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气象服务气温监测系统设计及实现 被引量:1
1
作者 才奎志 韩秀君 +3 位作者 孙晓巍 常中波 曲荣强 武威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18期323-324,共2页
介绍农业气象服务气温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特点和技术路线及工作设想。根据各类作物的农业气象服务指标,计算气象要素数据,利用C/S与B/S结构相结合方法,实现春季不同类作物适宜播种时段的预报及作物生长期过程中的气温监测和预报。参... 介绍农业气象服务气温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特点和技术路线及工作设想。根据各类作物的农业气象服务指标,计算气象要素数据,利用C/S与B/S结构相结合方法,实现春季不同类作物适宜播种时段的预报及作物生长期过程中的气温监测和预报。参考该系统可以进行播种安排和设施农业管理,满足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在保证秧苗成活的前提下增加作物产量,减少气温变化给农作物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服务 5日滑动平均 气温监测系统 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花生种植的霜冻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贺然 李迎春 +4 位作者 韩雪 陈鹏狮 李晶 刘东明 张硕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0-429,共10页
热量条件是我国花生北扩的限制性因素,霜冻是东北花生种植的突出问题。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花生出口省,花生已成为第三大作物。本文从致灾角度研究霜冻对辽宁花生种植的危险性,对保障新兴产区油料作物的面积稳定和生产安全意义重大。本文... 热量条件是我国花生北扩的限制性因素,霜冻是东北花生种植的突出问题。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花生出口省,花生已成为第三大作物。本文从致灾角度研究霜冻对辽宁花生种植的危险性,对保障新兴产区油料作物的面积稳定和生产安全意义重大。本文利用辽宁省1961-2020年56个气象站的60年日最低气温资料,识别花生生长季内的春、秋霜日数和初、终霜日,评估花生种植的春霜危险性和秋霜危险性,分析当前播种期和收获期在降低霜冻风险上的作用。研究发现辽宁花生的秋霜危险性从西南向东北增加,春霜危险性从南向北增加。各站点日霜冻概率在秋季呈“S”型增加,在春季呈反“S”型降低,从0到首次达到100%或从最后一次出现100%到稳定达到0均需经历2个月左右时间。可将播种界限温度对应日期至初霜日之间的时段视为东北花生安全生长期。秋霜对辽宁花生的影响大于春霜,主产区中阜新、沈阳中北部和铁岭地区秋霜危险性较高,需推迟收获期以避免秋季冻害;大部分主产区可推迟播种期以避免春季冻害,但需考虑对成熟期的影响。秋收期霜冻遭遇土壤偏湿可能成为新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冻 危险性 花生 东北地区 低温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水汽通量散度在辽宁省暴雨预报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肖光梁 陈传雷 +3 位作者 王瀛 纪永明 程攀 顾正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12期189-191,共3页
本文应用自动站地面观测数据和NCEP1°×1°实况数据对地面水汽通量散度在2016年汛期暴雨预报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对于7个短时大暴雨个例预报效果进行应用检验,其中有6个个例地面水汽通量散度能够提前2~4h出现负值中心;... 本文应用自动站地面观测数据和NCEP1°×1°实况数据对地面水汽通量散度在2016年汛期暴雨预报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对于7个短时大暴雨个例预报效果进行应用检验,其中有6个个例地面水汽通量散度能够提前2~4h出现负值中心;通过对比预报效果差异,2个短时大暴雨个例影响系统均为高空槽,低空850hPa均存在切变线系统,均存在CAPE大值区,降水性质均为对流性降水;2个个例降水前期水汽输送程度差别明显,0801个例前期低空850hPa西南气流风速较小,水汽输送较弱,并且近地面以偏北风辐合为主,相对较干;0813个例低空850hPa西南气流强劲,降水前期水汽输送效果明显,近地面偏南风辐合为主,加强近地面湿度形势;0801个例水汽输送地区位于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缓,不利于水汽的累计;0813个例水汽输从地势低的平原向较高的山地丘陵地区进行输送,由于地形抬升阻挡作用,极易造成水汽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预报 水汽通量散度 应用 分析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建平地区一次突发性强冰雹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静 任川 +1 位作者 牛丹 时倩 《农学学报》 2018年第9期44-51,共8页
研究旨在通过对辽宁省冰雹高发地区的一次典型强雹暴过程进行中尺度特征分析,寻找致雹物理参量特征及雷达临近预警指标,以期为冰雹短临预报预警提供参考。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葵花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NCEP/FNL等资料,对发生在辽... 研究旨在通过对辽宁省冰雹高发地区的一次典型强雹暴过程进行中尺度特征分析,寻找致雹物理参量特征及雷达临近预警指标,以期为冰雹短临预报预警提供参考。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葵花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NCEP/FNL等资料,对发生在辽宁建平地区一次强冰雹天气的天气形势及中尺度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过程发生在较强的风切变环境场中,850 h Pa与500 h Pa风向切变>90°,850 h Pa与500 h Pa之间的温度差>26℃,大气层结不稳定;冰雹发生在强对流云团发展至成熟阶段初期,在可见光云图上可以看出明显的纹理和暗影,TBB较长时间维持在-50℃以下,冰雹发生后,TBB梯度值迅速减小;强降雹超级单体呈现弓状,除了具有入流边界、回波悬垂等雷达特征外,还具有高悬的反射率因子核心,即>55 d BZ高度伸展到-20℃以上,以及VIL>60 kg/m^2,VIL密度>4 g/m^3,深厚持久的中气旋维持超级单体内部涡旋等特征。该研究提供了辽宁省冰雹发生临近时刻的环境参量特征及雷达指标阈值,为确定冰雹短临预报预警技术规范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冰雹 葵花卫星 多普勒天气雷达 TBB梯度 VIL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汛期辽宁地区3次短时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静 任川 崔胜权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7期266-267,269,共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对2013年汛期辽宁地区3次暴雨过程的高空形势场、垂直速度场、假相当位温场及水汽通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暴雨过程中,东北冷涡与华北气旋相结合是促发暴雨形成的主要原因;2次大范围强...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对2013年汛期辽宁地区3次暴雨过程的高空形势场、垂直速度场、假相当位温场及水汽通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暴雨过程中,东北冷涡与华北气旋相结合是促发暴雨形成的主要原因;2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暴雨落区与上升速度中心对应;南来水汽为暴雨提供充足的湿度条件;露点锋、暖式切变线、高能量场对3次暴雨过程起促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短时暴雨 对比分析 水汽 能量 辽宁省 2013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5-2019年辽宁龙卷时空分布特征
6
作者 袁潮 杨文艳 +1 位作者 王式功 杨磊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470-477,共8页
为研究辽宁地区龙卷气候特征,基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中国气象灾害年鉴》和其他相关资料,采用“改进藤田分级”标准进行强度分类,对1955-2019年辽宁龙卷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1955-2019年辽宁地区平均每... 为研究辽宁地区龙卷气候特征,基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中国气象灾害年鉴》和其他相关资料,采用“改进藤田分级”标准进行强度分类,对1955-2019年辽宁龙卷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1955-2019年辽宁地区平均每年出现龙卷2.3个,年龙卷密度为1.5×10个/km~2,约为美国的1/10。EF2及以上等级强龙卷共记录到25次,年均0.4次,含EF4级1次,EF3级3次,EF2级21次,相邻分级比例在0.1~0.36。(2)龙卷主要出现在5-10月,其中7月最多,超过年总数的1/4。龙卷大多出现在午后到傍晚,13-14时、17-18时是两个龙卷多发时段。约85%的龙卷事件持续时间在20分钟以内。(3)多数龙卷发生在平原地区,5-6月多分布于辽西走廊至辽宁西北部地区;7-8月集中于辽西走廊和辽河平原中下游地区;9-10月辽宁东部地区龙卷明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灾害性天气预测 龙卷 时空分布 灾情特征 辽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10号台风“安比”对辽宁强降水的影响分析
7
作者 陈宇 高博 +4 位作者 王斌飞 杨磊 谭政华 王小桃 曹世腾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4期179-186,共8页
2018年影响辽宁的台风具有数量多、强度大、降水量大的特征,其中台风"安比"在其强度维持与减弱期间影响辽宁,7月24-26日辽宁省西部及环渤海地区出现大暴雨天气。本文利用局地分析预报系统(LAPS)融合全球预报模式1°×... 2018年影响辽宁的台风具有数量多、强度大、降水量大的特征,其中台风"安比"在其强度维持与减弱期间影响辽宁,7月24-26日辽宁省西部及环渤海地区出现大暴雨天气。本文利用局地分析预报系统(LAPS)融合全球预报模式1°×1°预报场、卫星、多普勒雷达、GPS遥感水汽及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分析了1810号台风"安比"移动路径和降水特点。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外围引导气流的强弱,决定了台风的移动路径与转向时间。暖湿空气的输送与抬升、干冷空气从西侧侵入或卷入台风内部是影响台风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安比"影响辽宁前期,主要受台风外围水汽影响;后期台风残余云系及副热带高压后部新生暖湿气流。变性台风"安比"后部冷空气与西风带冷空气结合,与副高后部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有利于强降水的环流形势。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耦合作用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强烈发展。此外,通过分析大气可降水量(PWV)与降水的对应关系,揭示了高降水效率能够提前预示强降水的发生;分析雷达、卫星反映的中尺度切变、干侵入、低质心等现象,揭示了对流系统发展对强降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暴雨 大气可降水量 短时强降水 辽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视域下的气象影视服务发展探析
8
作者 王赛頔 胡鹏宇 +1 位作者 王寒 徐爽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第16期168-169,共2页
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媒体环境已经到来。在当前大背景下,气象影视服务应当结合国民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创新发展手段,积极迎接新媒体时代的问题和挑战,通过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来实现气象影视服务创新发展。而在此... 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媒体环境已经到来。在当前大背景下,气象影视服务应当结合国民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创新发展手段,积极迎接新媒体时代的问题和挑战,通过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来实现气象影视服务创新发展。而在此过程中应当积极发现我国气象影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选择合理的应对策略,实现节目形式的创新,迎接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视域 气象影视 服务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涡衰退阶段对流性降水预报技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柴晓玲 李典 +3 位作者 李大为 段云霞 鲁杨 耿世波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3期261-265,267,共6页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欧洲中心细网格模式预报场资料和东北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场资料,针对2015年5月在东北冷涡后部的阵性降水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重点分析500 h Pa高空场形势,判断有无冷空气补充南下的形势,即高空横槽转竖的高...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欧洲中心细网格模式预报场资料和东北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场资料,针对2015年5月在东北冷涡后部的阵性降水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重点分析500 h Pa高空场形势,判断有无冷空气补充南下的形势,即高空横槽转竖的高空形势场,同时判断低空有无西南气流带来暖湿气流。根据实况可以看出,当同时出现西南气流和高空槽转竖时,漏报率较大;当无明显的暖湿气流时,需判断高空是否有明显强烈的冷空气南下,若有,漏报率较大,若没有,空报率也较大;当低空有明显的暖湿气流时即使850 h Pa存在明显切变,若没有高空形势场的配合,空报率也较大。当高空500 h Pa没有明显系统过境时,需要重点分析700 h Pa有无切变存在,即中空有无干冷空气入侵,当700 h Pa存在切变时,降水的漏报率较大;若不存在,降水的空报率较大。检验数值模式结果表明:在欧洲中心细网格预报降水量≥1.0 mm时,需要重点分析冷空气的补充南下和西南气流带来的暖湿空气,实况中出现降水的概率较大;在<1.0 mm降水时,欧洲中心细网格预报参考价值较低,实况中不出现降水的概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衰退阶段 阵性降水 预报质量 空报漏报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5月20日瓦房店市冰雹成因分析
10
作者 韩秀君 王桂春 +2 位作者 宋若宁 才奎志 徐长哲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19期265-267,共3页
通过对1951—2009年瓦房店地区冰雹常规资料和冰雹灾情普查资料进行分析,利用MICPS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实况、卫星云图、雷达拼图,结合瓦房店地区的地形特点,对2014年5月20日发生在瓦房店地区的冰雹天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对1951—2009年瓦房店地区冰雹常规资料和冰雹灾情普查资料进行分析,利用MICPS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实况、卫星云图、雷达拼图,结合瓦房店地区的地形特点,对2014年5月20日发生在瓦房店地区的冰雹天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朝阳、丹东、沈阳是辽宁省冰雹多发地,而瓦房店地区是辽宁省冰雹灾害多发地之一;瓦房店地区冰雹出现最多的是6月,其次是9月。高空槽线、低层切变线天气系统造成的辐合上升运动是此次强对流冰雹天气的触发机制;西南急流为短时强降水提供水汽,加大强降水的量级;"列车效应"是产生强降水的重要因素,促使冰雹、雷暴等短时强对流天气强度加大;地形、山脉迎风坡的抬升作用是此次冰雹天气发生的动力条件;背风波引起的上升运动,使河谷地区产生新的对流云,是该地区大面积降雹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短时强降水 强对流天气 成因 辽宁瓦房店 2014年5月20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电活动与WRF模式动力模拟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翟丽 周筠珺 +2 位作者 蒋大凯 伍魏 李晓敏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320-327,共8页
为研究雷电活动中动力因子与地闪的相关性,对京津冀地区发生的一次雷暴天气过程进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计算获得雷电过程中动力特征量,与地闪实况资料对比分析得出动力因子与地闪的相关性。模拟结果表明:... 为研究雷电活动中动力因子与地闪的相关性,对京津冀地区发生的一次雷暴天气过程进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计算获得雷电过程中动力特征量,与地闪实况资料对比分析得出动力因子与地闪的相关性。模拟结果表明:最大上升速度与地闪频数变化趋势一致,极值后20分钟会出现地闪频数的极值。风垂直切变的大值与地闪频数呈正相关,闪电中心位置随时间的演变与风切变最大值位置随时间的演变一致。风垂直切变的大值与正地闪分布趋势有一定的相关关系。WRF模式动力输出场对地闪发生的位置和时间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可用于对雷电天气的预报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物理学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WRF模式 地闪 动力 上升气流 风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和临近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中的优势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福然 耿世波 史虹婷 《南方农业》 2016年第21期216-217,共2页
在短时天气预报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及时、准确且高效,这些特点决定了这种短时天气预报和临近天气预报在现代天气预报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各种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通过短时和临近天气预报能够带来更大的实际作用,加强了防灾... 在短时天气预报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及时、准确且高效,这些特点决定了这种短时天气预报和临近天气预报在现代天气预报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各种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通过短时和临近天气预报能够带来更大的实际作用,加强了防灾减灾的效果,有效降低和减少了灾害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重点探究短时天气预报和临近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天气预报 临近天气预报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00年中国降水与气温变化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崔曜鹏 魏海宁 +3 位作者 张凯荣 杨磊 效碧鸿 丁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5期239-242,共4页
以1961—2000年我国551个站的气温和降水候资料为基础,采用SVD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季节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春季新疆和黑龙江的降水与春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呈显著正相关性,春季北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的降水与夏、秋和冬季气温的... 以1961—2000年我国551个站的气温和降水候资料为基础,采用SVD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季节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春季新疆和黑龙江的降水与春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呈显著正相关性,春季北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的降水与夏、秋和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呈显著负相关性,夏季北疆降水与夏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呈显著正相关性,冬季北疆、西藏、山东半岛和黑龙江降水与降水的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呈显著负相关性。我国春季降水与春、夏气温有显著的异性相关关系,冬季降水与冬季气温存在显著的同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气温 SVD方法 相关分析 中国 1961—200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8月3—4日岫岩县特大暴雨雷达回波分析
14
作者 朱宪龙 肖光梁 纪永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2期144-147,共4页
利用常规MICAPS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7年8月3—4日辽宁省岫岩县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环境背景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特点为影响范围广、降水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天气形势为高空东北冷涡提供冷空气输送,西... 利用常规MICAPS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7年8月3—4日辽宁省岫岩县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环境背景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特点为影响范围广、降水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天气形势为高空东北冷涡提供冷空气输送,西太平洋副高及台风"海棠"带来源源不断的水汽;中尺度系统为高空急流、低空西南急流水汽输送,低层有明显的切变线系统辐合形势,地面有辐合线存在,同时岫岩县山区地形明显,更加有利于辐合抬升及水汽堆积;大连、丹东地区700 hPa以下有比较深厚的湿层,850 hPa风速最大可达22 m/s,比湿最大可达22 g/kg,辽宁省南部地区的水汽条件较好。K指数大于35℃,沙氏指数(SI)和抬升指数(LI)小于0℃,层结不稳定。CAPE值均大于1 000 J/kg,不稳定能量不断堆积;岫岩此次降水过程主要降水时段分为3个阶段,此次降水过程的雷达回波为明显的"列车效应",并具有后向传播及低质心暖性降水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背景 特大暴雨 列车效应 辽宁岫岩 2017年8月3—4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地区一次持续性霾过程的综合分析
15
作者 杨雪 曹世腾 +1 位作者 黄海亮 杨磊 《农技服务》 2017年第14期57-59,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污染物浓度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和L波段探空资料分析了2015年11月6~10日沈阳地区持续性霾天气的环境背景场、地面气象要素演变、大气层结特征。得到以下结论:本次重污染过程出现的西侧低压阻碍冷空气东移吹散污染物...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污染物浓度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和L波段探空资料分析了2015年11月6~10日沈阳地区持续性霾天气的环境背景场、地面气象要素演变、大气层结特征。得到以下结论:本次重污染过程出现的西侧低压阻碍冷空气东移吹散污染物,地表风速持续较低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地面相对湿度在55%到90%之间有利于污染物颗粒的增长,当PM2.5浓度在50μg/m^3以下并且地面相对湿度大于85%时能见度达到5km以下。通过分析水平风垂直切变发现,水平风垂直切梯度的减小减弱了天气尺度扰动的发展和大气的垂直混合,导致大气对流层中低层的垂直混合动力不足,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重污染 气象条件 动力影响 风廓线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雪天气物理量阈值研究
16
作者 崔胜权 刘静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21期208-209,213,共3页
使用2012年12月1—3日一次暴雪过程和一次小雪过程资料,将A指数、整层比湿积分、总指数、修正总指数、沙氏指数、K指数、修正K指数逐日变化与观测站天气对比,得出:当A>20、5<SI<7、m K>20时,本站就可能降雪天气,利用单点A... 使用2012年12月1—3日一次暴雪过程和一次小雪过程资料,将A指数、整层比湿积分、总指数、修正总指数、沙氏指数、K指数、修正K指数逐日变化与观测站天气对比,得出:当A>20、5<SI<7、m K>20时,本站就可能降雪天气,利用单点A指数、沙氏指数和修正K指数的指数变化曲线预报降水有一定规律可循;在当IQ>350以上时,观测时刻前后6 h内都有一定降水出现;总指数、修正总指数在本站有降雪天气现象发生或是临近时间有天气现象发生时,值的分布无明显区别,不能对降雪天气起到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天气 物理量 阈值 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