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夷之辨·华夷之辩·华夷之变——关于中华民族形成的再思考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玉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9-149,共11页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华夷之辨”观念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儒家经典学说中的华夷之辨内涵非常清晰,即“文(明)野(蛮)之辨”——崇尚、保护和发展文明,贬斥、抵制和改变野蛮。由于民族交融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不...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华夷之辨”观念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儒家经典学说中的华夷之辨内涵非常清晰,即“文(明)野(蛮)之辨”——崇尚、保护和发展文明,贬斥、抵制和改变野蛮。由于民族交融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者和儒士们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对华夷之辨的发挥也是众说纷纭。这就导致后世对华夷之辨的评价存在分歧甚至截然对立。本文意在正本清源,通过分析儒家学说的真正内涵(华夷之“辨”)、不同政治立场下对华夷之辨的阐发和实践(华夷之“辩”)、华夷之辨观念主导下的深入民族交融(华夷之“变”),致力于澄清华夷之辨有多个标准,华夷之辨弊大于利,华夷之辨曾被淡化或消弭等种种误解。只有充分了解华夷之辨观念崇尚文明、包容开放的精神内核以及儒家知识分子对“大一统”理想的孜孜以求,才能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和统一多民族中国何以能够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之辨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民族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肇国辽东”与辽代中国北部海疆的奠定
2
作者 田广林 朱易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71,共12页
耿氏家族墓志所揭示的辽太祖“肇国辽东”创建辽朝,是一件事关辽代海疆奠基的根本大事,却长期被史家忽视。耶律阿保机的父辈先于辽朝据有辽东,是其远离西楼创立龙化州的社会物质基础,同时也是“肇国辽东”、奠定辽东半岛东西两侧辽朝南... 耿氏家族墓志所揭示的辽太祖“肇国辽东”创建辽朝,是一件事关辽代海疆奠基的根本大事,却长期被史家忽视。耶律阿保机的父辈先于辽朝据有辽东,是其远离西楼创立龙化州的社会物质基础,同时也是“肇国辽东”、奠定辽东半岛东西两侧辽朝南部海疆的历史渊源。辽朝立国后,继续向南经略渤海西岸幽蓟地区、向东平定渤海,最终底定了辽代中国北部海疆。907年耶律阿保机取代遥辇建立辽朝,实质上这并不是契丹国家发展史上一次普通的改朝换代。始都龙化与迁都皇都,意味着契丹国家发展形态由北方草原游牧式“行国”向中原农业社会式“城国”的蜕变。中华帝制传统的城国管理模式,更有利于辽朝海疆的形成与巩固,从而为辽代中国北方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海陆互动,促进中国南北统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孕育,提供了新的历史运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肇国辽东” 辽代海疆 耶律阿保机 耿氏家族墓志 契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信狱”案与明代中叶的政治文化
3
作者 丁亮 潘晨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7-306,316,共11页
“广信狱”案是明代正德年间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与抚按三司等众多官员发生的互讦案件,并牵涉藩王与生员等多种政治势力,后为钦差燕忠介入审结。燕忠以“广信狱”案为切入口,撤换抚按等多名官员,贯彻朝廷剿匪的战略意图,继而惩处李梦阳... “广信狱”案是明代正德年间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与抚按三司等众多官员发生的互讦案件,并牵涉藩王与生员等多种政治势力,后为钦差燕忠介入审结。燕忠以“广信狱”案为切入口,撤换抚按等多名官员,贯彻朝廷剿匪的战略意图,继而惩处李梦阳与府学生员的“侵官”之举,整饬江西政治生态。但由于案情关系宁淮两藩,又有杨一清从中请托,最终仅对李梦阳从轻处罚。“宸濠之叛”以后,此案发生反转,李梦阳虽被参奏附逆而下狱,却在杨廷和、林俊等官员的回护下再次得以保全。总之,“广信狱”案是多方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反映出一般性政治精英群体在既定政治场域中的选择与倾向,为我们深入理解明代中期政治生态的特点与变迁提供了经典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广信狱”案 李梦阳 “宸濠之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传承与文明互鉴的历史阐释(笔谈) 被引量:6
4
作者 韩志斌 邹芙都 +5 位作者 郑威 徐昭峰 谢乃和 梁晨 郭辉 董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2,共32页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才能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只有坚定文化自...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才能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只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方向和指南。本刊特邀韩志斌、邹芙都、郑威、徐昭峰、谢乃和、梁晨、郭辉、董杰等八位历史学科(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科技史)国家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者就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深入认识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与意义等议题展开笔谈,以期为推动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使命 文化传承 中国历史学 高层次人才 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 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释“中国”——中国国号承载的民族精神探析
5
作者 常志浩 李玉君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184,共13页
“中国”这一国号看似简单明了,实则含义隽永、意味深长。其内涵符合《周易》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三易”原则。作为语言文字的“中国”是一种“变易”的概念,在我国古代历史中,“中国”一词具有京师、王畿、天子辖区、都城、国中... “中国”这一国号看似简单明了,实则含义隽永、意味深长。其内涵符合《周易》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三易”原则。作为语言文字的“中国”是一种“变易”的概念,在我国古代历史中,“中国”一词具有京师、王畿、天子辖区、都城、国中、中原地区、地处中原的国家、诸夏、传承华夏文明的国家、我国古代政权的美称、高级政治中心以及历史性“中国”等多重内涵;作为政权称谓的“中国”是一种“简易”的象征,“中国”一词最基础、最核心的涵义是以“天命”思想为指导,构建“内中华而外夷狄”的天下秩序中的“高级政治中心”,其他所有义项都可视为这一涵义的演化、引申或应用,而“中国”也就自然成为事实上具有,抑或自认为具有尊崇政治地位的古代政权的代称或自称;作为精神纽带的“中国”是一种“不易”的基因,作为“天下秩序”中的“高级政治中心”,“中国”必须自觉承担起引领文明前进、教化四方、传播文化的责任。因而,自强与担当也逐渐熔铸于“中国”符号之中,并成为推动周边少数民族文化渐次内聚,与中原农耕文明交融互进的内在向心力。“中国”之号的变易、简易与不易,其文字内涵是与时俱进而变化者,其国号内涵是可删繁就简而归纳者,其精神内涵是始终如一而不变者。这种变或不变,均与古代民族之间的交融活动紧密相关:民族间的交融活动夯实了国号里的民族精神,国号里的民族精神引领着民族间的交融活动,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至于今日,“中国”国号所承载的自强与担当,仍是引领中国发展,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国号 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东莞地区的科举群体及其历史贡献 被引量:6
6
作者 郭培贵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6-125,共10页
明代东莞共考出举人529名、进士76名,在广东各州、县排名中皆为第四;考出庶吉士6名,与南海县并列第三;六次摘取解元桂冠,在各州县名列第五;还出现了18个三代之内至少产生了两个以上举人的科举家族,排名第四;另外,东莞举人在明代初期、... 明代东莞共考出举人529名、进士76名,在广东各州、县排名中皆为第四;考出庶吉士6名,与南海县并列第三;六次摘取解元桂冠,在各州县名列第五;还出现了18个三代之内至少产生了两个以上举人的科举家族,排名第四;另外,东莞举人在明代初期、中期和后期广东举人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呈持续上升趋势,反映了科举实力的不断加强。明代东莞科举群体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在任官行政、教书育人和著书立说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东莞 科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史视野下北美人参向欧洲的流动与本土化困境
7
作者 杜卓阳 丁见民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85,共11页
17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贸易体系的建立,许多非欧洲的地方产品随着全球化浪潮走向世界市场,人参正是其中之一。在其漫长的全球化历程中,人参及其相关知识通过传教士流入欧洲,并在植物学大发现的浪潮下“发现”了北美人参,形成了人参全球... 17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贸易体系的建立,许多非欧洲的地方产品随着全球化浪潮走向世界市场,人参正是其中之一。在其漫长的全球化历程中,人参及其相关知识通过传教士流入欧洲,并在植物学大发现的浪潮下“发现”了北美人参,形成了人参全球贸易的基础。但在商业实践中,中国市场的庞大需求和高额价格反而成为人参进入欧洲本土市场的阻碍,人参因而始终以东方商品的角色成为弥补对华贸易逆差的工具。同时,人参进入欧洲医药消费市场时正值欧洲医学转型时期,在文化偏见与医学转型的影响下被认定为一种可信度不高的药物而加以边缘化。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人参全球贸易、东方消费这一特殊的全球流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本土化 全球贸易 近代欧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辽东进士的历史贡献 被引量:6
8
作者 郭培贵 于秀丽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6-174,共9页
明代辽东共考出72名进士,任京官者自尚书至行人共30名,占总数的41.67%;任地方官者自布政使至知县共42名,占总数的58.33%;入仕率之高名列全国前茅。辽东进士在任职后绝大多数都能恪尽职守,不少人成为勤政恤民、公正执法、清正廉洁、刚直... 明代辽东共考出72名进士,任京官者自尚书至行人共30名,占总数的41.67%;任地方官者自布政使至知县共42名,占总数的58.33%;入仕率之高名列全国前茅。辽东进士在任职后绝大多数都能恪尽职守,不少人成为勤政恤民、公正执法、清正廉洁、刚直敢言等方面的佼佼者,其中尤以宁远进士陈寿、沈阳进士范!、东宁进士周正、辽阳进士顾能表现最为出色。在文化方面,他们不仅是辽东地区文化发展的推动者,而且对任官地区的文化教育建设做出贡献;至少有13人留有著述传世,主要集中在经学、诗歌、史学三个方面;经学以义州进士贺钦最具代表性,诗歌以广宁冯裕、冯琦成就最高,史学则以广宁冯惟讷、冯琦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辽东进士 历史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代多元文化交融路径与机制的四维解析
9
作者 潘立建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4-100,共7页
辽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游牧与农耕文明深度交融的典范,其多元文化互动机制突破了传统“汉化论”的单一叙事,形成了独特的“差异共存”治理模式。在政治层面,辽朝通过“南北面官制”的双轨治理与科举制度的推行,既保留契丹旧俗,又吸纳中原... 辽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游牧与农耕文明深度交融的典范,其多元文化互动机制突破了传统“汉化论”的单一叙事,形成了独特的“差异共存”治理模式。在政治层面,辽朝通过“南北面官制”的双轨治理与科举制度的推行,既保留契丹旧俗,又吸纳中原官僚体系,为文化并存提供制度保障;经济层面,草原丝路与榷场贸易构建了跨区域物质流动网络,促使农牧文明在技术、商品与习俗层面深度互渗;宗教层面,萨满教、佛教与儒道思想的共存与调和,重塑了社会信仰体系;社会结构方面,通过婚姻联盟、士人流动及“因俗而治”政策,形成“习俗可变而认同不悖”的融合机制。辽代文化交融的核心在于以制度创新将差异转化为治理资源,既维护族群特性,又构建超越胡汉对立的共同体意识。这一模式不仅为金元清等后世政权提供了治理范本,亦对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多元文化交融 南北面官制 草原丝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代考古和历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评盖之庸《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
10
作者 都兴智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2007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盖之庸的《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是辽代考古和历史研究领域的又一部力作,引起了学术界同行的关注。
关键词 历史研究 内蒙古 辽代 石刻 力作 考古 大学出版社 学术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语境下的“中国”认同 被引量:2
11
作者 田广林 周宇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3,共10页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环境和“天下一家”语境下,四裔归属意识的不断增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认同获得空前发展的根本机制。郡县制管理体制机制下东西南北各地、各族居民先后被“编户化”而统称为“秦人”和“汉人”,意味着在秦汉...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环境和“天下一家”语境下,四裔归属意识的不断增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认同获得空前发展的根本机制。郡县制管理体制机制下东西南北各地、各族居民先后被“编户化”而统称为“秦人”和“汉人”,意味着在秦汉王朝疆域版图之内各族居民在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下,相互认同而实现的空前民族统一,体现出当时东西南北各族对以秦汉王朝为代表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维度下的全方位认同。这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民族内涵及其关系格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机,这种直接以统一帝国疆域划定的规模空前的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出现,对于后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多民族国家 天下一家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户当差与里甲制:明初杂泛差役派征机制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丁亮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5,共11页
明初杂役包括官厅差役和驿递夫役在内,普遍采用“配户当差”的佥派办法。人户一旦佥点应当某种杂役便成为杂役户,固定地在一个地点长期服役,直至消乏佥替。但“配户当差”制在永乐以后出现弊端,主要是皂隶等官厅杂役凭借特权寻租,而驿... 明初杂役包括官厅差役和驿递夫役在内,普遍采用“配户当差”的佥派办法。人户一旦佥点应当某种杂役便成为杂役户,固定地在一个地点长期服役,直至消乏佥替。但“配户当差”制在永乐以后出现弊端,主要是皂隶等官厅杂役凭借特权寻租,而驿递夫役负担较重,均长期不得佥替。永宣以后,一部分徭役改为每年轮充,开启了均徭法改革的历程。据新发现的“试行黄册”史料可知,明代里甲中存在较多的虚拟户和“带管畸零户”,且国家规定的点差标准很高,杂役基本要人户朋充服役。因此官府在确定所需杂役的数量以后,必须通过里甲组织的协调才能完成杂役户的佥点。但考虑到里甲内部的实际应役户数不多且徭役的附带财政责任不重的情况,里甲制与“配户当差”制之间并不发生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初 杂泛差役 派征机制 配户当差 里甲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饮食文化的表征与隐喻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顾延欣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3-243,共1页
由王晴佳著,三联书店出版的《筷子:饮食与文化》一书,充分运用考古发现、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讲述了筷子的发明和使用历史,对亚洲菜肴和烹饪方法的影响以及它蕴含的各种文化、象征、宗教含义进行研究,成为近些年新文化史研究的优秀代表。
关键词 中国饮食文化 烹饪方法 筷子 文化史研究 图像资料 三联书店 古代文献 菜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史》“开国前史”编撰考论
14
作者 常志浩 李玉君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7-186,共10页
女真“开国前史”是指金朝始祖至康宗十帝开创帝业的历史。自脱脱确定“各与正统”的编纂原则之后,追溯金朝正统来源成为《金史》编纂的重要目标之一。元代史臣的做法是从部族起源上承认金朝的正统性,将金朝始祖以下十帝的创业过程视为... 女真“开国前史”是指金朝始祖至康宗十帝开创帝业的历史。自脱脱确定“各与正统”的编纂原则之后,追溯金朝正统来源成为《金史》编纂的重要目标之一。元代史臣的做法是从部族起源上承认金朝的正统性,将金朝始祖以下十帝的创业过程视为金朝正统的来源。从卷目上看,《金史》“开国前史”包含《世纪》《后妃传》(部分)、《始祖以下诸子传》、群雄传、异姓功臣传等六卷五个部分;从编次上看,除“杂传”外,《金史》也可划分为由“某帝纪”、“某帝诸子传”、“某帝群臣传”等组成的六个单元,“开国前史”为诸单元之首,照应了始祖至康宗开创帝业的过程。从撰作上看,囿于追溯金朝正统来源的需要,“开国前史”并未照录金朝原始文献,而是重构了女真与辽的关系,损害了《金史》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史》 开国前史 卷目 编次 正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代“岳镇海渎”封祀考论
15
作者 孔维京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32,共7页
“岳镇海渎”作为一组演化自中国古代山水崇拜的文化地理概念,是国家疆域和王朝正统的象征。由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在占据中原地区后,为塑造中国大一统王朝形象,比肩唐宋礼乐制定了本朝岳镇海渎封祀制度。金代结合本朝实际,确立了在“四... “岳镇海渎”作为一组演化自中国古代山水崇拜的文化地理概念,是国家疆域和王朝正统的象征。由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在占据中原地区后,为塑造中国大一统王朝形象,比肩唐宋礼乐制定了本朝岳镇海渎封祀制度。金代结合本朝实际,确立了在“四立、土王日”以岳镇海渎所在地长贰官为主的常祀制度,并“遥祀”南岳、南镇于中岳嵩山庙,“遥祀”南海、南渎于东海广德王庙。清代考据大家钱大昕对明昌间加封五镇四渎王爵提出的质疑,实为对《大金集礼》相关记载的误解。在岳镇海渎封祀问题上,金代经历了从“并仍唐、宋之旧”到“皆仍宋旧制”的转变,反映出世宗、章宗之际金代文化的转向与正统性的诉求。金宋双方通过“遥祀”的方式共祀岳镇海渎,使其成为南北共享的文化地理符号,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 岳镇海渎 封祀 正统 钱大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大师姑发现的早商文化与商汤灭夏 被引量:8
16
作者 徐昭峰 杨远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6-30,共5页
关键词 先商文化 郑州 商汤 夏文化 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俄战争期间清政府“中立”问题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喻大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8-126,共9页
在百年前因争夺东北而爆发的日俄战争中,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不予深究,简单否定。然而,清政府局外中立的表象掩盖着形形色色的真相和矛盾。事实上,出于维护东北主权、联日拒俄的考虑,在战争中,清军和奉天当局暗中为... 在百年前因争夺东北而爆发的日俄战争中,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不予深究,简单否定。然而,清政府局外中立的表象掩盖着形形色色的真相和矛盾。事实上,出于维护东北主权、联日拒俄的考虑,在战争中,清军和奉天当局暗中为日军提供了帮助或便利,全国舆论更是袒日拒俄不加掩饰。同时,日俄两国也并未尊重清政府的中立,破坏中立的举动屡见不鲜。可见,对于中日俄这三国来说,所谓对中立的“恪守”和“尊重”主要是一种煞有介事的姿态,以避免战争的扩大化,这也折射出当时英美等列强的意图和复杂的国际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俄战争 清政府 局外中立 联日拒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保守与激进在中国近代文化潮流中的共通共融 被引量:5
18
作者 喻大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1-186,共6页
在中国近代文化潮流中,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为焦点,形成了文化保守与文化激进两大思潮,但复杂和充满矛盾的近代社会使得二者的关系也绝非一般人想象的那样简单。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对立与分歧被夸大,相互影响、启发... 在中国近代文化潮流中,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为焦点,形成了文化保守与文化激进两大思潮,但复杂和充满矛盾的近代社会使得二者的关系也绝非一般人想象的那样简单。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对立与分歧被夸大,相互影响、启发的关系被忽视了。其实,二者有时有着共同的努力方向和认识上的某些共识,彼此间也非壁垒森严,存在着师友关系和互相渗透、转化的情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均产生在相同的社会条件下,面临着共同的时代主题,因而存在联系和共同之处也就不足为奇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努力方向 西方文化 中国近代 保守 共识 想象 传统文化 壁垒 激进 政治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韩非之死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东玉 李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9-23,共5页
韩非的法治思想尤其是加强君权的理论为秦王所激赏,但遗憾的是落得一个可悲的结局——以自杀结束生命。这一结局是法家内部派别之争,现实政治生活中权利之争,以及知识分子与统治者之间矛盾的综合作用的结果。韩子之死,值得治史者反思。
关键词 韩非 死亡 法家 战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为春秋大国说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东玉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14,共6页
古今学者或称春秋之世秦不为强国。其实,秦在春秋之世曾护平王东迁、称雄西戎、助晋称霸、救楚危难,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强国。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其在东周之初得为封诸侯,领有周之故地,取得政治与经济上的优势;同时又凭借其独特的易... 古今学者或称春秋之世秦不为强国。其实,秦在春秋之世曾护平王东迁、称雄西戎、助晋称霸、救楚危难,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强国。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其在东周之初得为封诸侯,领有周之故地,取得政治与经济上的优势;同时又凭借其独特的易守难攻之势,全力经营西戎,没有在中原的争霸中无谓地消耗能量;再就是用人得当,用人得力。凡此种种,导致秦成为春秋四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大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