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矿产资源开发的水污染风险评估——以辽宁省为例
1
作者 庞天一 黄栋 张业辉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90,I0005,共8页
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风险评估是指导区域水环境保护和采矿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的关键环节。基于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数据,揭示了辽宁省矿区的空间分布特征,选定阻力因子构建阻力面,引入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定量评估矿区的水污染... 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风险评估是指导区域水环境保护和采矿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的关键环节。基于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数据,揭示了辽宁省矿区的空间分布特征,选定阻力因子构建阻力面,引入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定量评估矿区的水污染风险,探究其风险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控建议。结果表明:辽宁省矿区数量多(2 125个),分布广泛,矿区密度总体表现为东部>北部>西部>中部;区域综合阻力值总体较低,整体遵循“西高东低”的阻力递减规律;极高风险矿区占总数的36.19%(769个),丹东市、大连市矿区是水污染高风险核心区;针对不同区域的源、汇和阻力面特征,对不同风险的各类矿区需采取差异化的风险防控措施。本研究可为生态文明背景下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的合理调整与规划提供科学参考,为其他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汇”理论 非点源污染 水污染风险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三生”功能时空演变及其碳排放效应 被引量:4
2
作者 黄栋 刘跃宗 +1 位作者 刘建宁 李一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1-431,共11页
[目的]探究辽宁省“三生”功能时空演变及其碳排放效应,为“双碳”目标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分类识别辽宁省国土“三生”功能,结合直接和间接排放因子法核算碳排放量,探索“三生”功能与碳排放量空间... [目的]探究辽宁省“三生”功能时空演变及其碳排放效应,为“双碳”目标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分类识别辽宁省国土“三生”功能,结合直接和间接排放因子法核算碳排放量,探索“三生”功能与碳排放量空间关系及其时空分异性,揭示“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的碳排放效应。[结果]①2005—2020年辽宁省“三生”功能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变化不大,大部分地区以生产和生态功能为主,生活功能区扩张明显,各地级市中心与周边区域空间差异明显。②2005—2013年,辽宁省各县域碳排放量增长迅速,2013—2020年增速缓慢,但空间差异愈发显著,碳排放高值明显集中在沈阳市和大连市。③辽宁省“三生”功能与碳排放量空间布局及数量变化的相关性总体较强,但空间差异明显且影响因素复杂。[结论]辽宁省各县域需要在自然地理条件约束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导下,在明确各自土地主导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依托自身区域优势与资源禀赋,加强区域协作,以实现全域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时空演变 碳排放 地理加权回归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韧性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盛 沈静 《绿色科技》 2022年第7期223-229,共7页
从“抵抗恢复-适应调整-创新转型”的研究框架构建海洋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TOPSIS法对环渤海17个沿海地级市的海洋经济韧性进行了测度,对其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测度了影响海洋经济韧性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 从“抵抗恢复-适应调整-创新转型”的研究框架构建海洋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TOPSIS法对环渤海17个沿海地级市的海洋经济韧性进行了测度,对其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测度了影响海洋经济韧性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韧性呈缓慢上升态势,整体呈向高水平迈进的趋势,各城市间相对差异有所扩大;对环渤海海洋经济韧性水平起主要作用的是适应调整能力,创新转型能力发展潜力较大;环渤海海洋经济韧性影响较大的是就业情况和沿海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因此,从改善城市经济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研扶持力度、人才吸引与培养4个方面入手,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海洋经济韧性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经济韧性 熵值-TOPSIS模型 障碍度模型 环渤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海洋治理水平与要素效能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才志 张卓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3,21,共8页
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基本遵循,归纳出区域海洋治理的概念,依此建立指数评价中国省际尺度的海洋治理水平,并观察其2006—2020年的时空分异情况。构建区域海洋治理所需要素的指标体系,基于沿海省份要素禀赋变化分析其对海洋治理水平... 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基本遵循,归纳出区域海洋治理的概念,依此建立指数评价中国省际尺度的海洋治理水平,并观察其2006—2020年的时空分异情况。构建区域海洋治理所需要素的指标体系,基于沿海省份要素禀赋变化分析其对海洋治理水平演变的影响效能。结果表明:(1)各沿海省份海洋治理水平波动提升,省际时空差异不断扩大。(2)各沿海省份区域海洋治理要素总体禀赋持续改善,各准则层得分变化情况各异。(3)经济层要素对全域海洋治理水平的影响效率最高,生态层要素最低。(4)伴随着两系统协调度增强,各沿海省份区域海洋治理要素禀赋情况改善与海洋治理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越发显著,省际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治理 核密度估计 随机前沿方法 耦合协调度 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企业组织机构的中国大陆航运中心层级体系与网络联系
5
作者 郭建科 吴莎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2-120,共9页
以沿海50个港口城市为样本,利用跨国航运公司及相关机构组织联系构建指标体系,并根据航运网络联系数据构建中国大陆航运中心关系矩阵,进而识别出航运中心的层级体系与网络空间联系,揭示不同等级航运中心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中... 以沿海50个港口城市为样本,利用跨国航运公司及相关机构组织联系构建指标体系,并根据航运网络联系数据构建中国大陆航运中心关系矩阵,进而识别出航运中心的层级体系与网络空间联系,揭示不同等级航运中心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大陆航运中心形成5个层级的等级体系,其中,具有国际航运职能的分为全球性国际航运中心、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航运节点3个等级,上海、深圳、宁波—舟山、青岛、广州、天津、厦门、大连八大国际航运中心构成我国对外航运联系的主要框架。2)多功能航运要素网络分析显示,不同要素航运中心网络联系呈现向全国辐射的空间联系以及明显的层级分化特征,同时国际航运中心主导功能差异显著,分为综合型、货运型、货运—服务型、货运—知识型4个发展类型。3)单个航运中心与其他航运中心网络联系的综合集中化程度与相对网络总关联度成正比,与货运型航运要素高度相关,而其服务和知识集中化指数波动明显,表明目前我国单个航运中心的“综合联系圈”取决于其“货运联系圈”,航运中心层级越高则对外联系圈越稳定。区域航运网络的核心航运中心具有较高的首位度,从航运网络内外部比值看,环渤海和珠三角区域外向联系较突出,长三角区域形成“内外双修”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组织机构 国际航运中心 层级体系 网络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涉海企业类型识别及其空间组织特征的城市比较研究
6
作者 刘天宝 马广鹏 +1 位作者 张海瑜 张贵祥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60-1474,共15页
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进程中,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对象,而其空间布局与产业组织特征的研究是最具基础性的工作之一。选取4个代表性城市为研究区,基于海洋企业的工商登记信息,爬取空间坐标构建POI产业信息数据库。使用人工神... 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进程中,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对象,而其空间布局与产业组织特征的研究是最具基础性的工作之一。选取4个代表性城市为研究区,基于海洋企业的工商登记信息,爬取空间坐标构建POI产业信息数据库。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各企业所属的行业,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海洋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异性规律。结果表明:1)从空间格局特征看,总体呈“大分散、小集聚”的均衡格局,多类别对比显示企业选址存在行业集聚性,同时具有空间极化特征,陆海关系上体现为海岸带高密度单峰或“海岸带-市中心”双峰分布格局。2)从空间组织模式看,产业集群存在与人口规模、行政等级相对应的多层次等级位序特征;除单核心结构外,多核心结构中一般表现为“主-次双核心”或者“一主多次放射状”,核心区间产生空间联系形成多节点的轴线或网络结构。3)从空间匹配关系看,椭圆面积与城市面积呈正相关,椭圆长轴方向与海岸线延伸方向相近,产业分布与城市行政中心、港口等交通枢纽、海湾地形、海岸线等空间要素存在明确的匹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核密度分析 海洋企业 产业集聚 空间布局特征 产业空间组织 沿海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能纽带关系下中国省际煤炭水足迹空间转移特征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郝帅 孙才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5,共10页
能源水足迹常用于表征能源在生产过程中对区域水资源的真实消耗情况,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2015—2019年中国各省(市、区)的煤炭水足迹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省际煤炭水足迹的空间转移网络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时... 能源水足迹常用于表征能源在生产过程中对区域水资源的真实消耗情况,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2015—2019年中国各省(市、区)的煤炭水足迹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省际煤炭水足迹的空间转移网络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中国煤炭水足迹呈波动上升态势,其中蓝水足迹、灰水足迹平均分别占水足迹总量的21.56%、78.44%,空间上,煤炭水足迹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与内蒙古,其空间分布格局与煤炭生产总量的空间分布相对一致;煤炭水足迹空间转移方面,山西、陕西和内蒙古是最大的煤炭水足迹输出地,其中山西煤炭水足迹主要流向河北、山东,内蒙古煤炭水足迹主要流向东北、山东及江苏,而陕西省煤炭水足迹则流向周边省份;研究期内,河北、山东及东南沿海地区为主要的煤炭水足迹输入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水足迹 生命周期评价 空间转移 时空变化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的水资源压力效应 被引量:7
8
作者 孙才志 张佳亮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24,共9页
在统计2001—2020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量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中的产品水足迹测算其虚拟水量,通过构建水资源压力指数公式来量化“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水资源、农业用水压力,分析了虚拟水贸易时空演化特征及... 在统计2001—2020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量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中的产品水足迹测算其虚拟水量,通过构建水资源压力指数公式来量化“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水资源、农业用水压力,分析了虚拟水贸易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机理,并对贸易中产生的农业水资源短缺压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国进出口虚拟水量的变化与中国国情及国际事件有关,进口虚拟水量呈增大趋势,90%以上来自于东南亚、南亚、中东欧,以及蒙古和俄罗斯,绿水占比80%左右;出口虚拟水量呈稳定态势,80%以上出口至东南亚、西亚和中东,以及蒙古和俄罗斯,绿水占比70%左右;1/3以上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高度、重度水资源压力,1/2以上的国家面临高度农业用水压力,近2/3的国家因从中国进口虚拟水资源减轻了农业水资源短缺压力,近1/3的国家因向中国出口虚拟水资源而增大了农业水资源短缺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贸易 虚拟水 水资源压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贸易隐含水足迹分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孙才志 高春阳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2-61,共10页
采用自下而上的能源水足迹评价模型,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贸易隐含水足迹进行测算,解析其贸易结构及类型,并利用分形方法深入探究其位序-规模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1—2019年,中国能源水足迹出口规模较小且呈下降... 采用自下而上的能源水足迹评价模型,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贸易隐含水足迹进行测算,解析其贸易结构及类型,并利用分形方法深入探究其位序-规模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1—2019年,中国能源水足迹出口规模较小且呈下降趋势,进口规模大且增长迅速;贸易结构以煤炭和石油水足迹为主,天然气水足迹占比小并持续提升;能源贸易隐含灰水足迹高于蓝水足迹。从贸易规模首位度来看,中国能源水足迹出口规模首位分布从不明显逐渐趋于明显,进口首位分布不明显且呈分散化趋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贸易隐含水足迹位序-规模空间分布呈现多分形结构。出口中,高位序级别从集聚态演变为均衡态,中低位序空间分布较分散,东南亚是中国主要出口地区;进口中,高位序趋于均衡化,中低位序分裂化程度减轻,进口地区集中在中东少数国家,其次为俄罗斯和东南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能源水足迹 生命周期评价 分形特征 对外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簇空间演变轨迹及其社会-生态驱动的地理探测——以大连市为例 被引量:32
10
作者 闫晓露 李欣媛 +2 位作者 刘澄浩 李佳伟 钟敬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734-5747,共14页
生态系统服务簇是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组合,明晰生态系统服务簇及其自然⁃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内部相互依赖机制识别、实现多种生态系统服务间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生态系统服务簇的识别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对多种生态系... 生态系统服务簇是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组合,明晰生态系统服务簇及其自然⁃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内部相互依赖机制识别、实现多种生态系统服务间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生态系统服务簇的识别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对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与影响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刻。针对目前多种生态系统服务间交互作用动态演化分析及其社会⁃生态驱动机理研究不足的现状,以我国北方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大连市为例,选取食物供给、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景观美学6种关键服务。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究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借助自组织网络方法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进一步分析多种生态系统服务间交互作用的时空分异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食物供给与土壤保持存在极显著的权衡关系(r=-0.45),土壤保持与景观美学存在极显著的协同关系(r=0.50)。②2005—2015年大连市生态保育簇空间格局较稳定,水源涵养簇、食物供给簇与服务枯竭簇之间轨迹变化明显,城市扩张与服务枯竭簇演变具有一致性。③高程、归一化植被指数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簇空间分布的关键自然因素,而土地利用强度指数与地均GDP是影响其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不同因子间交互作用会强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簇空间分异特征的解释,特别是社会经济因子与自然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服务簇空间格局演化过程具有显著影响。开展基于服务簇的生态系统服务交互关系研究,可以为区域制定针对性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簇 权衡与协同 地理探测器 可持续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沿海港口物流网络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1
作者 郭建科 喻铄琪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40-1650,共11页
基于沿海港口物流企业数据,运用世界城市网络分析、社会网络理论分析、QAP分析等研究方法,以2009、2014、2019年为时间节点,分析近10年来中国沿海港口物流网络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 2009—2019年,中国沿海港口物流网... 基于沿海港口物流企业数据,运用世界城市网络分析、社会网络理论分析、QAP分析等研究方法,以2009、2014、2019年为时间节点,分析近10年来中国沿海港口物流网络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 2009—2019年,中国沿海港口物流网络空间规模与联系强度均显著增强,但网络整体联系仍处于弱联结状态。2)网络联系空间保持核心—边缘结构,其中上海稳定保持核心联系城市,辐射天津、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构成核心网络;而边缘城市主要通过连接核心城市加入网络,且边缘城市间互动性较弱。3)沿海港口物流网络层级结构明显,依据网络中城市地位差异,呈现核心—次核心—一般—边缘4级圈层网状联系结构,且圈层间联系强度随圈层等级降低而逐渐减弱。其中,核心圈层由单核心(上海)向双核心(上海、宁波)发展。4)沿海港口物流市场规模、港口基础设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环境、港口物流企业总部规模的差异化发展对沿海港口物流网络发展具正向作用,而信息基础水平差异化发展对港口物流网络发展具有反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港口物流 网络空间结构 联系强度 空间规模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缘关系的“海上丝路”沿线港口区位优势度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郭建科 冯天琪 +1 位作者 秦娅风 刘晓扬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52-1664,共13页
从港口联系出发,综合港口的地缘关系相关要素,以2008、2018年“海上丝路”沿线港口为对象,对沿线港口的区位优势度展开评价。研究发现:1)港口区位优势度也呈现一定程度的无标度特征,通过对港口间地缘关系的量化表达,发现在国际经贸往来... 从港口联系出发,综合港口的地缘关系相关要素,以2008、2018年“海上丝路”沿线港口为对象,对沿线港口的区位优势度展开评价。研究发现:1)港口区位优势度也呈现一定程度的无标度特征,通过对港口间地缘关系的量化表达,发现在国际经贸往来中处于不同相对地位的腹地经济所赋予港口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普遍呈现较高水平的区位优势度;2)港口间的区位联系强度基本遵循距离衰减定律,区位联系重心向亚洲转移,反映随着亚洲诸多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以亚洲为主导的港口区位联系格局逐渐形成;3)通过与主流的复杂网络指标的对比发现,尽管全球化时代“流空间”下形成要素流动的集中化,但诸如地缘关系、空间距离等基础的地理属性仍保持其独立性,未在全球产业与贸易的重构的影响下而呈现空间不均衡,港口区位优势度将保持较稳定的格局分布。基于地缘关系的港口区位分析可有效补充港口在航运网络区位联系的不足,对于揭示港口在国际航运网络中的区位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口区位 地缘关系 区位优势度 国际贸易 海上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事件数据的南海周边主要国家地缘关系演化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彭飞 李淑琴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61-1072,共12页
结合研究期内热点地缘事件,利用GDELT数据库中新闻事件数、平均语调值及戈登斯坦分值分析南海周边主要国家地缘关系时序演化,并根据合作和冲突事件探讨地缘关系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1997—2020年,美国提出“重返亚太”和“南海仲... 结合研究期内热点地缘事件,利用GDELT数据库中新闻事件数、平均语调值及戈登斯坦分值分析南海周边主要国家地缘关系时序演化,并根据合作和冲突事件探讨地缘关系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1997—2020年,美国提出“重返亚太”和“南海仲裁案”的结束成为整个时期内的两大标志性事件,分别以2009和2016年为时间节点,将南海周边主要国家地缘关系划分为特征差异显著的3个阶段。2)在第一阶段(1997—2008年),各国保持稳定关注,和平发展成为主旋律,地缘关系相对缓和平稳;到第二阶段(2009—2015年),稳定与不安因素此消彼长,地缘关系动荡,消极态势初显;进入第三阶段(2016—2020年),各国间仍保持高位关注,但争端对抗充斥不断,地缘关系亟需维护缓和。3)中国在前个两阶段主要扮演合作与冲突事件接受国角色,从第三阶段起发起的合作事件明显增多,节点加权出入度显著增大;而中国、美国、越南和菲律宾在网络结构中相对活跃,尤其在冲突平均网络中经历了“中―美―越”到“中―菲―美―越”再到“中―菲―美”小团体组合过程;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在区域中与他国联系有所下降;文莱以接受合作或冲突事件为主,与他国地缘关系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地区 地缘关系 时序特征 网络结构 合作与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流要素视角下沿海港口城市体系的网络空间联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秦娅风 郭建科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67-1878,共12页
借助GIS、Matlab和Gephi等技术手段,运用不同流要素分析2006年和2016年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体系的网络联系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5个流动要素网络中,城市间的要素联系总量增加且增幅较大,集中分散程度、区域分布特征均发生了显著... 借助GIS、Matlab和Gephi等技术手段,运用不同流要素分析2006年和2016年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体系的网络联系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5个流动要素网络中,城市间的要素联系总量增加且增幅较大,集中分散程度、区域分布特征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港口城市体系的网络空间结构正由“点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转化。(2)不同流要素的枢纽城市具有高度重合性,但网络结构具有明显差异性。物流和客流呈现“组团发展”与“轴-辐”并存的网络特征。资金流和技术流发育出显著的“核心-边缘”和层次性的空间形态。信息流呈现均衡的网络化发展模式。(3)不同流要素刻画出不同层面的港口城市体系,但却有着紧密联系。物流与客流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资金流和技术流对物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信息流对物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港口城市体系由单一流要素转向多元流要素综合发展,港口城市间联系更加多元化,并实现了与外部流要素的互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流要素 城市网络 流动空间 港口城市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udyko互补关系法的嘉陵江径流变化归因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淼 王润瑄 姬广兴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9-57,共9页
明晰径流改变的驱动力大小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首先,明确流域1961—2020年径流深与气象因素的变化趋势,通过Pettitt突变检验法确定北碚站年径流深突变发生的时间;其次,基于Budyko弹性系数法计... 明晰径流改变的驱动力大小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首先,明确流域1961—2020年径流深与气象因素的变化趋势,通过Pettitt突变检验法确定北碚站年径流深突变发生的时间;其次,基于Budyko弹性系数法计算各影响因子的弹性系数;最后,利用互补关系模型计算各影响因子对径流深改变的贡献率。得到以下结论:①嘉陵江流域年径流深和降水量呈递减趋势,潜在蒸散发量呈递增趋势,径流深突变发生在1985年;②变化期(1986—2020年)相比基准期(1961—1985年),嘉陵江流域径流深对降水量最敏感(敏感系数为1.60),其次为下垫面参数(敏感系数为-0.72)和潜在蒸散发量(敏感系数为-0.62);③下垫面状况对嘉陵江流域径流减少的贡献率最高,达到63.93%,其次为降水量(贡献率为36.12%),贡献率最小的为潜在蒸散发量(贡献率为-0.05%)。嘉陵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植被覆盖度增大为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江流域 Budyko假设 互补关系模型 归因分析 人类活动 径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丹东市办公场所室内氡浓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郑存德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7-802,共6页
为明确丹东市办公场所室内氡活度浓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并估算室内氡对公众所致年有效剂量是否对人体有潜在危害。选择丹东市42处办公场所,使用RAD7测氡仪对其不同楼层室内氡活度浓度进行测量,并计算室内氡及其子体年有效剂量。结果表明... 为明确丹东市办公场所室内氡活度浓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并估算室内氡对公众所致年有效剂量是否对人体有潜在危害。选择丹东市42处办公场所,使用RAD7测氡仪对其不同楼层室内氡活度浓度进行测量,并计算室内氡及其子体年有效剂量。结果表明,丹东市内办公场所氡活度浓度的范围为4.17-113.29 Bq/m^(3),平均值为32.99 Bq/m^(3),符合GB/T 16146—2015《室内氡及其子体控制要求》,室内氡导致的年有效剂量为0.46 mSv。丹东市办公场所室内氡活度浓度处于安全范围。室内氡活度浓度随房屋建造年代的增加基本呈降低趋势;室内氡活度浓度随楼层的增高呈下降趋势;铺装地面的室内氡活度浓度低于未铺装地面的室内氡活度浓度;通风条件好可以显著降低室内氡活度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办公场所 年有效剂量 丹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能-粮协调度测度及差异性优化调控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才志 郝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20,共9页
针对目前水资源-能源-粮食(Water-Energy-Food,WEF)系统协调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构建了中国省际WEF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及力学均衡模型对1997~2019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WEF协调度进行测度,并针对各类型区提... 针对目前水资源-能源-粮食(Water-Energy-Food,WEF)系统协调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构建了中国省际WEF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及力学均衡模型对1997~2019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WEF协调度进行测度,并针对各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调整措施。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中国水资源系统、能源系统及粮食系统的评价指数均呈上升态势,东、中、西三大区域各系统的评价指数与全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系统评价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②就协调类型而言,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除个别年份以外,其状态类型分布情况与全国状态类型分布相对一致,而西部地区则除个别年份以外均处于基本协调状态。③研究时段内,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出现高水资源系统-低粮食系统类型的次数最高,达到189次,占比27.4%,而高能源系统-低粮食系统的类型出现次数最低,仅25次,占比3.6%。基于研究结论,可针对各类型区的特点提出相应的优化调控措施,为促进中国WEF系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能源-粮食 协调度 力学均衡模型 分类调控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