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宋伦 杨国军 +3 位作者 王年斌 李颖 王召会 赵海勃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44-448,共5页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工程作业日趋频繁,围填海、桥桩钻孔、疏浚、炸礁、爆破挤淤、管道排放和陆域吹填等作业环节产生的悬浮物,在重力、波浪、潮流、风力等因素作用下扩散、运动,对水质环境和海洋生物产生不良影响。
关键词 要:悬浮物 浮游生物 游泳生物 底栖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近岸海域的渔业资源结构 被引量:26
2
作者 刘修泽 董婧 +3 位作者 于旭光 孙明 王彬 王小林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9-299,共11页
根据2006年夏季(7~8月)、冬季(11 ~12月)和2007年春季(4月)、秋季(10月)共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辽宁省近岸海域渔业资源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辽宁省近岸海域共出现渔业生物101种,其中底层鱼类52种,中上层鱼... 根据2006年夏季(7~8月)、冬季(11 ~12月)和2007年春季(4月)、秋季(10月)共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辽宁省近岸海域渔业资源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辽宁省近岸海域共出现渔业生物101种,其中底层鱼类52种,中上层鱼类8种,甲壳类33种,头足类8种.辽东湾近岸海域和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种类组成相似性较高,总体上JACCARD相似性系数超过50%.优势种分析表明,辽宁省近岸海域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口虾蛄(Oratosguilla oratoria)为辽东湾近岸海域四季共有种,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为黄海北部近岸海域四季共有种.除夏季外,渔获物以底层鱼类和甲壳类为主,渔获量季节变化上以夏季最高;群落多样性指数(D、H’、J’)季节变化上均以秋季最高.与历史数据相比,辽宁省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种类数变化不明显,但中上层鱼类如黄鲫(Setipinna taty)、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等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下降,本地性资源如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agmatias)、大泷六线鱼、口虾蛄、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等成为主要渔业生物.两个海区近岸海域2006~2007年各季节渔业生物总平均体质量均小于40 g,各季节的更替指数均大于80.多样性指数、季节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分析显示,总体上辽宁省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较低,群落稳定性较低.平均体质量的结果表明,渔业生物群落主要由小型个体和大中型的低龄群体组成,与历史数据对比,其小型化的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海域 资源结构 种类相似性 优势种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口湿地鸻鹬类停歇地的生物生态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宋伦 杨国军 +1 位作者 李爱 王年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7500-7510,共11页
鸭绿江口湿地是鸻鹬类在东亚—澳大利亚北迁路线上的最重要停歇地,潮间带上的双壳类、腹足类、多毛类等底栖动物为鸻鹬类提供了能量保障。2010年3月—2011年6月对鸭绿江口潮间带的生物生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群落结构相... 鸭绿江口湿地是鸻鹬类在东亚—澳大利亚北迁路线上的最重要停歇地,潮间带上的双壳类、腹足类、多毛类等底栖动物为鸻鹬类提供了能量保障。2010年3月—2011年6月对鸭绿江口潮间带的生物生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简单,主要以双壳类、腹足类和多毛类为主,优势种演替明显,系统具有低多样性低密度的特点。鸻鹬类能量补充来源相对匮乏,饵料生物量的更新速度较慢,所提供的能值也相对较低,江户明樱蛤、青蛤(幼体)和长吻沙蚕是鸻鹬类的主要食物来源。鸻鹬类主要集中在低潮带下区觅食,在北迁高峰期对低潮带下区饵料生物影响较显著,尤其对江户明樱蛤丰度影响最明显。泥螺作为优势种,生态位最宽,分布于整个调查断面和潮带,但因体表分泌一种毒性粘液而不被鸻鹬类取食。饵料生物的种群补充能力较强,在鸻鹬类迁徙高峰期之后,饵料丰度和生物量又会恢复到正常水平。虽然目前人类对鸻鹬类的威胁显现较小,但使人类—生态系统—滨鸟之间持续和谐统一,必须综合考量鸭绿江口湿地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系统各关键组分之间的生态关联,兼顾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鸻鹬类 生物生态 摄食压力 鸭绿江口 潮间带 迁徙停歇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近岸海域生物灾害及分布现状 被引量:12
4
作者 宋伦 宋广军 姜冰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8-124,共7页
海洋生物灾害为一种或几种海洋生物数量过度增殖引起的海洋生态异常现象。辽宁省濒临黄海与半封闭的渤海,大陆岸线长2110km,近岸海域面积68000km2,近些年海洋生态灾害在我国沿海频繁发生,
关键词 辽宁沿海 海洋生物灾害 赤潮 褐潮 绿潮 水母灾害 外来海洋生物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黄海北部沿岸夏季和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2
5
作者 段妍 王爱勇 +3 位作者 李梦遥 刘修泽 柴雨 董婧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5-220,共6页
2014年8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辽宁省黄海北部沿岸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浮游生物调查,共检测出浮游动物35种,其中夏季30种,秋季34种。浮游动物以小型桡足类和浮游幼虫为主。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小拟哲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 2014年8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辽宁省黄海北部沿岸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浮游生物调查,共检测出浮游动物35种,其中夏季30种,秋季34种。浮游动物以小型桡足类和浮游幼虫为主。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小拟哲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强壮箭虫、异体柱囊虫和双壳类幼体为夏季优势种;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强壮箭虫、异体柱囊虫、桡足类幼虫、沃氏纺锤水蚤为秋季优势种。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高于秋季,生物量则低于秋季。季节变化会影响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辽宁省黄海北部沿岸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较高,小型桡足类在黄海北部沿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北部 浮游动物 优势种 生物量 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底栅格表面模型的底栖生物资源量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轶平 王彬 +3 位作者 孙明 付杰 于旭光 董婧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3-566,共4页
针对传统的投影面积计算方法未充分考虑海底坡度等因素影响的问题,以传统计算方法为基础提出一种改进的计算方法,即对海底等深线矢量数据进行栅格化处理,生成海底栅格表面模型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取坡度信息,生成坡度正割值,将投影面积与... 针对传统的投影面积计算方法未充分考虑海底坡度等因素影响的问题,以传统计算方法为基础提出一种改进的计算方法,即对海底等深线矢量数据进行栅格化处理,生成海底栅格表面模型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取坡度信息,生成坡度正割值,将投影面积与坡度正割值进行叠加处理,最终得到海底地形表面积,将表面积和投影面积分别与底栖生物采样数据进行叠加,比较采用两种方法得出的底栖生物资源量。结果表明,用传统方法和改进方法得出的底栖生物量存在较大差异,采用海底表面积计算底栖生物量可以更加准确、真实地反映海底底栖生物资源量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栅格表面模型 底栖生物 表面积 正割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毛类沙蚕在沿岸海洋污染环境中的生物修复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国军 关宇 +1 位作者 宋永刚 周一兵 《河北渔业》 2012年第8期50-55,共6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出来,海洋污染环境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生活。为了防止沿岸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各国都采取积极的响应措施。为了减少有害污染物和避免生态环境恶化,国内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出来,海洋污染环境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生活。为了防止沿岸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各国都采取积极的响应措施。为了减少有害污染物和避免生态环境恶化,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利用多毛类的生物修复能力来有效地缓解沿岸海洋环境污染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毛类 海洋环境污染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渔船在黄海中南部捕捞生产现状的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秦宇博 李轶平 +1 位作者 于旭光 董婧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92-496,共5页
黄海中南部海域分布着石岛渔场、连青石渔场、大沙渔场等多个优质渔场,是鲲鱼(Engraulis japonic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等鱼类的越冬场... 黄海中南部海域分布着石岛渔场、连青石渔场、大沙渔场等多个优质渔场,是鲲鱼(Engraulis japonic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等鱼类的越冬场、索饵场,也是多种涸游性经济鱼类进入黄渤海沿岸产卵场的必由之路。特殊的地理、水文环境形成了黄海中南部丰富的渔业资源,也使黄海中南部海域成为了渔业开发利用的热点海域。近年来黄海中南部海洋捕捞业随着捕捞船只的增多,捕捞渔获量亦呈现超负荷势态,使得渔业资源呈现衰退迹象。虽然每年进行伏季休渔期对渔业资源起到一定的保护和恢复作用,但衰退迹象依旧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渔业 捕捞现状 分析 黄海中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口脊尾白虾生长和繁殖特征及异质性分析
9
作者 王小林 刘修泽 +5 位作者 吉光 王爱勇 董婧 王彬 胥延钊 张怡晶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5,共7页
为了解鸭绿江口脊尾白虾生长和繁殖情况,基于2015—2017年在鸭绿江口开展的资源调查,利用方差分析、幂函数、逻辑斯蒂曲线和电子体长频率分析等方法对鸭绿江口水域脊尾白虾的生长和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鸭绿江口脊尾白虾... 为了解鸭绿江口脊尾白虾生长和繁殖情况,基于2015—2017年在鸭绿江口开展的资源调查,利用方差分析、幂函数、逻辑斯蒂曲线和电子体长频率分析等方法对鸭绿江口水域脊尾白虾的生长和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鸭绿江口脊尾白虾表现为雌雄异型,雌虾的体长、体质量均值高于雄虾(P<0.05)。雌虾的极限体长为91.88 mm,生长系数为0.65;雄虾的极限体长为86.63 mm,生长系数为0.46。雌虾的体长、体质量均存在显著季节差异(P<0.05),而雄虾的体长、体质量季节间的差异不显著。脊尾白虾体长-体质量关系中的条件因子a的季节变化为3.20×10^(-5)~3.49×10^(-4),雌虾和雄虾的a均为春季和秋季相对较大(>1.0×10^(-4))。雌虾和雄虾的体长-体质量关系中的异速生长因子b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夏季和冬季(雌性和雄性的b分别为2.87、2.96和2.81、2.86)接近等速生长,春季和秋季(雌性和雄性的b分别为2.41、2.18和2.50、2.21)表现为负异速生长(b<3,P<0.05),春季的b最小。抱卵雌虾的体长为38~80 mm,其平均抱卵体长(L_(50))为52.06 mm。本研究结果补充了鸭绿江口脊尾白虾的生长和抱卵特征,其生长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季节差异,为该重要种类的生活史特征和种群动态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绿江口 脊尾白虾 生长 繁殖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与底拖网采样相结合的辽河口鱼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价
10
作者 王小林 闫龙 +6 位作者 吉光 董婧 胥延钊 王爱勇 刘修泽 王彬 孔业富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8-307,共10页
为了解辽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秋季鱼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研究环境DNA技术(environmental DNA,eDNA)在辽河口鱼类多样性监测中的适用性,于2023年10月在辽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同时采集了10个站位的海水eDNA样本和底拖网调查鱼类样本,分别进行高... 为了解辽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秋季鱼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研究环境DNA技术(environmental DNA,eDNA)在辽河口鱼类多样性监测中的适用性,于2023年10月在辽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同时采集了10个站位的海水eDNA样本和底拖网调查鱼类样本,分别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生物学测定分析。结果表明,eDNA样本扩增子序列变体(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s,ASVs)注释结果共鉴定到鱼类38种,其中2种仅鉴定到属水平,底拖网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6种,eDNA技术检测到的鱼类种类数是其2.3倍,共有物种为13种;基于eDNA技术的不同站位间鱼类Alpha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PCA)显示,前两个主成分能够解释57.04%的鱼类群落差异(PC1为43.04%,PC2为14.0%),采样站位间的鱼类群落组成差异不大;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eDNA相对丰度与底拖网相对渔获量(质量、数量)间的相关性较高,r值分别为0.921和0.888,且相关性极显著(P<0.01);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各水环境因子(温度、盐度、pH、溶解氧和水深)与鱼类群落结构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eDNA技术较底拖网调查方法具有更高的物种检出率,且eDNA的相对丰度与相对渔获量间具有显著相关性,eDNA技术可以有效运用于辽河口及邻近海域鱼类多样性监测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NA技术 底拖网调查 辽河口 鱼类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海域口虾蛄的资源特征及变化 被引量:32
11
作者 刘修泽 郭栋 +2 位作者 王爱勇 王彬 董婧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02-608,共7页
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属于节肢动物门,软甲纲(Malacostraca),口足目(Stomatopoda),虾蛄科(Squillidae Latreille),口虾蛄属(Oratosquilla)[1],地方俗名有"虾爬子"、"螳螂虾"、"虾虎"、"琵琶虾"、"虾拔弹"... 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属于节肢动物门,软甲纲(Malacostraca),口足目(Stomatopoda),虾蛄科(Squillidae Latreille),口虾蛄属(Oratosquilla)[1],地方俗名有"虾爬子"、"螳螂虾"、"虾虎"、"琵琶虾"、"虾拔弹"[2]等,为多年生大型甲壳类,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海域[3]。在我国各海区中广泛分布,以黄海、渤海产量最大[4]。随着过度捕捞及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海洋生物资源日趋衰退,口虾蛄的经济价值逐年提高,口虾蛄已成为辽宁沿海主要捕捞对象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虾蛄 资源特征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辽东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物群落的胁迫响应 被引量:16
12
作者 宋伦 王年斌 +1 位作者 杨国军 宋永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790-2802,共13页
利用ABC曲线法结合粒径谱理论对鸭绿江口近岸海域的生物群落特征、优势种演替、多样性水平、稳定性状况等进行了分析,并尝试构建了鸭绿江口近岸海域生物群落稳定性的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鸭绿江口滨海湿地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简单,优势... 利用ABC曲线法结合粒径谱理论对鸭绿江口近岸海域的生物群落特征、优势种演替、多样性水平、稳定性状况等进行了分析,并尝试构建了鸭绿江口近岸海域生物群落稳定性的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鸭绿江口滨海湿地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简单,优势种演替明显,受外界干扰较大。春、夏季浮游植物以r-对策者为主,群落数量偏离平衡点;秋季以r-对策者为主的微小型浮游植物逐渐被中大型k-对策者演替,群落完成反馈调节,恢复到平衡点。浮游动物由于较高的能量供应其幼体全年一直处于较高优势水平,但生态效率转换相对较慢。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简单,优势种演替明显,系统具有低多样性低密度的特点,群落在夏季受外界扰动较大。游泳生物群落主要以小型个体为主,已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构建的群落稳定性评估模型测算结果与上述结论基本一致,这也验证了该评估模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实用性。综合以上分析结果,说明鸭绿江口近岸海域生物群落稳定性较差,受外界干扰比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曲线 生态对策 生物群落 生态稳定性 标准生物量粒径谱 胁迫响应 鸭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部海域灾害水母沙蜇(Nemopilema nomurai)及其它钵水母繁殖生物学特征与形态比较 被引量:17
13
作者 董婧 孙明 +4 位作者 赵云 王彬 刘修泽 于旭光 刘春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50-555,共6页
为查清沙蜇大量暴发的原因,采用黄海北部的沙蜇亲体进行自然受精获得了数百万的螅状体,除海月水母和发形霞水母在消化腔和雌体的性腺中完成受精外,上述其余种类均为体外受精,霞水母属的2个种类的浮浪幼虫在形成螅状体前先形成一个具角... 为查清沙蜇大量暴发的原因,采用黄海北部的沙蜇亲体进行自然受精获得了数百万的螅状体,除海月水母和发形霞水母在消化腔和雌体的性腺中完成受精外,上述其余种类均为体外受精,霞水母属的2个种类的浮浪幼虫在形成螅状体前先形成一个具角质的浮浪体囊,沙蜇、海蜇、黄斑海蜇和Stomolophus meleagris螅状体繁殖新螅状体的唯一无性繁殖方式是足囊繁殖,霞水母可通过足囊和由匍匐茎形成囊胞两种方式繁殖新螅状体,海月水母(A.aurita)螅状体繁殖新螅状体的的无性繁殖方式包括足囊繁殖、出芽生殖、匍匐茎生殖、纵向分裂、内繁殖体和外繁殖体生殖,同时有直接发育现象,Rhizostoma pulmo的无性繁殖方式有足囊,出芽生殖,匍匐茎,浮浪体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蜇 繁殖生物学特征 钵水母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香螺资源的分布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郭栋 刘修泽 +3 位作者 王爱勇 王彬 李轶平 董婧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18-721,共4页
2012年6月、8月、9月、11月对辽东湾海域香螺资源进行了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调查发现,香螺集中出现于旅顺老铁山水道附近海域及长兴岛与葫芦岛六股河连线海域。香螺的相对生物量与底层盐度微正相关,水深显著正相关;6月、8月、9月底层... 2012年6月、8月、9月、11月对辽东湾海域香螺资源进行了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调查发现,香螺集中出现于旅顺老铁山水道附近海域及长兴岛与葫芦岛六股河连线海域。香螺的相对生物量与底层盐度微正相关,水深显著正相关;6月、8月、9月底层温度成实负相关,11月底层温度微正相关;香螺主要分布于石砾底和砂石底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螺 资源特征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辽东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真核微藻粒级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5
作者 宋伦 毕相东 +4 位作者 宋广军 杜静 吴金浩 王志松 胡超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627-2634,共8页
采用高通量测序-分子鉴定分级技术于2018年对大长山岛临近海域微藻粒级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叶绿素a分级法测算微藻粒级结构的误差.结果发现,叶绿素a分级法测算微微型藻类(<3μm)误差高达82%,严重低估了小粒径微藻的组成,分子... 采用高通量测序-分子鉴定分级技术于2018年对大长山岛临近海域微藻粒级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叶绿素a分级法测算微藻粒级结构的误差.结果发现,叶绿素a分级法测算微微型藻类(<3μm)误差高达82%,严重低估了小粒径微藻的组成,分子鉴定分级法测算春季小粒径微藻生物量组成平均为86%,夏季平均为52%,秋季平均为20%.春季优势种抑食金球藻生物量占41%,夏季优势种金牛微球藻生物量占21%,这2种微微型藻类会严重影响滤食性贝类正常摄食生长,养殖风险较高.总氮、总磷、溶解硅等环境因子和贝类摄食的下行效应影响着该海域微藻粒级结构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微藻 粒级结构 环境因子 大长山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北部春季和夏季浮游动物生态特性与时空分布 被引量:6
16
作者 段妍 王爱勇 +5 位作者 王小林 刘修泽 柴雨 陆阳 王彬 董婧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6-461,共6页
根据2015年3月(春季)和6月(夏季)对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的浮游动物调查结果,分析了两个季节的浮游动物种类、生物量、丰度等群落结构特征。此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7种,其中春季42种,夏季34种。浮游动物以浮游幼虫和小型桡足类为主... 根据2015年3月(春季)和6月(夏季)对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的浮游动物调查结果,分析了两个季节的浮游动物种类、生物量、丰度等群落结构特征。此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7种,其中春季42种,夏季34种。浮游动物以浮游幼虫和小型桡足类为主。桡足类幼虫、棘皮动物幼体、桡足类幼体、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和腹针胸刺水蚤为春季优势种;夏季浮游动物优势种依次为桡足类幼体、洪氏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桡足类幼虫、小拟哲水蚤和腹针胸刺水蚤。春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512.09mg/m^3,平均丰度为15 522.18个/m^3;夏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218.84mg/m^3,平均丰度为7582.39个/m^3;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均为春季较高。黄海北部辽宁沿岸海域的浮游动物生物量、丰度较高。水温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北部 浮游动物 生物量 丰度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辽宁沿海细纹子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玉龙 刘修泽 +3 位作者 李轶平 王爱勇 王小林 董婧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0-129,共10页
细纹子鱼(Liparis tanakae)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朝鲜半岛、日本和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已成为黄渤海渔业资源的优势种类之一,并在黄渤海生态系统中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生态优势种的种群状况及遗传... 细纹子鱼(Liparis tanakae)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朝鲜半岛、日本和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已成为黄渤海渔业资源的优势种类之一,并在黄渤海生态系统中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生态优势种的种群状况及遗传背景进行了解。根据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对辽宁沿海不同体色花纹的细纹子鱼辽东湾群体(n=20)和黄海北部群体(n=34)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度为623 bp的COⅠ基因片段,其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2.3%,32.4%,26.9%,18.4%。在2个群体54 ind个体中共检测得到8个单倍型,其单倍型间遗传差异为0.2%~0.6%。两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态性指数分别在0.56±0.06和0.70±0.05、0.001 0±0.000 9和0.001 7±0.001 3之间。分子方差分析显示两群体间无遗传分化。核苷酸不配对分析表明,细纹子鱼群体在50 000~116 000年前经历了群体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纹子鱼 线粒体COⅠ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兴岛周边海域夏季渔业资源现状初步调查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修泽 李轶平 +7 位作者 付杰 王爱勇 于旭光 孙明 王彬 李玉龙 郭栋 董婧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65-568,共4页
于2010年6月和8月采用底拖网对长兴岛周边海域的渔业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有游泳动物38种,其中鱼类21种,虾类7种,蟹类6种,头足类4种;6月优势种为焦氏舌鳎、口虾蛄、日本蟳、长蛸、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8月优势种为矛尾鰕虎... 于2010年6月和8月采用底拖网对长兴岛周边海域的渔业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有游泳动物38种,其中鱼类21种,虾类7种,蟹类6种,头足类4种;6月优势种为焦氏舌鳎、口虾蛄、日本蟳、长蛸、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8月优势种为矛尾鰕虎鱼、口虾蛄、黄鮟鱇、日本蟳、焦氏舌鳎、葛氏长臂虾、斑纹鰤子鱼和细纹鰤子鱼。生物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从1992年的2.53降到现在的1.83,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种类减少,种的均衡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兴岛 渔业资源 游泳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沿海鲬mtDNA控制区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玉龙 刘修泽 +6 位作者 吉光 于旭光 李轶平 付杰 王小林 郭栋 董婧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8-824,共7页
用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辽宁沿海25尾鲬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的876~878bp全序列。通过GenBank中已有的鲬属鱼类控制区同源序列比对及形态特征分析发现,辽宁沿海鲬实为褐斑鲬而非印度鲬。同时,利用高度变异的控制区序列,对辽宁沿海... 用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辽宁沿海25尾鲬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的876~878bp全序列。通过GenBank中已有的鲬属鱼类控制区同源序列比对及形态特征分析发现,辽宁沿海鲬实为褐斑鲬而非印度鲬。同时,利用高度变异的控制区序列,对辽宁沿海褐斑鲬进行序列多态性分析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25尾褐斑鲬间共有22个变异位点,辽宁沿海褐斑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2±0.04和0.0026±0.0017。核苷酸不配对分析表明,辽宁沿海褐斑鲬群体在19 000~63 000年前经历了群体扩张。对比其他已报道鱼类控制区的结构识别序列,对鲬属鱼类控制区的结构进行分析,识别了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并找到DNA复制终止相关的序列ETAS,中央保守区的保守序列CSB-F、CSB-E、CSB-D以及保守序列区的保守序列CSB1、CSB2、CSB3。这一结果可为将来全面了解鲬的种群分化研究及其物种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斑鲬 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 结构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海域5种经济鱼类的生长、死亡及资源合理利用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修泽 吉光 +9 位作者 王彬 段妍 王小林 王爱勇 柴雨 孙明 郭栋 董婧 王源元 田杨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3-80,共8页
根据2017—2018年大连海域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基于FISATⅡ软件对大连海域小黄鱼、高眼鲽、长绵鳚、大泷六线鱼和许氏平鲉这5种常见经济鱼类的生长、死亡及资源利用现状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5种鱼类的渐近体长(L∞)为222.4~495.5... 根据2017—2018年大连海域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基于FISATⅡ软件对大连海域小黄鱼、高眼鲽、长绵鳚、大泷六线鱼和许氏平鲉这5种常见经济鱼类的生长、死亡及资源利用现状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5种鱼类的渐近体长(L∞)为222.4~495.5 mm,生长系数(K)介于0.36~0.69间。当前5种经济鱼类的开发率(E)为0.57~0.71,均大于0.5和单位补充渔获量最高时开发率(E_(max)),表明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结合B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结果,当前5种鱼类的捕捞强度偏大、开捕体长较小。综合考虑鱼类的拐点年龄、临界年龄、繁殖及经济利益,建议小黄鱼、高眼鲽、大泷六线鱼、长绵鳚和许氏平鲉的最适开捕体长分别为136、237、207、297 mm和160 mm。本研究结果可作为这5种经济鱼类资源管理的参考,在具体的渔业政策制定中,还需要进一步保证调查数据的时效性和调查方式的全面性、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海域 种群参数 资源状况 经济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