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体交叉裂隙几何特征对溶质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乔丽苹 庞利磊 +1 位作者 王者超 任梦梓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2-1170,共9页
交叉裂隙溶质运移特征是岩体裂隙网络溶质运移的基础。对流与水动力弥散是非反应性溶质运移的主要控制机制,佩克莱数被用来评估两者在非反应性溶质运移过程中的占比影响。通过改变注入流体的流速,改变交叉裂隙的粗糙度、交叉角、开度比... 交叉裂隙溶质运移特征是岩体裂隙网络溶质运移的基础。对流与水动力弥散是非反应性溶质运移的主要控制机制,佩克莱数被用来评估两者在非反应性溶质运移过程中的占比影响。通过改变注入流体的流速,改变交叉裂隙的粗糙度、交叉角、开度比等几何特征,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获得了佩克莱数与交叉裂隙几何特征对溶质运移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流体流速增大,溶质运移由弥散主导转向对流主导,实际工程中全面考虑弥散效应有助于准确评估交叉处溶质的混合程度;粗糙度仅影响溶质到达出口处的运移时间;交叉角、开度比通过影响溶质分子扩散到不同出口分支的概率、优势流的流动路径,显著改变了交叉处溶质的混合程度;不同流量比通过影响交叉处流向出口分支的优势流位置,影响了交叉处溶质的混合。研究结论可为油气地下储存、垃圾填埋、核废料处置等地下工程中地下水污染物的防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裂隙 溶质运移 佩克莱数 水动力弥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CBECCS技术的碳减排核算模型及关键问题探讨
2
作者 丁慈昂 闫金光 +3 位作者 张九天 高成康 由焕 朱素龙 《中国矿业》 2025年第9期107-117,共11页
煤与生物质掺烧耦合碳捕集与封存(CBECCS)技术因其较高的减排潜力,已成为我国煤电行业实现深度减排与低碳转型的重要技术选项之一。目前,现行碳减排核算体系主要围绕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展开,缺乏CBECCS技术的碳减排核算体系,导致CBE... 煤与生物质掺烧耦合碳捕集与封存(CBECCS)技术因其较高的减排潜力,已成为我国煤电行业实现深度减排与低碳转型的重要技术选项之一。目前,现行碳减排核算体系主要围绕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展开,缺乏CBECCS技术的碳减排核算体系,导致CBECCS技术的碳减排效益难以量化,制约着其政策支持与工程推广。因此,亟需建立科学完善的CBECCS碳减排核算方法,以推动该技术规模化应用。本文从全流程视角出发,系统构建了适用于CBECCS技术的碳减排核算模型,涵盖基准线排放、项目排放与泄漏排放三大模块。研究充分考虑生物质燃料的碳中性特征,提出了基于碳贡献比例分配的基准线排放构建方法,明确界定了核算边界,细化识别了燃料获取、碳捕集、运输、封存及设施活动中的排放源,提出泄漏排放分阶段估算方法,构建全流程净减排量核算模型。基于模型,聚焦生物质掺烧比例及资源保障、封存稳定性及负碳排放,深化分析影响CBECCS技术碳排放核算的关键因素。以600 MW燃煤X发电机组为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物质掺烧比例25%(热量比)下,CBECCS项目年净减排量达135.21万tCO_(2),验证了该技术路径的显著减排潜力。本研究可为多阶段、多源排放背景下的CBECCS项目提供碳减排量核算方法的支撑,为CBECCS技术进入碳交易市场提供了可行的量化依据,推动其在我国煤电行业负碳技术体系中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ECCS 核算方法 生物质掺烧 碳减排量 基准线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