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与药物治疗 被引量:3
1
作者 于敏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7期609-610,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病因及治疗。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入院当时、入院1个月对患者评分。对确诊为抑郁症患者使用氟西汀治疗,第10,30天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本组脑卒中后发...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病因及治疗。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入院当时、入院1个月对患者评分。对确诊为抑郁症患者使用氟西汀治疗,第10,30天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本组脑卒中后发生抑郁症19例,占31.7%,其中脑出血9例,脑梗死10例;多病灶15例,单病灶者4例;神经功能缺损轻型5例,中、重型14例。服用氟西汀治疗并得到随访的抑郁症患者16例,1个月时症状完全消失者8例,总有效率为50.0%。结论性别、脑卒中性质与抑郁症发生无明显相关。抑郁症组患者病灶数明显多于非抑郁症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者抑郁症发生率高于缺损较轻者。氟西汀对卒中后抑郁治疗有效,服用简便、安全,易被患者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西汀 脑卒中 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组织Ang-1和Ang-2mRNA的表达及意义
2
作者 马舒贝 孙威 +1 位作者 李霞 刘亢丁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在局灶性脑缺血早期脑组织内血管生成素(Ang)-1和Ang-2mRNA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并分析脑缺血后Ang-1、Ang-2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 目的:观察大鼠在局灶性脑缺血早期脑组织内血管生成素(Ang)-1和Ang-2mRNA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并分析脑缺血后Ang-1、Ang-2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和缺血组(I组),缺血组又分为缺血1、3、6、12、24、48和72h组,采用改进的线栓法制做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缺血半影区内Ang-1 mRNA及Ang-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Ang-1 mRNA中等量表达,两组表达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ng-2 mRNA极低量表达,两组表达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缺血组Ang-1 mRNA表达水平在脑缺血早期(3~6h)低于C组(P〈0.01),脑缺血48~72h高于C组(P〈0.01);Ang-2 mRNA在脑缺血后3h表达水平高于C组,在脑缺血后12h出现高峰,且持续至脑缺血后72h(P〈0.01)。结论:Ang-1和Ang-2可能在局灶性脑缺血后与其他血管特异性生长因子共同参与缺血半影区的新血管形成并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有利于改善缺血半影区血液供应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血管生成素-1 血管生成素-2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