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炭和丛枝菌根真菌协同促进稻田土壤有机磷向无机磷的转化和水稻磷素吸收
1
作者 文中华 陈义轩 +3 位作者 史永佳 朱晓琳 刘赛男 孟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4-1074,共11页
【目的】明确生物炭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及其协同作用对土壤磷素赋存形态和水稻磷吸收的影响,为提高稻田土壤磷素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水稻(Oryza sativa L.)盆栽试验在温室内进行,以正常施肥管... 【目的】明确生物炭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及其协同作用对土壤磷素赋存形态和水稻磷吸收的影响,为提高稻田土壤磷素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水稻(Oryza sativa L.)盆栽试验在温室内进行,以正常施肥管理为对照(CK),在此基础上设置接种AMF处理(A)、施用生物炭处理(10 g/kg土,B)、同时接种AMF和施用生物炭处理(10 g/kg土,AB)。水稻收获时采样测定土壤pH、电导率(EC)、微生物生物量、磷酸酶活性以及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分析了水稻根系菌根浸染率。【结果】与CK处理相比,生物炭、接种AMF及其联合添加处理(AB)土壤pH值分别显著增加了0.16、0.17和0.23个单位;生物炭处理土壤EC增加了7.4%,而接种AMF处理降低了6.4%;AB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磷含量分别增加了39.1%和139.7%。稻田土壤中最主要的磷素赋存形态为稳态磷(HCl-Pi和Res-P),占全磷的75%~77%,其次是中度活性磷(NaOH-Pi和NaOH-Po),占全磷的16%~18%,而活性磷(H2O-P、NaHCO3-Po和NaHCO3-Pi)含量仅占全磷的7%~8%。生物炭、接种AMF及二者联合添加处理(AB)显著增加了土壤活性磷和中度活性磷中无机态磷组分(H2O-P、NaHCO3-Pi、NaOH-Pi)的含量,降低了有机态磷组分(NaHCO3-Po、NaOH-Po)含量,且AB处理对活性和中度活性无机磷组分的提升幅度显著高于接种AMF处理。与CK相比,生物炭、接种AMF及AB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AB处理的增幅最高,分别为25.1%和25.5%,且显著高于单独接种AMF处理。AB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根系菌丝和丛枝侵染率,较接种AMF处理分别增加了7.04(P<0.001)和2.37(P<0.05)个百分点。生物炭和接种AMF处理对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磷吸收量均无显著影响,而AB处理显著增加了地下部磷吸收量,相较于CK增加了200.0%。【结论】生物炭和AMF联用提高了土壤pH、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促进了活性和中度活性磷中有机态磷向无机态磷的转化,进而优化了土壤磷素的赋存形态,提高了磷素有效性。生物炭与AMF联用显著增加了水稻根系的菌丝和丛枝侵染率,促进了水稻的磷素吸收。因此,生物炭与AMF联用可更有效地改善土壤磷素有效性,提高水稻对磷的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丛枝菌根真菌 土壤pH Hedley磷组分 菌根侵染率 磷吸收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析秸秆堆沤还田方式对土壤的保护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晓莉 张继强 +3 位作者 崔涛 李玉环 张明 朱晓琳 《农技服务》 2017年第20期74-74,73,共2页
秸秆堆沤还田技术主要是将动物粪便、化学调理剂以及微生物菌剂等加入秸秆中,然后再由人工堆积发酵,将其制成有机肥的一种还田技术,起能对土壤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使土壤肥力得到培养,能对环境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秸秆堆沤还田技术是... 秸秆堆沤还田技术主要是将动物粪便、化学调理剂以及微生物菌剂等加入秸秆中,然后再由人工堆积发酵,将其制成有机肥的一种还田技术,起能对土壤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使土壤肥力得到培养,能对环境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秸秆堆沤还田技术是一种将废弃农作物充分利用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就对该技术的具体应用措施进行探讨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堆沤还田 土壤 农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3
作者 周志强 李在贞 +1 位作者 郑智辉 常钟 《农技服务》 2018年第7期83-84,共2页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农业清洁生产和循环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日益受到重视.为此,简单 介绍了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分析了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建议.
关键词 农村面源污染 防治 问题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