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措并举 推动水产苗种管理上新台阶
1
作者 高广斌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4-75,80,共3页
《辽宁省水产苗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由辽宁省第十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5年11月25日审议通过,2006年1月1日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继江西、福建等个别省后出台的比较完整的省级有关水产苗种方面的法律... 《辽宁省水产苗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由辽宁省第十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5年11月25日审议通过,2006年1月1日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继江西、福建等个别省后出台的比较完整的省级有关水产苗种方面的法律法规,它意味着辽宁省的水产苗种从业者进入了有法可循时代,也标志着辽宁省的水产苗种生产正式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苗种生产 苗种管理 人民代表大会 规范化管理 辽宁省 《条例》 管理条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刺参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加强综合治理的建议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晶 邹积波 王溪宏 《河北渔业》 2007年第8期4-5,12,共3页
关键词 养殖业发展 刺参 辽宁省 《本草纲目拾遗》 治理 《本草纲目》 文字记载 李时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近海渔场海蜇增殖放流的回顾与发展 被引量:15
3
作者 梁维波 姜连新 于深礼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23-424,共2页
关键词 海蜇 渔场 增殖 放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己烯雌酚的不确定度分析评定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宇 孔祥瑞 李成久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4-288,共5页
依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理论,从标准溶液、样品称量、样品定容、标准曲线、样品测定和测量仪器6个方面,对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己烯雌酚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和评定。结果表明,标准曲线拟合和样品测量重复性这两个分量对测量... 依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理论,从标准溶液、样品称量、样品定容、标准曲线、样品测定和测量仪器6个方面,对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己烯雌酚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和评定。结果表明,标准曲线拟合和样品测量重复性这两个分量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贡献较大,这为减少测量不确定度,提高测量准确度提供改进方向。以平均值报告水产品中己烯雌酚含量为7.58μg/kg时,扩展不确定度为2.20μ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度 气相色谱—质谱法 己烯雌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近海渔场海蜇增殖放流情况回顾与发展的探讨 被引量:9
5
作者 梁维波 于深礼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2-74,共3页
辽宁近海渔场海蜇放流经过1988年~1993年和2002年在辽东湾渔场和2004年在海洋岛渔场的增殖试验与2005年~2006年的生产性增殖放流这三个阶段,探索了放流海域选择、放流时间和放流规格,跟踪监测技术,回捕效果检验等相关技术。现就海蜇... 辽宁近海渔场海蜇放流经过1988年~1993年和2002年在辽东湾渔场和2004年在海洋岛渔场的增殖试验与2005年~2006年的生产性增殖放流这三个阶段,探索了放流海域选择、放流时间和放流规格,跟踪监测技术,回捕效果检验等相关技术。现就海蜇增殖放流情况作系统回顾,并对其今后发展做以下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岛渔场 增殖放流 海蜇 近海 辽宁 监测技术 辽东湾渔场 增殖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增殖放流苗种的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葛延玮 胡鹏飞 +6 位作者 林原 刘文雷 依高彤 刘奇 张磊 张伟仁 黄露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第22期50-52,共3页
增殖放流是对受损的沿海生态系统开展生物资源修复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对即将放流的苗种开展营养成分分析,有助于了解种质质量,为今后提升增殖放流的幼体培育工艺,提高放流后苗种在自然环境中的存活率、抗逆性等性状奠定重要基础。该文从... 增殖放流是对受损的沿海生态系统开展生物资源修复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对即将放流的苗种开展营养成分分析,有助于了解种质质量,为今后提升增殖放流的幼体培育工艺,提高放流后苗种在自然环境中的存活率、抗逆性等性状奠定重要基础。该文从基础营养成分、脂肪酸以及微量金属元素等方面分析了3家放流单位所培育的中国对虾虾苗营养成分,以期为今后建立适宜的放流苗种的种质质量分析标准提供科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增殖放流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流三疣梭子蟹遗传多样性和贡献率初步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海映 吕海波 +9 位作者 崔帆 谢婉琳 李宝宝 王连顺 刘奇 陈雷 邢坤 王溪洪 史航 宋斌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13-619,共7页
近年来我国沿海三疣梭子蟹自然资源明显下降,为恢复现有资源,辽宁省自2012年开始,连续实施了4年大规模人工放流工作。在目前的增殖放流中,为检测参与繁殖的三疣梭子蟹亲本和即将放流的子代间的遗传差异以及亲本对其子代的繁殖贡献率水平... 近年来我国沿海三疣梭子蟹自然资源明显下降,为恢复现有资源,辽宁省自2012年开始,连续实施了4年大规模人工放流工作。在目前的增殖放流中,为检测参与繁殖的三疣梭子蟹亲本和即将放流的子代间的遗传差异以及亲本对其子代的繁殖贡献率水平,利用10对具有丰富遗传多态性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分别对9只三疣梭子蟹雌性亲本和179只即将放流的子代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亲子鉴定。结果发现,子代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数值均低于参与繁殖的雌性亲本,亲本和放流子代之间在观测杂合度、多态性信息含量参数方面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期望杂合度遗传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子代的遗传多样性较雌性亲本呈下降的趋势。使用4个微卫星分子标记时,累积排除率≥0.998,亲子鉴定的准确率为56.98%;微卫星分子标记为6个时,累积排除率≥0.9999,准确率达到97.21%;当使用8个微卫星分子标记鉴定时,准确率达100%。同时发现,9只雌性亲本对子代均有贡献,最高为29.61%,最低为3.35%,不同亲本之间的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微卫星可以作为有效的标记手段用于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遗传评估中。上述试验结果将为我国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的科学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微卫星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亲子鉴定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毛蚶、文蛤和青蛤潜沙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雷 张嵩 +5 位作者 郭良勇 秦玉雪 菅腾 崔帆 郝晓鹏 刘海映 《水产学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35-38,共4页
将壳长(1.00±0.09)cm的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1.50±0.08)cm的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1.00±0.09)cm的青蛤Cyclina sinensis置于粒径251~500μm的沙质中,水温控制在5℃、9℃、13℃、17℃、21℃和25℃,比较... 将壳长(1.00±0.09)cm的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1.50±0.08)cm的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1.00±0.09)cm的青蛤Cyclina sinensis置于粒径251~500μm的沙质中,水温控制在5℃、9℃、13℃、17℃、21℃和25℃,比较不同水温下这三种贝类的潜沙时间和12h的潜沙率。结果表明:随水温的升高,三种贝类潜入沙中所需的时间逐渐缩短,潜沙率升高。毛蚶、文蛤、青蛤分别在水温25℃、21℃和17℃时潜沙所需时间最短。不同水温下,毛蚶12h的潜沙率非常接近,为86.7%~100%。文蛤在21℃下12h的潜沙率最高(69.3%),25℃次之(61.7%),5℃最低(31.3%),5℃与17℃、21℃、25℃相比,潜沙率差异显著(P〈0.05)。21℃时青蛤的潜沙率最高(83.3%),17℃次之(72.4%),均显著高于5℃和9℃下(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蚶 文蛤 青蛤 温度 潜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北部放流不同规格中国对虾的成本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陈雷 刘海映 +5 位作者 姜洪亮 林源 于深礼 郭良勇 邢坤 于晓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8-192,共5页
于2005年5月15日—6月4日,将体长为(1.00±0.03)cm的中国对虾Feneropenaeus chinensis仔虾暂养于池塘网箱中,暂养密度分别为150、300、450、600尾/m2,暂养20 d后,体长分别为(2.81±0.19)、(2.57±0.22)、(2.15±0.20)、... 于2005年5月15日—6月4日,将体长为(1.00±0.03)cm的中国对虾Feneropenaeus chinensis仔虾暂养于池塘网箱中,暂养密度分别为150、300、450、600尾/m2,暂养20 d后,体长分别为(2.81±0.19)、(2.57±0.22)、(2.15±0.20)、(2.01±0.32)cm,存活率分别为70.2%±2.7%、67.0%±2.8%、37.6%±3.4%、33.4%±4.1%。于2009年5月10日—29日,将体长为(0.99±0.03)cm的中国对虾仔虾暂养于池塘网箱中,暂养密度为150、300尾/m2,暂养20 d后,体长分别为(2.78±0.23)、(2.55±0.21)cm,存活率分别为70.4%±3.5%、69.5%±3.4%。于2009年6月3日—4日、2010年6月4日—5日在普兰店皮口海域(N 39°18'22″,E122°23'30″)进行小(1.0 cm)、大(2.7 cm)两种规格的中国对虾海上漂流试验,2009年试验时海况恶劣,漂流20 h后,小、大个体组的存活率分别为0、51.7%±1.5%,2010年试验时海况良好,存活率分别为88.5%±4.4%、98.5%±3.5%。以2010年黄海北部暂养1.5亿尾中国对虾为例,计算放流小、大规格的中国对虾的成本,结果表明,放流大规格中国对虾能节省24.764万元,占放流总成本的1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黄海北部 放流 规格 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质粒径和水温对不同规格毛蚶苗潜沙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郭良勇 刘海映 +3 位作者 陈雷 姜玉声 刘连为 赵金欣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5-300,共6页
为探究底质粒径和水温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苗潜沙能力的影响,以小、中、大3种规格的毛蚶(壳长分别为5-8、9-12、13-15 mm)为试验对象,并以细、中、粗3种沙(粒径分别为125-250、251-500、501-1000μm)为底质,进行了不同底质... 为探究底质粒径和水温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苗潜沙能力的影响,以小、中、大3种规格的毛蚶(壳长分别为5-8、9-12、13-15 mm)为试验对象,并以细、中、粗3种沙(粒径分别为125-250、251-500、501-1000μm)为底质,进行了不同底质粒径对不同规格毛蚶苗潜沙率影响的研究,同时进行了水温(5、9、13、17、21、25℃)对不同规格毛蚶潜沙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初期(10min),小、中、大3种规格的毛蚶在粗粒径底质中的潜沙率总体低于细、中粒径底质条件下的潜沙率,并分别在300、60、120 min时达到细粒径底质条件下的潜沙率;480 min前,小规格组毛蚶的潜沙率总体高于同期中、大规格组,480 min后,大规格组毛蚶的潜沙率总体高于同期中、小规格组;试验结束(1440min)时,底质粒径对毛蚶潜沙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相对小规格个体,大规格毛蚶潜沙率更高;当水温为21℃及以下时,毛蚶潜沙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水温为25℃时,试验初期(40 min)毛蚶的潜沙率较高,但之后潜沙率上升缓慢且出现个体死亡现象。研究表明:壳长为5-12 mm的毛蚶在粒径为251-500μm的底质条件下潜沙率较高,而壳长为13-15 mm的毛蚶在粒径为125-250μm的底质条件下潜沙率较高;水温21℃时,壳长为9-12 mm的毛蚶潜沙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蚶 温度 底质 潜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口海域中国对虾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海映 崔帆 +7 位作者 闫红伟 王连顺 陈雷 刘奇 吕海波 李成久 郭良勇 史航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88-496,共9页
为了解增殖放流后,黄海北部海域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生长状况,于2015年6—10月在黄海北部辽宁省皮口海域进行了6个航次的回捕调查,共采集样品1434尾,并对其生长指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皮口海域中国对虾体长和体质... 为了解增殖放流后,黄海北部海域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生长状况,于2015年6—10月在黄海北部辽宁省皮口海域进行了6个航次的回捕调查,共采集样品1434尾,并对其生长指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皮口海域中国对虾体长和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雌虾W=8×10^(-6)L3.0729,雄虾W=9×10^(-6)L3.0573;采用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对皮口海域中国对虾体长、体质量进行拟合,雌虾Lt=230.09[1-e-0.0098(t-29.54)]、Wt=144.87[1-e-0.0098(t-29.54)]3.0729,雄虾Lt=175.05[1-e-0.0151(t-34.73)]、Wt=65.98[1-e-0.0151(t-34.73)]3.0573;皮口海域中国对虾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雌、雄差异,前期雄虾体长生长速度快于雌虾,约74 d后,雌虾体长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雄虾,雄虾体质量生长拐点出现在109 d前后,而雌虾则出现在144 d前后;与历史文献相比较,皮口海域中国对虾的生长系数k值较小,显示出生长速度可能较其他海区有减缓的趋势,但渐近体长和渐近体质量有增大趋势;皮口海域中国对虾摄食等级存在月份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探讨大规模增殖放流后黄海北部现有中国对虾种群的自然状况及制定相关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黄海北部 增殖放流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蚶在不同底质与撒播方式下潜沙行为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雷 郭良勇 +7 位作者 张嵩 邢坤 孙俭 刘奇 卢羽洁 郝晓鹏 崔帆 刘海映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2-26,共5页
为了探究不同底质与撒播方式对毛柑(Scapharca subcrenata)潜沙行为的影响, 在实验室条件下, 观察了壳长( 10.0±0.9)mm毛蚶的潜沙过程, 并研究了沙质(粒径251-500μm )和泥沙质( 粒径〈120 μm )两种底质和播散方式( 集... 为了探究不同底质与撒播方式对毛柑(Scapharca subcrenata)潜沙行为的影响, 在实验室条件下, 观察了壳长( 10.0±0.9)mm毛蚶的潜沙过程, 并研究了沙质(粒径251-500μm )和泥沙质( 粒径〈120 μm )两种底质和播散方式( 集中和分散) 对毛蚶潜沙时间和潜沙率的影响.结果显示, 毛蚶潜沙过程分为准备、潜沙及结束3 个阶段.在两种底质条件下, 集中播撒方式的毛蚶潜沙时间均短于分散播撒方式, 但同种底质不同播撒方式下的毛蚶潜沙时间差异不显著( P〉0. 05).无论是集中播撒还是分散播撒, 沙质条件下毛蚶的潜沙时间均短于泥沙质的潜沙时间, 并且在分散播撒方式下, 两种底质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P〈0.05 ) ;两种底质条件下, 毛蚶的潜沙率均表现为集中播撒高于分散播撒.研究表明, 与泥沙质底质相比, 毛蚶在沙质条件下更易于快速潜底; 与分散播散方式相比, 集中播撒更利于毛蚶快速潜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蚶 潜沙行为 播撒方式 潜沙率 潜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虾蛄染色体核型分析及DNA含量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海映 杨硕 +5 位作者 闫红伟 周贺 刘奇 林原 李成久 郭良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共6页
为了解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核型组成及DNA含量,以野生口虾蛄为材料,采用秋水仙素内注射法,取其肝胰腺组织经低渗和固定后,获得染色体标本,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以鸡血细胞DNA为标准,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口虾蛄不同组织的... 为了解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核型组成及DNA含量,以野生口虾蛄为材料,采用秋水仙素内注射法,取其肝胰腺组织经低渗和固定后,获得染色体标本,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以鸡血细胞DNA为标准,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口虾蛄不同组织的DNA含量。结果表明:口虾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88,即2n=88,核型组成公式为2n=62m+12sm+14t,染色体总臂数(NF)为162;口虾蛄不同组织的DNA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织DNA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肌肉>精巢>卵巢>肝胰腺>血液,肌肉组织含量最高,为10.43 pg/2c,血液含量最低,为8.70 pg/2c,各组织DNA含量平均为9.61 pg/2c;以1 pg=978 Mbp计算,首次成功估算了口虾蛄基因组大小约为9398.58 Mbp。本研究结果可为口虾蛄种质资源保护及未来人工养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虾蛄 染色体 核型 DNA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I与16S rRNA基因序列探讨贻贝属的系统发育 被引量:12
14
作者 毛阳丽 蔡厚才 +1 位作者 李成久 高天翔 《南方水产》 2010年第5期27-36,共10页
比较分析了贻贝属5个种的线粒体DNA COI及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确定了贻贝属的系统进化关系。以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和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为外群,基于距离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贝叶斯演绎法(BI)及... 比较分析了贻贝属5个种的线粒体DNA COI及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确定了贻贝属的系统进化关系。以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和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为外群,基于距离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贝叶斯演绎法(BI)及贝叶斯联合模型分析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5种贻贝[Mytilus edulis,紫贻贝(M.galloprovincialis),盖勒贻贝(M.trossulus),厚壳贻贝(M.coruscus),加州贻贝(M.californianus)]在系统树上聚为2支。加州贻贝最为原始,厚壳贻贝次之。其中,紫贻贝和M.edulis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而厚壳贻贝和加州贻贝的亲缘关系近。研究结果为贻贝属物种进化、迁移及其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属 细胞色素氧化酶I 16S RRNA 系统发育 联合片段分析 分歧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虾蛄卵黄蛋白原(Vg)基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海映 张娜 +7 位作者 闫红伟 刘奇 邢坤 陈雷 隋宥珍 林原 李成久 郭良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1-139,共9页
为研究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g)基因,利用cDNA末端陕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口虾蛄坛基因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陆号:KR422400),并应用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雌雄口虾蛄不同组织、不同... 为研究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g)基因,利用cDNA末端陕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口虾蛄坛基因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陆号:KR422400),并应用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雌雄口虾蛄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卵巢瞻mRNA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口虾蛄增基因全长7727bp,其中5’端非编码区为36bp,开放阅读框(ORF)为7521bp,3’端非编码区为170bp,共编码2506个氨基酸:预测的氨基酸序列中存在1个长度为20个氨基酸的信号肽,1个类似于枯草蛋白酶的内切蛋白酶识别位点(RSKR),3个潜在的N-连接糖基化位点,1个在无脊椎和脊椎动物卵黄蛋白原中都比较保守的KALGNVG基序;对其结构域分析表明,口虾蛄Vg蛋白含有4种保守结构域,分别为卵黄蛋白原N端结构域(Vitellogenin_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和两种未知功能结构域(domainofun-known function)DUFl943与DUFl081;经NCBIBLASTP同源性比较,口虾蛄Vg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甲壳类的相似性为46%~52%;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口虾蛄Vg单独聚为一支;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15虾蛄瞻基因在性腺和肝胰腺中均有表达,在肌肉中均不表达,卵巢中增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且15虾蛄坛mRNA的相对表达量随着卵巢的发育不断增加(P〈0.05),在成熟期时达到最高值,随后显著下降,坛mRNA表达量在卵巢中的变化规律可以作为了解15虾蛄性腺发育的有效指标。本研究结果为口虾蛄Vg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虾蛄 卵黄蛋白原(Vg) 分子克隆 荧光定量PCR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流种的选择 被引量:3
16
作者 叶昌臣 董婧 姜洪亮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483-484,共2页
关键词 放流种类 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氏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7
作者 刘亚军 赵文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6-131,共6页
杜氏藻Dunaliella属已有记录的种类近30种,其中盐生杜氏藻含有极丰富的β-胡萝卜素,是很有开发意义的植物性维生素A源。综述了杜氏藻属的分类、生化组成、生理、生态和培养条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简述了胡萝卜素的生物生产方法。
关键词 杜氏藻 生物学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牡蛎帕金虫的检测与鉴定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兴博 邢坤 +1 位作者 王中卫 梁玉波 《水产养殖》 CAS 2012年第4期46-52,共7页
对中国沿海23个地点的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进行样品采集。利用液体巯基醋酸盐培养基培养法、组织切片法、聚合酶链反应法,对样品进行帕金虫含量检测。结果表明... 对中国沿海23个地点的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进行样品采集。利用液体巯基醋酸盐培养基培养法、组织切片法、聚合酶链反应法,对样品进行帕金虫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在三种牡蛎体内春、夏、冬季都有帕金虫寄生,夏季帕金虫感染率最高可达100%,其他季节感染率较低。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帕金虫种类,结果表明,在中国沿海的三种牡蛎体内主要寄生两种帕金虫:Perkinsus.sp.n(EU068107)与Perkinsus olseni,这两种帕金虫在中国沿海分布具有一定地域性,Perkinsus.sp.n(EU068107)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海的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沿岸,而Perkinsus olseni分布在中国东海的浙江省沿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帕金虫 检测 种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海参养殖技术研究概况 被引量:10
19
作者 沈辉 陈静 +2 位作者 李华 刘亚军 何晓明 《河北渔业》 2007年第6期3-5,13,20,共5页
由于海参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被人们视为重要的海珍品,因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海参消费需求量的逐年增加导致了世界范围内海参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因此,海参的人工养殖也随之发展起来。本文对... 由于海参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被人们视为重要的海珍品,因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海参消费需求量的逐年增加导致了世界范围内海参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因此,海参的人工养殖也随之发展起来。本文对现阶段国内外海参养殖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以期为海参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参 如果育苗 养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米虾胚胎发育及离体孵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曹林泉 秦政 +5 位作者 姜玉声 刘鑫 李晓东 林源 黄楷涛 刘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5-152,共8页
本研究采用自制离体孵化装置,对日本米虾(Caridina japonica)不同发育期胚胎进行离体孵化研究,结果显示,水温为25.5℃时,日本米虾受精卵孵化大约需要25 d,发育积温为637.5℃。胚胎发育历经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前无节幼... 本研究采用自制离体孵化装置,对日本米虾(Caridina japonica)不同发育期胚胎进行离体孵化研究,结果显示,水温为25.5℃时,日本米虾受精卵孵化大约需要25 d,发育积温为637.5℃。胚胎发育历经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幼体期、前溞状幼体期和膜内溞状幼体期8个时期。各期离体胚胎均能孵化出幼体,膜内溞状幼体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高,为(80.7±2.4)%,非离体孵化的对照组为(79.1±4.9)%,二者差异不显著;卵裂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低,为(28.2±2.6)%,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各组离体胚胎所孵化出的Ⅰ期(ZⅠ)和Ⅱ期溞状幼体(ZⅡ)的变态率无显著差异。温度对日本米虾前溞状幼体期胚胎离体孵化影响显著,在15.0℃~32.5℃范围内,随水温升高孵化时间逐渐缩短,15.0℃时,前溞状幼体离体孵化时间为(436.8±124.8)h,32.5℃时缩短至(228.0±88.8)h,但温度高于29.0℃时,孵化出的幼体变态率开始下降。本研究可为日本米虾繁殖生物学及甲壳动物胚胎离体孵化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米虾 胚胎发育 离体孵化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