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DMs-toolbox预测气候变暖趋势下辽宁省三裂叶豚草潜在入侵区域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迪 曲波 +2 位作者 周斌 张依然 刘智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2期66-74,共9页
为明确气候变暖对三裂叶豚草的潜在适生区域的影响并揭示三裂叶豚草潜在扩散路径及规律,文章选取辽宁省作为研究区域,模拟气候变暖条件下三裂叶豚草在2050年潜在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拟合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的情况下(RCP4.5),三裂叶豚... 为明确气候变暖对三裂叶豚草的潜在适生区域的影响并揭示三裂叶豚草潜在扩散路径及规律,文章选取辽宁省作为研究区域,模拟气候变暖条件下三裂叶豚草在2050年潜在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拟合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的情况下(RCP4.5),三裂叶豚草扩散面积相比2019年增加了10919.9 km^(2),其中中度和高度适生区分别增加了3137.32 km^(2)和7782.58 km^(2),面积占比分别增加了1.24%和3.07%;拟合温室气体排放量高的情况下(RCP8.5),三裂叶豚草中高度适宜区面积相比2019年增加了6932.2 km^(2),中度和高度适宜区面积分别增加了2554.81 km^(2)和4377.11 km^(2),面积占比增加了1.01%和1.73%,说明高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没有加速三裂叶豚草的快速扩张。高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情况下,扩张方向大致相同,均表现为为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其一为以中部平原地区为中心向西北方向的锦州、阜新扩张,由原来的低度适生区转变为高度适生区,西部沿大小凌河方向扩张;其二为沿辽宁中部河流向西南方向扩张,营口盘锦沿海地区扩散趋势明显。刀切法检验结果表明高程对三裂叶豚草生境适宜度的贡献率最高,占47.4%,且高程处于0-200m的范围内、坡度处于0度左右的区域三裂叶豚草适宜性指数较高,说明三裂叶豚草适合分布在高程较低、坡度较缓的平原区域。该研究结果为三裂叶豚草在辽宁省乃至全国的入侵风险预警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物种 预测 SDMs-toolbox MaxEnt模型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植物-土壤反馈驱动机制及多维尺度研究进展
2
作者 齐宇涵 赵梦欣 +5 位作者 谭鑫源 张涵 刘明超 曲波 冯玉龙 刘万学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8285-8296,共12页
入侵植物-土壤反馈是指外来植物通过改变入侵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形成影响自身生长的循环机制,从而改变本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基于近年国内外研究现状,探明了入侵植物-土壤反馈作用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入侵植物本... 入侵植物-土壤反馈是指外来植物通过改变入侵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形成影响自身生长的循环机制,从而改变本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基于近年国内外研究现状,探明了入侵植物-土壤反馈作用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入侵植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如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土壤特性(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性)、多营养级调控以及其他非生物因素。当前研究重点揭示了土壤微生物是入侵植物-土壤反馈过程中最关键的调控因素,土传专性病原菌或共生菌在新环境中的作用可能被本地微生物减弱或中和。入侵植物-土壤反馈前沿研究已在不同时间、空间尺度和环境梯度下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多维尺度联合分析是当前及未来发展的关键趋势和新视角。针对入侵植物-土壤反馈研究现状提出7个方面的挑战与展望,期望为入侵植物-土壤反馈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入侵 入侵植物-土壤反馈 土壤微生物 不同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牛膝菊属(Galinsoga Ruiz. et Pav.)植物的补充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翟强 王维斌 +1 位作者 曲波 邵美妮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8-342,共5页
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和粗毛牛膝菊(Galinsoga quadriradiata Ruiz.et Pav.)为辽宁省两种重要入侵植物,目前国内文献对这两种植物的形态描述有混淆。根据沈阳农业大学植物标本室收藏的标本并比对采集于沈阳市附近的标本,... 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和粗毛牛膝菊(Galinsoga quadriradiata Ruiz.et Pav.)为辽宁省两种重要入侵植物,目前国内文献对这两种植物的形态描述有混淆。根据沈阳农业大学植物标本室收藏的标本并比对采集于沈阳市附近的标本,作者明确这两种牛膝菊属植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冠毛:前者的舌状花无冠毛或冠毛为细短毛,管状花的冠毛羽筛状,先端钝;后者的舌状花和管状花的冠毛均呈羽筛状,先端尖。该性状差异可为准确鉴别该属杂草提供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膝菊属 牛膝菊 粗毛牛膝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添加对入侵植物瘤突苍耳和本地近缘植物苍耳及两者杂交种的生长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荀挚峰 白龙 +4 位作者 曲波 许玉凤 李光海 詹忠浪 石九曜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1-61,共11页
土壤养分对外来植物入侵过程的影响是入侵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土壤养分对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杂交后代植株特性的影响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盆栽实验,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N,改变土壤养分,比较入侵植物瘤突苍耳和本地近缘植物苍耳及两... 土壤养分对外来植物入侵过程的影响是入侵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土壤养分对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杂交后代植株特性的影响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盆栽实验,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N,改变土壤养分,比较入侵植物瘤突苍耳和本地近缘植物苍耳及两者的杂交种(杂交瘤突苍耳和杂交苍耳)在植物形态、生物量及分配、植株生长和叶片光合特性等方面的差异,探讨这些差异与入侵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提高了瘤突苍耳、苍耳和杂交种的茎粗、总叶面积、总生物量、根生物量、茎生物量、根生物量比和根冠比,显著降低了4种植株的叶根比;瘤突苍耳各指标随氮含量增加而变化明显,苍耳和杂交苍耳的茎生物量比和叶生物量比下降显著;瘤突苍耳的净同化速率在不同氮处理下均显著高于苍耳,但叶面积比均显著低于苍耳;杂交后代植株的相对生长速率、净同化速率和平均叶面积比在各氮处理间均高于各母本的后代植株,同时杂交瘤突苍耳植株的各生物量指标和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杂交苍耳植株。由此可见,1)当养分是限制条件时,入侵植物瘤突苍耳相对于本地植物苍耳将较多生物量分配到根系,这种分配策略反映入侵植物对低养分环境有较高的适应性;2)以瘤突苍耳为母本的杂交后代植株较以苍耳为母本的杂交后代植株具有较强生长能力和繁殖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其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突苍耳 氮处理 杂交 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草坪生态系统的2种蔊菜属植物的竞争效应 被引量:2
5
作者 晏碧玉 余兰 +4 位作者 曲波 马永胜 徐树军 陈惠婷 邵美妮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6-102,共7页
外来物种的高竞争能力已被提及是促进其成功入侵的关键因素。研究不同条件下两栖蔊菜(R.amphibian)和欧亚蔊菜(R.sylvestris)形态可塑性及其生物量的变化,明确二者种间竞争在草坪生态系统中优势程度,为合理利用和防控入侵草坪根蘖植物... 外来物种的高竞争能力已被提及是促进其成功入侵的关键因素。研究不同条件下两栖蔊菜(R.amphibian)和欧亚蔊菜(R.sylvestris)形态可塑性及其生物量的变化,明确二者种间竞争在草坪生态系统中优势程度,为合理利用和防控入侵草坪根蘖植物提供依据,并丰富入侵生态学研究。采用模拟草坪中2种蔊菜属植物生态重叠区的方法,通过设置单种和混种的种内和种间竞争的盆栽试验,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2种蔊菜的生理生态指标和生物量,分析其相对生长速率和竞争能力。结果表明:在单种处理条件下,两栖蔊菜与欧亚蔊菜的株高、生物量、叶片数、茎粗都显著高于混种条件下,且两栖蔊菜的株高、SPAD值、叶片数、茎粗显著高于欧亚蔊菜,根系活力与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在混种条件下,两栖蔊菜的SPAD值、根系活力、生物量均显著低于欧亚蔊菜,株高与叶片数无显著性差异。两者竞争效应参数相对产量总和(RYT)小于1,欧亚蔊菜的竞争平衡指数大于0。综上,两栖蔊菜与欧亚蔊菜间存在竞争关系,且在单、混种处理条件下,种内竞争显著大于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对2种入侵植物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对两栖蔊菜的抑制作用更强。欧亚蔊菜的相对竞争能力强于两栖蔊菜,欧亚蔊菜可能是通过调节自身生理生化特征以适应种间竞争,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草坪 两栖蔊菜 欧亚蔊菜 竞争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裂叶豚草入侵对撂荒农田早春植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曲波 薛晨阳 +3 位作者 许玉凤 高英美 陈鲜 王文筠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8-364,共7页
为初步探究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入侵对撂荒农田早春植物群落的影响,比较了三裂叶豚草入侵样地和非入侵样地常见早春本地植物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物种丰富度及群落α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入侵样地群落组成仍然... 为初步探究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入侵对撂荒农田早春植物群落的影响,比较了三裂叶豚草入侵样地和非入侵样地常见早春本地植物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物种丰富度及群落α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入侵样地群落组成仍然以葎草(Humulus scandens)、葶苈(Draba nemorosa)、藜(Chenopodium album)等1年生杂草为主,未入侵区域则加入了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和鹅肠菜(Myosoton aquaticum)两种多年生植物,说明三裂叶豚草入侵或许会影响弃耕地植物群落的搭配,使其长期处于一种由三裂叶豚草主导的退化状态,抑制了群落的演替;三裂叶豚草入侵样地葎草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3760和0.9640,显著高于其余植物。葎草是一种缠绕藤本,三裂叶豚草对其光合作用影响较小,同时葎草会加剧下部冠层中的光限制,所以葎草在三裂叶豚草入侵过程中有可能不仅与三裂叶豚草存在竞争关系,同时也间接充当了协助者;葶苈、鹅肠菜、藜和蔊菜(Rorippa indica)生态位宽度分别减少0.4456,0.7526,0.156,1.1603,入侵样地本地植物生态位重叠系数平均值为0.647,高于未入侵样地的0.583,说明三裂叶豚草入侵会显著降低早春植物的生态位宽度,提高本地植物间生态位重叠系数,干扰植物对资源的利用,增强植物间的竞争;入侵样地植物Pielou均匀度、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均显著低于未入侵样地,说明三裂叶豚草入侵会显著降低早春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本试验结果表明,入侵种三裂叶豚草对植物群落的消极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生长季与其重叠的植物群落,有可能在生态方面产生更为广泛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本地种 三裂叶豚草 撂荒农田 植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植物瘤突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种子萌发期表型代间传递可塑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曲波 陈鲜 +1 位作者 张婷 成清龙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64-671,共8页
表型可塑性在植物中普遍存在,一些可塑性表型可以由亲代通过种子传递给子代,使子代预知亲代的环境信息,从而提高子代对该环境的适应性。种子萌发是植物建立种群的关键环节,也是入侵植物爆发的起点,而种子萌发期代间传递的可塑性表型表... 表型可塑性在植物中普遍存在,一些可塑性表型可以由亲代通过种子传递给子代,使子代预知亲代的环境信息,从而提高子代对该环境的适应性。种子萌发是植物建立种群的关键环节,也是入侵植物爆发的起点,而种子萌发期代间传递的可塑性表型表现如何还不清楚。以自花授粉的入侵植物瘤突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为材料,收获不同养分处理亲代的种子,利用种子萌发袋模拟同质园试验,比较各亲代及子代种子萌发时相关指标在不同养分条件的变化。结果表明:当亲代在高养分条件下生长时,其子代各指标(除侧根长度外)均高于低养分条件;当亲代在低养分条件下生长时,其子代在低养分条件下的发芽势、子叶宽度、子叶厚度、幼苗高度反而高于生长在高养分条件下的子代,这表明亲代可以通过种子把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传递给子代,而子代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子叶长度、主根长度、侧根长度依然为高养分条件大于低养分条件。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表型都可以由亲代通过种子传递给子代,明确其亲代可代间传递的可塑性表型受环境条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间传递表型可塑性 瘤突苍耳 种子 萌发 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裂叶豚草入侵对退化河岸带植被群落演替与土壤养分的影响及机制——以辽河干流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迪 冯玉龙 +1 位作者 刘明超 曲波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0-531,共12页
河岸带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但同时也是最容易受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系统之一,明确生物入侵对退化河岸带植被群落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有助于探索退化河岸带植被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植被群落和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河岸带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但同时也是最容易受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系统之一,明确生物入侵对退化河岸带植被群落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有助于探索退化河岸带植被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植被群落和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因子及机制。以2012年开始实施围封管理的辽河干流河岸带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沿辽河干流河岸带设置20个长期观测点位,对比分析2012~2017年优势入侵植物三裂叶豚草入侵与非入侵样地土壤养分、群落多样性和本地物种特征的差异,探讨三裂叶豚草入侵对辽河干流河岸带植被群落多样性、本地物种特征及土壤养分等的影响及机制;通过比较分析辽河干流河岸带植被群落三裂叶豚草与本地物种植物有关叶片形态、养分和光合作用等叶片性状差异,从叶片功能性状角度揭示三裂叶豚草入侵对本地物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裂叶豚草具有显著高于本地物种的叶面积、叶片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净光合速率,从而提升自身对光照资源的获取能力;三裂叶豚草具有显著低于本地物种的叶片碳含量和碳氮比,从而降低了叶片建成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了自身的入侵性,表现为三裂叶豚草入侵样地本地物种的平均高度、总盖度和个体数量显著低于非入侵样地。三裂叶豚草入侵加剧了围封的退化河岸带土壤中SAN、SAP、STK的消耗,但与围封初期土壤养分相比,结果未表现出统计学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物种入侵 退化河岸带 植被群落演替 土壤养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食物网的河流生物完整性评价——以辽河干流为例
9
作者 王迪 曲波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47,共7页
明确辽河干流生物完整性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可为干流生物完整性恢复提供数据支撑。基于河流生物完整性内涵,从食物网复杂性和生物保有指数2个方面构建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综合指数法对辽河干流... 明确辽河干流生物完整性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可为干流生物完整性恢复提供数据支撑。基于河流生物完整性内涵,从食物网复杂性和生物保有指数2个方面构建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综合指数法对辽河干流进行生物完整性评价。通过对比2012年与2015年评价结果发现,2015年辽河干流生物完整性总体评价为“差”,其中食物网复杂性总体评价为“良”,生物保有指数总体评价为“差”。与2012年相比,2015年辽河干流生物完整性有所好转但改善不显著,其中食物网复杂性有明显改善的点位共计13个,占评价区域的76.47%;生物保有指数有所提升,但除福德店外均不显著。对比2012年与2015年营养链和物种丰度结果,2015年营养链与物种丰度明显高于2012年,说明辽河干流食物网络复杂度增加,生物完整性有所提高。结合辽河干流食物网变化情况,得出影响辽河干流生物完整性的主要因素为生物保有率降低导致高营养级物种缺失和营养链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完整性 食物网 生物保有指数 营养级 辽河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叶小檗刺的形态与发生——对小檗属植物刺的重新认识 被引量:2
10
作者 苗青 翟强 +3 位作者 曲波 时免免 晏碧玉 邵美妮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176,共5页
针对目前人们对小檗属植物刺的来源存在不同见解,本研究通过实体解剖及石蜡切片技术,以紫叶小檗为代表研究小檗属植物刺的形态和发生,结果表明,紫叶小檗的刺均为叶刺,而非茎刺,明确了小檗属的刺为叶的变态。
关键词 紫叶小檗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对瘤突苍耳、苍耳及其杂合体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薛晨阳 高英美 曲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45-355,共11页
入侵种与本地种杂交可能会改变其某些性状,影响其生理生化过程,增强其对一些重金属的耐受性。镉是目前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重金属元素之一,为探讨杂交是否能够增强植物对重金属镉的耐受性,采用培养皿滤纸法比较了不同浓度镉(0,10,40,80和... 入侵种与本地种杂交可能会改变其某些性状,影响其生理生化过程,增强其对一些重金属的耐受性。镉是目前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重金属元素之一,为探讨杂交是否能够增强植物对重金属镉的耐受性,采用培养皿滤纸法比较了不同浓度镉(0,10,40,80和120 mg/L)处理下瘤突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及二者杂合体(X.strumarium♀×X.sibiricum♂,X.sibiricum♀×X.strumarium♂)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1、入侵种瘤突苍耳与本地种苍耳之间存在杂交现象;2、镉促进了杂交瘤突苍耳(X.strumarium♀×X.sibiricum♂)种子的萌发,当镉浓度为80 mg/L时,其萌发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最高;3、杂交瘤突苍耳在80、120 mg/L镉处理下根长和叶绿素含量低于瘤突苍耳,但子叶受到的氧化胁迫并未高于瘤突苍耳。研究结果显示,杂交有可能提高了瘤突苍耳在高浓度镉胁迫时对重金属镉的转运能力,幼苗根系吸收大量的镉并向上运输给子叶,导致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子叶叶绿素含量下降,抗氧化酶系统可能在降低子叶氧化程度上发挥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突苍耳 苍耳 杂交 镉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斑高山蝮卵胎生繁殖报道
12
作者 周圣博 房以好 关萍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2-313,共2页
高原蝮类群隶属于亚洲蝮属Gloydius Hoge and Romano-Hoge,1981,分布海拔较高,数量较少,基础生物学资料较少。我国学者曾对高原蝮G.strauchii、雪山蝮G.monticola、若尔盖蝮G.angusticeps的卵胎生繁殖进行过报道(赵尔宓,2006;杨典成,黄... 高原蝮类群隶属于亚洲蝮属Gloydius Hoge and Romano-Hoge,1981,分布海拔较高,数量较少,基础生物学资料较少。我国学者曾对高原蝮G.strauchii、雪山蝮G.monticola、若尔盖蝮G.angusticeps的卵胎生繁殖进行过报道(赵尔宓,2006;杨典成,黄松,2014;张勇等,2020)。本文对高原蝮类群中的红斑高山蝮卵胎生繁殖进行报道,补充其基础生物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资料 高原蝮 赵尔宓 卵胎生 亚洲蝮属 若尔盖 红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