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省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策略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董智 董俊 +1 位作者 刘洋 侯志研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5-26,共2页
玉米是辽宁省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目前辽宁玉米平均单产一直在低水平徘徊,长期重用轻养的耕种方式限制了玉米产能的进一步提升。本文简要总结该地区玉米保护性耕作的现状和应用困境,进而提出推进辽宁省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的发展政策建议。
关键词 玉米 保护性耕作 辽宁 应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西部地区玉米田间优化配置效应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白伟 孙占祥 +4 位作者 郑家明 侯志研 刘洋 靖凯 邓林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6-173,共8页
玉米田间优化配置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的方法,以中密玉米品种(沈玉21)为试验材料,在三比空密疏密、大垄双行和等行距3种配置方式下,设计51 000株/hm2(常规种植密度水平)、56 000株/hm2(常规密度水平下增加1... 玉米田间优化配置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的方法,以中密玉米品种(沈玉21)为试验材料,在三比空密疏密、大垄双行和等行距3种配置方式下,设计51 000株/hm2(常规种植密度水平)、56 000株/hm2(常规密度水平下增加10%)和61 000株/hm2(常规密度水平下增加20%)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单作玉米田间优化配置对玉米生长发育、群体光合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群体叶面积指数、群体光合效率均有提高。在不同配置间,三比空密疏密的产量、叶面积指数、穗位叶叶绿素含量、群体光合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在一定密度水平(增加10%)条件下,三比空密疏密配置方式更有助于中密玉米品种扩大光合面积、增加穗位叶绿素含量、提高群体光合速率,从而提高单位产量。因此,在本试验和辽西特定的自然条件下中密玉米品种以三比空密疏密配置方式和56 000株/hm2的密度水平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最佳配置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区 玉米 田间优化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机收玉米新品种辽单31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3
作者 邵帅 王国宏 +5 位作者 王宁 常程 王成 孙楠 王延波 宋文博 《辽宁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5-87,共3页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针对辽宁省玉米生态区特点及市场需求,以选育的玉米优良自交系辽81为母本、辽135为父本杂交育成适宜机收玉米新品种辽单318,于2023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倒伏、稳产...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针对辽宁省玉米生态区特点及市场需求,以选育的玉米优良自交系辽81为母本、辽135为父本杂交育成适宜机收玉米新品种辽单318,于2023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倒伏、稳产性好、籽粒脱水快、宜机收等优点,满足了生产中对于规模化机收品种的需求,适宜在辽宁省中熟区域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辽单318 适宜机收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旱作农田防蚀增效研究进展与展望
4
作者 郑家明 冯良山 +6 位作者 冯晨 杨宁 蔡倩 向午燕 张哲 赵凤艳 白伟 《辽宁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38-42,共5页
土壤风蚀和水蚀是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能够降低土壤肥力,减少土地产出,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文章以辽宁省生态脆弱区防治风蚀水蚀、提高土地收益为目标,基于长期定位监测和模拟实验研究,明确了农田风蚀、水蚀... 土壤风蚀和水蚀是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能够降低土壤肥力,减少土地产出,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文章以辽宁省生态脆弱区防治风蚀水蚀、提高土地收益为目标,基于长期定位监测和模拟实验研究,明确了农田风蚀、水蚀发生规律,提出农田立体防蚀理念,围绕地上、地表、地下空间格局,研究了防蚀增效种植模式、地表构造、地力保育等关键技术,明确了辽宁省防蚀增效的主要途径及效果,为实现区域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蚀增效 间作 秸秆残茬覆盖 秋覆膜 秸秆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董智 侯志研 +5 位作者 张晓红 苏建党 董俊 刘洋 白伟 冯良山 《辽宁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1-5,共5页
在辽西地区推广以玉米秸秆覆盖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须趋势。本研究以秸秆全覆盖免耕定位示范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全机械条件下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秸秆全覆盖免耕相较于传统耕作,可有效提高玉米抗... 在辽西地区推广以玉米秸秆覆盖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须趋势。本研究以秸秆全覆盖免耕定位示范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全机械条件下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秸秆全覆盖免耕相较于传统耕作,可有效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玉米增产10.66%以上,种植纯效益每hm^(2)提高3635元,化肥和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提高28.10%和10.76%,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11.60%、全生育期减排22.10%。该技术模式在辽西地区能够实现玉米增产、农民增收和环境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覆盖 免耕 二比空 温室气体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彰武县甘薯品种引进筛选试验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启辉 于希臣 +1 位作者 董俊 吴振红 《园艺与种苗》 CAS 2012年第4期72-74,共3页
[目的]选出较适宜彰武县种植的甘薯品种。【方法】对引进的10个甘薯品种进行筛选试验研究,比较其特征特性及鲜薯产量。[结果]辽薯26、龙薯9号、商薯19、明水一号,薯块均匀、薯型适中,且皮色、肉色为大众偏好,有利于生产和销售;红... [目的]选出较适宜彰武县种植的甘薯品种。【方法】对引进的10个甘薯品种进行筛选试验研究,比较其特征特性及鲜薯产量。[结果]辽薯26、龙薯9号、商薯19、明水一号,薯块均匀、薯型适中,且皮色、肉色为大众偏好,有利于生产和销售;红香蕉、济薯21为市场短缺品种,有一定发展潜力;龙薯9号、辽薯26、红香蕉、济薯21、早丰、商薯19、王府等品种的鲜薯产量比对照增产11.0%~44.5%,差异达显著水平。[结论】辽薯26、龙薯9号、商薯19、红香蕉、济薯21等品种表现较好,生长势好,大、中薯比例适中,外观质量好,产量高,品质好,可作为彰武县今后的主推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品种筛选 栽培技术 品种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支持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7
作者 李开宇 赵丹 +1 位作者 王志丹 王丽双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3-54,共2页
本文以"十一五"期间辽宁省财政支持县域经济所取得的主要成效与存在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县域财政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因地制宜地提出财政支持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财政 县域经济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风沙区土壤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杨柳 张哲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第11期165-168,共4页
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北风沙区土壤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设置高留茬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免耕(GS)、不留茬秸秆覆盖免耕(NGS)、高留茬无秸秆免耕(GNS)和深翻耕作(CT)4种耕作方式,通过测定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团聚体与玉米... 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北风沙区土壤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设置高留茬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免耕(GS)、不留茬秸秆覆盖免耕(NGS)、高留茬无秸秆免耕(GNS)和深翻耕作(CT)4种耕作方式,通过测定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团聚体与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筛选出适合辽西北风沙区的耕作方式。结果表明:5、6、7月份的土壤含水率最高,且GNS(高留茬无秸秆免耕)处理提高了0~2 m土层含水率。CT(深翻)处理的田间持水量最高,0~20 cm土层的CT(深翻)处理比NGS(不留茬秸秆覆盖免耕)处理提高18.0%。GNS(高留茬无秸秆免耕)处理的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效果最好,>0.25 mm团聚体显著高于其他处理。GNS(高留茬无秸秆免耕)处理的玉米百粒重与产量最高,可达11.83 t/hm^(2)。结果表明,高留茬无秸秆免耕改善了辽西北风沙区的土壤结构状况,提高了土壤的保水性、团聚体的稳定性,增产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地区 耕作方式 土壤特性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北部沟坡系统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郭保江 甘淼 +1 位作者 李同川 邵明安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110,121,共10页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北部沟坡系统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分析不同地形下土壤水分对极端降雨事件的响应,为建立和量化沟坡系统水文循环提供参考。[方法]以六道沟流域沟坡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子仪和自动时域反射仪(TDR),分析了沟谷、沟坡...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北部沟坡系统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分析不同地形下土壤水分对极端降雨事件的响应,为建立和量化沟坡系统水文循环提供参考。[方法]以六道沟流域沟坡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子仪和自动时域反射仪(TDR),分析了沟谷、沟坡和沟岸的水分变化过程,探讨了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1)沟谷中的土壤含水量(SWC)显著高于沟坡和沟岸(p<0.05)。暴雨条件下,沟坡和沟岸的水分入渗深度均小于20 cm。81.8 mm的极端降雨补充了沟岸40 cm土层的含水量。(2)地形和土壤质地决定了沟谷150 cm以下的SWC分布,而温度则是沟坡和沟岸0—20 cm土层之间SWC的主要驱动因子。(3)极端降雨条件下,中子仪比TDR更能准确地描述沟坡和沟岸的SWC。[结论]极端降雨会加剧沟坡的土壤干燥化程度,而地形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影响大于降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沟坡系统 地形地貌 土壤质地 土壤干层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AquaCrop模型的覆膜栽培玉米水分利用过程模拟与验证 被引量:32
10
作者 杨宁 孙占祥 +5 位作者 张立桢 郑家明 冯良山 李开宇 张哲 冯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22-132,共11页
为应用Aqua Crop模型模拟覆膜玉米水分利用与产量形成过程,该文根据玉米发育阶段生长度日恒定原理,利用地积温对气积温的补偿效应,改进Aqua Crop模型对覆膜玉米的气温计算方法,并根据2011年的生育期、耗水量和产量实测数据对改进模型参... 为应用Aqua Crop模型模拟覆膜玉米水分利用与产量形成过程,该文根据玉米发育阶段生长度日恒定原理,利用地积温对气积温的补偿效应,改进Aqua Crop模型对覆膜玉米的气温计算方法,并根据2011年的生育期、耗水量和产量实测数据对改进模型参数进行校正,依据2012年与2013年的冠层覆盖度、土体贮水量、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试验数据对改进模型验证。结果表明,玉米地膜覆盖地积温对气积温的量化补偿系数(Cm):播种-出苗为1.356,出苗-抽雄前为0.635;校正改进的Aqua Crop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覆膜与裸地玉米生育天数、作物耗水量、籽粒产量,相对误差(Pe)、模型效率(CE)、残差系数(CRM)变幅分别为:-4%<Pe<-1%,0.01<RRMSE<0.06,-0.013<CRM<0.045,进一步验证改进覆膜与裸地的冠层覆盖度与土体贮水量实测与模拟值均为R2>0.88,CE>0.87,0.09<RRMSE<0.39,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实测与模拟值的R2分别为0.96和0.93,RRMSE分别为0.042和0.06,CE分别为0.91和0.89,说明改进Aqua Crop模型对覆膜与裸地玉米产量的模拟要好于水分利用效率。总体上改进的Aqua Crop模型模拟覆膜玉米既具有良好的机理性,又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本研究可为气候变化条件下开展覆膜玉米生产潜力及限制产量的水温因素等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蒸散 模型 覆膜 气积温补偿效应 冠层覆盖度 土体贮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辽宁阜新地区玉米品种评价 被引量:23
11
作者 白伟 孙占祥 +4 位作者 郑家明 刘洋 侯志研 冯良山 杨宁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49-653,共5页
品种是影响玉米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区域选择适宜的品种对玉米高产有着重要意义。针对辽宁阜新地区品种混杂多样的特点,在2年试验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该区域12个主栽玉米品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辽单565、郑单... 品种是影响玉米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区域选择适宜的品种对玉米高产有着重要意义。针对辽宁阜新地区品种混杂多样的特点,在2年试验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该区域12个主栽玉米品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辽单565、郑单958、沈玉21、金玉228、良玉11、世宾28、辽单632、沈农T19、东亚56、铁丰88、东单90、登海3686的关联度分别为0.8999,0.8520,0.8271,0.8257,0.7863,0.7761,0.7592,0.7584,0.7505,0.7490,0.7371,0.7136,说明适宜阜新地区的玉米品种为辽单565、良玉11、金玉228和郑单9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度分析 阜新地区 玉米品种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分化对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5
12
作者 王丽双 王春平 孙占祥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7-33,共7页
研究目的:分析农户分化对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的影响。研究方法: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职业分化程度对农户农地经营权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农地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影响不显著。收入分化程度对农户农地经营权退... 研究目的:分析农户分化对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的影响。研究方法: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职业分化程度对农户农地经营权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农地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影响不显著。收入分化程度对农户农地经营权退出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农地承包权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在其他控制变量中,家庭劳动力数量、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农地流转难易程度对农户农地经营权退出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农地流转难易程度、城镇定居意愿对农户农地承包权退出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依据农户分化的程度,制定适合的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方式,引导有条件的农户从承包地中自愿有序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农户分化 农地经营权退出 农地承包权退出 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层构造后东北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
13
作者 邹逸淼 于湘萍 +6 位作者 苗玉聪 蔡倩 杜桂娟 赵凤艳 张诗雨 李双异 白伟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7-1285,共9页
耕层构造是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积累和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技术措施,研究耕层构造后SOC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的变化,对深入解析东北春玉米区农田固碳培肥机制和建立合理耕层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始于2009年的14年田间定位试验,试验... 耕层构造是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积累和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技术措施,研究耕层构造后SOC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的变化,对深入解析东北春玉米区农田固碳培肥机制和建立合理耕层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始于2009年的14年田间定位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上虚下实耕层(ULDC,CK)、全虚耕层(AL)、虚实并存耕层(FLRC)和全实耕层(AC) 4个处理对SOC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层构造显著影响0~15 cm和15~35cm土层SOC含量,其中AC在0~15cm土层中促进了SOC积累。耕层构造改变了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AOC)的含量及其占SOC的比例,其中AC比ULDC显著提高0~15cm土层MAOC含量(增幅为34.2%),但显著降低了15~35cm土层中MAOC含量(降幅为22.2%),而POC含量在不同土层中的变化与不同耕层构造方式有关。相关性分析表明,POC/SOC与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呈极显著正相关(r=0.74**),MAOC/SOC与MBC呈显著负相关(r=–0.69*),表明耕层构造影响碳组分在碳库中的分配,调控了SOC稳定性。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合理耕层构造在调控土壤有机碳组分和提高其稳定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土壤健康管理和耕层结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综上,AC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增强了土壤碳库的稳定性,这在辽西旱作农田合理耕层构建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构造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稳定性 旱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南缘旱作农田不同作物配置土壤水分效应及作物响应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贾微 孙占祥 +5 位作者 白伟 郑家明 杜桂娟 冯良山 杨宁 吕林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1-98,共8页
针对科尔沁沙地南缘风蚀沙漠化严重、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在大田条件下,以仁用杏、花生、谷子、甘薯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旱作农田不同作物配置土壤水分效应及作物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配置方式在西侧距仁用杏2 m(W2)、1 m... 针对科尔沁沙地南缘风蚀沙漠化严重、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在大田条件下,以仁用杏、花生、谷子、甘薯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旱作农田不同作物配置土壤水分效应及作物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配置方式在西侧距仁用杏2 m(W2)、1 m(W1)、仁用杏树带下(T0),东侧距仁用杏1 m(E1)、2 m(E2)处土壤水分效应均为负值,且程度不同。在垂直方向上,农林复合系统可有效保持表层土壤水分,但仁用杏与农作物之间也存在着水分竞争,20~80 cm 为水分的主要竞争层,其中40~60 cm 竞争最为强烈,不同作物的竞争程度表现为甘薯>谷子>花生;水平方向上,随带距的变化,土壤水分均呈现出中间小、两侧大的开口向上类似抛物线形状的分布趋势,但不同作物表现程度不尽相同。在作物产量方面,间作作物产量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减产,花生、谷子和甘薯的产量分别比对照降低70.7%、63.3%和6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田 农林间作 土壤水分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分化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基于铁岭农村的实证调查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丽双 王春平 +2 位作者 武桂梅 孙占祥 马巍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6-78,共3页
农户分化是近年来农村社会出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不同分化类型农户由于所处的外部环境、经济收入的不同,使得其土地流转行为产生差异。本研究利用辽宁省铁岭市实地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在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模... 农户分化是近年来农村社会出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不同分化类型农户由于所处的外部环境、经济收入的不同,使得其土地流转行为产生差异。本研究利用辽宁省铁岭市实地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在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分化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分化类型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存在差异,非农户和Ⅱ兼农户转出土地的可能性较大,而专业农户和Ⅰ兼农户转入土地的可能性较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针对不同分化类型农户提出了加快土地流转的建议措施,以期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分化 土地转出 土地转入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不同玉米/沙打旺间作模式的土壤水分和产量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洋 孙占祥 +4 位作者 白伟 郑家明 侯志研 冯良山 杨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7-152,共6页
以玉米清种、沙打旺清种、玉米/沙打旺间作(2∶1)、玉米/沙打旺间作(4∶2)、玉米/沙打旺间作(2∶2)为例研究不同间作模式的土壤水分和产量效应。结果表明:玉米/沙打旺间作对土壤水分时空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土壤水分季节性变化趋势明显,... 以玉米清种、沙打旺清种、玉米/沙打旺间作(2∶1)、玉米/沙打旺间作(4∶2)、玉米/沙打旺间作(2∶2)为例研究不同间作模式的土壤水分和产量效应。结果表明:玉米/沙打旺间作对土壤水分时空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土壤水分季节性变化趋势明显,从上到下,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玉米/沙打旺间作对玉米株高的影响不显著,而对沙打旺的株高影响显著,同时株高的差异改变了玉米的通风透光状况。玉米、沙打旺间作(4∶2)可以影响玉米干物质积累速率并延长峰值出现的时间,使其保持较长的快速增长期。玉米产量性状中,穗长、穗粗、行粒数、行数和轴粗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百粒重达到了显著性差异,产量也达到了极显著差异,以玉米清种最大,为15 567.50 kg/hm2,以玉米/沙打旺(2∶1)的产量最低,为11 238.33 kg/hm2。综合来看,玉米/沙打旺间作(4∶2)模式可以在辽西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沙打旺 间作 土壤水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户认知的保护性耕作模式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丽双 王春平 孙占祥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2015年第1期55-61,共7页
农户是技术最终采用的主体,其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程度关系到此项技术能否大面积推广。本研究从农户角度评价旱作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模式适宜性问题,以阜新市保护性耕作重点示范推广区域开展的高茬覆盖、碎秆覆盖和整秆覆盖模式为研究... 农户是技术最终采用的主体,其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程度关系到此项技术能否大面积推广。本研究从农户角度评价旱作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模式适宜性问题,以阜新市保护性耕作重点示范推广区域开展的高茬覆盖、碎秆覆盖和整秆覆盖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不同模式的适宜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3种模式在当地的认知程度为:高茬覆盖模式>整秆覆盖模式>碎秆覆盖模式,高茬覆盖模式农户认知程度最优,碎秆覆盖模式农户认知程度最差。其中,高茬覆盖模式中,农业投入、产出投入比、播种质量、保苗率、作物长势、预防病虫草害、劳动力接受该项新技术所需时间、示范推广面积农户认知程度最优,适宜于以秸秆为主要燃料和秸秆作饲料的地区;整秆覆盖模式中,农产品产量增长率、保墒效果、受过技术培训的劳动力比重农户认知程度最优,适宜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碎秆覆盖模式中,农产品产量、土地净生产率、土壤肥力、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农业用工减少量农户认知程度最优,适宜于劳动力短缺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认知 旱作农业区 保护性耕作模式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刘晓宏 杜桂娟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28,共2页
本文分析了我国苜蓿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如何发展我国苜蓿产业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紫花苜蓿 产业发展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玉米覆膜滴灌栽培技术 被引量:5
19
作者 靖凯 邓林军 +3 位作者 侯志研 董俊 董越 尤小东 《辽宁农业科学》 2012年第1期88-90,共3页
辽宁省是我国的玉米生产大省,目前每年种植玉米面积200万hm^2以上,而辽西地区每年种植玉米的面积占辽宁省的2/3,平均单产6 000 kg/hm^2。在耕地日益减少、粮食需求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提高辽西地区玉米单产,对促进辽宁玉米生产水平的提高... 辽宁省是我国的玉米生产大省,目前每年种植玉米面积200万hm^2以上,而辽西地区每年种植玉米的面积占辽宁省的2/3,平均单产6 000 kg/hm^2。在耕地日益减少、粮食需求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提高辽西地区玉米单产,对促进辽宁玉米生产水平的提高、稳定粮食总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膜覆盖与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玉米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技术 玉米覆膜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 滴灌栽培 国家粮食安全 辽西地区 玉米单产 粮食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作制度理念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 被引量:4
20
作者 孙占祥 郑家明 +12 位作者 冯良山 白伟 杨宁 杜桂娟 蔡倩 侯志研 刘洋 冯晨 张哲 向午燕 董智 李开宇 李颖 《辽宁农业科学》 2018年第2期36-40,共5页
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背后仍面临众多严重挑战,在这种大的经济背景下,供给侧改革应运而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将会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文中在分析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农作制度视角提出了... 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背后仍面临众多严重挑战,在这种大的经济背景下,供给侧改革应运而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将会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文中在分析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农作制度视角提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路径,一是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农业效益,二是协调生产生态,强化养地制度,三是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模式。积极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农业生产高效、安全绿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制度 农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