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治疗后疼痛未缓解临床思考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付勇 马逸 +4 位作者 邹建军 李岩峰 王斌 黄海韬 王全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362-363,共2页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是一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组织介入的方法,此方法为Mullan和Lichtor于1983年发明。即便术后仍有疼痛的发作亦可以继续对症观察,大部分术后有三叉神经半月节受压迫症状的患者能延迟治愈,而不需要急于再...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是一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组织介入的方法,此方法为Mullan和Lichtor于1983年发明。即便术后仍有疼痛的发作亦可以继续对症观察,大部分术后有三叉神经半月节受压迫症状的患者能延迟治愈,而不需要急于再次手术,从而减少了病人的再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 压迫治疗 疼痛 临床 缓解 再次手术 三叉神经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长明 关占颖 +3 位作者 蔡长华 张静 王嵘巍 马逸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297-300,共4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顽固的颜面部疼痛,TN不仅能够引起患者不适,同时显著地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经皮微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三叉神经半月节是治疗顽固性TN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顽固的颜面部疼痛,TN不仅能够引起患者不适,同时显著地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经皮微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三叉神经半月节是治疗顽固性TN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其治疗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由于该技术操作拥有自身优势,许多患者对PMC这项技术非常青睐。本文回顾近年来国外关于PMC治疗TN的应用效果、所产生的问题及PMC治疗TN的方法学、临床应用与研究的发展状况、问题及其展望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微球囊压迫 三叉神经半月节 三叉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球囊压迫治疗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岩峰 马逸 +4 位作者 黄海韬 邹建军 王斌 李付勇 王全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02-504,共3页
目的评价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技术治疗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探讨一侧行PMC术后对侧PMC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对从2000年12月至2009年8月采用PMC技术治疗的74例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 目的评价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技术治疗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探讨一侧行PMC术后对侧PMC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对从2000年12月至2009年8月采用PMC技术治疗的74例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疼痛完全消失判定手术成功率,根据患者一侧手术后咀嚼肌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选择对侧手术时机。结果对74例患者共行145次手术(包括3例患者术后单侧疼痛症状复发行第2次手术治疗)。术后即刻成功率为96.5%。随访1~7年,平均2.9年,疼痛复发率为2.1%。74例患者中行双侧手术者68例,其中57例在单侧进行PMC治疗后1~3个月内行对侧PMC术。结论 PMC技术是治疗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其中单侧进行PMC治疗后,可在术后1~3个月进行对侧的PMC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球囊压迫 手术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治疗时三叉神经抑制反应的再认识 被引量:7
4
作者 邹建军 马逸 +3 位作者 王斌 李岩峰 黄海韬 李付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微球囊压迫(PMC)治疗老年(70岁以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时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改良Mullan等人的PMC方法治疗305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804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对804例... 目的:探讨微球囊压迫(PMC)治疗老年(70岁以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时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改良Mullan等人的PMC方法治疗305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804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对804例老年患者行833次手术中观察到三叉神经抑制反应766次(92%),主要表现为心率降低(平均心率降低25次/分),其中16例出现一过性心脏窦性停搏;手术早期60%患者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操作后逐步恢复到或略高于基础水平。结论:三叉神经抑制反应是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手术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心脏抑制反应现象。尤其对老年患者更应充分注意,手术者和麻醉师必须充分意识到这种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并做好相应的处理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球囊压迫 三叉神经抑制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滑车神经麻痹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李付勇 马雅文 +6 位作者 马逸 邹建军 李岩峰 王斌 黄海韬 王全才 李亮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73-675,共3页
目的分析微球囊压迫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滑车神经麻痹的原理,以改进手术方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微球囊压迫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出现滑车神经麻痹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摄... 目的分析微球囊压迫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滑车神经麻痹的原理,以改进手术方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微球囊压迫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出现滑车神经麻痹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摄片压迫神经节时的球囊形状,同时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间术后未出现滑车神经麻痹的50例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结果术后出现滑车神经麻痹症状的16例患者术中所拍摄的压迫三叉神经节时的球囊形状均为哑铃型(100%),而不是理想的"梨形",而对照组出现哑铃型者仅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滑车神经麻痹症状经营养神经治疗后均完全恢复。结论术后出现滑车神经麻痹症状,是因手术操作不当导致球囊突入后颅窝压迫到滑车神经所致,故应注意操作方法可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车神经麻痹 三叉神经痛 球囊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定义角度纤维追踪技术重建人脑颞顶枕区短纤维束连接 被引量:2
6
作者 吴玉鹏 王义宝 王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05-609,共5页
目的观察人脑颞顶枕区短纤维束连接的空间走行、皮质连接及三维空间关系。方法对1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MR扫描。下载90名健康志愿者的弥散谱成像(DSI)综合数据模板(NTU-90)。应用高定义角度纤维束追踪技术(HDFT)对所收集数据进行人脑颞顶枕... 目的观察人脑颞顶枕区短纤维束连接的空间走行、皮质连接及三维空间关系。方法对1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MR扫描。下载90名健康志愿者的弥散谱成像(DSI)综合数据模板(NTU-90)。应用高定义角度纤维束追踪技术(HDFT)对所收集数据进行人脑颞顶枕区3条短纤维束连接[上纵束的垂直部(SLF-V)、枕纵束(VOF)和颞顶束(TP)]重建,并分析其纤维走行、皮质连接、空间三维关系及左右侧别差异。结果 3条纤维束在10名志愿者和NTU-90中均重建成功。SLF-V纤维束起源于颞中回和颞下回后部,终止于角回和缘上回;VOF纤维束起源于下枕叶和梭状回,少量纤维来源于颞下回的后部和枕极前部,终止点位于角回和上枕叶外侧部;TP纤维束主要起源于颞中回、颞下回、梭状回和下颞-下枕结合部,连接于顶上小叶;左右侧SLF-V、VOF和TP的纤维束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HDFT纤维束成像技术成功重建了SLF-V、VOF和TP,可为脑功能研究和神经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定义角度纤维追踪 颞顶枕区 短纤维束连接 扩散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