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临床神经损害相关因素及电生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金娟 李妍 +3 位作者 朱皓月 赵珊珊 曲慧玲 赵传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15-718,共4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患者临床神经损害相关因素及神经电生理相关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既往未进行治疗,最终确诊为SCD的患者(29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神经损害... 目的回顾性研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患者临床神经损害相关因素及神经电生理相关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既往未进行治疗,最终确诊为SCD的患者(29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神经损害程度与病程、血清VB12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总结分析其临床及电生理资料。结果患者病程(8.11±11.65)个月,与SCD神经损害程度显著相关(P=0.001);血清VB12(62.69±44.84)pmol/L,与神经损害程度无显著相关(P>0.05)。电生理资料显示,共检测神经256条,运动神经异常率(15.20%)低于感觉神经(4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肢神经异常率(27.10%)低于下肢神经(30.87%),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78);运动神经中各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损害异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320),感觉神经中各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腓肠神经、腓浅神经)损害异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755);在肌电图记录的各个参数分析中,运动神经中各神经在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AMP)参数上损害异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感觉神经中各神经在CAMP、未引出参数上损害异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SCD神经损害程度与病程长短存在显著相关性;感觉神经较运动神经更易受累;运动神经中腓总神经在CAMP上较其他神经更易受累;感觉神经中胫神经在CAMP上较其他神经更易受累,且胫神经整体受累程度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维生素B12 神经损害 电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内注射脂多糖对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形态学影响及炎性因子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白丽娟 任艳 +2 位作者 罗晓光 姜新 陈晓虹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7-894,共8页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后,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形态学变化及炎性因子的变化。方法健康2月龄、12月龄斯普雷格-道利(Sprague-Dawley,SD)大鼠经腹腔注射LPS(1 mg/kg)后,分别于6 h,12 h,24 h,48 ...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后,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形态学变化及炎性因子的变化。方法健康2月龄、12月龄斯普雷格-道利(Sprague-Dawley,SD)大鼠经腹腔注射LPS(1 mg/kg)后,分别于6 h,12 h,24 h,48 h,1周处死,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treptavidin-peroxidase,SP)法进行抗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和抗钙离子结合蛋白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不同时间点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阳性存活率及黑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分别检测相应时间点血及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及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的变化。结果腹腔注射LPS(1 mg/kg)后,老龄组大鼠小胶质细胞呈明显激活改变,且早于青年组小胶质细胞的高峰;各组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早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毁;老年组脑脊液中各种炎性因子水平高于青年组。结论老化因素与外周炎性介质诱发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炎性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脂多糖 多巴胺能神经元 脑脊液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神经电生理特点及其与机械通气、远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朱皓月 李妍 +3 位作者 金娟 赵珊珊 曲慧玲 赵传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4-437,共4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神经电生理特点及其与机械通气、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5年9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38例GB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数据及临床资料,根据病程中是否接受机械通... 目的回顾性研究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神经电生理特点及其与机械通气、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5年9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38例GB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数据及临床资料,根据病程中是否接受机械通气分为上机组和未上机组;根据Hadden等的分型标准分为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AIDP)、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MAN)和未分类组,分别比较组间神经电生理及临床特点。结果上机组腓总神经近端/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p/d CMAP,48.7±15.3)比值明显低于非上机组(80.8±24.0,P=0.005),AIDP中接受机械通气的比例(46%)明显高于AMAN(0%)及未分类组(9%,P=0.027),AMAN的远期预后评分(4.3±1.3)明显低于AIDP(2.5±0.9,P=0.028)。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对机械通气及远期预后有预示作用,腓总神经p/d CMAP比值下降可以预测机械通气;AIDP患者更易发生呼吸衰竭,与AMAN患者相比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神经电生理 机械通气 远期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与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 被引量:9
4
作者 郭婷婷 黄照 王玉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926-929,共4页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与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入选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215例,根据入院72h内神经功能有无恶化分为END组55例和非END组160例。全部患者入院当日开始口服阿司匹林...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与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入选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215例,根据入院72h内神经功能有无恶化分为END组55例和非END组160例。全部患者入院当日开始口服阿司匹林300 mg后6~24h空腹取血,检测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并以二磷酸腺苷为诱导剂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比较2组HTPR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PAGT对END的预测价值。结果 END组LDL[(3.23±0.75)mmol/L vs(3.02±0.63)mmol/L]、HbA1c[(6.75±0.65)%vs(6.70±0.54)%]明显高于非END组(P<0.01)。END组HTPR发生率明显高于非E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34%vs 43.75%,P=0.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HbA1c和HTPR是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OR=9.023,95%CI:3.085~26.387,P=0.000,OR=11.344,95%CI:3.882~33.152,P=0.000,OR=34.364,95%CI:4.422~267.029,P=0.001,),PAGT判断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EN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4(95%CI:0.806~0.922,P=0.000)。结论 HTPR与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END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小板增多 脑梗死 阿司匹林 血小板聚集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抗抑郁治疗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曲慧玲 赵传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85-1088,共4页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结合抗抑郁治疗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发生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梗死组、梗死后CIMT组(CIMT组)、梗死后CIMT结合抗抑郁治疗组(CIMT+FLUO组)。使用内皮素制作脑梗死大...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结合抗抑郁治疗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发生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梗死组、梗死后CIMT组(CIMT组)、梗死后CIMT结合抗抑郁治疗组(CIMT+FLUO组)。使用内皮素制作脑梗死大鼠模型。脑梗死后1周使用石膏绷带固定健侧上肢制作CIMT模型,CIMT组CIMT进行3周。CIMT+FLUO组脑梗死后1周,大鼠氟西汀(16 mg/kg)口服,持续3周。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DCX和BrdU双染阳性细胞表达,应用梯形平衡木测试大鼠的肢体运动功能。结果与Sham组比较,脑梗死组大鼠侧脑室下区新生神经细胞明显增多(P <0.01)。与脑梗死组比较,CIMT组侧脑室下区新生神经细胞进一步增多(P <0.01);同时运动功能恢复(P <0.05)。而CIMT+FLUO组与CIMT组比较,新生神经细胞及运动功能恢复没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CIMT能够促进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发生及运动功能恢复,联合使用抗抑郁治疗未出现明确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发生 脑梗死 强制性运动疗法 氟西汀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蔡俊秀 樊露 +2 位作者 张伟晴 辛岳 王玉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52-855,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cute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APC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2018年3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PCI患者297例,将... 目的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cute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APC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2018年3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PCI患者297例,将其分为END组33例及非END组264例,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及影像特点,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影响因素。结果 END组女性比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中段脑梗死、椎动脉狭窄、基底动脉狭窄和大脑后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E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48%vs29.17%,5.00(3.00,8.00)分vs 3.00(1.00,4.00)分,87.88%vs 55.68%,48.48%vs 30.30%,39.39%vs 15.91%,36.36%vs 15.15%,P<0.05,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478,95%CI:1.124~5.461,P=0.024)和中段脑梗死(OR=4.444,95%CI:1.450~13.621,P=0.009)是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APCI患者中,女性和中段脑梗死是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糖尿病 心房颤动 大脑后动脉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血管超声对伴有椎动脉重度狭窄的后循环脑梗死支架治疗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评估2例 被引量:4
7
作者 郭蓉 陈新 +4 位作者 李向南 张思艺 殷丽丽 蔺慕会 任占秀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10期1060-1065,共6页
1病例介绍1.1病例1患者女性,50岁,2018年3月1日以“头晕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工作时不慎被棒子击中下颌出现意识不清摔倒在地上,自行清醒后发现下颌和左膝部肿胀,此后2~3 d开始出现反复头晕,每天发作2~3次,每次10~30 min,有时伴有... 1病例介绍1.1病例1患者女性,50岁,2018年3月1日以“头晕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工作时不慎被棒子击中下颌出现意识不清摔倒在地上,自行清醒后发现下颌和左膝部肿胀,此后2~3 d开始出现反复头晕,每天发作2~3次,每次10~30 min,有时伴有呕吐、复视。当地医院诊治不明确,头晕逐渐加重来就诊。既往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口服阿司匹林、硝苯地平、替米沙坦、辛伐他汀等药物,未监测血压、血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经颅多普勒 后循环脑梗死 椎动脉狭窄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与老年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比较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忠 陈晓虹 +1 位作者 魏艳花 滕伟禹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150-151,共2页
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青年卒中是指45岁以下成人发生的卒中。王文化等报道,我国这一年龄段的发病率,男性为18~142/10万,女性为23~95/10万。本研究拟通过对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与老年卒中患者及健康青年组人员... 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青年卒中是指45岁以下成人发生的卒中。王文化等报道,我国这一年龄段的发病率,男性为18~142/10万,女性为23~95/10万。本研究拟通过对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与老年卒中患者及健康青年组人员危险因素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ey)水平的对比分析,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特点,以期为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危险因素 同型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病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健 王玉洁 +1 位作者 郭婷婷 张碧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单发皮质下小梗死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160例,均不伴大脑中动脉狭窄。根据梗死灶是否累及基底...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单发皮质下小梗死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160例,均不伴大脑中动脉狭窄。根据梗死灶是否累及基底节最底层面,分为近端梗死组98例和远端梗死组62例。记录患者人口统计学、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入院第1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结果近端梗死组冠心病(21.4%vs 3.2%,P=0.001)、NIHSS评分[3(2,5)分vs2(1,4)分,P=0.030]、伴发对侧颅内动脉狭窄(19.4%vs 1.6%,P=0.002)和皮质小梗死(20.4%vs 6.5%,P=0.022)比例较远端梗死组明显增高,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10.2%vs 29.0%,P=0.002)、脑白质疏松脑室周围型(16.3%vs 33.9%,P=0.010)比例较远端梗死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近端梗死与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OR=0.270,95%CI:0.100~0.726,P=0.009)、对侧颅内动脉狭窄(OR=4.500,95%CI:1.541~15.012,P=0.018)以及脑白质疏松脑室周围型(OR=0.325,95%CI:0.127~0.834,P=0.019)独立相关。结论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单发皮质下远端小梗死小血管病发病机制可能性较大;而近端小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脑白质疏松症 冠心病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障碍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楠 王姣琦 +2 位作者 马明 徐中航 徐忠信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26-930,954,共6页
目的探究白藜芦醇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以及AKT/mTOR信号通路在其中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永久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制作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慢性脑低灌注模型组、白藜芦醇+慢性脑低灌注... 目的探究白藜芦醇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以及AKT/mTOR信号通路在其中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永久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制作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慢性脑低灌注模型组、白藜芦醇+慢性脑低灌注组,每组30只。采用Morris水迷宫定向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评价大鼠认知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测试大鼠行为学;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额颞叶皮层、海马区病理学改变以及神经元丢失情况;采用TUNEL染色检测神经元凋亡;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白藜芦醇能改善由于长期低灌注造成的大鼠行为学损伤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白藜芦醇治疗后,海马萎缩现象得到改善,神经元丢失和形态学异常现象得到缓解;大鼠神经元细胞凋亡率下降,抑制慢性低灌注大鼠脑组织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论白藜芦醇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具有改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低灌注 白藜芦醇 AKT/M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上调偏头痛大鼠脑膜ICAM-1蛋白表达 被引量:3
11
作者 何秋 王怀良 +1 位作者 章新华 陈磊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45-348,共4页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在偏头痛脑膜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1,ICAM-1)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静脉注射(iv)硝酸甘油(glyceryl trinitrate,GTN)法建...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在偏头痛脑膜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1,ICAM-1)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静脉注射(iv)硝酸甘油(glyceryl trinitrate,GTN)法建立大鼠偏头痛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溶剂对照组、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组。各组分别包括0.9%生理盐水或GTN iv后1.5,4h两个实验小组。应用Western印迹法分别观察PDTC对GTN iv后1.5h大鼠脑膜NF-κB蛋白表达水平与GTN iv后4h ICAM-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PDTC50,100,200mg.kg-1各剂量组GTN iv后1.5h大鼠脑膜NF-κB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分别降低30%(P<0.05)、52%(P<0.01)和65%(P<0.01),呈剂量依赖性;PDTC50,100,200mg.kg-1各剂量组GTNiv后4h大鼠脑膜ICAM-1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分别降低36%(P<0.05)、71%(P<0.01)和51%(P<0.01),无剂量依赖关系。结论:NF-κB参与偏头痛时脑膜ICAM-1的蛋白合成调控,在偏头痛的脑膜炎症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甘油 核因子-ΚB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 偏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小脑深部小梗死患者临床及影像特点与发病机制的关系 被引量:7
12
作者 郭婷婷 徐萌萌 王玉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小脑深部小梗死患者临床及影像特点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小脑小梗死患者95例,根据梗死部位分为深部梗死组20例及皮质梗死组75例,比较2组临床及影像特点。... 目的探讨急性小脑深部小梗死患者临床及影像特点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小脑小梗死患者95例,根据梗死部位分为深部梗死组20例及皮质梗死组75例,比较2组临床及影像特点。结果深部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评分、脑白质疏松评分及脑微出血发生率较皮质梗死组明显升高[2(1,2)分vs 1(0,1)分,P=0.001;3(2,4)分vs 1(1,2)分,P=0.000;30.0%vs6.7%,P=0.041],心房颤动、颈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粥样硬化发生率较皮质梗死组明显降低(5.0%vs 30.7%,P=0.040;15.0%vs 40.0%,P=0.037;20.0%vs 60.0%,P=0.001)。深部梗死组小动脉病变型发生率明显高于皮质梗死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型、心源性栓塞型发生率明显低于皮质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腔隙性脑梗死评分和脑微出血是深部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33,95%CI:1.538~6.795,P=0.002;OR=8.123,95%CI:2.182~5.301,P=0.009),且深部梗死与小动脉病变型呈正相关(OR=5.481,95%CI:1.811~19.815,P=0.006)。结论小脑深部小梗死可能由脑小血管病变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白质疏松症 脑出血 心房颤动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N激活BV2内吞Aβ寡聚体后对PC12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姜新 谢明 +2 位作者 白丽娟 陈晓虹 马恩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09-513,共5页
目的探讨前炎性介质肽聚糖(peptidoglycan,PGN)激活BV2细胞内吞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proteinβ,Aβ)1~42寡聚体后对PC12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株传代法培养PC12细胞及BV2细胞,分别替代神经元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用转移筛网进行PC12、BV2... 目的探讨前炎性介质肽聚糖(peptidoglycan,PGN)激活BV2细胞内吞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proteinβ,Aβ)1~42寡聚体后对PC12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株传代法培养PC12细胞及BV2细胞,分别替代神经元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用转移筛网进行PC12、BV2细胞共育培养;制备Aβ1~42寡聚体;分别采用MTT方法检测PC12细胞抑制率、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PC12细胞tau(pS396)蛋白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PC12细胞凋亡。结果 Aβ寡聚体、Aβ寡聚体作用BV2细胞后及PGN作用BV2细胞后均能抑制PC12细胞增殖、增加PC12细胞tau(pS396)表达量、增加PC12细胞凋亡率;而PGN激活BV2细胞内吞Aβ寡聚体后对PC12细胞增殖抑制、tau(pS396)表达量、PC12细胞凋亡率与前面三种情况比较明显增加。结论 Aβ寡聚体可引起PC12细胞的细胞抑制率,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水平,细胞凋亡的增多;PGN激活BV2细胞内吞Aβ后,加重Aβ寡聚体引起PC12细胞的细胞抑制率,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水平,细胞凋亡的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聚糖 小胶质细胞 β淀粉样蛋白1~42寡聚体 PC12细胞 细胞共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缺血脑组织中Fas抗原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罗晓光 肖莉 +5 位作者 朱明 曲恒春 聂莹雪 姜新 李绍英 张朝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6-97,共2页
目的 :探讨脑缺血后Fas抗原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以鼠局灶脑缺血为动物模型 ,在缺血后不同时间点 (30min ,6 0min ,2 4h ,3d ,7d)分别以免疫组化法和TUNEL法动态检测Fas抗原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缺血后 30min ,Fas抗原... 目的 :探讨脑缺血后Fas抗原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以鼠局灶脑缺血为动物模型 ,在缺血后不同时间点 (30min ,6 0min ,2 4h ,3d ,7d)分别以免疫组化法和TUNEL法动态检测Fas抗原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缺血后 30min ,Fas抗原呈阳性表达 ,6 0min至高峰 ,2 4h开始回落 ,3d时已为阴性。TUNEL阳性细胞于缺血后 6 0min开始出现 ,3d达高峰。 1周时有回降。结论 :脑缺血后有细胞凋亡发生 ,Fas抗原的大量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FAS抗原 细胞凋亡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N对BV2细胞内吞Aβ寡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姜新 相荣才 +3 位作者 白丽娟 张贺敏 陈晓虹 马恩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01-508,共8页
目的探讨前炎介质肽聚糖(peptidoglycan,PGN)对BV2细胞内吞β淀粉样蛋白1-42(amyloid proteinβ,Aβ1-42)寡聚体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细胞株传代法培养BV2细胞,分别替代小胶质细胞;按Klein WL(2002)方法制备Aβ1-42寡聚体;采用免疫... 目的探讨前炎介质肽聚糖(peptidoglycan,PGN)对BV2细胞内吞β淀粉样蛋白1-42(amyloid proteinβ,Aβ1-42)寡聚体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细胞株传代法培养BV2细胞,分别替代小胶质细胞;按Klein WL(2002)方法制备Aβ1-42寡聚体;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BV2细胞内吞Aβ的量;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BV2细胞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d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p38MAPK蛋白表达情况;PCR方法检测各组BV2细胞鼠同系物甲酰肽受体(mouse homologue formyl peptide receptor 2,mFPR2)mRNA。结果 PGN激活BV2细胞内吞Aβ1-42寡聚体增多,可被mFPR2拮抗剂抑制;PGN可引起BV2细胞表达mFPR2 mRNA增多,且存在浓度、时间相关性,可被SB202190-p38MAPK抑制剂抑制,且随着SB202190浓度增加,抑制程度增加,各组浓度与0μmol/L相比,抑制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μmol/L组P<0.05,10、20、30μmol/L组均P<0.01;PGN作用BV2细胞后各时间点p38MAPK的磷酸化激活程度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GN可激活BV2细胞内吞Aβ增多,此过程可被mFPR2拮抗剂阻断,推测BV2细胞内吞Aβ可能与mFPR2表达有关;PGN可引起BV2细胞的表达mFPR2 mRNA增多,可能参与激活BV2细胞内吞Aβ的作用;PGN可引起BV2细胞p38MAPK表达量增多,且其抑制剂抑制mFPR2 mRNA表达,可能为激活BV2细胞内吞Aβ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聚糖 小胶质细胞 淀粉样β1-42蛋白寡聚体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甲酰肽受体/鼠同系物甲酰肽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低氧低糖损伤后tPA、PAI-1表达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邵延坤 王越晖 +2 位作者 杨宏 陈晓虹 饶明俐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845-1847,共3页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低氧低糖损伤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表达变化,探讨脑缺血后纤溶系统的变化及机制。材料和方法:制备体外内皮细胞低氧低糖损伤模型,利用HE染色、免疫细胞化学...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低氧低糖损伤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表达变化,探讨脑缺血后纤溶系统的变化及机制。材料和方法:制备体外内皮细胞低氧低糖损伤模型,利用HE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tPA、PAI-1表达变化。结果:低氧低糖损伤后,tPA、PAI-1表达均明显增强。结论:成功制备体外内皮细胞低氧低糖损伤模型。内皮细胞低氧低糖损伤可以诱导tPA、PAI-1表达增多,进一步说明脑缺血损伤后tPA、PAI-1表达增加并参与损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继发脑室出血一例
17
作者 陈晓虹 姜新 +1 位作者 王玉洁 邵延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35-135,共1页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继发脑室出血 病例报告 纤维蛋白原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内注射脂多糖对大鼠黑质ROS含量及NADPH酶的影响
18
作者 白丽娟 姜新 +2 位作者 陈晓虹 任艳 罗晓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2-886,共5页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后,大鼠黑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的表达及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情况。方法健康2月龄...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后,大鼠黑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的表达及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情况。方法健康2月龄、1年龄SD大鼠经腹腔注射LPS(1 mg/kg)后,分别于6 h、12 h、24 h、48 h、1周处死,快速取脑黑质,用DCFH-DA探针检测各组大鼠ROS产生,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ADPH酶在胞质蛋白和膜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腹腔注射LPS 12 h,大鼠黑质内ROS活性达到高峰,NADPH酶活性增加,达到高峰。结论无论在老年组与青年组,LPS刺激后(12 h)的氧化应激反应均可能是通过激活NADPH氧化酶途径而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小胶质细胞 活性氧自由基 NADPH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髓质素的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19
作者 海虹 毕国荣 +1 位作者 张贺敏 白丽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68-268,272,288,共3页
关键词 肾上腺髓质素 聚合酶链反应 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后循环脑梗死分布关系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徐萌萌 王玉洁 +3 位作者 辛岳 武青 叶慧茸 王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32-835,共4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vertebral artery hypoplasia,VAH)与后循环脑梗死分布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229例,根据有无VAH分为VAH组116例和非VAH组113例,比较2组间临床及影像特点;同时分析VAH同侧和VAH对侧后循环...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vertebral artery hypoplasia,VAH)与后循环脑梗死分布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229例,根据有无VAH分为VAH组116例和非VAH组113例,比较2组间临床及影像特点;同时分析VAH同侧和VAH对侧后循环脑梗死分布的关系。结果 VAH组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比例高于非VAH组(28.45%vs 10.62%,P=0.001);VAH组同侧近段梗死和颅内段椎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VAH对侧(15.52%vs 6.90%,P=0.003;10.34%vs 2.59%,P=0.01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AH组合并FTP的概率较非VAH组高(OR=2.932,95%CI:1.403~6.130,P=0.004);VAH组同侧近段梗死和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均高于VAH对侧(OR=4.397,95%CI:1.417~13.642,P=0.010;OR=11.996,95%CI:2.083~69.087,P=0.005);VAH组同侧基底动脉弯曲凸向多于VAH对侧(OR=4.076,95%CI:2.236~7.431,P=0.000)。结论 VAH同侧较VAH对侧后循环近段梗死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脑梗死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梗死 大脑后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