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孙莹 齐杰 +4 位作者 白广田 薛金艳 白华 王浩 杨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2期18347-18350,共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格点资料,对2010年7月19~21日辽宁省特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低空急流对暴雨的触发作用、稳定度和动力条件进行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存在辐散场,500 hPa长波槽带动冷空气...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格点资料,对2010年7月19~21日辽宁省特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低空急流对暴雨的触发作用、稳定度和动力条件进行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存在辐散场,500 hPa长波槽带动冷空气东移到暴雨区上空,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维持是辽宁出现特大暴雨的有利环流背景条件。暴雨区上空底层存在明显水汽辐合,中层存在水汽辐散,底层水汽辐合长时间维持为暴雨的连续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冷平流的入侵,在暴雨区上空出现能量锋生,因此河套冷平流的存在是此次特大暴雨生成和触发机制之一。高空辐散流场的增强,有利于低空低压的增强和维持,加强暴雨区的对流不稳定和垂直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诊断分析 低空急流 高空辐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东地区气温极值南北差异季节特征及形势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孙莹 白华 +4 位作者 徐金秀 潘鹤 赵婷婷 李瑞晗 王明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6期272-274,共3页
利用丹东地区2011~2014年4个观测站逐月气温极值,分析了近4年最高、最低气温以及日较差的南北差异的四季变化特征,对于南北差异明显、差异变化较大的春季最高气温和冬季最低气温不同高低空天气形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丹东地区平... 利用丹东地区2011~2014年4个观测站逐月气温极值,分析了近4年最高、最低气温以及日较差的南北差异的四季变化特征,对于南北差异明显、差异变化较大的春季最高气温和冬季最低气温不同高低空天气形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丹东地区平均最高气温春季、夏季在凤城最高,丹东和宽甸的最高气温持平,东港最低;秋季和冬季东港最高,其次是丹东和凤城,宽甸最低。丹东地区平均最低气温为东港、丹东、凤城、宽甸自南向北递减,南北差异较小的为夏季,其次是春季、秋季,差异最大的是冬季。天气形势:春季最高气温北部比南部偏高5℃以上,高空多处于低涡底部或低压槽底,850 h Pa风场为偏西气流控制,地面为弱气压场控制;春季最高气温北部比南部偏低,高空多处于低涡后部或槽后,850 h Pa风场为偏北气流控制,地面为高压前部,地面有云或无云大风,风向为偏北风;冬季最低气温北部比南部偏低8℃以上,高空为涡后或槽后,850 h Pa风场为西北气流或偏北气流控制,地面辽宁北部为地形槽,长白山地区为高压场;冬季最低气温北部比南部略低,高空为涡前或槽前,850 h Pa为西南气流控制,地面受低压或高压后部偏南气流控制,云量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极值 南北差异 季节特征 天气形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冷暖夏变化特征
3
作者 杨青 王国莉 +2 位作者 赵明 孙莹 齐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12907-12909,共3页
对东北地区1961~2002年发生的冷、暖夏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20世纪60~70年代未为冷夏发生期,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冷、暖夏交替发生阶段,90年代中后期以后,为暖夏集中出现时期。冷、暖夏具有持续性和群发性特点。冷夏较暖夏... 对东北地区1961~2002年发生的冷、暖夏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20世纪60~70年代未为冷夏发生期,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冷、暖夏交替发生阶段,90年代中后期以后,为暖夏集中出现时期。冷、暖夏具有持续性和群发性特点。冷夏较暖夏多,但其中酷暑年却比冷害年多,而且暖夏比冷夏的异常程度要强,影响范围要广。冷夏有4个频发中心,暖夏有2个频发中心,都位于山区和丘陵地带。黑龙江西部、东部既易出现冷夏,也易发生暖夏,长白山脉地区相对而言更易出现冷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暖夏 频发中心 群发性 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A-BP神经网络在SO2浓度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于文革 王体健 +1 位作者 杨诚 孙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7-101,共5页
将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BP神经网络预报方法引入大气污染预报,建立SO2浓度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应用主成分分析对数据进行前处理,以原始预报因子的主成分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降低了数据维数,消除了样本间存在的相关性,大大加快了BP神... 将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BP神经网络预报方法引入大气污染预报,建立SO2浓度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应用主成分分析对数据进行前处理,以原始预报因子的主成分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降低了数据维数,消除了样本间存在的相关性,大大加快了BP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对模型进行预报验证,预报值与实际值之间的绝对误差为0.0098,预报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885,得到较好的预报效果。并且比一般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和预报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BP神经网络 大气污染 SO2浓度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涡面积指数与北太平洋海温季节变异相关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杨青 廉毅 卢秉红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78-83,共6页
利用1951-2002年NCEP/NCAR的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极涡面积指数和海温资料,研究极涡面积指数与北太平洋海温季节变异相关.结果表明,4个季节的太平洋极涡面积指数均与北太平洋的西风漂流区呈显著的负相关(显著性水平α≥0... 利用1951-2002年NCEP/NCAR的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极涡面积指数和海温资料,研究极涡面积指数与北太平洋海温季节变异相关.结果表明,4个季节的太平洋极涡面积指数均与北太平洋的西风漂流区呈显著的负相关(显著性水平α≥0.05);冬季和春季太平洋极涡面积指数与同期太平洋海温呈相关显著的西北-东南向的"-、+"波列,为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模态(PDO)分布;夏季和秋季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海温异常对滞后的冬季太平洋极涡面积指数变化影响显著;而春季的太平洋极涡面积指数变化对滞后的夏季和秋季西风漂流区海温变化影响显著;定义了风暴轴指数和西风漂流指数.春季太平洋极涡面积指数、北太平洋风暴轴和西风漂流区海温都在1969年发生突变,太平洋极涡面积明显增大,春季风暴轴亦相应偏南,西风漂流 ,区春季海温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极涡面积指数 北太平洋海温 西风漂流区 PDO 风暴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