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旨在通过对辽宁省冰雹高发地区的一次典型强雹暴过程进行中尺度特征分析,寻找致雹物理参量特征及雷达临近预警指标,以期为冰雹短临预报预警提供参考。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葵花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NCEP/FNL等资料,对发生在辽...研究旨在通过对辽宁省冰雹高发地区的一次典型强雹暴过程进行中尺度特征分析,寻找致雹物理参量特征及雷达临近预警指标,以期为冰雹短临预报预警提供参考。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葵花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NCEP/FNL等资料,对发生在辽宁建平地区一次强冰雹天气的天气形势及中尺度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过程发生在较强的风切变环境场中,850 h Pa与500 h Pa风向切变>90°,850 h Pa与500 h Pa之间的温度差>26℃,大气层结不稳定;冰雹发生在强对流云团发展至成熟阶段初期,在可见光云图上可以看出明显的纹理和暗影,TBB较长时间维持在-50℃以下,冰雹发生后,TBB梯度值迅速减小;强降雹超级单体呈现弓状,除了具有入流边界、回波悬垂等雷达特征外,还具有高悬的反射率因子核心,即>55 d BZ高度伸展到-20℃以上,以及VIL>60 kg/m^2,VIL密度>4 g/m^3,深厚持久的中气旋维持超级单体内部涡旋等特征。该研究提供了辽宁省冰雹发生临近时刻的环境参量特征及雷达指标阈值,为确定冰雹短临预报预警技术规范奠定了基础。展开更多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欧洲中心细网格模式预报场资料和东北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场资料,针对2015年5月在东北冷涡后部的阵性降水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重点分析500 h Pa高空场形势,判断有无冷空气补充南下的形势,即高空横槽转竖的高...利用实况观测资料、欧洲中心细网格模式预报场资料和东北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场资料,针对2015年5月在东北冷涡后部的阵性降水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重点分析500 h Pa高空场形势,判断有无冷空气补充南下的形势,即高空横槽转竖的高空形势场,同时判断低空有无西南气流带来暖湿气流。根据实况可以看出,当同时出现西南气流和高空槽转竖时,漏报率较大;当无明显的暖湿气流时,需判断高空是否有明显强烈的冷空气南下,若有,漏报率较大,若没有,空报率也较大;当低空有明显的暖湿气流时即使850 h Pa存在明显切变,若没有高空形势场的配合,空报率也较大。当高空500 h Pa没有明显系统过境时,需要重点分析700 h Pa有无切变存在,即中空有无干冷空气入侵,当700 h Pa存在切变时,降水的漏报率较大;若不存在,降水的空报率较大。检验数值模式结果表明:在欧洲中心细网格预报降水量≥1.0 mm时,需要重点分析冷空气的补充南下和西南气流带来的暖湿空气,实况中出现降水的概率较大;在<1.0 mm降水时,欧洲中心细网格预报参考价值较低,实况中不出现降水的概率较大。展开更多
为研究雷电活动中动力因子与地闪的相关性,对京津冀地区发生的一次雷暴天气过程进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计算获得雷电过程中动力特征量,与地闪实况资料对比分析得出动力因子与地闪的相关性。模拟结果表明:...为研究雷电活动中动力因子与地闪的相关性,对京津冀地区发生的一次雷暴天气过程进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计算获得雷电过程中动力特征量,与地闪实况资料对比分析得出动力因子与地闪的相关性。模拟结果表明:最大上升速度与地闪频数变化趋势一致,极值后20分钟会出现地闪频数的极值。风垂直切变的大值与地闪频数呈正相关,闪电中心位置随时间的演变与风切变最大值位置随时间的演变一致。风垂直切变的大值与正地闪分布趋势有一定的相关关系。WRF模式动力输出场对地闪发生的位置和时间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可用于对雷电天气的预报与研究。展开更多
文摘研究旨在通过对辽宁省冰雹高发地区的一次典型强雹暴过程进行中尺度特征分析,寻找致雹物理参量特征及雷达临近预警指标,以期为冰雹短临预报预警提供参考。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葵花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NCEP/FNL等资料,对发生在辽宁建平地区一次强冰雹天气的天气形势及中尺度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过程发生在较强的风切变环境场中,850 h Pa与500 h Pa风向切变>90°,850 h Pa与500 h Pa之间的温度差>26℃,大气层结不稳定;冰雹发生在强对流云团发展至成熟阶段初期,在可见光云图上可以看出明显的纹理和暗影,TBB较长时间维持在-50℃以下,冰雹发生后,TBB梯度值迅速减小;强降雹超级单体呈现弓状,除了具有入流边界、回波悬垂等雷达特征外,还具有高悬的反射率因子核心,即>55 d BZ高度伸展到-20℃以上,以及VIL>60 kg/m^2,VIL密度>4 g/m^3,深厚持久的中气旋维持超级单体内部涡旋等特征。该研究提供了辽宁省冰雹发生临近时刻的环境参量特征及雷达指标阈值,为确定冰雹短临预报预警技术规范奠定了基础。
基金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2018YFC1507305)Development of Key Technologies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YBGJXM20201A-06)Special Project for Forecasters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CMAYBY2020-026)。
文摘利用实况观测资料、欧洲中心细网格模式预报场资料和东北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场资料,针对2015年5月在东北冷涡后部的阵性降水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重点分析500 h Pa高空场形势,判断有无冷空气补充南下的形势,即高空横槽转竖的高空形势场,同时判断低空有无西南气流带来暖湿气流。根据实况可以看出,当同时出现西南气流和高空槽转竖时,漏报率较大;当无明显的暖湿气流时,需判断高空是否有明显强烈的冷空气南下,若有,漏报率较大,若没有,空报率也较大;当低空有明显的暖湿气流时即使850 h Pa存在明显切变,若没有高空形势场的配合,空报率也较大。当高空500 h Pa没有明显系统过境时,需要重点分析700 h Pa有无切变存在,即中空有无干冷空气入侵,当700 h Pa存在切变时,降水的漏报率较大;若不存在,降水的空报率较大。检验数值模式结果表明:在欧洲中心细网格预报降水量≥1.0 mm时,需要重点分析冷空气的补充南下和西南气流带来的暖湿空气,实况中出现降水的概率较大;在<1.0 mm降水时,欧洲中心细网格预报参考价值较低,实况中不出现降水的概率较大。
文摘为研究雷电活动中动力因子与地闪的相关性,对京津冀地区发生的一次雷暴天气过程进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计算获得雷电过程中动力特征量,与地闪实况资料对比分析得出动力因子与地闪的相关性。模拟结果表明:最大上升速度与地闪频数变化趋势一致,极值后20分钟会出现地闪频数的极值。风垂直切变的大值与地闪频数呈正相关,闪电中心位置随时间的演变与风切变最大值位置随时间的演变一致。风垂直切变的大值与正地闪分布趋势有一定的相关关系。WRF模式动力输出场对地闪发生的位置和时间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可用于对雷电天气的预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