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明 李占全 +5 位作者 金元哲 袁龙 张薇薇 刘莹 崔丽杰 赵红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17-21,共5页
目的 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 (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可行性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 2 0 0 3年 11月至 2 0 0 4年 8月共入选AMI患者 4 5例 ,其中 6个月随访 13例。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AMI治疗 (药物与介入... 目的 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 (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可行性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 2 0 0 3年 11月至 2 0 0 4年 8月共入选AMI患者 4 5例 ,其中 6个月随访 13例。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AMI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粒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 (G CSF) ,30 0~ 6 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用 5d。第 6d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PBSC悬液 5 7ml,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未做任何处理 ,常规经皮经腔导管技术建立梗死相关动脉 (IRA)通道 ,利用OVERTHEWIRE球囊封闭IRA ,并将分离的PBSC经OVERTHEWIRE导管中心腔注入IRA。在PBSC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 ,乏力 ,皮疹 ,发热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便秘 ) ,心绞痛或心衰加重 ,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 :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 ;在PBSC分离及采集过程中观察有无低钙性口周麻木、抽搐 ,迷走神经反应性面色苍白、晕厥 ,低血容量性面色苍白、晕厥 ,心绞痛发作 ,心衰加重等 ;在自体PBSC经冠状动脉内回输过程中可出现心律失常 ,如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Ⅲ°房室传导阻滞 (AVB)、心室颤动 ,可出现低血压等。术前、术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外周血干细胞 心功能 移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率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明 崔丽杰 +4 位作者 李占全 金元哲 袁龙 张薇薇 赵红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89-92,共4页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应用G CSF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与安全性。方法 我院 2 0 0 3年 11月至 2 0 0 4年 8月收治的 4 5例AMI患者 ,入院后在常规AMI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 CSF ,30 0~ 6 0 0 ...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应用G CSF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与安全性。方法 我院 2 0 0 3年 11月至 2 0 0 4年 8月收治的 4 5例AMI患者 ,入院后在常规AMI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 CSF ,30 0~ 6 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续 5d ,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外周血干细胞 ,然后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进一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动员前及动员后第 3~ 7天行外周血WBC计数检查 ,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 的细胞数量。并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心绞痛或心衰加重等并发症发生 ,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 :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结果 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 3~ 7天外周血中WBC量分别为 (8.4 2± 2 .5 9)× 10 9 L、(31.2 8± 8.34)× 10 9 L、(35 .2 4± 9.38)× 10 9 L、(37.0 3± 13.0 7)× 10 9 L、(35 .34± 14 .6 8)× 10 9 L、(2 0 .35± 9.2 2 )× 10 9 L ;CD34+ 量分别为 (14 .89± 11.4 6 )× 10 6 、(6 7.78± 5 0 .88)× 10 6 、(12 4 .79± 136 .13)× 10 6 、(2 0 8.92± 2 0 6 .97)× 10 6 、(2 0 6 .10± 184 .5 7)× 10 6 、(6 6 .6 3± 5 6 .5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外周血干细胞 移植 动员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占全 张明 +6 位作者 金元哲 袁龙 张薇薇 刘莹 崔丽杰 赵红岩 赵颖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80-83,共4页
目的 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 CSF(商品名 :惠尔血 )皮下注射 ,连续 5d ;或分泌型G CSF(... 目的 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 CSF(商品名 :惠尔血 )皮下注射 ,连续 5d ;或分泌型G CSF(商品名 :金磊赛强 ) ,6 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用 5d。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PBSC悬液 5 0ml,采集后干细胞未做任何处理 ,常规经皮经腔导管技术建立梗死相关动脉 (IRA)通道 ,利用OVERTHEWIRE球囊封闭IRA ,并将分离的PBSC经OVERTHEWIRE导管中心腔注入IRA。在PBSC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 ,乏力 ,皮疹 ,发热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便秘 ) ,心绞痛或心衰加重 ,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 :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 ;在PBSC分离及采集过程中观察有无低钙性口周麻木、抽搐 ,迷走神经反应性面色苍白、晕厥 ,低血容量性面色苍白、晕厥 ,心绞痛发作 ,心衰加重等 ;在自PBSC经冠状动脉内回输过程中可出现心律失常 ,如 :窦性心动过缓 (球囊封堵所致 )、窦停或Ⅲ°AVB(球囊刺激支架近端引起严重的冠脉痉挛所致 )、室颤 ,可出现低血压等。结果 在PBSC的动员、分离、采集及回输中总的不良反应为 30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外周血干细胞 心功能 移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心内膜运动显像技术与腺苷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 被引量:4
4
作者 朱芳 任卫东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3年第2期132-135,共4页
腺苷是一种较强的冠状动脉血管扩张剂 ,腺苷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正在引起重视 ,有明显代替运动试验之势。在临床应用上从单一对冠心病的诊断扩大到对介入治疗、旁路手术及药物治疗的评价 ,对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 PTCA)和冠状动脉旁... 腺苷是一种较强的冠状动脉血管扩张剂 ,腺苷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正在引起重视 ,有明显代替运动试验之势。在临床应用上从单一对冠心病的诊断扩大到对介入治疗、旁路手术及药物治疗的评价 ,对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 PTCA)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疗效的评价及随访也具有较高的价值。彩色心内膜运动显像 ( CK)技术是一项新技术 ,其应用于负荷试验在国外亦少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心内膜运动显像技术 腺苷 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 冠心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冠心病心衰的安全性和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5
作者 张明 李占全 +5 位作者 刘莹 金元哲 袁龙 张薇薇 崔丽杰 赵红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84-88,共5页
目的 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 (PBSC)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 (CHF)的可行性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 2 0 0 3年 11月至 2 0 0 4年 8月共入选CHF患者 14例 ,CHF患者入院后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给... 目的 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 (PBSC)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 (CHF)的可行性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 2 0 0 3年 11月至 2 0 0 4年 8月共入选CHF患者 14例 ,CHF患者入院后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 -CSF(商品名 :惠尔血 ) ,30 0~ 6 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用 5d。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悬液 5 7ml,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未做任何处理 ,常规经皮经腔导管技术建立 1支或多支狭窄动脉通道 ,利用OVERTHEWIRE球囊封闭缺血相关动脉通道 ,并将分离的PBSC经OVERTHEWIRE导管中心腔注入缺血相关动脉远端。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 ,乏力 ,皮疹 ,发热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便秘 ) ,心绞痛或心衰加重 ,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 :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 ;在PBSC分离及采集过程中观察有无低钙性口周麻木、抽搐 ,迷走神经反应性面色苍白、晕厥 ,低血容量性面色苍白、晕厥 ,心绞痛发作 ,心衰加重等 ;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回输过程中可出现心律失常 ,如 :窦性心动过缓、窦停或Ⅲ°AVB、室颤 ,可出现低血压等。术前及术后 3、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功能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 外周血干细胞 心功能 移植 G-CS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术中安全性观察
6
作者 张明 李占全 +4 位作者 崔丽杰 金元哲 袁龙 张薇薇 赵红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119-119,共1页
目的 经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安全性还没有定论。本试验旨在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PBSC术治疗AMI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4 1例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 (药物与介... 目的 经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安全性还没有定论。本试验旨在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PBSC术治疗AMI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4 1例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给予G CSF 30 0~ 6 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用 5d ;第 6日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悬液5 7毫升 ,采集后干细胞悬液未做任何处理经冠状动脉回输。手术当日 ,采用Selding技术建立股动脉通路 ,用指引导管行梗死相关动脉造影 ,将overthewire球囊植入支架内 ,将分离的PBSC悬液经overthewire球囊导管的中心腔内注入梗死血管远端。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回输过程中观察有无血压下降和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 ,如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Ⅲ°AVB、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结果 在外周血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回输中总的不良反应为 10例 ,占 2 4 .4 % (10 4 1) ,心动过缓为 2 .4 % (1 4 1) ,窦性停搏或房室传导阻滞占 4 .9% (2 4 1) ,心室颤动占 2 .4 % (1 4 1) ,低血压占 14 .6 %(6 4 1) ,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外周血干细胞 移植 G-CS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率的临床观察
7
作者 张明 李占全 +4 位作者 金元哲 袁龙 张薇薇 崔丽杰 赵红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93-95,共3页
目的 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对老年 (≥ 70岁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率。方法  10例老年AMI患者予以G CSF 30 0 μg~ 6 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续 5d ,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 目的 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对老年 (≥ 70岁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率。方法  10例老年AMI患者予以G CSF 30 0 μg~ 6 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续 5d ,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PBSC ,动员前及动员后第 3~ 7天行外周血WBC计数检查 ,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 的细胞数量。结果 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 3~ 7天外周血中WBC量分别为 6 .75× 10 9 L、2 8.16× 10 9 L、34.93× 10 9 L、34.4 0× 10 9 L、38.93× 10 9 L、2 1.85× 10 9 L ;CD34+ 量分别为 6 .2 5× 10 6 、5 1.10× 10 6 、92 .6 0× 10 6 、10 9.6 5× 10 6 、134.6 9× 10 6 、4 5 .0 9× 10 6 ;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 3~ 7天外周血中WBC、CD34+ 量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均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 6天 ;患者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与WBC数量变化呈正相关 (r=0 .94 0 ) .结论 老年AMI患者行G CSF动员安全可行 ,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与WBC变化曲线高峰均出现在第 6天 ,且WBC与CD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SF 干细胞 CD34+细胞 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冠状动脉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现状
8
作者 李占全 张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222-224,共3页
关键词 经冠状动脉 骨髓干细胞移植 临床研究 血干细胞 急性心肌梗死 移植治疗 急性心梗 心肌细胞 不良反应 外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金元哲 李占全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218-221,共4页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心肌细胞 骨髓干细胞 研究进展 干细胞移植 移植治疗 移植技术 心功能 急性心肌梗死 骨骼肌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支架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一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占全 金元哲 +2 位作者 赵颖军 石蕴琦 赵红岩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5-185,共1页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5岁,以“发现血压高6个月”为主诉于2005年8月19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无意中测血压为210/130mmHg(1mmHg=0.133kPa),口服波依定(非洛地平缓释片)、蒙诺(福辛普利)等疗效欠佳。查体:血压170/90mmHg(...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5岁,以“发现血压高6个月”为主诉于2005年8月19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无意中测血压为210/130mmHg(1mmHg=0.133kPa),口服波依定(非洛地平缓释片)、蒙诺(福辛普利)等疗效欠佳。查体:血压170/90mmHg(右侧)、190/100mmHg(左侧);主动脉瓣听诊区闻及3/6级粗糙的吹风样的收缩期杂音,向周围及颈部传导。股动脉、胭动脉、足背动脉未触及。经胸及经食道心脏彩超示:①左心系统扩大;②二叶主动脉瓣。主动脉造影显示:主动脉峡部狭窄,最窄处内径5mm;缩窄上下主动脉口径分别为15.7mm、24.8mm(图1),压力分别为208/112mmHg、105/100mmHg,压力阶差为103/12mmHg。入院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二叶主动脉瓣畸形,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支架治疗 二叶主动脉瓣 非洛地平缓释片 高血压性心脏病 CP 先天性心脏病 主动脉瓣畸形 继发性高血压 压力阶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骨髓干细胞动员效率的临床观察
11
作者 李占全 张明 +7 位作者 金元哲 袁龙 张薇薇 刘莹 崔丽杰 赵红岩 赵颖军 徐桂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77-79,共3页
目的 观察不同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AMI)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 ,旨在寻找最佳的动员方案。方法 A组予以G CSF 3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续 5d ;B组予以G CSF 6 0 0 μg d ,分 2次皮下注射 ,连续 5d ,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 目的 观察不同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AMI)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 ,旨在寻找最佳的动员方案。方法 A组予以G CSF 3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续 5d ;B组予以G CSF 6 0 0 μg d ,分 2次皮下注射 ,连续 5d ,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外周血干细胞 ,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 的细胞数量。结果 两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第 3、4、5、6、7天外周血中WBC计数和CD34+ 细胞数量上无统计学差异 ;B组外周血中WBC和CD34+ 细胞数量要高于A组 ;在应用两组动员方案后 ,外周血中WBC、CD34+ 量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均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 5天 ,且B组曲线要明显高于A组 ;患者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与WBC变化呈正相关 (r =0 .835 ) ,与性别、年龄、体重及AMI发生时间没有相关性。结论 B组动员的患者 ,外周血中CD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SF 干细胞 CD34+ 细胞 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泌型与包涵体型G-CSF对骨髓干细胞动员效率的比较
12
作者 李占全 张明 +7 位作者 金元哲 袁龙 张薇薇 刘莹 崔丽杰 赵红岩 赵颖军 徐桂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73-76,共4页
目的 观察 2种不同G CSF动员剂 (分泌型与包涵体型G CSF) ,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方法 A组予以包涵体型G CSF(商品名 :惠尔血 ) ,30 0 μg ,每日 2次 ,皮下注射 ,连续 5d ;B组予以分泌型G CSF(商品名 :金... 目的 观察 2种不同G CSF动员剂 (分泌型与包涵体型G CSF) ,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方法 A组予以包涵体型G CSF(商品名 :惠尔血 ) ,30 0 μg ,每日 2次 ,皮下注射 ,连续 5d ;B组予以分泌型G CSF(商品名 :金磊赛强 ) ,30 0 μg ,每日 2次 ,皮下注射 ,连续 5d。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外周血干细胞 ,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悬液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 的细胞数量。结果 两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第 3、4、5、6天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和WBC计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在应用两组不同的动员剂后 ,外周血中WBC计数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 5天 ;在A组CD34+ 细胞数量与时间变化曲线高峰为第五天 ,但在B组CD34+细胞数量与时间变化曲线显示CD34+ 细胞数量在 3~ 4d内呈急剧升高趋势 ,但在第 5天后升幅明显减缓 ;显示B组动员后外周血中干细胞下降较慢 ;患者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与WBC计数变化呈正相关 (r=0 .835 ) ,与性别、体重、年龄及AMI发生时间无相关性。结论 在AMI患者中应用 2种不同G CSF动员剂 (分泌型与包涵体型G CSF)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SF 干细胞 CD34+ 细胞 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