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耕层构造后东北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
1
作者
邹逸淼
于湘萍
+6 位作者
苗玉聪
蔡倩
杜桂娟
赵凤艳
张诗雨
李双异
白伟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7-1285,共9页
耕层构造是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积累和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技术措施,研究耕层构造后SOC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的变化,对深入解析东北春玉米区农田固碳培肥机制和建立合理耕层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始于2009年的14年田间定位试验,试验...
耕层构造是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积累和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技术措施,研究耕层构造后SOC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的变化,对深入解析东北春玉米区农田固碳培肥机制和建立合理耕层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始于2009年的14年田间定位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上虚下实耕层(ULDC,CK)、全虚耕层(AL)、虚实并存耕层(FLRC)和全实耕层(AC) 4个处理对SOC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层构造显著影响0~15 cm和15~35cm土层SOC含量,其中AC在0~15cm土层中促进了SOC积累。耕层构造改变了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AOC)的含量及其占SOC的比例,其中AC比ULDC显著提高0~15cm土层MAOC含量(增幅为34.2%),但显著降低了15~35cm土层中MAOC含量(降幅为22.2%),而POC含量在不同土层中的变化与不同耕层构造方式有关。相关性分析表明,POC/SOC与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呈极显著正相关(r=0.74**),MAOC/SOC与MBC呈显著负相关(r=–0.69*),表明耕层构造影响碳组分在碳库中的分配,调控了SOC稳定性。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合理耕层构造在调控土壤有机碳组分和提高其稳定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土壤健康管理和耕层结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综上,AC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增强了土壤碳库的稳定性,这在辽西旱作农田合理耕层构建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构造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稳定性
旱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群体光分布特征及对植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杨姝
白伟
+1 位作者
蔡倩
杜桂娟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514-2526,共13页
为明确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群体光资源利用机制,筛选适宜东北旱作农业区适宜的最优行比配置方式,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典型旱作农业区辽宁阜新设置了2行玉米间作2行紫花苜蓿(2M2A)、2行玉米间作4行紫花苜蓿(2M4A)、4行玉米间作4行紫花...
为明确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群体光资源利用机制,筛选适宜东北旱作农业区适宜的最优行比配置方式,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典型旱作农业区辽宁阜新设置了2行玉米间作2行紫花苜蓿(2M2A)、2行玉米间作4行紫花苜蓿(2M4A)、4行玉米间作4行紫花苜蓿(4M4A)、玉米单作(M)和紫花苜蓿单作(A)5个试验处理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间作模式对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群体光分布及植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系统中紫花苜蓿冠层PAR明显小于玉米冠层;玉米群体光环境因间作模式而得到改善,间作玉米穗位层透光率较单作玉米提高28.8%~178.4%,底层的透光率亦大于单作,但与单作差异不显著;紫花苜蓿群体光环境因间作模式变差,间作紫花苜蓿冠层透光率较单作紫花苜蓿降低21.4%~59.2%,底层透光率降低40.3%~50.3%;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灌浆期的茎粗和单株叶面积增大,果穗长度显著增加,果穗直径略有增加,秃尖长度略有减小;间作玉米通过显著提高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提高了产量,增产幅度为13.29%~28.22%;间作紫花苜蓿干草产量较单作降低20.91%~49.20%。总之,间作模式改变了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群体的光分布,适宜的行比配置可以平衡玉米‖紫花苜蓿对光的竞争,改善植物性状,提高产量。3种间作模式相比较,2M4A土地当量比(1.01)最高,有一定的间作优势,其纯效益比单作玉米和单作苜蓿分别提高0.8%和10.5%;4M4A土地当量比为1.00,没有间作优势,其纯效益比单作玉米和单作苜蓿分别提高1.9%和11.8%。综合考虑间作优势和纯效益2个指标,2M4A是东北旱作农业区适宜的间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紫花苜蓿
光分布
植物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耕层构造后东北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
1
作者
邹逸淼
于湘萍
苗玉聪
蔡倩
杜桂娟
赵凤艳
张诗雨
李双异
白伟
机构
沈阳
农业
大学土地与环境
学院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农业农村部东北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
出处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7-1285,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272232)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8090202)
+1 种基金
辽宁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专项计划课题(2021JH1/1040003902)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学科建设项目(120520303)资助。
文摘
耕层构造是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积累和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技术措施,研究耕层构造后SOC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的变化,对深入解析东北春玉米区农田固碳培肥机制和建立合理耕层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始于2009年的14年田间定位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上虚下实耕层(ULDC,CK)、全虚耕层(AL)、虚实并存耕层(FLRC)和全实耕层(AC) 4个处理对SOC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层构造显著影响0~15 cm和15~35cm土层SOC含量,其中AC在0~15cm土层中促进了SOC积累。耕层构造改变了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AOC)的含量及其占SOC的比例,其中AC比ULDC显著提高0~15cm土层MAOC含量(增幅为34.2%),但显著降低了15~35cm土层中MAOC含量(降幅为22.2%),而POC含量在不同土层中的变化与不同耕层构造方式有关。相关性分析表明,POC/SOC与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呈极显著正相关(r=0.74**),MAOC/SOC与MBC呈显著负相关(r=–0.69*),表明耕层构造影响碳组分在碳库中的分配,调控了SOC稳定性。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合理耕层构造在调控土壤有机碳组分和提高其稳定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土壤健康管理和耕层结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综上,AC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增强了土壤碳库的稳定性,这在辽西旱作农田合理耕层构建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耕层构造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稳定性
旱作
Keywords
plough layer structure
soil organic carbon
soil organic carbon fraction
stabil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
dry farming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群体光分布特征及对植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杨姝
白伟
蔡倩
杜桂娟
机构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农业农村部东北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
出处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514-2526,共13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D15006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01855)
+2 种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8090202)
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项目(XLYC2401002)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学科建设项目(120520303)资助。
文摘
为明确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群体光资源利用机制,筛选适宜东北旱作农业区适宜的最优行比配置方式,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典型旱作农业区辽宁阜新设置了2行玉米间作2行紫花苜蓿(2M2A)、2行玉米间作4行紫花苜蓿(2M4A)、4行玉米间作4行紫花苜蓿(4M4A)、玉米单作(M)和紫花苜蓿单作(A)5个试验处理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间作模式对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群体光分布及植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系统中紫花苜蓿冠层PAR明显小于玉米冠层;玉米群体光环境因间作模式而得到改善,间作玉米穗位层透光率较单作玉米提高28.8%~178.4%,底层的透光率亦大于单作,但与单作差异不显著;紫花苜蓿群体光环境因间作模式变差,间作紫花苜蓿冠层透光率较单作紫花苜蓿降低21.4%~59.2%,底层透光率降低40.3%~50.3%;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灌浆期的茎粗和单株叶面积增大,果穗长度显著增加,果穗直径略有增加,秃尖长度略有减小;间作玉米通过显著提高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提高了产量,增产幅度为13.29%~28.22%;间作紫花苜蓿干草产量较单作降低20.91%~49.20%。总之,间作模式改变了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群体的光分布,适宜的行比配置可以平衡玉米‖紫花苜蓿对光的竞争,改善植物性状,提高产量。3种间作模式相比较,2M4A土地当量比(1.01)最高,有一定的间作优势,其纯效益比单作玉米和单作苜蓿分别提高0.8%和10.5%;4M4A土地当量比为1.00,没有间作优势,其纯效益比单作玉米和单作苜蓿分别提高1.9%和11.8%。综合考虑间作优势和纯效益2个指标,2M4A是东北旱作农业区适宜的间作模式。
关键词
玉米
紫花苜蓿
光分布
植物性状
产量
Keywords
maize
alfalfa
light distribution
plant traits
yield
分类号
S344.2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耕层构造后东北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
邹逸淼
于湘萍
苗玉聪
蔡倩
杜桂娟
赵凤艳
张诗雨
李双异
白伟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群体光分布特征及对植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杨姝
白伟
蔡倩
杜桂娟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