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2—2019年辽宁省夏季鸟类多样性及年际变化 被引量:7
1
作者 张雷 蒋一婷 +1 位作者 韩宏宇 万冬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7-591,共5页
选择辽宁省鸟类多样性代表性较高的6个研究地,于2012—2019年每年鸟类繁殖期前后各进行1次观测,以分析鸟类多样性变化原因。共布设固定样线10条和固定样点23个,每条样线长度为3 km。通过8 a连续观测,共记录鸟类178种202622只,隶属于17... 选择辽宁省鸟类多样性代表性较高的6个研究地,于2012—2019年每年鸟类繁殖期前后各进行1次观测,以分析鸟类多样性变化原因。共布设固定样线10条和固定样点23个,每条样线长度为3 km。通过8 a连续观测,共记录鸟类178种202622只,隶属于17目50科,优势种和常见种均以水鸟为主,其中夏候鸟70种,旅鸟47种,留鸟47种。观测到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6种。在6个观测样区中,老秃顶样区鸟类种类、数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幅度均最小,而辽河口和獾子洞样区4项指标变化幅度较大。整体来看,林地生境鸟类多样性相对稳定,而湿地生境鸟类多样性变化幅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均匀度 繁殖期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巢箱条件下杂色山雀的巢位选择及其对繁殖成功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乐 万冬梅 +3 位作者 刘鹤 殷江霞 李其久 霍雅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7492-7499,共8页
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是一种分布区域极其狭窄的小型森林洞巢鸟类,种群数量稀少,在中国大陆仅见繁殖于辽宁省的东南部山区和毗邻辽宁的吉林省西南部山区,为当地留鸟。为了探讨巢址选择对杂色山雀繁殖的影响,找出影响杂色山雀繁殖成功... 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是一种分布区域极其狭窄的小型森林洞巢鸟类,种群数量稀少,在中国大陆仅见繁殖于辽宁省的东南部山区和毗邻辽宁的吉林省西南部山区,为当地留鸟。为了探讨巢址选择对杂色山雀繁殖的影响,找出影响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的巢址选择方面的主要因子,于2009—2011年3—7月,在辽宁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悬挂人工巢箱,进行杂色山雀对人工巢箱的巢址选择以及不同的巢址对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杂色山雀多在针阔混交林中活动和繁殖,对位于赤松与蒙古栎混交林中的巢箱有一定偏好。野外共发现24巢杂色山雀在人工巢箱中繁殖,其中15巢繁殖成功,9巢繁殖失败。对杂色山雀利用的巢址样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巢位因子(19.826%)、乔木因子(17.571%)、灌木因子(13.11%)、光照因子(11.587%)、隐蔽因子(10.562%)和边缘效应因子(7.572%)是影响杂色山雀对人工巢箱选择的重要因子。利用巢箱与对照巢箱相比,两者在距水源距离、距路距离、乔木平均高度、灌木平均高度和植被类型这5个环境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繁殖成功巢与繁殖失败巢相比,繁殖成功的巢箱所在位置距路稍远,坡度较高,乔木最大高度较高,灌木盖度略低于繁殖失败巢箱。人为干扰和天敌捕食是造成杂色山雀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巢向偏南、距地面2 m以上、周围乔木高大、灌木平均高度大于1.5 m、盖度在45%—55%之间、距水源20 m左右、距路20 m以外的位于针阔混交林边缘的巢箱是杂色山雀繁殖的最优巢址。目前杂色山雀的种群数量还很稀少,希望本研究能对这一珍稀鸟类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山雀 巢址选择 人工巢箱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巢箱条件下两种山雀鸟类的同域共存机制 被引量:8
3
作者 李乐 张雷 +3 位作者 殷江霞 刘子成 刘鹤 万冬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0-158,共9页
种间竞争会导致鸟类对自身的生存策略进行多方面调整,将多种因素结合起来分析不同鸟类的同域共存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2011年的3—7月,在辽宁省东部山区以悬挂人工巢箱的方法招引杂色山雀(Parus varius)和大山雀(Parusmajor)... 种间竞争会导致鸟类对自身的生存策略进行多方面调整,将多种因素结合起来分析不同鸟类的同域共存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2011年的3—7月,在辽宁省东部山区以悬挂人工巢箱的方法招引杂色山雀(Parus varius)和大山雀(Parusmajor),通过比较这两种鸟类在繁殖时间、繁殖参数和巢址选择上的差异,分析其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及繁殖对策,探讨这两种鸟类同域共存的机制。结果表明,生态位的部分分离是大山雀和杂色山雀能够长期共存的基础。两者都是在繁殖期到来立即开始繁殖,均出现两次繁殖高峰,采用消减窝卵数的对策来适应环境质量的下降。对繁殖参数的分析表明,两种鸟类的繁殖对策都为k-选择,但大山雀略偏向r端,大山雀倾向高窝卵数、低繁殖成功率的繁殖策略;杂色山雀倾向低窝卵数、高繁殖成功率的繁殖策略。两种鸟类都选择在林龄较长的森林中筑巢,但是大山雀较注重巢址的安全性能,巢距地面较高,周围乔木密集;杂色山雀较为注重植被类型的选择,巢址多选择在植被多样、灌木生长茂盛的针阔混交林中,推测可能与杂色山雀的食物构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域分布 大山雀 杂色山雀 巢址选择 繁殖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岁”生物学组分的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朱春玉 白婷婷 +4 位作者 姜秋实 郑方亮 艾海新 朱俊丰 刘宏生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5,共5页
"太岁"是一种存在于地球上分类地位尚不清楚的生物体。对实验室保藏的7种不同的"太岁"样品进行了生物学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旨在科学地了解"太岁"的组成成分,同时为"太岁"有效成分的开发利用和分类鉴定提供理论依据。对实验室... "太岁"是一种存在于地球上分类地位尚不清楚的生物体。对实验室保藏的7种不同的"太岁"样品进行了生物学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旨在科学地了解"太岁"的组成成分,同时为"太岁"有效成分的开发利用和分类鉴定提供理论依据。对实验室保藏的7种"太岁"样品做生物组分及含量分析,具体包括:苯酚硫酸法测粗多糖含量、凯氏定氮法测粗蛋白含量、索氏提取法测粗脂肪含量、钒钼酸显色法测核酸含量、灼烧重量法测粗灰分含量、恒温干燥法测水分含量、原子吸收法测微量元素含量。实验结果表明,7种"太岁"样品含水量均较高,除LNUT006含水量73.58%外,其余"太岁"样品均达到90%以上;"太岁"样品中粗多糖含量在8.97~46.57 mg/g之间,其中LNUT006多糖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太岁"样品;粗蛋白含量在20.35~184.18 mg/g之间,其中LNUT006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太岁"样品;"太岁"样品中净核酸含量在2.053~35.128 6μg/g之间;灰分含量在42.93~246.4 mg/g之间;"太岁"样品钙、铁含量较高,分别为2 907.09μg/g和3 929.09μg/g,铅、镉含量最低。首次对未知生物"太岁"样品的组成成分进行初步系统的研究,为明确其组分和对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均有很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岁” 未知生物 组分分析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巢箱繁殖鸟类主要巢捕食者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5
作者 张雷 李东来 +2 位作者 马锐强 奚长海 万冬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35-1243,共9页
巢捕食是影响鸟类繁殖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鸟类繁殖生态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定鸟类的主要巢捕食者及影响巢捕食的因素对于了解鸟类繁殖成功率、种群增长率及种群数量等具有重要意义。2009—2012年,对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 巢捕食是影响鸟类繁殖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鸟类繁殖生态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定鸟类的主要巢捕食者及影响巢捕食的因素对于了解鸟类繁殖成功率、种群增长率及种群数量等具有重要意义。2009—2012年,对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巢箱中繁殖的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沼泽山雀(P.palustris)、大山雀(P.major)和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四种鸟类的巢捕食率及影响巢捕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共记录到238个繁殖巢(杂色山雀74巢、沼泽山雀21巢、大山雀118巢、白眉姬鹟25巢),其中35巢被捕食,捕食率为14.7%,雏鸟期被捕食占91.4%。巢捕食率在4种鸟类之间无差异(x^2=0.429,df=3,P=0.934)。以锦蛇(Elaphe spp.)为代表的蛇类是该地区小型森林洞巣鸟类繁殖期主要捕食者,占总捕食率的94.3%。对影响巢捕食的22个相关因子进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发现,坡度、地面裸露率、草本盖度对巢捕食具有显著性影响;出雏时间、坡位、距碎石块距离对巢捕食的影响接近显著水平;而巢高、树粗、巢箱年龄、窝卵数、距路距离等对巢捕食无显著影响。因此,处于坡度较陡,坡位较高,草本覆盖率较高,地面裸露率较低,距碎石块距离较近,且出雏时间较晚的巢更容易被捕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巢箱 小型洞巢鸟 锦蛇 巢捕食 生境因子 繁殖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桦褐孔菌子实体与菌丝体三萜化合物提取及活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朱春玉 郑方亮 +3 位作者 邵丽杰 冯华炜 郭立雄 刘宏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61-165,共5页
为探索桦褐孔菌菌丝体与子实体在药用价值上是否存在差别,采用有机溶剂冷浸、超声回流法提取桦褐孔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的三萜化合物,通过薄层层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两种来源的三萜化合物是相同或近似的同系物。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 为探索桦褐孔菌菌丝体与子实体在药用价值上是否存在差别,采用有机溶剂冷浸、超声回流法提取桦褐孔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的三萜化合物,通过薄层层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两种来源的三萜化合物是相同或近似的同系物。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和杯碟法测定两种来源三萜化合物对癌细胞和细菌的抑制作用,菌丝体三萜化合物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的最高抑制率可达到38.27%。结果证实人工培养的桦褐孔菌菌丝体同样具有子实体的药用价值,为人工培养桦褐孔菌菌丝体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 三萜化合物 抗肿瘤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朊病毒治疗候选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钟正伟 宋有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28-835,共8页
疯牛病(BSE)、羊瘙痒症(scrapie)、人库鲁病(kuru)和人克雅氏症(CJD)等都是由朊病毒(prion)引起的一类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表明,细胞内正常朊病毒(PrPC)是一种广泛地表达于脊椎动物细胞表面的... 疯牛病(BSE)、羊瘙痒症(scrapie)、人库鲁病(kuru)和人克雅氏症(CJD)等都是由朊病毒(prion)引起的一类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表明,细胞内正常朊病毒(PrPC)是一种广泛地表达于脊椎动物细胞表面的内源性糖基化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在体内以单体的形式出现,不具有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朊病毒 病毒治疗 糖基化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药物 候选 克雅氏症 人库鲁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结合紫外诱变选育辅酶Q_(10)高产菌株 被引量:6
8
作者 朱俊丰 郑方亮 +8 位作者 艾海新 朱春玉 季士坤 丁国伟 白婷婷 王加友 李雪娇 朱光宇 刘宏生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57-62,共6页
以根瘤土壤杆菌LNUB335为出发菌株,以维生素K3和NaN3双抗性为筛选标记,在根瘤土壤杆菌中首次利用紫外线及微波联合诱变处理,获得1株生产性能比LNUB335显著提高的突变株ARN007,其CoQ10产量为12.01mg/L,较出发菌株提高68.67%,每克干细胞含... 以根瘤土壤杆菌LNUB335为出发菌株,以维生素K3和NaN3双抗性为筛选标记,在根瘤土壤杆菌中首次利用紫外线及微波联合诱变处理,获得1株生产性能比LNUB335显著提高的突变株ARN007,其CoQ10产量为12.01mg/L,较出发菌株提高68.67%,每克干细胞含CoQ102.46mg,较出发菌株提高38.20%。通过传代实验证明该突变株的遗传性稳定,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实验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酶Q10 诱变育种 微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NS1基因截短体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被引量:3
9
作者 郑方亮 朱春玉 +7 位作者 商玲玲 马杰良 孙婷婷 艾海新 朱俊峰 段艳婷 朱应 刘宏生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3期1-6,共6页
禽流感病毒H5N1 NS1蛋白是一种非结构蛋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构建基因截短的重组蛋白,可为进一步研究NS1不同结构域与宿主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在成功克隆禽流感病毒H5N1全长NS1基因并测序的基础上,将部分截短... 禽流感病毒H5N1 NS1蛋白是一种非结构蛋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构建基因截短的重组蛋白,可为进一步研究NS1不同结构域与宿主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在成功克隆禽流感病毒H5N1全长NS1基因并测序的基础上,将部分截短基因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上,构建基因截短的重组表达质粒pET28a-NS1-RBD和pET28a-NS1-ED,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阳性重组质粒经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检测,获得预期蛋白的表达,然后利用Ni-NTA树脂蛋白纯化系统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进一步确认NS1及截短体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实验成功构建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的NS1蛋白截短体,并在大肠埃希菌中高效表达,这为进一步研究NS1蛋白不同结构域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实验材料,为深入研究NS1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H5N1 NS1 截短体 原核表达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巢材鸟巢中优势菌群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春玉 徐剑 +2 位作者 万冬梅 李辉 霍雅鹏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4-19,共6页
从鸟类苔藓和草叶巢材中分离出6株优势细菌和8株放线菌,采用传统表观型特征观察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其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草叶巢材中的优势细菌分别为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麝香石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 从鸟类苔藓和草叶巢材中分离出6株优势细菌和8株放线菌,采用传统表观型特征观察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其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草叶巢材中的优势细菌分别为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麝香石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aryophylli)和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苔藓巢材中的优势细菌分别为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和马氏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matruchotii);从2种巢材中分离出的8株放线菌均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其中4株分别为金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us)、红色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rubrolavendulae)、胶样链霉菌(Streptomycesgelaticus)和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另外4株链霉菌有待于进一步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巢材 优势细菌 苔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色山雀的婚外父权与配偶间的遗传相容性无关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锐强 常鹏 +3 位作者 万冬梅 鞠静 张雷 李东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5018-5025,共8页
婚配制度作为一种进化稳定对策是动物对某一环境包括种群内部环境适应的结果。据统计,约92%的鸟类为社会性单配制,但单配制鸟类中很多都存在婚外父权现象,表现出社会性婚配制度与遗传性婚配制度的不一致性。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是一... 婚配制度作为一种进化稳定对策是动物对某一环境包括种群内部环境适应的结果。据统计,约92%的鸟类为社会性单配制,但单配制鸟类中很多都存在婚外父权现象,表现出社会性婚配制度与遗传性婚配制度的不一致性。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是一种社会性单配制的小型森林洞巢鸟,其是否存在婚外父权现象至今尚未见报道。通过对杂色山雀进行亲权鉴定以确定其有无婚外父权现象及婚外父权的比例,结果显示:45.45%(20/44)的巢存在婚外父权,14.39%(38/264)的后代为婚外子代,说明杂色山雀具有较高的婚外父权水平。进一步探究其婚外父权的发生原因,结果如下:(1)有、无婚外父权巢的社会性亲本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无显著差异(P=0.504);(2)有婚外父权巢中婚内子代和无婚外父权巢中子代的杂合度(P=0.118)以及有婚外父权巢中婚外子代与婚内子代的杂合度(P=0.206)均无显著差异。(3)有婚外父权巢中的婚内子代与婚外子代间8项体征指标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s>0.05)。综上,社会性单配制杂色山雀婚外父权的发生与配偶间的遗传相容性无关,还有待从其他角度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配制度 婚外父权 遗传相似性 杂合度 杂色山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流感病毒NS1蛋白亚细胞定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春玉 孙婷婷 +5 位作者 郑方亮 艾海新 朱俊丰 王宁 商玲玲 刘宏生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14,共5页
为深入研究NS1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了解NS1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分布和亚细胞定位情况。采用RT-PCR扩增出禽流感病毒NS1基因片段,克隆至载体pEGFP-N1,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将构建的重组质粒pEGFP-N1-NS1经脂质体介导转染293T细胞和Hela细... 为深入研究NS1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了解NS1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分布和亚细胞定位情况。采用RT-PCR扩增出禽流感病毒NS1基因片段,克隆至载体pEGFP-N1,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将构建的重组质粒pEGFP-N1-NS1经脂质体介导转染293T细胞和Hela细胞,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NS1在细胞中的分布、亚细胞定位情况。成功构建了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EGFP-N1-NS1,并在293T细胞及Hela细胞中得到高效表达。融合蛋白发出的绿色荧光表明NS1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在胞浆中有少量表达。本研究成功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NS1蛋白,并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为流感病毒的相关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NS1蛋白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偶选择中“听众效应”及鸣唱对雌性灰文鸟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宪德 徐婷婷 +2 位作者 赵婷婷 万冬梅 殷江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5247-5255,共9页
配偶选择是性选择研究核心问题之一。雌性通过选择高质量的雄性配偶获得直接利益,如资源、营养和保护等,也可以通过获得高质量雄性提高后代的适合度。配偶选择研究对于研究性选择机制和进化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配偶选择的研究主要... 配偶选择是性选择研究核心问题之一。雌性通过选择高质量的雄性配偶获得直接利益,如资源、营养和保护等,也可以通过获得高质量雄性提高后代的适合度。配偶选择研究对于研究性选择机制和进化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配偶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配偶选择的因素及雌性"听众效应"中雄性-雄性竞争方面。鸣唱对配偶选择的影响和雄性"听众效应"中雌性-雌性竞争的研究对于探索鸟类配偶选择中信号交流、调整的方式及选择策略均具有重要意义。以灰文鸟为对象,研究了雄性鸣唱对雌性配偶选择的影响及雄性"听众效应"对雌性灰文鸟同性竞争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实验一利用双向选择装置,以配偶鸣唱(求偶鸣唱或非求偶鸣唱)和非配偶鸣唱(求偶鸣唱或非求偶鸣唱)对雌鸟进行刺激,观察雌鸟对两端鸣唱的偏爱状况。实验二主要观察雌鸟之间在无听众、听众为熟悉的雄性和听众为配偶条件下的竞争行为。结果表明,雌性灰文鸟大多偏爱配偶鸣唱,相对于配偶的非求偶鸣唱更偏爱非配偶的求偶鸣唱。求偶鸣唱比非求偶鸣唱更具有吸引力,求偶鸣唱更能刺激雌性灰文鸟配偶选择的积极性,这种积极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资源,但雌鸟可以通过选择更高质量的雄性配偶获益。在配偶雄性作为听众条件下雌鸟攻击行为最高,显著高于熟悉雄性为听众的条件下,并且两者都显著高于无听众条件下雌鸟的攻击行为。雌性灰文鸟会基于不同"听众"而对雌-雌竞争行为做出适当调整。上述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鸟类的性选择行为机制具有重要帮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文鸟 配偶选择 鸣唱 积极性 听众效应 雌-雌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和季节因素对杂色山雀贮食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奚长海 李东来 +2 位作者 张雷 蔡玥 万冬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5026-5031,共6页
鸟类的贮食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食物和季节是两个十分关键的因子。采用人工投食的方式研究杂色山雀冬、春季节对松子和葵花籽两种食物的贮食选择,以及食物和季节因素对贮食位点的空间分布和微生境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杂色山雀... 鸟类的贮食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食物和季节是两个十分关键的因子。采用人工投食的方式研究杂色山雀冬、春季节对松子和葵花籽两种食物的贮食选择,以及食物和季节因素对贮食位点的空间分布和微生境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杂色山雀优先贮食松子,仅在春季贮食少量葵花籽;主要选择树皮裂缝、灌木根部、草丛、石缝和苔藓下面五种生境进行贮食;其贮食位点的空间分布呈分散状态,集中于投食点100m范围内,密度分布随食物搬运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其贮食模式和贮食位点的微生境选择均受季节因素的影响,其中,贮食模式的季节变化可能是受生境中松子这种重要食物可获得性的下降所致,而杂色山雀冬季对树皮裂缝的利用率明显高于春季,可能是与冬季的积雪覆盖限制了其对地面贮食点的利用有关。杂色山雀的就近贮食模式可能是为了增加贮食效率,关于不同个体之间贮食位点的差异,以及季节变化对贮食位点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山雀 贮食行为 食物选择 微生境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藤提取物对感染朊病毒酵母模型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艳 刘宴村 宋有涛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4-87,共4页
通过已建立的抗朊病毒药物筛选模型,研究钩藤提物对酵母朊病毒细胞模型的治疗作用。通过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钩藤提取物的方式,利用酵母朊病毒[PSI+]表型分析方法和蛋白水平的半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分析钩藤提取物抗朊病毒的效果。结... 通过已建立的抗朊病毒药物筛选模型,研究钩藤提物对酵母朊病毒细胞模型的治疗作用。通过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钩藤提取物的方式,利用酵母朊病毒[PSI+]表型分析方法和蛋白水平的半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分析钩藤提取物抗朊病毒的效果。结果显示,钩藤醇提取物对感染朊病毒酵母[PSI+]作用5d后的治愈率为5%,而水提取物没有治疗效果。蛋白水平检测进一步说明钩藤醇提取物具有抗酵母朊病毒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朊病毒 钩藤醇提取物 钩藤水提物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色山雀体型、子代性别比与鸣唱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赵婷婷 刘燕 +4 位作者 张志委 霍亚鹏 林景峰 万冬梅 殷江霞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8-173,共6页
鸣声在鸣鸟的生活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其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鸟类的鸣唱与其个体因素(如体型、子代性别比等)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为了揭示个体体型、子代性别比与鸣唱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于2014—2015年3—6月在辽宁省... 鸣声在鸣鸟的生活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其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鸟类的鸣唱与其个体因素(如体型、子代性别比等)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为了揭示个体体型、子代性别比与鸣唱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于2014—2015年3—6月在辽宁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杂色山雀指名亚种Parus varius varius的鸣声进行录制,测量了各体型参数,并对每巢雏鸟进行性别鉴定。结果显示:(1)杂色山雀体型与其鸣唱的最高频率具有显著相关性,但单一体型参数(体质量、跗蹠长度)与其鸣声参数相关性均不显著;(2)鸣唱语句长度与子代性别比具有显著相关性,子代性别比与其他鸣声参数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小型鸟类体型与鸣唱的关系,以及鸣唱与子代性别比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山雀 鸣唱 体型 子代性别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食性野生鸟类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娟 高泽中 +1 位作者 蒋一婷 万冬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7939-7945,共7页
肠道微生物是庞大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通过促进营养摄取、宿主防御、免疫调节等,在维持机体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宿主外部或内部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鸟类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和多样化的食性,飞翔生活使它们的... 肠道微生物是庞大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通过促进营养摄取、宿主防御、免疫调节等,在维持机体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宿主外部或内部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鸟类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和多样化的食性,飞翔生活使它们的生理活动面临更大的选择性压力,导致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更加复杂。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对鸟类肠道微生物研究的日益重视,导致了鸟类肠道微生物研究呈指数增长。但目前的研究主要以家禽为主,野生鸟类肠道微生物报道则相对较少。野生鸟类肠道微生物结构变化及其维持机制等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从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三种食性的鸟类肠道微生物组成及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前人的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期为野生鸟类肠道微生物研究提供参考。总的来说,植食性鸟类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最低,以高丰度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主;而杂食性鸟类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最高。遗传、生活史特征、人类活动、城市化、圈养行为等对鸟类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具有显著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野生鸟类 食物组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北红尾鸲巢址选择及繁殖成效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雷 张海旺 +3 位作者 王娟 张丽 程亚婷 万冬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0-76,共7页
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雀形目鸟类,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北部,东南亚北部、东亚及俄罗斯等地区,我国东北、华北、华中至西南等地也均有分布,是重要的食虫益鸟。为探究北红尾鸲巢址选择的影响因素,找到影响北... 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雀形目鸟类,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北部,东南亚北部、东亚及俄罗斯等地区,我国东北、华北、华中至西南等地也均有分布,是重要的食虫益鸟。为探究北红尾鸲巢址选择的影响因素,找到影响北红尾鸲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巢址因子,于2017年4—7月,在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系统研究。共发现北红尾鸲自然巢44个,其中29巢繁殖成功,15巢繁殖失败。北红尾鸲主要筑巢于石墙缝、空心砖墙缝及废旧电表箱中。巢址参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巢口因子(27.738%)、巢位因子(14.195%)、光照因子(12.145%)、人为干扰因子(10.440%)、安全因子(9.266%)和隐蔽因子(7.187%)是影响北红尾鸲巢址选择的重要因子。采用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繁殖成功巢与失败巢参数发现,成功巢的巢口最大高度显著小于失败巢(P=0.047),且其距顶的距离更近(P=0.04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巢上方盖度对繁殖成功率有极显著影响(t=2.883,P=0.009)。总的来说,北红尾鸲虽偏爱筑巢于人为干扰较大的村庄房屋附近,但较小的巢口能有效避免巢捕食者的捕食,更近的距顶距离和更大的巢上方盖度能有效降低巢上方的可视程度和降水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繁殖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红尾鸲 巢址选择 繁殖成效 繁殖成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色山雀双亲差异性育雏策略 被引量:2
19
作者 景春雷 李可可 +4 位作者 何亚奇 王娟 张雷 李东来 万冬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5725-5729,共5页
社会性单配制鸟类的配偶双方在抚育子代时常存在性别差异,不同鸟种的雌雄双亲往往采取不同的育雏策略。以杂色山雀(Sittiparus varius)为研究对象,2017年3—7月对繁殖巢箱进行录像监测,记录杂色山雀育雏期亲代投入情况。分析结果显示:1... 社会性单配制鸟类的配偶双方在抚育子代时常存在性别差异,不同鸟种的雌雄双亲往往采取不同的育雏策略。以杂色山雀(Sittiparus varius)为研究对象,2017年3—7月对繁殖巢箱进行录像监测,记录杂色山雀育雏期亲代投入情况。分析结果显示:1)双亲递食率在育雏前期(4—6日龄)无显著差异,而育雏后期(10—12日龄)雌性的递食率显著高于雄性。2)雌性亲鸟后期递食率较育雏前期显著增加;而雄性亲鸟育雏前期和后期递食率无显著差异。3)雌性递食率与自身喙宽呈极显著正相关,雄性递食率与双亲体征参数均无相关关系。总的来说,在育雏阶段,杂色山雀雌性亲鸟的递食率随着雏鸟的需求和自身身体质量发生调整,雌性在育雏后期递食率显著升高,而雄性亲鸟递食率无变化,这可能与育雏期双亲投入分工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代抚育 递食率 体征参数 杂色山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