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饵料对刺参肠道组织及其菌群结构特征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裴泓霖 王荦 +2 位作者 丁君 程超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5,共9页
为了调查不同饵料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组织及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福建霞浦海域网箱养殖刺参(体质量为49.75 g±1.09 g)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海带饵料(HD组)和颗粒饲料(SL组)进行90 d的投喂试验。结果表明:HD组和SL组... 为了调查不同饵料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组织及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福建霞浦海域网箱养殖刺参(体质量为49.75 g±1.09 g)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海带饵料(HD组)和颗粒饲料(SL组)进行90 d的投喂试验。结果表明:HD组和SL组刺参黏膜层平均长度分别为(194.4±21.0)、(204.9±17.1)μm,肌肉层平均厚度分别为(5.2±1.6)、(6.3±1.9)μm;相较于HD组,SL组刺参肠道黏膜层长度和肌肉层厚度分别增高了5.4%和21.2%。肠道内容物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不同饵料未显著改变刺参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P>0.05),但参与调节刺参肠道菌群组成;其中,不同饵料下刺参肠道第一优势菌门皆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其相对丰度为34.28%~47.75%,而次优势菌门则存在显著性的变化,其中,HD组和SL组次优势菌门分别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相对丰度占比分别为23.22%和31.80%;属水平上,HD组第一优势菌属为华美菌属(Formosa),相对丰度为15.92%,SL组第一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Bacillus),相对丰度为13.40%。研究表明,投喂颗粒饲料有助于有益菌在刺参肠道内的定植,显著降低了潜在条件致病菌的相对丰度(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配合饲料 高通量测序 肠道菌群 肠道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红斑病中间球海胆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特征研究
2
作者 陈东升 王荦 +3 位作者 邢腾宇 陈宇辰 陈新垚 丁君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4,共8页
红斑病是海胆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速度快、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等特点。为揭示机体患病和肠道菌群间的相关性,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开展了患红斑病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yus intermedius)肠道菌群结构和功... 红斑病是海胆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速度快、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等特点。为揭示机体患病和肠道菌群间的相关性,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开展了患红斑病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yus intermedius)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与健康组海胆相比,患病组海胆肠道菌群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数量减少,Alpha多样性显著下降(p<0.05)。门水平上,患病组海胆肠道菌群结构特征表现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上升,以及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属水平上,Burkholderia_Caballeronia_Paraburkholderia、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弧菌属(Vibrio)、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功能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患病组海胆肠道菌群代谢通路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蛋白质消化、吸收、霍乱弧菌(V.cholerae)感染等相关代谢通路丰度显著增加,而叶酸生物合成途径通路丰度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红斑病扰乱了中间球海胆肠道微生态平衡,降低了肠道菌群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球海胆 红斑病 16SrRNA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豆粉对刺参生长、体壁营养成分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3
作者 田野 李伟燕 +6 位作者 刘璇 王紫彤 范翼辰 韩泠姝 赵冲 常亚青 丁君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410-5420,共11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蚕豆粉对刺参生长、体壁营养成分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以蚕豆粉分别替代刺参配合饲料的0(对照组)、10%和20%配制试验饲料,饲喂体重为(20.0±0.5) g的刺参,每种试验饲料对应3个水槽,每个水槽放入20头刺参,试验周期6... 本试验旨在探究蚕豆粉对刺参生长、体壁营养成分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以蚕豆粉分别替代刺参配合饲料的0(对照组)、10%和20%配制试验饲料,饲喂体重为(20.0±0.5) g的刺参,每种试验饲料对应3个水槽,每个水槽放入20头刺参,试验周期60 d。结果显示:1)蚕豆粉替代比例为20%时,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和增重率(W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还显著高于10%替代组(P<0.05)。2)20%替代组刺参体壁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为4.08%,其次是10%替代组,其体壁粗蛋白质含量为4.06%,两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67%)(P<0.05);体壁粗脂肪含量以10%替代组最高,为0.80%,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5)。3)3组刺参肠道菌群中的主要优势菌门均为疣微菌门、变形菌门以及拟杆菌门,在蚕豆粉的替代比例达到20%时,刺参肠道菌群中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最高,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最低。由此可见,当以蚕豆粉作为饲料源替代20%的配合饲料时,能够很好地改善刺参的肠道菌群结构,促进其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蚕豆粉 生长 营养成分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