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年至2019年辽宁省某医院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张肖冰 刘丽文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3期79-84,共6页
分析2015年至2019年辽宁省人民医院血培养分离菌的科室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数据参考。利用Whonet5.6软件对2015年至2019年辽宁省人民医院血培养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血培养阳性率为12.3%,共分离病原菌126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46株、... 分析2015年至2019年辽宁省人民医院血培养分离菌的科室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数据参考。利用Whonet5.6软件对2015年至2019年辽宁省人民医院血培养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血培养阳性率为12.3%,共分离病原菌126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46株、革兰阳性菌649株、真菌71株;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占19.1%(234/1226)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占12.6%(155/1226);革兰阳性菌主要为人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omini,Sho)占13.3%(98/1226)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占9.7%(82/1226)。血培养阳性率较高的科室分别为重症医学科、普外科、呼吸内科。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的检出率为40%、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Enterococcus)。肠杆菌科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低于25%。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达到80%以上。临床应重视血培养标本的送检和细菌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早期控制血流感染,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 细菌 耐药率 药敏试验 院内感染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和SIL-2R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8
2
作者 卢香兰 李霞 +2 位作者 王萍萍 李玲 李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3-244,共2页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 (SIL 2R)的变化。方法 :采用APAAP法检测恶性肿瘤患者CD3、CD4、CD8细胞 ,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IL 2R的含量。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的CD3、CD4、CD4 /CD8明显降低 ,SIL 2R明显升高 ...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 (SIL 2R)的变化。方法 :采用APAAP法检测恶性肿瘤患者CD3、CD4、CD8细胞 ,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IL 2R的含量。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的CD3、CD4、CD4 /CD8明显降低 ,SIL 2R明显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手术后CD3、CD4、CD4 /CD8升高 ,SIL 2R下降 ,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发生癌转移的患者 ,除CD3、CD4、CD4 /CD8明显降低外 ,CD8明显升高。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尤其是发生癌转移的患者 ,免疫功能更低。手术切除肿瘤组织使免疫功能紊乱得以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T细胞亚群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栓线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何秋 刘美洁 +2 位作者 朴英善 魏秀云 王慕一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43-346,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可靠、实用的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用尼龙线栓塞大脑中动脉(MCA)制做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脑缺血不同时间再灌注的成功率、神经经病学评分、丙二醛(MDA)含量、脑水肿及病理学变化。结果:M... 目的:建立一种可靠、实用的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用尼龙线栓塞大脑中动脉(MCA)制做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脑缺血不同时间再灌注的成功率、神经经病学评分、丙二醛(MDA)含量、脑水肿及病理学变化。结果:MCA闭塞24h后,大鼠出现脑水肿、脂质过氧化和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症状;光镜下见额顶叶皮质及基底节区梗塞。早期再灌注可明显改善神经损伤症状,减轻脑水肿,而脂质过氧化及病理损害加重。改进实验方法后,大鼠脑缺血不同时间再灌注的成功率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 栓线法 大鼠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和不同ST分型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8
4
作者 吴娜 田素飞 +6 位作者 褚云卓 陈佰义 刘丽文 张智洁 王晶 肖晓光 路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9-515,共7页
目的对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N)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同时研究不同ST分型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6月辽宁省为主5所医院临床分离的61株CR-KPN,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受试菌株对14种抗... 目的对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N)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同时研究不同ST分型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6月辽宁省为主5所医院临床分离的61株CR-KPN,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受试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PCR基因扩增技术及DNA测序方法对受试菌株进行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通过对受试菌株进行MLST,探讨其克隆相关性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同时分析不同ST分型下CR-KPN的耐药特点、耐药机制及菌株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 MLST分型显示61株CR-KPN共有18种ST分型,ST11为优势型别(53.3%),研究同时发现这部分ST11型菌株更容易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且MIC值较高,大部分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单因素分析提示ST11组患者在ICU接受治疗所占的比例及机械通气的使用率高于非ST1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ST型中ST2033、ST2135、ST2193、ST2194、ST2195、ST2196为世界范围内首次注册,其中ST2193、ST2194、ST2195与ST11有密切的亲缘性。临床资料提示同一所医院同一时期以相同克隆流行为主。结论 MLST显示CR-KPN共有18种ST型别,ST11为优势型别,结合临床资料发现同一所医院同一时期以相同克隆流行为主,提示CR-KPN有局部播散的风险。鉴于临床资料分析提示接受过ICU治疗和机械通气的患者容易发生CR-KPN菌株(特别是ST11型)感染的风险,此类患者应引起临床的广泛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碳青霉烯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唾液酸和α_1酸性糖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尹正 张玉英 崔连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55-556,共2页
检测91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唾液酸和α1酸性糖蛋白的变化,探讨其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肿瘤坏死因子 唾液酸 Α1酸性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时相蛋白及细胞因子测定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尹正 崔连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0期1181-1182,共2页
目的 :探讨急性时相蛋白 (α1 AG、CP)及细胞因子 (IL 6、TNF α)在 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和化学发光法测定 91例糖尿病 (DM )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6(IL 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 目的 :探讨急性时相蛋白 (α1 AG、CP)及细胞因子 (IL 6、TNF α)在 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和化学发光法测定 91例糖尿病 (DM )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6(IL 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急性时相蛋白α1酸性糖蛋白 (α1 AG)、铜兰蛋白 (CP)的含量 ,并用 3 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DM患者血清中IL 6、TNF α水平及α1 AG、C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DM并发症组其含量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细胞因子IL 6、TNF α及急性时相蛋白α1 AG、CP对DM及DM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均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时相蛋白 细胞因子 IL-6 CP 并发症 TNF-Α 2型糖尿病 结论 水平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抑制基因肝激酶B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
7
作者 张浩 勾玉颜 +1 位作者 赵鸿梅 陈鸥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88-1090,共3页
目的:研究肝激酶B1(LKB1)在人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收集肺腺癌组织标本(含癌旁组织、正常组织)共6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腺癌组织中LKB1的mRNA含量;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癌组织中LKB1的表达情况。结果:实时... 目的:研究肝激酶B1(LKB1)在人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收集肺腺癌组织标本(含癌旁组织、正常组织)共6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腺癌组织中LKB1的mRNA含量;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癌组织中LKB1的表达情况。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LKB1的mRNA含量在正常对照组、癌旁组织和肺癌组织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Western blot法检测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肺腺癌组织中LKB1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癌旁组织。结论:肺腺癌组织中LKB1的表达可能存在翻译后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抑癌基因 肝激酶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9位丝氨酸对cdc25b蛋白在小鼠卵母细胞中定位的影响
8
作者 赵鸿梅 徐小燕 于秉治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94-397,共4页
目的:探讨149位丝氨酸使cdc25b蛋白诱导减数分裂功能丧失的机制。方法:应用免疫荧光观察GV期、G2/M转换期卵母细胞中cdc25b蛋白的定位情况;应用显微注射将pEGFP-cdc25b-wt、pEGFP-cdc25 b-s149a的融合质粒及空载体质粒显微注射到含有完... 目的:探讨149位丝氨酸使cdc25b蛋白诱导减数分裂功能丧失的机制。方法:应用免疫荧光观察GV期、G2/M转换期卵母细胞中cdc25b蛋白的定位情况;应用显微注射将pEGFP-cdc25b-wt、pEGFP-cdc25 b-s149a的融合质粒及空载体质粒显微注射到含有完整生发泡的小鼠卵母细胞中,观察不同显微注射组小鼠卵母细胞中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V期卵母细胞中cdc25b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浆中,这与显微注射野生型cdc25b结果一致,G2/M转换期卵母细胞中可以观察到蛋白的核聚集,cdc25b-s149a在细胞核与细胞浆中均有分布。结论:看似静止的卵母细胞中cdc25b蛋白处于核浆穿梭的动态平衡,149位丝氨酸的磷酸化影响蛋白的核输出速率,从而使蛋白的定位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C25B 减数分裂 点突变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cdc25B蛋白特定序列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9
作者 崔城 赵鸿梅 +2 位作者 王雁 邓欣 于秉治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61-1063,共3页
目的:构建小鼠cdc25B蛋白特定序列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诱导表达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融合蛋白。方法:采用PCR方法从小鼠cdc25B野生型及位点突变型蛋白编码序列中扩增出约360个碱基的片段,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 目的:构建小鼠cdc25B蛋白特定序列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诱导表达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融合蛋白。方法:采用PCR方法从小鼠cdc25B野生型及位点突变型蛋白编码序列中扩增出约360个碱基的片段,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经IPTG诱导后进行融合蛋白表达。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结果:构建出带有GST标签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Mr)为40000的重组蛋白质,经Westernblot鉴定,可与GST单克隆抗体结合,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利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出小鼠cdc25B蛋白特定序列的蛋白质,为进一步探讨与其他蛋白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CDC25B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首次由水生棒状杆菌引起的鸽子暴发感染
10
作者 刘丽文 赵鸿梅 +1 位作者 李宁 宋丽君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1-91,共1页
关键词 鸽子 水生棒状杆菌 暴发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腹手术病人围术期ACTH、COR、IL-6、IL-8及TNF-α联合检测的意义
11
作者 尹正 崔连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0期2339-2340,共2页
目的:观察ASA不同级别的病人行上腹手术围术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IL-6、IL-8及TNF-α水平的动态变化,分析手术麻醉对病人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及对病人免疫力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病人20例及ASAⅢ级病人15例,均行单... 目的:观察ASA不同级别的病人行上腹手术围术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IL-6、IL-8及TNF-α水平的动态变化,分析手术麻醉对病人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及对病人免疫力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病人20例及ASAⅢ级病人15例,均行单纯全麻。所有病人于麻醉前、切皮后5min和60min、术毕及术后24h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ACTH、COR、IL-6、IL-8及TNF-α的含量。结果:(1)ASAⅢ级病人与ASAⅠ~Ⅱ级病人相比,血浆ACTH、COR、IL-6浓度于术毕、术后24h明显高于ASAⅠ~Ⅱ级病人;IL-8浓度于术后24h明显高于ASAⅠ~Ⅱ级病人。(2)两组患者在各时点血浆ACTH浓度与麻醉前相比,切皮后5min和60min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术毕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血浆COR、IL-6浓度与麻醉前相比,术毕及术后24h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IL-8浓度与麻醉前相比,术后24h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TNF-α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动态观察病人围术期血浆ACTH、COR、IL-6、IL-8及TNF-α的浓度的变化,有助于临床医生正确评价由手术创伤所导致的病人应激反应程度及不同的免疫反应,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皮质醇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肿瘤坏死因子-α IL-8浓度 血浆ACTH TNF-Α 手术病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支原体抗HIV-1免疫致病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琪 尚红 +1 位作者 王亚男 姜拥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23-426,共4页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 ,HIV)感染过程中伴随的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水平升高是否与合并发酵支原体 (mycoplasmafermentans,M .fermentans)感染有关以及IL 10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eripheralblood...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 ,HIV)感染过程中伴随的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水平升高是否与合并发酵支原体 (mycoplasmafermentans,M .fermentans)感染有关以及IL 10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PBMC)中HIV 1复制的作用。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M .fermentansPG18株 ,用ELISA法检测其对正常人PBMC及HIV 1感染人PBMC产生IL 10的诱导活性 ;同时 ,以HIV 1p2 4抗原为指标 ,用ELISA半定量法检测人重组IL 10 (rHuIL 10 )在体外对人PBMC中HIV 1复制的作用。结果 :M .fermentans能显著诱导正常人PBMC及HIV 1感染人PBMC产生IL 10 ,与正常人PBMC相比 ,M .fermentans对HIV 1感染人PBMC产生IL 10的诱导活性更强 ;用rHuIL 10处理的人PBMC在感染后第 6天对HIV 1的复制产生了抑制作用 ,抑制作用随rHuIL 10剂量增加而加强 ,感染前 2d较感染后 1d加入rHuIL 10产生的抑制作用显著。结论 :M .fermentans与HIV感染过程中IL 10水平升高有关 ;IL 10可抑制人PBMC中HIV 1的复制 ;M .fermentans可能通过产生IL 10参与并维持 (acquiredimmunodeficiencydiseade ,A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发酵支原体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白细胞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加环素与5种抗生素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联合药敏实验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肖冰 杨事达 +1 位作者 姚志成 单风平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5期82-87,共6页
分析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5种临床常用鲍曼不动杆菌治疗的抗生素单用和分别与替加环素联用的体外敏感性实验的研究,以期发现较好的联合用药方案,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用药参考。采用微量肉汤... 分析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5种临床常用鲍曼不动杆菌治疗的抗生素单用和分别与替加环素联用的体外敏感性实验的研究,以期发现较好的联合用药方案,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用药参考。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5种抗生素对鲍曼不动杆菌的MIC值,再采用棋盘法测定5种抗生素分别与替加环素联用MIC值,并计算FIC指数。结果显示,替加环素与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具有协同和相加作用,替加环素与庆大霉素具有拮抗作用。临床在选择抗生素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所引起的重症感染时,可根据该药敏实验结果与亚胺培南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或左氧氟沙星或头孢曲松与替加环素联合使用,但应避免与庆大霉素联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替加环素 联合用药 F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卵巢血管肉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4
作者 迪娜·海沙尔 陈放 +2 位作者 潘欣芳 花象锋 赵鸿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3-277,共5页
原发性卵巢血管肉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因其罕见、进展快、预后差,目前尚缺乏明确的治疗方案和监测疾病进展的方法。本文报道1例于我院确诊的原发性卵巢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并系统回顾原发性卵巢血... 原发性卵巢血管肉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因其罕见、进展快、预后差,目前尚缺乏明确的治疗方案和监测疾病进展的方法。本文报道1例于我院确诊的原发性卵巢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并系统回顾原发性卵巢血管肉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以期为临床制定诊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肉瘤 卵巢肿瘤 糖类抗原1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