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气雾化柴油在多孔介质内稳定燃烧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刘宏升 梁晓艳 +1 位作者 徐奕辰 解茂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7-647,共11页
为探索多孔介质内液体燃料燃烧特性,设计并搭建了基于空气雾化型供油方式的多孔介质液体燃烧系统,采用电预热点火方式成功实现了柴油喷雾的长时间自维持稳定燃烧和火焰定位.实验研究了柴油喷雾在球堆积床型多孔介质内燃烧的火焰特性与... 为探索多孔介质内液体燃料燃烧特性,设计并搭建了基于空气雾化型供油方式的多孔介质液体燃烧系统,采用电预热点火方式成功实现了柴油喷雾的长时间自维持稳定燃烧和火焰定位.实验研究了柴油喷雾在球堆积床型多孔介质内燃烧的火焰特性与温度场变化规律,讨论了空气流量、喷油量对温度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预热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维持稳定燃烧所需的最低预热温度为719.2℃;在着火阶段和稳定燃烧阶段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火焰结构;燃烧器具有良好的温度响应性能;实现空气雾化柴油稳定燃烧的最佳当量比应在0.63~0.84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燃料 空气雾化型 多孔介质 稳定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阳极高速镀锡机组锡层均匀性控制策略研究
2
作者 王爱红 杨鸿建 +2 位作者 闫建升 张朝磊 宋浩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2,共6页
锡层厚度均匀性控制技术对镀锡板的耐蚀性、阳极条纹、白边缺陷等均有明显影响,在镀锡板生产工艺中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首钢京唐可溶性阳极高速电镀锡机组,从宏观分散能力和微观分散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使用“阳极... 锡层厚度均匀性控制技术对镀锡板的耐蚀性、阳极条纹、白边缺陷等均有明显影响,在镀锡板生产工艺中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首钢京唐可溶性阳极高速电镀锡机组,从宏观分散能力和微观分散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使用“阳极错位调节法”,同时调节电镀电流密度为25~27 A/dm^(2)、锡离子浓度调节至16~18 g/L,在实现ATC值和孔隙率显著降低的同时,锡层横向厚度极差降低至10%以内,锡层均匀性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镀锡板 镀层厚度均匀性 分散能力 可溶性阳极 电镀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用MCrAlY粉末对纳米结构YSZ热障涂层热循环行为的影响
3
作者 李超 程玉贤 +1 位作者 王璐 陈卫杰 《航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1,共9页
分析目前国际燃气轮机制造商和维修商常用的3种Al含量高于8%(质量分数)的MCrAlY金属黏结层对HVOF-MCrAlY+APS-纳米结构YSZ(nYSZ)热障涂层在室温至1150℃之间的热循环行为的影响。HVOF-A386-2.5+APS-nYSZ的平均热循环寿命最高,HVOF-A9624... 分析目前国际燃气轮机制造商和维修商常用的3种Al含量高于8%(质量分数)的MCrAlY金属黏结层对HVOF-MCrAlY+APS-纳米结构YSZ(nYSZ)热障涂层在室温至1150℃之间的热循环行为的影响。HVOF-A386-2.5+APS-nYSZ的平均热循环寿命最高,HVOF-A9624+APS-nYSZ的平均热循环寿命最低,但是三者差别并不十分明显。3种HVOF-MCrAlY+APS-nYSZ热障涂层在热循环环境中的失效方式与传统的HVOF-MCrAlY+APSYSZ(mYSZ)的失效方式完全相同,主要是由于nYSZ/mYSZ和m YSZ/mYSZ界面开裂引起在靠近APSYSZ/HVOF-MCrAlY界面的APS-nYSZ层中的裂纹扩展与合并。HVOF-A9624表面的TGO生长速率最高,HVOF-A386-2.5表面的TGO生长速率最低,但是三者差别并不明显。由此可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善HVOFMCrAlY+APS-nYSZ热障涂层热循环寿命:增加HVOF-MCrAlY的表面粗糙度以改善APS-nYSZ/HVOFMCrAlY界面的结合强度;提高APS-nYSZ层中的YSZ/YSZ界面的结合力以避免YSZ/YSZ界面和APS-nYSZ外表面的开裂;控制HVOF-MCrAlY中的Al含量、添加适量能够减缓扩散速率的合金元素,以降低TGO生长速率和防止生成大量的CSN混合氧化物,或能减缓热障涂层中的裂纹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热障涂层 HVOF-MCrAlY APS-nYSZ 热生长氧化物 裂纹扩展 热循环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实流体效应对超临界喷雾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刘宏升 黄建新 +1 位作者 高阳 马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63-1173,共11页
为研究真实流体特性对超临界喷雾的影响,本文基于OpenFOAM软件通过引入真实气体状态方程开发了真实流体模型。该模型对工质在高温高压下的热物性与传输特性进行了修正,并在欧拉-拉格朗日框架下采用RANS方法对engine combustion network(... 为研究真实流体特性对超临界喷雾的影响,本文基于OpenFOAM软件通过引入真实气体状态方程开发了真实流体模型。该模型对工质在高温高压下的热物性与传输特性进行了修正,并在欧拉-拉格朗日框架下采用RANS方法对engine combustion network(ECN)中的经典喷雾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环境压力下理想与真实流体模型对喷雾特性、液滴分布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真实流体模型可显著提高喷雾的轴向扩散能力,其预测的喷雾气相贯穿距和径向蒸汽质量分数与实验结果更接近;真实流体模型的应用会加速燃油蒸发,拓宽气相温度的分布区域;环境压力的升高会增加喷雾阻力,减小喷雾贯穿距,促进燃油液滴更快蒸发,从而使液核区温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流体模型 超临界工况 欧拉-拉格朗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冶金多孔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5
作者 王杰 董宏月 +5 位作者 徐海峰 樊峰嵩 秦运璞 吴昊阳 秦明礼 曲选辉 《粉末冶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9-247,共9页
多孔钨是由钨骨架及其内部的高比例孔隙构成,兼具了难熔金属钨和多孔材料的优良特性,因具有优异的耐高温、耐腐蚀、高比表面以及高渗透性等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电子、高温等领域。多孔钨在金属钨本征特性的基础上利用了孔隙的连通... 多孔钨是由钨骨架及其内部的高比例孔隙构成,兼具了难熔金属钨和多孔材料的优良特性,因具有优异的耐高温、耐腐蚀、高比表面以及高渗透性等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电子、高温等领域。多孔钨在金属钨本征特性的基础上利用了孔隙的连通、填充、储存和过滤等功能,因此,得到稳定可控的孔隙是制备高性能多孔钨以及进一步拓宽其应用的关键。本文以制备过程中孔隙特性变化为主线,首先阐述了多孔钨孔隙特性在其主要应用中的关键作用,然后从粉末特性、成形方法、烧结工艺等方面对多孔钨孔隙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最后对多孔钨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钨 孔隙特性 粉末特性 成形方法 烧结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含量对氮化铝陶瓷抗弯强度及热导率的影响
6
作者 浦恩祥 周文祥 +5 位作者 陈泽基 张智睿 黄佑文 徐世春 贾宝瑞 秦明礼 《粉末冶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9-257,共9页
以Al_(2)O_(3)粉末和碳黑作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法并通过控制除碳工艺过程制备不同氧含量的AlN陶瓷粉末,高氧AlN粉末中氧质量分数为0.9%,低氧AlN粉末中氧质量分数为0.6%。以两种氧含量AlN陶瓷粉末为原料制备AlN陶瓷样品,采用三点弯曲法... 以Al_(2)O_(3)粉末和碳黑作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法并通过控制除碳工艺过程制备不同氧含量的AlN陶瓷粉末,高氧AlN粉末中氧质量分数为0.9%,低氧AlN粉末中氧质量分数为0.6%。以两种氧含量AlN陶瓷粉末为原料制备AlN陶瓷样品,采用三点弯曲法和3ω法在77~350 K范围内测试了AlN陶瓷的抗弯强度和热导率,研究了氧含量对AlN陶瓷抗弯强度和热导率的影响,并与Al_(2)O_(3)陶瓷、Si_(3)N_(4)陶瓷的力学和导热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高氧AlN陶瓷样品中第二相含量较多,低氧AlN陶瓷样品中第二相含量较少。第二相抑制了AlN晶粒的长大,起到细晶强化的作用,但是第二相的存在降低了声子的自由程,降低了热导率。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高氧AlN陶瓷样品抗弯强度高于低氧AlN陶瓷样品,热导率低于低氧AlN陶瓷样品。相比较于Al_(2)O_(3)陶瓷和Si_(3)N_(4)陶瓷,AlN陶瓷的室温抗弯强度比Al_(2)O_(3)陶瓷略高,但不如Si_(3)N_(4)陶瓷;AlN陶瓷的室温热导率比Al_(2)O_(3)陶瓷和Si_(3)N_(4)陶瓷高,达到了200 W·m^(-1)·K^(-1)。同时,AlN陶瓷在低温下也能保持高热导率和较高的抗弯强度,相对于Al_(2)O_(3)陶瓷和Si_(3)N_(4)陶瓷,其低温应用更加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铝陶瓷 抗弯强度 热导率 氧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惰气熔融红外吸收光谱法测定海洋钛合金用铌铝合金中氧量
7
作者 刘攀 袁晓冬 +4 位作者 陈倩倩 张庸 孟秋达 张砚博 张欣耀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4-712,共9页
铌铝中间合金是重要的钛合金用合金添加剂,具有与金属钛接近的熔点和密度,有利于降低成分偏析,提高钛合金的成分均匀性。氧含量对钛合金的性能有重要影响,是铌铝中间合金等钛合金原料的基本质量特性指标。通过探讨粉碎制样时间、分析功... 铌铝中间合金是重要的钛合金用合金添加剂,具有与金属钛接近的熔点和密度,有利于降低成分偏析,提高钛合金的成分均匀性。氧含量对钛合金的性能有重要影响,是铌铝中间合金等钛合金原料的基本质量特性指标。通过探讨粉碎制样时间、分析功率、助熔剂、样品量、仪器校准等分析条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建立了脉冲加热-惰气熔融-红外吸收光谱法测定铌铝合金中氧量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铌铝合金原始样品颗粒较大(大于250μm),氧量存在非常大的不均匀性,相对偏差可达80%。短时间的粉碎制样可有效提升检验结果的一致性。使用镍篮作为助熔剂时,过量镍可导致铌铝合金熔体黏稠度升高,阻碍含氧气体的生成和释放,最终采用锡囊、镍箔或镍囊作为样品分析时的助熔剂与承载容器,使用盘式振动研磨仪粉碎制样10~15 s,ONH-2000和ONH-836气体分析仪的分析功率分别设定为5.5 kW和5.0 kW,称取100~200 mg样品,采用钢铁标准样品校准仪器,结果表明,方法的定量限为0.006%~0.011%,重复性精密度(以相对标准偏差表征,n=6)为2.6%~10.4%,钢铁和钛合金标准样品中氧的测定值与证书认定值相符,钢铁有证标准样品中氧的回收率为90.5%~106%。方法适用于铌铝中间合金中氧量的准确、快速检验,并有望在以铌为合金元素的钛合金用新型多元铝基中间合金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惰气熔融 红外吸收光谱 铌铝 铝基中间合金 海洋钛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热方式测定铝及铝合金中氢的差异性初步探讨
8
作者 张庸 姚佳人 +3 位作者 鲍智超 刘攀 王化明 于英杰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5-330,共6页
脉冲惰气熔融法(以下简称脉冲法)测定铝及铝合金存在“二次氢”现象,即再次加热测试过的样品,仍旧有明显的氢释放,国内学者倾向于认为石墨坩埚释放氢引起的干扰,俄罗斯学者则倾向于认为加热时间过短时,氢不足以完全释放而引起的“二次... 脉冲惰气熔融法(以下简称脉冲法)测定铝及铝合金存在“二次氢”现象,即再次加热测试过的样品,仍旧有明显的氢释放,国内学者倾向于认为石墨坩埚释放氢引起的干扰,俄罗斯学者则倾向于认为加热时间过短时,氢不足以完全释放而引起的“二次氢”。针对上述不同观点,采用脉冲法及热脱附法进行铝及铝合金中氢测试的初步对比,结果如下:热脱附法测试脉冲法分析后的样品,仍旧有明显的氢释放,即“二次氢”现象,测试脉冲法参与定值的铝中氢标准物质GBW(E)020030[认定值为(0.19±0.04)μg·g^(−1)]、GBW(E)020030a[认定值(0.24±0.06)μg·g^(−1)]、GBW(E)020031a[认定值(0.25±0.05)μg·g^(−1)],结果分别为0.38,0.58,0.71μg·g^(−1),前二者的释放峰值分别位于约450,380℃处;采用脉冲法、热脱附法同时测定不同批次的AlSi样品中氢的含量,脉冲法所得结果分别为0.13,0.16,0.16μg·g^(−1),热脱附法所得结果分别为0.70,0.53,0.48μg·g^(−1),前二者的释放峰值主要位于350,580℃处。上述结果表明,热脱附法测试结果普遍比脉冲法偏高。考虑到前者采用石英管加热,未涉及石墨坩埚,且慢速升温,分析时间以小时计,初步认为加热时间过短时,氢不足以完全释放而引起的“二次氢”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但鉴于国内普遍采用脉冲法测定铝合金中氢含量,仍需更详细比对验证,以期得到更有说服力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惰气熔融法 热脱附法 铝及铝合金 二次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余元素Cu对预应力钢绞线用82B高碳钢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
9
作者 李锦程 董帅君 +3 位作者 张朝磊 李娜 王艺霏 吴咏锦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79-184,共6页
通过热重分析、高温氧化实验、元素赋存状态表征和氧化铁皮致密度测定,对比分析以废钢为原料短流程生产含0.08%Cu与传统长流程生产含0.02%Cu的82B高碳钢在900~1100℃下的高温氧化行为,研究残余元素Cu对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Cu... 通过热重分析、高温氧化实验、元素赋存状态表征和氧化铁皮致密度测定,对比分析以废钢为原料短流程生产含0.08%Cu与传统长流程生产含0.02%Cu的82B高碳钢在900~1100℃下的高温氧化行为,研究残余元素Cu对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Cu会降低氧化速率,900℃与1000℃下保温1 h后Cu偏聚在基体表面晶界处以及氧化铁皮/基体界面间,1100℃时Cu则弥散分布在氧化铁皮中;随着温度升高氧化铁皮/基体界面的平直度降低,并且Cr、Si元素在界面形成的FeCr_(2)O_(4)和Fe_(2)SiO_(4)氧化膜变得不致密,为Cu向氧化铁皮中扩散提供了条件,增加了氧化铁皮去除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元素 高碳硬线 高温氧化 氧化铁皮剥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选区激光熔化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修复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宇 沈超 +2 位作者 张鹏 章林 曲选辉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6-1392,共17页
选区激光熔化技术光斑和热影响区小,成形精度高,可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叶片进行有效的修复以延长使用寿命。本工作选用了一种具有中等体积分数γ′相的合金粉末,研究了在单晶CM247LC基板上进行外延生长过程中该合金粉末的显微组织演变规... 选区激光熔化技术光斑和热影响区小,成形精度高,可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叶片进行有效的修复以延长使用寿命。本工作选用了一种具有中等体积分数γ′相的合金粉末,研究了在单晶CM247LC基板上进行外延生长过程中该合金粉末的显微组织演变规律以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修复界面的熔池宽深比大于4时,沉积区与基体能形成良好的结合界面以及较小的晶粒取向差。通过增大扫描速率和降低激光功率可以有效减小沉积区裂纹密度,沉积组织以沿沉积方向生长的柱状枝晶为主,沉积层越高,冷却速率越小,枝晶间距和晶粒取向差越大。通过打印参数优化,最终得到了裂纹密度低、晶粒取向单一、且与单晶基板结合优异的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沉积层,其抗拉强度为1094 MPa,伸长率为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 选区激光熔化 显微组织 晶粒取向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金化元素Sn对镁合金组织与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文龙 石章智 +3 位作者 赵安琪 李猛 赵志军 王鲁宁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7-57,共11页
纯镁具有密度低、减震性能好、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但是强度低。合金化是调控纯镁组织和性能的重要方法。Sn具有熔点低、与Mg的共晶温度高、在Mg中的固溶度大、化学性质稳定和产量大等特点,适合作为合金化元素。本文综述了合金化元素Sn... 纯镁具有密度低、减震性能好、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但是强度低。合金化是调控纯镁组织和性能的重要方法。Sn具有熔点低、与Mg的共晶温度高、在Mg中的固溶度大、化学性质稳定和产量大等特点,适合作为合金化元素。本文综述了合金化元素Sn对镁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由于Sn元素在固/液界面前沿富集、固溶后降低镁基体锥面与基面位错滑移临界分切应力的比值、固溶后提高基体电位、形成Mg_(2)Sn析出相后阻碍位错和晶界运动、与镁基体构成腐蚀原电池等,可产生晶粒细化、时效硬化和强化、提高塑性、调控腐蚀速率、提高放电效率和放电电位等作用。目前制约Mg-Sn基合金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时效缓慢、硬度和强度低。未来应发展快速显著时效强化的Mg-Sn基合金、含Sn的高塑性变形镁合金和含Sn的结构-功能镁合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晶粒细化 时效硬化 腐蚀行为 放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轧制工艺对Mg-1.5Mn-0.3Ce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元 刘威 +6 位作者 李景仁 李硕 宋杰 朱畅 江昊昕 潘虎成 秦高梧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37,共10页
目的研究板材的轧制性能及轧制工艺对Mg-1.5Mn-0.3Ce合金板材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从而为该系列合金的轧制工艺优化提供有力的参考和依据。方法对Mg-1.5Mn-0.3Ce合金进行了520℃保温8h的短时固溶处理,使其平均晶粒尺寸达到43.6... 目的研究板材的轧制性能及轧制工艺对Mg-1.5Mn-0.3Ce合金板材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从而为该系列合金的轧制工艺优化提供有力的参考和依据。方法对Mg-1.5Mn-0.3Ce合金进行了520℃保温8h的短时固溶处理,使其平均晶粒尺寸达到43.6μm。随后,在250℃下进行47%的轧制变形。结果中低温、大变形轧制显著提升了合金的强度,其90°方向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达到了240MPa和279MPa,且断后伸长率为11.4%,而0°方向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则达到了186MPa和202MPa,且断后伸长率为7.1%。这种显著的性能提升归功于轧制过程中产生的多种微观结构演变。首先,晶粒内部产生了大量的孪晶和位错,为合金提供了额外的强度来源。其次,随着轧制变形量的增加,合金中析出了大量弥散分布的纳米颗粒,并诱导了细小的动态再结晶晶粒形成。这些细小的晶粒抑制了位错的运动,进一步提高了合金的强度。结论通过合理的热处理和变形工艺,可以有效控制Mg-1.5Mn-0.3Ce合金的微观结构,从而显著提高其力学性能,使其在汽车工业中拥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溶处理 第二相 轧制变形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固溶处理对Cu-Cr系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杨旗 王志磊 +1 位作者 肖星宇 谢建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9,共11页
热处理工艺调控是提升Cu-Cr系合金性能的有效方法。Cu-Cr系合金的固溶工艺大多选择温度较低的Cu-Cr两相区进行,导致Cr相固溶程度不完全,抑制后续析出强化效果。本研究提出采用高温单相区固溶工艺改善析出强化效果,主要研究不同固溶工艺(... 热处理工艺调控是提升Cu-Cr系合金性能的有效方法。Cu-Cr系合金的固溶工艺大多选择温度较低的Cu-Cr两相区进行,导致Cr相固溶程度不完全,抑制后续析出强化效果。本研究提出采用高温单相区固溶工艺改善析出强化效果,主要研究不同固溶工艺(Cu-Cr两相区(950℃,4 h)和Cu单相区(1050℃,6h))对Cu-Cr系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采用电子探针(EPMA)对两种固溶工艺后的元素分布进行表征,并对峰值时效态合金的微观结构采用XRD和TEM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与两相区固溶相比,单相区固溶后铸态Cr相充分固溶,时效过程中更多纳米Cr相弥散析出;合金力学性能相比两相区固溶后峰值时效态有较大提升,其中屈服强度提升29.3%,抗拉强度提升25.6%,而导电率并未明显下降。强度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析出强化所贡献的屈服强度增量为323.4 MPa,贡献56.9%,析出强化是本研究中最主要的强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R合金 单相区固溶 析出强化 导电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弧氧化涂层对铝合金疲劳性能影响与改进途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戴卫兵 张册 +3 位作者 郭辰光 黄文超 岳海涛 张建卓 《表面技术》 2025年第17期18-32,共15页
热-力-电耦合作用诱发的微观缺陷(微孔、裂纹、界面缺陷)和残余应力是金属微弧氧化的内禀缺陷,引起微弧氧化涂层疲劳裂纹过早萌生和扩展,损伤基体的疲劳性能。内禀缺陷是涂层铝合金疲劳优化的瓶颈障碍,限制微弧氧化技术在“空天地”装... 热-力-电耦合作用诱发的微观缺陷(微孔、裂纹、界面缺陷)和残余应力是金属微弧氧化的内禀缺陷,引起微弧氧化涂层疲劳裂纹过早萌生和扩展,损伤基体的疲劳性能。内禀缺陷是涂层铝合金疲劳优化的瓶颈障碍,限制微弧氧化技术在“空天地”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阐述微弧氧化涂层影响基体疲劳性能的因素,分析涂层微观缺陷和表面粗糙度及分布、残余应力和基体表面微结构对涂层铝合金疲劳寿命的影响,并研究内禀缺陷以及外加载荷对疲劳性能的耦合影响机制,进而揭示涂层内禀缺陷致基体疲劳劣化机理,明确铝合金微弧氧化的疲劳失效主导机制,在此基础上,基于协同调控内禀缺陷和基体表面微结构,以减少涂层缺陷、弱化残余应力与缺陷耦合作用、抑制涂层裂纹向基体扩展为思想,提出基体预处理-工艺参数-涂层后处理多维度调控的疲劳优化方法,为微弧氧化技术在轻金属表面强化应用面临疲劳寿命差且难以预测的瓶颈问题,提供新见解和解决方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微弧氧化 内禀缺陷 耦合机制 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