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信狱”案与明代中叶的政治文化
1
作者 丁亮 潘晨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7-306,316,共11页
“广信狱”案是明代正德年间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与抚按三司等众多官员发生的互讦案件,并牵涉藩王与生员等多种政治势力,后为钦差燕忠介入审结。燕忠以“广信狱”案为切入口,撤换抚按等多名官员,贯彻朝廷剿匪的战略意图,继而惩处李梦阳... “广信狱”案是明代正德年间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与抚按三司等众多官员发生的互讦案件,并牵涉藩王与生员等多种政治势力,后为钦差燕忠介入审结。燕忠以“广信狱”案为切入口,撤换抚按等多名官员,贯彻朝廷剿匪的战略意图,继而惩处李梦阳与府学生员的“侵官”之举,整饬江西政治生态。但由于案情关系宁淮两藩,又有杨一清从中请托,最终仅对李梦阳从轻处罚。“宸濠之叛”以后,此案发生反转,李梦阳虽被参奏附逆而下狱,却在杨廷和、林俊等官员的回护下再次得以保全。总之,“广信狱”案是多方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反映出一般性政治精英群体在既定政治场域中的选择与倾向,为我们深入理解明代中期政治生态的特点与变迁提供了经典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广信狱”案 李梦阳 “宸濠之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代多元文化交融路径与机制的四维解析
2
作者 潘立建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4-100,共7页
辽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游牧与农耕文明深度交融的典范,其多元文化互动机制突破了传统“汉化论”的单一叙事,形成了独特的“差异共存”治理模式。在政治层面,辽朝通过“南北面官制”的双轨治理与科举制度的推行,既保留契丹旧俗,又吸纳中原... 辽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游牧与农耕文明深度交融的典范,其多元文化互动机制突破了传统“汉化论”的单一叙事,形成了独特的“差异共存”治理模式。在政治层面,辽朝通过“南北面官制”的双轨治理与科举制度的推行,既保留契丹旧俗,又吸纳中原官僚体系,为文化并存提供制度保障;经济层面,草原丝路与榷场贸易构建了跨区域物质流动网络,促使农牧文明在技术、商品与习俗层面深度互渗;宗教层面,萨满教、佛教与儒道思想的共存与调和,重塑了社会信仰体系;社会结构方面,通过婚姻联盟、士人流动及“因俗而治”政策,形成“习俗可变而认同不悖”的融合机制。辽代文化交融的核心在于以制度创新将差异转化为治理资源,既维护族群特性,又构建超越胡汉对立的共同体意识。这一模式不仅为金元清等后世政权提供了治理范本,亦对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多元文化交融 南北面官制 草原丝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传承与文明互鉴的历史阐释(笔谈) 被引量:6
3
作者 韩志斌 邹芙都 +5 位作者 郑威 徐昭峰 谢乃和 梁晨 郭辉 董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2,共32页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才能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只有坚定文化自...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才能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只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方向和指南。本刊特邀韩志斌、邹芙都、郑威、徐昭峰、谢乃和、梁晨、郭辉、董杰等八位历史学科(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科技史)国家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者就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深入认识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与意义等议题展开笔谈,以期为推动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使命 文化传承 中国历史学 高层次人才 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 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历史上影响人口的文化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常金仓 张雁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0-36,共7页
探讨影响我国传统社会人口的因素,应该在思想方法上排除以农耕经济为根源的先入之见以及将灾荒、战争等偶发因素视为主要驱动力的观念,应该努力从文化中去追寻原委。由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形态引发的同姓不婚、早婚早育... 探讨影响我国传统社会人口的因素,应该在思想方法上排除以农耕经济为根源的先入之见以及将灾荒、战争等偶发因素视为主要驱动力的观念,应该努力从文化中去追寻原委。由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形态引发的同姓不婚、早婚早育的婚姻制度、长子继承制和养儿防老的观念等等促进了我国历史上人口的繁衍;国家的赋税制度与溺女婴的习俗则是传统社会有力的人口调节器。虽然因社会的更革,旧因素逐渐削弱,新因素不断产生,但传统生育观念仍顽强地发挥着作用,处理好人口与社会承载能力的关系,还应从调节社会文化结构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文化因素 文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饮食文化的表征与隐喻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顾延欣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3-243,共1页
由王晴佳著,三联书店出版的《筷子:饮食与文化》一书,充分运用考古发现、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讲述了筷子的发明和使用历史,对亚洲菜肴和烹饪方法的影响以及它蕴含的各种文化、象征、宗教含义进行研究,成为近些年新文化史研究的优秀代表。
关键词 中国饮食文化 烹饪方法 筷子 文化史研究 图像资料 三联书店 古代文献 菜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夷之辨·华夷之辩·华夷之变——关于中华民族形成的再思考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玉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9-149,共11页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华夷之辨”观念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儒家经典学说中的华夷之辨内涵非常清晰,即“文(明)野(蛮)之辨”——崇尚、保护和发展文明,贬斥、抵制和改变野蛮。由于民族交融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不...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华夷之辨”观念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儒家经典学说中的华夷之辨内涵非常清晰,即“文(明)野(蛮)之辨”——崇尚、保护和发展文明,贬斥、抵制和改变野蛮。由于民族交融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者和儒士们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对华夷之辨的发挥也是众说纷纭。这就导致后世对华夷之辨的评价存在分歧甚至截然对立。本文意在正本清源,通过分析儒家学说的真正内涵(华夷之“辨”)、不同政治立场下对华夷之辨的阐发和实践(华夷之“辩”)、华夷之辨观念主导下的深入民族交融(华夷之“变”),致力于澄清华夷之辨有多个标准,华夷之辨弊大于利,华夷之辨曾被淡化或消弭等种种误解。只有充分了解华夷之辨观念崇尚文明、包容开放的精神内核以及儒家知识分子对“大一统”理想的孜孜以求,才能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和统一多民族中国何以能够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之辨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民族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肇国辽东”与辽代中国北部海疆的奠定
7
作者 田广林 朱易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71,共12页
耿氏家族墓志所揭示的辽太祖“肇国辽东”创建辽朝,是一件事关辽代海疆奠基的根本大事,却长期被史家忽视。耶律阿保机的父辈先于辽朝据有辽东,是其远离西楼创立龙化州的社会物质基础,同时也是“肇国辽东”、奠定辽东半岛东西两侧辽朝南... 耿氏家族墓志所揭示的辽太祖“肇国辽东”创建辽朝,是一件事关辽代海疆奠基的根本大事,却长期被史家忽视。耶律阿保机的父辈先于辽朝据有辽东,是其远离西楼创立龙化州的社会物质基础,同时也是“肇国辽东”、奠定辽东半岛东西两侧辽朝南部海疆的历史渊源。辽朝立国后,继续向南经略渤海西岸幽蓟地区、向东平定渤海,最终底定了辽代中国北部海疆。907年耶律阿保机取代遥辇建立辽朝,实质上这并不是契丹国家发展史上一次普通的改朝换代。始都龙化与迁都皇都,意味着契丹国家发展形态由北方草原游牧式“行国”向中原农业社会式“城国”的蜕变。中华帝制传统的城国管理模式,更有利于辽朝海疆的形成与巩固,从而为辽代中国北方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海陆互动,促进中国南北统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孕育,提供了新的历史运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肇国辽东” 辽代海疆 耶律阿保机 耿氏家族墓志 契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辉 苑莹 +1 位作者 刘帆 王亮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37,共9页
以辽宁省14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11年人口、经济和环境相关指标,利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综合得分,计算辽宁省14市人口、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度,对全省和各市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实现对三者空间演化... 以辽宁省14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11年人口、经济和环境相关指标,利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综合得分,计算辽宁省14市人口、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度,对全省和各市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实现对三者空间演化规律的探究。目前沈阳、大连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中的核心地位已经确立,但其带动作用仍然有限,各市发展不均衡,其辐射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的过程虽有波动起伏,出现离散,但最终朝集聚趋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经济与环境 协调度 空间自相关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14市与长山群岛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王辉 马婧 +1 位作者 刘小宇 柯丽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7-374,共8页
运用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以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为基础数据,利用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测算辽宁省14市、长山群岛与辽宁省14市及长山诸岛3个层次的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经济联系度及经济隶属度。得出结论:1各层级间空间相互作用强... 运用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以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为基础数据,利用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测算辽宁省14市、长山群岛与辽宁省14市及长山诸岛3个层次的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经济联系度及经济隶属度。得出结论:1各层级间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经济联系度及经济隶属度与距离呈负相关,区域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经济联系度及经济隶属度随距离增大逐渐减小;2城市间经济联系度越强,旅游空间相互作用越大,与海岛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就越频繁;3通过对长山群岛旅游断裂点测算,得出其主要潜在客源地为大连、沈阳、丹东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岛旅游一体化 空间相互作用 长山群岛 辽宁省14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工业旅游的SWOT分析与策略选择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虹 曹春丽 李美函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34-37,共4页
工业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壮大。工业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发展迅速,有力地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辽宁工业旅游发展还不成熟。在参考国内外工业旅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SWOT模型对辽宁工业旅游... 工业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壮大。工业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发展迅速,有力地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辽宁工业旅游发展还不成熟。在参考国内外工业旅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SWOT模型对辽宁工业旅游未来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探讨,为辽宁未来工业旅游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搞好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加大营销力度,重视工业文化遗产开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工业旅游 SWOT 策略选择 工业旅游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大师姑发现的早商文化与商汤灭夏 被引量:8
11
作者 徐昭峰 杨远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6-30,共5页
关键词 先商文化 郑州 商汤 夏文化 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谢春山 魏巍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3-137,共5页
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本文在界定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证,主张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探寻应从产业结... 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本文在界定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证,主张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探寻应从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人才结构等方面入手,只有不断提高产业要素素质、有序拓展客源市场、构建企业集团、打造旅游精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才能顺利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辽宁省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旅游产业 转型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介入文化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谢春山 邹本涛 《旅游科学》 CSSCI 2008年第4期73-78,共6页
旅游介入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而产生并直接介入其间施加影响的文化。本文分析了旅游介入文化的分类与特点。旅游介入文化的提出为旅游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实践上有助于介入主体明确方向,制定... 旅游介入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而产生并直接介入其间施加影响的文化。本文分析了旅游介入文化的分类与特点。旅游介入文化的提出为旅游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实践上有助于介入主体明确方向,制定合理而又具针对性的旅游文化建设举措,促进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文化 旅游体验文化 旅游介入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文化新论 被引量:10
14
作者 邹本涛 谢春山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11期20-24,31,共6页
学界对旅游文化的理解普遍存在误区,常常把旅游文化同旅游、旅游资源等相关现象混为一谈。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现象,既不等同于旅游,也不等同于人文旅游资源,它是人们的旅游体验与介入过程及其精神产品的总和,由旅游体验文化和... 学界对旅游文化的理解普遍存在误区,常常把旅游文化同旅游、旅游资源等相关现象混为一谈。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现象,既不等同于旅游,也不等同于人文旅游资源,它是人们的旅游体验与介入过程及其精神产品的总和,由旅游体验文化和旅游介入文化两大组成部分构成。旅游文化研究应以此为核心,不应跟在旅游学等相关学科之后,亦步亦趋。否则,旅游文化学难以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学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文化 旅游体验文化 旅游介入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代法制变革与民族文化认同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玉君 崔健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2-158,共7页
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调和民族关系的手段,为中国历代王朝所重视。法制的修订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金朝所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高峰期之一,其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受到民族融合潮流的影响,作... 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调和民族关系的手段,为中国历代王朝所重视。法制的修订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金朝所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高峰期之一,其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受到民族融合潮流的影响,作为文化的较高层次内容的法律更不例外。在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下,金代法律变革与其民族文化认同趋势是一致的,金代法律一步步趋于汉化并最终达到与中原王朝相当水平所折射出的民族文化认同,再次印证了多民族统一与融合正是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而包括法律制度在内的各种文化内容都无一例外地带有民族文化认同的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 法律 民族融合 民族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课程设计研究——以泰晤士河谷大学和哈尔滨商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玉 于洁 孙丽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43-47,共5页
本文通过对英国泰晤士河谷大学和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高等教育中双方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差异的比较 ,分析了中外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中课程设计的有关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建议 ,以促进国际合作办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课程衔接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保守与激进在中国近代文化潮流中的共通共融 被引量:5
17
作者 喻大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1-186,共6页
在中国近代文化潮流中,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为焦点,形成了文化保守与文化激进两大思潮,但复杂和充满矛盾的近代社会使得二者的关系也绝非一般人想象的那样简单。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对立与分歧被夸大,相互影响、启发... 在中国近代文化潮流中,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为焦点,形成了文化保守与文化激进两大思潮,但复杂和充满矛盾的近代社会使得二者的关系也绝非一般人想象的那样简单。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对立与分歧被夸大,相互影响、启发的关系被忽视了。其实,二者有时有着共同的努力方向和认识上的某些共识,彼此间也非壁垒森严,存在着师友关系和互相渗透、转化的情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均产生在相同的社会条件下,面临着共同的时代主题,因而存在联系和共同之处也就不足为奇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努力方向 西方文化 中国近代 保守 共识 想象 传统文化 壁垒 激进 政治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岳石文化北向发展态势 被引量:8
18
作者 徐昭峰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19,共6页
岳石文化在山东以北地区的发展态势,学术界向有歧见。本文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深入分析和对比研究,认为岳石文化在渤海西岸持续北上至唐山一带,在东侧则是从胶东半岛渡渤海海峡北进辽东半岛南端。其北扩态势既有历史渊源,也因中原地区强大... 岳石文化在山东以北地区的发展态势,学术界向有歧见。本文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深入分析和对比研究,认为岳石文化在渤海西岸持续北上至唐山一带,在东侧则是从胶东半岛渡渤海海峡北进辽东半岛南端。其北扩态势既有历史渊源,也因中原地区强大的二里头文化的挤压和豫北冀南先商文化的崛起。岳石文化这种北向扩展的态势收缩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当与夏末夏桀东征东夷有关,而与中商时期的仲丁东征东夷无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石文化 北扩 环渤海 历史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 被引量:28
19
作者 关娴娴 张玉娟 杨晓军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6-59,共4页
大单元教学强调教学设计系统化、知识结构阶梯化、活动开展效率化和评价标准多元化。高中历史教学要突破教材既定框架,可实施大单元教学,采取以下策略:任务驱动,以“四通”整合学习单元;问题引领,开展逐层深入的“三步”深度学习;开发... 大单元教学强调教学设计系统化、知识结构阶梯化、活动开展效率化和评价标准多元化。高中历史教学要突破教材既定框架,可实施大单元教学,采取以下策略:任务驱动,以“四通”整合学习单元;问题引领,开展逐层深入的“三步”深度学习;开发课程资源,倡导“两式”自主学习;及时评价,强化单元整体的“一案”教学,唤醒生本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大单元教学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释“中国”——中国国号承载的民族精神探析
20
作者 常志浩 李玉君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184,共13页
“中国”这一国号看似简单明了,实则含义隽永、意味深长。其内涵符合《周易》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三易”原则。作为语言文字的“中国”是一种“变易”的概念,在我国古代历史中,“中国”一词具有京师、王畿、天子辖区、都城、国中... “中国”这一国号看似简单明了,实则含义隽永、意味深长。其内涵符合《周易》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三易”原则。作为语言文字的“中国”是一种“变易”的概念,在我国古代历史中,“中国”一词具有京师、王畿、天子辖区、都城、国中、中原地区、地处中原的国家、诸夏、传承华夏文明的国家、我国古代政权的美称、高级政治中心以及历史性“中国”等多重内涵;作为政权称谓的“中国”是一种“简易”的象征,“中国”一词最基础、最核心的涵义是以“天命”思想为指导,构建“内中华而外夷狄”的天下秩序中的“高级政治中心”,其他所有义项都可视为这一涵义的演化、引申或应用,而“中国”也就自然成为事实上具有,抑或自认为具有尊崇政治地位的古代政权的代称或自称;作为精神纽带的“中国”是一种“不易”的基因,作为“天下秩序”中的“高级政治中心”,“中国”必须自觉承担起引领文明前进、教化四方、传播文化的责任。因而,自强与担当也逐渐熔铸于“中国”符号之中,并成为推动周边少数民族文化渐次内聚,与中原农耕文明交融互进的内在向心力。“中国”之号的变易、简易与不易,其文字内涵是与时俱进而变化者,其国号内涵是可删繁就简而归纳者,其精神内涵是始终如一而不变者。这种变或不变,均与古代民族之间的交融活动紧密相关:民族间的交融活动夯实了国号里的民族精神,国号里的民族精神引领着民族间的交融活动,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至于今日,“中国”国号所承载的自强与担当,仍是引领中国发展,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国号 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