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连斑海豹自然保护区海域渔业资源现状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田甲申 韩家波 +2 位作者 张明 李华琳 鹿志创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46-652,共7页
为系统了解大连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及附近海域渔业资源的状况,于2012年3月下旬在大连斑海豹自然保护区海域以底拖网进行了15个站位的渔业资源调查,共发现游泳动物34种,隶属于9目26科,其中鱼类17种,虾类9种,蟹类6种,头足类2种。保护区海域... 为系统了解大连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及附近海域渔业资源的状况,于2012年3月下旬在大连斑海豹自然保护区海域以底拖网进行了15个站位的渔业资源调查,共发现游泳动物34种,隶属于9目26科,其中鱼类17种,虾类9种,蟹类6种,头足类2种。保护区海域游泳动物29种,鱼类16种,头足类1种,甲壳类12种。毗邻海域渔获物24种,鱼类11种,头足类1种,甲壳类12种。单种渔获尾数占总渔获尾数比例大于1%的种类共计17种,保护区有16种,毗邻海域有10种。两个区域单种渔获密度占总渔获密度比例均大于1%的有4种,保护区内有12种,毗邻海域为7种。保护区海域渔获物种丰度指数为1.01~2.36,平均1.52;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27~3.39,平均2.458;物种均匀度指数为0.38~0.91,平均0.71;毗邻海域渔获物种丰度指数为0.94~1.63,平均1.37;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50~2.71,平均1.998;均匀度指数为0.38~0.78,平均0.573。总体来说,保护区海域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海豹自然保护区 渔业资源 游泳动物 生物多样性 优势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ssp.sunameri)食性 被引量:19
2
作者 鹿志创 田甲申 +3 位作者 王召会 马志强 韩家波 高天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9-76,共8页
稳定同位素技术已广泛地用于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级关系,但在海洋哺乳动物食性方面应用较少。通过分析2012年4—6月在辽东湾沿岸海域搁浅而死亡的江豚样本和同时期(6月)取自辽东湾海域主要渔获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 稳定同位素技术已广泛地用于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级关系,但在海洋哺乳动物食性方面应用较少。通过分析2012年4—6月在辽东湾沿岸海域搁浅而死亡的江豚样本和同时期(6月)取自辽东湾海域主要渔获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研究了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sp.sunameri)及其可能摄食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江豚δ13C值为(-18.4±0.3)‰,δ15N值为(13.8±0.4)‰。28种可能生物饵料的δ13C值的范围为-19.5‰—-17.0‰,δ^(15)N值的范围为11.4‰—14.0‰。江豚的营养级为4.5,高于传统胃含物分析法的研究结果。28种测试生物的营养级位于3.8—4.6之间。江豚的食物来源主要以鱼类为主,对食物种类的喜食顺序为中上层鱼类>中下层鱼类>底层鱼类>头足类>虾类>蟹类,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3.9%、18.2%、13.1%、10.0%、8.8%、6.0%。江豚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与体长无明显的线性关系,碳营养源较为稳定,氮营养源复杂多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豚 碳氮稳定同位素 食性 贡献率 辽东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豢养斑海豹生长规律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培君 杨勇 +3 位作者 韩家波 田甲申 王丽梅 鹿志创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71-474,共4页
为研究斑海豹生长规律,达到科学饲养的目的,对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豢养斑海豹进行体检,获取动物性别、年龄、体质量和体长等信息;通过SPSS 13.0软件对动物的生长曲线、体长—体质量关系和雌雄间生长差异进行分析。试验共获得3... 为研究斑海豹生长规律,达到科学饲养的目的,对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豢养斑海豹进行体检,获取动物性别、年龄、体质量和体长等信息;通过SPSS 13.0软件对动物的生长曲线、体长—体质量关系和雌雄间生长差异进行分析。试验共获得30头豢养斑海豹的体检数据,雌性11头,雄性19头。统计分析发现: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三种模型回归的斑海豹最大体长、体质量依次为167、170、171cm和153、175、191kg;体质量—体长关系为m=44.02L0.258,r2=0.908;研究还发现体长—年龄、体质量—体长间的相关关系模型能够较准确的反映斑海豹的生长规律,而体质量—年龄模型准确度较差。控制年龄的协方差分析未发现雌雄斑海豹生长规律间的差异(体长:P>0.05;体质量: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海豹 生长曲线 体质量 体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夷扇贝种贝促熟期饵料贡献率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田甲申 李多慧 +3 位作者 王摆 鹿志创 乔壮 韩家波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2-727,共6页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检测了促熟期间虾夷扇贝种贝不同组织及7种投喂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结果显示,饵料的δ15 N变化为2.584‰~7.230‰,跨度为4.646‰;δ13 C变化为-24.701‰^-16.365‰,跨度为8.336‰。雌性种贝各组织的δ13 C...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检测了促熟期间虾夷扇贝种贝不同组织及7种投喂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结果显示,饵料的δ15 N变化为2.584‰~7.230‰,跨度为4.646‰;δ13 C变化为-24.701‰^-16.365‰,跨度为8.336‰。雌性种贝各组织的δ13 C由高到低依次为:闭壳肌、外套膜、性腺、鳃;雄性的为:闭壳肌、外套膜、鳃、性腺。采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对7种饵料的贡献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投喂饵料对促熟期雌、雄种贝的饵料贡献率基本一致;饵料对促熟期雌、雄种贝性腺发育的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对雄性性腺发育的平均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湛江叉鞭金藻(20.5%)、鸡蛋黄(20.2%)、酵母(14.3%)、小新月藻(13.8%)、青岛大扁藻(12.1%)、盐藻粉(11.0%)、螺旋藻粉(8.1%);对雌性性腺发育的平均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鸡蛋黄(45.0%)、湛江叉鞭金藻(22.3%)、酵母(8.2%)、小新月藻(7.8%)、青岛大扁藻(6.7%)、盐藻粉(5.9%)、螺旋藻粉(4.1%)。试验结果表明,雌、雄种贝性腺发育期的营养需求存在差异。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合理制定虾夷扇贝种贝促熟期的饵料投喂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 碳氮稳定同位素 贡献率 不同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厂化养殖大菱鲆饵料贡献率研究及营养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田甲申 李多慧 +2 位作者 王摆 刘一兵 周遵春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14,共7页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检测了在辽宁省兴城市龙运井盐水工厂化养殖的体质量(168.10±12.52)g和(553.40±43.16)g的1、2龄大菱鲆肝脏、肌肉、鳃和几种投喂冰鲜鱼和配合饲料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采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分析...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检测了在辽宁省兴城市龙运井盐水工厂化养殖的体质量(168.10±12.52)g和(553.40±43.16)g的1、2龄大菱鲆肝脏、肌肉、鳃和几种投喂冰鲜鱼和配合饲料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采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了鱼饵料的贡献率;还检测了大菱鲆肌肉组织氨基酸含量,用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评价了营养价值。研究结果显示,1龄和2龄大菱鲆饵料的δ^(15) N值分别为9.34‰~12.00‰和9.56‰~12.00‰;δ^(13) C值为-21.34‰^-20.37‰和-21.27‰^-19.83‰。1龄和2龄鱼各组织的δ^(15) N值和δ^(13) C值依次为:肌肉>鳃>肝脏。3种饵料对1龄鱼的贡献率依次为:玉筋鱼(42.4%)>方氏云鳚(40.5%)>配合饲料(17.1%);4种饵料对2龄鱼的贡献率依次为:鳀鱼(41.0%)>玉筋鱼(30.6%)>方氏云鳚(17.5%)>配合饲料(10.9%)。氨基酸营养价值评定结果表明,2龄鱼的蛋白营养价值高于1龄鱼。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工厂化养殖大菱鲆不同生长阶段的饵料投喂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碳氮稳定同位素 饵料贡献率 工厂化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蜇—对虾—缢蛏—牙鲆综合养殖池塘的食物网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摆 田甲申 +3 位作者 董颖 李石磊 周遵春 宋钢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7-332,共6页
在面积6.7 hm^2,水深1.5~2.0 m的池塘中进行海蜇—中国明对虾—缢蛏—褐牙鲆综合养殖,在4—9月养殖周期内,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法和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各种饵料对海蜇、中国明对虾、缢蛏和褐牙鲆的平均饵料贡献率,以探讨综合养... 在面积6.7 hm^2,水深1.5~2.0 m的池塘中进行海蜇—中国明对虾—缢蛏—褐牙鲆综合养殖,在4—9月养殖周期内,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法和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各种饵料对海蜇、中国明对虾、缢蛏和褐牙鲆的平均饵料贡献率,以探讨综合养殖池溏的营养级和池塘食物网结构。试验结果表明,海蜇的主要食物来源为投喂的轮虫;中国明对虾的食物来源为鳀鱼、虾夷扇贝下脚料和蜢虾;缢蛏的主要食物来源为底栖硅藻,其次为中国明对虾与褐牙鲆粪便;褐牙鲆的主要食物来源为中国明对虾,其次为虾夷扇贝下脚料和鳀鱼。海蜇的营养级为2.09~3.43,平均值为2.81;中国明对虾的营养级为3.11~4.04,平均值为3.72;缢蛏的营养级为2.37~2.94,平均值为2.62;褐牙鲆的营养级为2.63~3.83,平均值为3.42。综合分析发现,海蜇摄食浮游动物,缢蛏滤食底栖硅藻,中国明对虾和褐牙鲆摄食投喂的虾夷扇贝下脚料和鳀鱼,褐牙鲆也摄食部分中国明对虾,两者的粪便不仅为浮游单胞藻和底栖硅藻生长提供营养,还为缢蛏提供了饵料。上述研究结果为多品种海水综合养殖池塘的生态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中国明对虾 缢蛏 褐牙鲆 综合养殖池塘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稳定同位素分析辽东湾池塘仿刺参的食性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摆 田甲申 +4 位作者 董颖 陈仲 周遵春 宋钢 张淑丽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6-240,共5页
为分析辽东湾海水生态养殖池塘仿刺参的食性特征,分别于2016年3月、5月、7月、9月、12月采集池塘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底栖硅藻、表层底泥和仿刺参,并检测所有样品的δ^(13)C和δ^(15)N值。运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 为分析辽东湾海水生态养殖池塘仿刺参的食性特征,分别于2016年3月、5月、7月、9月、12月采集池塘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底栖硅藻、表层底泥和仿刺参,并检测所有样品的δ^(13)C和δ^(15)N值。运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底栖硅藻、表层底泥对仿刺参的饵料贡献率。试验结果显示,底栖硅藻对仿刺参的平均饵料贡献率周年变化为78.5%~85.7%,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表层底泥对仿刺参的贡献率分别为2.1%~5.1%、2.2%~5.6%、2.3%~7.7%、3.6%~7.9%。底栖硅藻对消化管内含物δ^(13)C值的贡献率为25.8%~74.5%、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表层底泥对消化管内含物δ^(13)C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9%~15.3%、4.0%~18.3%、4.2%~19.4%、5.6%~22.2%。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投饵、缺乏底栖大型藻类的生态养殖池塘中,底栖硅藻是仿刺参主要的食物来源,仿刺参也摄食表层底泥、沉降后颗粒有机物和浮游动植物。研究结果可为海水池塘仿刺参的生态健康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 食性 碳氮稳定同位素 海水池塘 辽东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戊二烯对刺参急性毒性及其抗氧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罗耀明 李多慧 +4 位作者 田甲申 鹿志创 王秀艳 王丽梅 姜大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82-687,共6页
为研究有机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毒性影响,选择海洋环境中典型的异戊二烯作为暴露污染物,研究其对体质量为(5.23±0.96)g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急性毒性及其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 为研究有机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毒性影响,选择海洋环境中典型的异戊二烯作为暴露污染物,研究其对体质量为(5.23±0.96)g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急性毒性及其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水式生物毒性试验法开展了急性毒性试验,以及96 h亚致死效应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异戊二烯对刺参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83.00、78.09、72.93、69.7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6.98 mg/L;亚致死试验中,CAT活性受到的影响最大,表现为受到抑制作用,存在良好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正相关性;96 h时,中、低浓度异戊二烯对SOD活性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P<0.05),而高浓度异戊二烯对SOD活性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ACP和AKP活性受到的影响较小,但48 h时两种酶均受到极显著的诱导作用(P<0.01),96 h时AKP活性受到显著的诱导作用(P<0.05);随着异戊二烯质量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刺参体腔液中4种酶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异戊二烯胁迫对刺参体内产生自由基导致氧化胁迫效应,以及对消化、能量代谢系统的影响可能是其重要的致毒原因,刺参体腔液中4种酶的变化体现了异戊二烯的致毒机制。本研究结果可为异戊二烯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毒理学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戊二烯 刺参 亚致死效应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酸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丙烷对仿刺参抗氧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王丽梅 李多慧 +2 位作者 罗耀明 鹿志创 何平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64,共6页
将经暂养的体质量(5.23±0.96)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置于10 L玻璃缸中,水中环氧丙烷质量浓度为100.00 mg/L、200.00 mg/L、300.00 mg/L、400.00 mg/L、500.00 mg/L及600.00 mg/L(用母液调配),每个梯度设3个平行,每个缸... 将经暂养的体质量(5.23±0.96)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置于10 L玻璃缸中,水中环氧丙烷质量浓度为100.00 mg/L、200.00 mg/L、300.00 mg/L、400.00 mg/L、500.00 mg/L及600.00 mg/L(用母液调配),每个梯度设3个平行,每个缸中20头幼参,统计24 h、48 h、72 h、96 h幼参死亡率,同时测定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高质量浓度组仿刺参体腔液中抗氧化酶活性最先在24 h时、随后ALP活性在48 h时均受到显著诱导(P<0.05);48 h时各质量浓度组CAT活性最先极受到显著抑制(P<0.01),其他3种酶活性在72 h时开始受到显著抑制,72 h时CAT活性恢复,而高质量浓度组直到96 h,其他3种酶活性仍受到显著抑制(P<0.05)。CAT活性受到污染物的影响最大,但恢复也最快。除ACP外,其他3种酶活性均表现短期毒物兴奋效应,受到显著诱导(P<0.05),长时间后活性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在环氧丙烷胁迫下仿刺参体腔液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受到影响时间比免疫酶短,受影响程度比免疫酶大。随着环氧丙烷质量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不同程度的影响仿刺参体腔液中4种酶的活性。环氧丙烷使仿刺参致毒的机制可能是产生自由基的氧化胁迫,影响消化、吸收和代谢。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环氧丙烷对海洋生物的毒理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丙烷 仿刺参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酸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丙烷、丙烯酸和异戊二烯对仿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罗耀明 许伟定 +2 位作者 李多慧 陈丹凤 王秀艳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44-447,共4页
16~19℃水温下,采用静水式生物毒性试验法,研究了环氧丙烷、丙烯酸和异戊二烯对体质量(1.30±0.62)g的仿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环氧丙烷、丙烯酸和异戊二烯对仿刺参幼参的24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81.53、117.63、70.... 16~19℃水温下,采用静水式生物毒性试验法,研究了环氧丙烷、丙烯酸和异戊二烯对体质量(1.30±0.62)g的仿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环氧丙烷、丙烯酸和异戊二烯对仿刺参幼参的24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81.53、117.63、70.40mg/L,48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48.91、109.81、68.28mg/L,72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33.62、102.70、67.25mg/L,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98.89、100.34、66.55mg/L,24、48、72和96h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9.89、10.03、6.66mg/L。毒性依次为:异戊二烯(中毒)〉环氧丙烷(中毒)〉丙烯酸(低毒)。本结果可为研究这三种化学品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毒理学及其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 环氧丙烷 丙烯酸 异戊二烯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条鰤不同组织碳稳定同位素的转化率与分馏 被引量:5
11
作者 韩羽嘉 田甲申 +3 位作者 李多慧 王震 鹿志创 木云雷 《水产学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34-40,共7页
在水温18.79~22.15℃的实验室条件下,给体质量(34.2±1.8)g的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投喂已知碳源的冰鲜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肌肉,研究黄条鰤不同组织碳稳定同位素的转化率差异及分馏系数,以探讨组织生长和代谢对不同组... 在水温18.79~22.15℃的实验室条件下,给体质量(34.2±1.8)g的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投喂已知碳源的冰鲜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肌肉,研究黄条鰤不同组织碳稳定同位素的转化率差异及分馏系数,以探讨组织生长和代谢对不同组织碳稳定同位素转化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黄条鰤各组织碳稳定同位素半衰期从小到大依次为肝脏(3.2d)、肠(3.4d)、鳃(3.6d)、心脏(5.5d)、肌肉(6.4d),各组织与饵料间的碳稳定同位素富集系数(△δ^(13)C)从小到大依次为肝(0.15‰)、肠(0.48‰)、心脏(0.98‰)、鳃(1.02‰)、肌肉(1.08‰)。代谢作用对肝脏和肠组织的碳稳定同位素转化率的贡献占主导地位(>60%),生长作用对其贡献相对较小。肝脏和肠组织可反映黄条鰤短期内的摄食特征,而肌肉组织则可反映较长时间的摄食特征。本研究结果可丰富黄条鰤基础生物学内容,为不同时间尺度的稳定同位素研究取样和工厂化养殖中的营养强化、饵料选择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条鲕 碳稳定同位素 同位素分馏 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化学品对凡纳滨对虾幼虾和褐牙鲆幼鱼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蔡丽珊 罗耀明 +3 位作者 李多慧 许伟定 王丽梅 李姝熳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735-740,共6页
在水温18-20℃下,采用静水和半静水式生物毒性试验法,研究了聚乙烯醇、环氧丙烷、丙烯酸和异戊二烯对体质量(0.19±0.01)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和体质量(4.48±1.03)g的褐牙鲆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4种化学品对凡纳滨对虾... 在水温18-20℃下,采用静水和半静水式生物毒性试验法,研究了聚乙烯醇、环氧丙烷、丙烯酸和异戊二烯对体质量(0.19±0.01)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和体质量(4.48±1.03)g的褐牙鲆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4种化学品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24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823.90、119.90、376.90、28.36mg/L,48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368.70、92.28、280.70、26.60mg/L,72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085.30、68.58、193.00、25.33 mg/L,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971.10、60.90、122.60、25.33m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297.10、6.09、12.26、2.53mg/L,毒性依次为:异戊二烯(中毒)〉环氧丙烷(中毒)〉丙烯酸(低毒)〉聚乙烯醇(低毒)。环氧丙烷、丙烯酸和异戊二烯对褐牙鲆幼鱼的24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39.90、243.80、26.41mg/L,48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37.20、236.00、26.41mg/L,72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32.90、229.00、26.41mg/L,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30.60、225.40、26.41m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13.06、22.54、2.64mg/L,毒性依次为:异戊二烯(中毒)〉环氧丙烷(低毒)〉丙烯酸(低毒)。本试验结果可为4种化学品对海洋生物生态毒理学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褐牙鲆 聚乙烯醇 环氧丙烷 丙烯酸 异戊二烯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豢养斑海豹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新然 王勤国 +5 位作者 张培君 杨勇 韩家波 于长哲 楚善合 张胜久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27-432,共6页
为探讨斑海豹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参考范围及个体差异,为斑海豹饲养及健康评估提供依据,本研究测定并统计分析了不同年龄、性别斑海豹15项血液常规指标和27项血液生化指标,比较了各项指标在不同类型(性成熟情况、性别)动物间的差异... 为探讨斑海豹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参考范围及个体差异,为斑海豹饲养及健康评估提供依据,本研究测定并统计分析了不同年龄、性别斑海豹15项血液常规指标和27项血液生化指标,比较了各项指标在不同类型(性成熟情况、性别)动物间的差异。研究发现5项血液常规指标和15项血液生化指标受年龄影响较大,5项血液常规指标和8项血液生化指标性别间差异较大;表明血液常规指标受年龄和性别双重影响,而血液生化指标受年龄影响较明显。本研究统计了健康斑海豹血液常规指标和生化指标的范围,其研究结果可作为豢养斑海豹常规体检、野外斑海豹救助时的诊断依据,在提高豢养斑海豹生存质量和野外救助效率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海豹 血液常规 血液生化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对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幼参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多慧 田甲申 +3 位作者 罗耀明 王丽梅 鹿志创 王秀艳 《河北渔业》 2017年第10期4-8,共5页
为研究丙烯酸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免疫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半静水式毒性测试方法,分别用3种不同浓度(0.84、4.20、21.00mg/L)丙烯酸处理24、48、72、96h后,检测仿刺参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 为研究丙烯酸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免疫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半静水式毒性测试方法,分别用3种不同浓度(0.84、4.20、21.00mg/L)丙烯酸处理24、48、72、96h后,检测仿刺参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丙烯酸处理24h后,ACP、CAT酶活性无显著差异,SOD酶活性显著上升;中、低浓度处理组AKP酶活性显著上升。48h后,随着丙烯酸处理浓度升高,ACP、AKP、SOD酶活性上升,具有剂量-效应正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中、低浓度处理组CAT活性显著降低,高浓度处理组CAT活性显著上升。72h后,随着丙烯酸处理浓度升高,SOD酶活性下降,具有剂量-效应负相关性。96h后,ACP、AKP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高浓度组SOD酶活性极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表明:0.84~21.00mg/L的丙烯酸处理0~96h对仿刺参体腔液ACP、AKP、SOD和CAT等免疫指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酸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