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圆斑星鲽及相关种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赫崇波 曹洁 +4 位作者 刘卫东 周遵春 葛陇利 高祥刚 王效敏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29-836,共8页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的24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Control region)核苷酸全序列,并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圆斑星鲽线粒体控制区核苷酸全序列具有长度多态性,得到4种长度单元型,主要表现为控制...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的24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Control region)核苷酸全序列,并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圆斑星鲽线粒体控制区核苷酸全序列具有长度多态性,得到4种长度单元型,主要表现为控制区中的串联重复序列的长度不同。对鲽形目鱼类如鲽科的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黄盖鲽(Limanda feruginea)、马舌鲽(Reinhardtius hippoglossoides),美洲拟庸鲽(Heppoglossoides platessoides)和鲆科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以及鳎科的欧洲鳎(Soleasolea)、塞内加尔鳎(S. senegalensis)和沙鳎(S. lascari)的控制区的比较研究发现,鲽形目鱼类的线粒体控制区均存在相似的结构,即线粒体控制区可分为终止相关序列区(ETAS)、中央保守区(包括CSB-A、CSB-B、CSB-C、CSB-D、CSB-E、CSB-F)以及保守序列区(CSB1、CSB2、CSB3)和重复序列区(Repeat region)4个区域。通过与脊椎动物各个纲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比较分析,发现只有鲽形目(包括鲆、鲽类和鳎类)鱼类和两栖纲的无尾类在CSB-3之后存在相似的串联重复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线粒体控制区 串联重复序列 结构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斑海豹线粒体苏氨酸和脯氨酸及控制区部分序列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韩家波 赫崇波 +4 位作者 王效敏 王强 马志强 周遵春 王丕烈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4-78,共5页
通过PCR产物测序法,测定了46只辽东湾斑海豹线粒体DNA的一段包括部分苏氨酸和脯氨酸tRNA基因及部分控制区的717 bp序列,得到17个序列单元型。与港海豹相比,所有辽东湾斑海豹17个单元型在控制区序列中都有2处缺失,是区分港海豹和斑海豹... 通过PCR产物测序法,测定了46只辽东湾斑海豹线粒体DNA的一段包括部分苏氨酸和脯氨酸tRNA基因及部分控制区的717 bp序列,得到17个序列单元型。与港海豹相比,所有辽东湾斑海豹17个单元型在控制区序列中都有2处缺失,是区分港海豹和斑海豹的种间分子标记。与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区斑海豹m tDNA相同片段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辽东湾斑海豹的线粒体控制区DNA的单元型比例相对较少,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辽东湾斑海豹m tDNA的16296位点即苏氨酸tRNA基因序列的最后一位有1个C碱基的插入,16607位点存在T/C转换,这两个变异位点是鉴别辽东湾斑海豹与日本及鄂霍次克海区斑海豹的重要分子标记。初步表明,辽东湾斑海豹与日本海、鄂霍次克海斑海豹是属于不同的地理种群,或者辽东湾斑海豹同这两个海区斑海豹未发生基因交流或者雌性个体的相互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 斑海豹 线粒体 种群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草酰胺化合物的合成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成路 牛明铭 +4 位作者 许永廷 陈颂 申洪江 广东 刘林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77-680,共4页
以价廉易得的香草醛为起始原料,经过3步反应,高产率合成了酚羟基由对甲苯磺酰基保护的香草胺类化合物5。将香草醛转化为香草肟4,用金属还原生成中间体香草胺;将6-溴己酸固相反应合成三苯基季膦盐再经Wittig缩合反应制备8-甲基-顺-6-壬烯... 以价廉易得的香草醛为起始原料,经过3步反应,高产率合成了酚羟基由对甲苯磺酰基保护的香草胺类化合物5。将香草醛转化为香草肟4,用金属还原生成中间体香草胺;将6-溴己酸固相反应合成三苯基季膦盐再经Wittig缩合反应制备8-甲基-顺-6-壬烯酸,最后其与香草胺反应后,超声波促进酯水解合成目标产物1,总收率达47.93%。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高分辨质谱等结构表征的结果表明,已成功合成了目标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胺 酰化 辣椒素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脱氢二聚白藜芦醇-11,11′,13,13′-四甲醚的全合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成路 申洪江 +5 位作者 邹立伟 许永廷 广东 李元东 王杨 王利东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80-1183,共4页
以3,5-二甲氧基苯甲酸(1)为起始原料,经过甲醇酯化、氢化铝锂还原、四溴化碳溴代和Wittig-Horner反应,高产率的合成了Wittig-Horner试剂(5)。化合物5与对羟基苯甲醛(6)的羟基保护产物(7)偶联得到化合物(8),后者经去甲氧基亚甲基保护和... 以3,5-二甲氧基苯甲酸(1)为起始原料,经过甲醇酯化、氢化铝锂还原、四溴化碳溴代和Wittig-Horner反应,高产率的合成了Wittig-Horner试剂(5)。化合物5与对羟基苯甲醛(6)的羟基保护产物(7)偶联得到化合物(8),后者经去甲氧基亚甲基保护和仿生氧化偶联反应成功地全合成了(E)-脱氢二聚白藜芦醇-11,11′,13,13′-四甲醚(10)。通过1H NMR、13C NMR、IR、H RMS等测试技术确定化合物10为二聚芪类化合物(E)-脱氢二聚白藜芦醇-11,11′,13,13′-四甲醚,总收率48.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氧化偶联 二聚芪类化合物 (E)-脱氢二聚白藜芦醇四甲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