、32℃)、不同盐度(15、20、25、30、35)和不同pH (5、6、7、8、9)的呼吸瓶中4 h,然后测定其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中华原钩虾的耗氧率在32℃时达最大值,为0.993 mg/( g·h),排氨率在28℃时达最大值,为0.06200μg/( g·h),确定20~28℃是其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盐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当盐度到达30时,中华原钩虾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达到最低值,分别为0.500 mg/( g · h )和0.0096μg/( g&#183;h),确定盐度为30是中华原钩虾的等渗点;耗氧率和排氨率随pH值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当pH为8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0.6305 mg/( g·h)和0.0830μg/( 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原钩虾 耗氧率 排氨率 温度 盐度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扇贝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曹善茂 汪健 +3 位作者 王谦 梁伟锋 印明昊 刘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为丰富中国扇贝养殖品种,利用从加拿大引进的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种贝,采用人工控温的方法于2016年进行室内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种贝室内培育28 d后自然排卵一次,培育至37 d后用联合刺激法催产,获得约4亿个卵,通过人工授精,... 为丰富中国扇贝养殖品种,利用从加拿大引进的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种贝,采用人工控温的方法于2016年进行室内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种贝室内培育28 d后自然排卵一次,培育至37 d后用联合刺激法催产,获得约4亿个卵,通过人工授精,卵受精率为90%,孵化率为80%,选育出D形幼虫约3.2亿个;幼虫浮游期持续30 d,成活率为31.4%,采苗后附着变态率为13.2%,变态期持续5~10 d;采苗后培养25 d出池进行海上中间育成,存活率为24.2%。研究表明,岩扇贝在大连人工控温室内育苗和海上中间育成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扇贝 人工育苗 变态率 海上中间育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盐度对香螺幼螺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旭峰 杨大佐 +3 位作者 周一兵 岳宗豪 张丽霞 徐康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1-255,共5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和盐度对壳长为(3.41±0.25)cm的香螺Neptunea cumingii幼螺呼吸和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对香螺幼螺耗氧率、排氨率、氧氮比(O∶N)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一定盐度范围内,...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和盐度对壳长为(3.41±0.25)cm的香螺Neptunea cumingii幼螺呼吸和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对香螺幼螺耗氧率、排氨率、氧氮比(O∶N)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一定盐度范围内,试验组香螺幼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盐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盐度为19~34时,耗氧率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加,超过34时,随盐度的升高而不断降低;当盐度为19~29时,排氨率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加,超过29时,随盐度的升高而不断降低;耗氧率(RO)和排氨率(RN)与盐度(S)的相关方程分别为RO=-0.0006S2+0.0382S-0.4622(R2=0.9115)和RN=-0.0001S2+0.0049S-0.0451(R2=0.5529);在温度试验中,试验组香螺幼螺耗氧率和排氨率随温度(T)的升高也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耗氧率与排氨率最高时对应的温度分别为20、25℃,相关方程分别为RO=-0.0014T2+0.0514T-0.2074(R2=0.8017)和RN=-0.0013T2+0.0078T+0.0109(R2=0.8260)。研究表明,香螺幼螺生存的最适宜温度为20℃,适宜盐度范围为29~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螺 盐度 温度 耗氧率 排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胁迫对岩扇贝幼贝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曹善茂 王潇 +2 位作者 刘钢 李晓雨 刘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3-227,共5页
为探究温度变化对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幼贝(壳长为36.39 mm±4.45 mm)抗氧化系统的响应,试验从低温开始每天1℃逐渐升温,共设5、10、15、20、25℃5个温度试验组,检测温度胁迫下各组岩扇贝幼贝鳃组织抗氧化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 为探究温度变化对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幼贝(壳长为36.39 mm±4.45 mm)抗氧化系统的响应,试验从低温开始每天1℃逐渐升温,共设5、10、15、20、25℃5个温度试验组,检测温度胁迫下各组岩扇贝幼贝鳃组织抗氧化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结果表明:岩扇贝幼贝SOD活力在5℃时显著低于其他温度组(P<0.05),温度为10~25℃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CAT活力在温度5~20℃时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25℃时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T-AOC能力在15℃时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温度从15℃升高或降低,T-AOC能力都会显著下降(P<0.05),温度从15℃降低至5℃时,T-AOC能力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温度从15℃升高至25℃时的下降幅度(P<0.05)。研究表明,高温对岩扇贝幼贝鳃组织中CAT活力有着明显的诱导作用,对T-AOC能力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低温对岩扇贝幼贝组织中SOD活力、T-AOC能力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从抗氧化酶活力的变化证明了15℃为岩扇贝幼贝最适生长水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扇贝 抗氧化酶活力 温度 幼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超声萃取滩涂底质中石油烃总量的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樊鑫 赵新达 +2 位作者 杨大佐 赵欢 周一兵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06-1209,共4页
根据海洋监测规范中沉积物中油类的检测方法(GB 17378.5—2007),应用超生萃取滩涂石油污染土壤中的石油烃,研究萃取剂、萃取时间、萃取次数、萃取温度以及液固比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生萃取滩涂石油污染土壤的最佳条件为:萃取剂为二氯甲... 根据海洋监测规范中沉积物中油类的检测方法(GB 17378.5—2007),应用超生萃取滩涂石油污染土壤中的石油烃,研究萃取剂、萃取时间、萃取次数、萃取温度以及液固比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生萃取滩涂石油污染土壤的最佳条件为:萃取剂为二氯甲烷,萃取温度30℃,萃取时间15 min,液固比为6∶1 m L/g,萃取次数为2次。在此条件下,2%,1%,0.5%和0.1%的石油污染滩涂底质的萃取率分别达到90.09%,88.86%,82.65%和85.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石油污染土壤 总石油烃 超生萃取 荧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