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蔽火区地表碳通量智能预测组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河猛 张言 +4 位作者 王永军 车恒旭 李金雨 王鹏程 SASAKI Kyuro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9-406,共8页
隐蔽火区地表碳通量监测对评估其温室效应及火区范围圈定十分重要。针对碳通量影响因素多、难预测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灰狼优化算法(Grey Wolf Optimization,GWO)-改进高斯过程回归(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GPR)-核密度估计(Kern... 隐蔽火区地表碳通量监测对评估其温室效应及火区范围圈定十分重要。针对碳通量影响因素多、难预测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灰狼优化算法(Grey Wolf Optimization,GWO)-改进高斯过程回归(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GPR)-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预测模型。采用格拉布斯检验法剔除异常值,运用GWO优化GPR算法中的超参数,以提高预测精度。使用验证集预测误差并进行KDE建模,得到碳通量的区间预测值,进而针对组合模型的泛化能力及参数敏感性分析进行评估。结果显示:GWO-GPR-KDE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决定系数、80%置信区间宽度和95%置信区间宽度分别为0.95386、1.2663、0.92656、0.387和0.823,这些评估指标均优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结合多层感知器的支持向量机(Multilayer Perceptron-Support Vector Machine,MLP-SVM)、高斯过程回归(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GPR)等经典模型。GWO-GPR-KDE模型对隐蔽火区地表碳通量预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泛化性,为煤田火区防控和温室效应评估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隐蔽火区 碳通量 灰狼优化算法 高斯过程回归 区间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带潮湿巷道模型风流温湿度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晓明 黄亮 +2 位作者 王永军 谢鹏飞 佐佐木久郎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26,共6页
为研究巷道壁面均匀潮湿和局部潮湿对围岩及巷道壁温度影响差异,准确预测潮湿巷道风流温湿度,根据三维围岩温度场理论,建立围岩热传导、风流温度和湿度数值计算模型,数值模拟巷道壁面均匀潮湿模型(UWSM)和条带潮湿模型(PWSM),探讨不同... 为研究巷道壁面均匀潮湿和局部潮湿对围岩及巷道壁温度影响差异,准确预测潮湿巷道风流温湿度,根据三维围岩温度场理论,建立围岩热传导、风流温度和湿度数值计算模型,数值模拟巷道壁面均匀潮湿模型(UWSM)和条带潮湿模型(PWSM),探讨不同参数条件对巷道风流温湿度影响。结果表明:三维热传导模型在局部潮湿巷道计算得出围岩温度及风流温度分布更贴合实际;提出根据潮湿率确定潮湿度修正系数的方法,可提高大型通风网络温湿度预测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湿巷道 风流温湿度 壁面条带潮湿模型(PWSM) 数值模拟 潮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拓论与信息熵在煤层注水效果优化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董伟 张晓明 +1 位作者 陈绍杰 张璐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1-126,共6页
为研究可拓论与信息熵在煤层注水工程中的应用,探讨各评价指标间的参数匹配关系对煤层注水效果优化的影响。建立基于可拓论的综合评价模型,开发基于可拓论的评价软件,并将其应用于山西潞安某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使用该软件,可高效、... 为研究可拓论与信息熵在煤层注水工程中的应用,探讨各评价指标间的参数匹配关系对煤层注水效果优化的影响。建立基于可拓论的综合评价模型,开发基于可拓论的评价软件,并将其应用于山西潞安某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使用该软件,可高效、准确地得出评价结果,并生成各评价指标的级别变量特征值变化曲线,可为该矿优化煤层注水效果工作提供指导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拓论 信息熵 物元模型 煤层注水 权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品质煤炭堆积状态下自燃特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永军 张晓明 +1 位作者 张河猛 佐佐木久郎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3-58,共6页
为研究低品质煤炭在堆积状态下的自然发火特性,根据煤样自热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积聚条件,基于Frank-Kamenetskii理论,采用差热分析仪(DTA)和恒温加热系统,试验测试煤样临界自燃着火点温度(CSIT)。通过分析环境设定因素及验证关联试验,... 为研究低品质煤炭在堆积状态下的自然发火特性,根据煤样自热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积聚条件,基于Frank-Kamenetskii理论,采用差热分析仪(DTA)和恒温加热系统,试验测试煤样临界自燃着火点温度(CSIT)。通过分析环境设定因素及验证关联试验,可将煤样升温过程划分为4个不同变化阶段。在试验条件下煤堆体积主要影响其CSIT;煤样水分是导致升温曲线平缓或下降的主要原因,且体积越大影响越明显。结果表明,通过实验室小体积类比试验分析推导堆积体积与CSIT关系式是准确可行的;用小体积试验可有效预测大体积煤炭自燃着火点温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品质煤炭 自燃 能量积聚 Frank-Kamenetskii理论 临界自燃着火点温度(CSIT) 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对堆积状态褐煤自燃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晓明 耿占芳 +3 位作者 张河猛 王永军 董伟 佐佐木久郎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0-125,共6页
为研究水分对低阶煤在堆积状态下自然发火特性的影响,基于Frank-Kamenetskii理论,采用开放式恒温加热试验法,分析不同水分含量(4%~23%)白音华褐煤的升温过程及临界自燃着火温度。进一步研究不同煤样粒径(0.5~5 mm)和煤堆体积(1.25~10... 为研究水分对低阶煤在堆积状态下自然发火特性的影响,基于Frank-Kamenetskii理论,采用开放式恒温加热试验法,分析不同水分含量(4%~23%)白音华褐煤的升温过程及临界自燃着火温度。进一步研究不同煤样粒径(0.5~5 mm)和煤堆体积(1.25~10×10^(5) mm^(3))条件下,水分对堆积褐煤自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含量煤堆升温规律基本一致,根据中心点升温速率,可将煤样升温过程划分为4个动态阶段。相同粒径及体积条件下,水分含量越高,煤样临界自燃着火温度越高,抑制升温时间越长,表征内在水分蒸发强度的k值越大;相同水分及体积条件下,k值随粒径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相同水分及粒径条件下,煤堆体积越大,其临界自燃着火温度越低,水分的蒸发对不同体积煤堆自燃均表现出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 低阶煤 自然发火 临界自燃着火温度 粒径 煤堆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积状态下低品质煤临界自燃着火点测定与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永军 张晓明 +2 位作者 张河猛 王天 佐佐木久郎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15,共6页
为了研究低品质煤炭堆积状态下内部自热理论,采用临界自燃着火点理论和Frank-Kamenetskii模型研究了煤堆内部热产生与热散失平衡理论以及煤堆表面的换热现象;并应用设计研发的煤堆热扩散率及温度监测实验装置和测定方法来评估低品质煤样... 为了研究低品质煤炭堆积状态下内部自热理论,采用临界自燃着火点理论和Frank-Kamenetskii模型研究了煤堆内部热产生与热散失平衡理论以及煤堆表面的换热现象;并应用设计研发的煤堆热扩散率及温度监测实验装置和测定方法来评估低品质煤样(褐煤以及亚烟煤)临界自燃温度。结果表明:煤样堆积状态下临界自燃着火点温度可通过实验室内测定分析不同体积网框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自热曲线得出;同体积条件下,临界自燃着火点随着煤品质的升高而增加;在140℃环境条件下,1#,2#和3#煤样在快速升温的前20 min内,温度变化趋势相似;在60~65℃,3种煤样出现温度转折点,升温速率开始减缓;根据煤样临界自燃着火点温度结合F-K热发火边界条件理论得出的堆积体积与着火点耦合关系式可预测大体积煤样自燃倾向性及临界自燃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自燃着火点 热平衡理论 低品质煤 Frank-Kamenetski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州露天矿采空区地表CO_(2)通量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晓明 刘筱颖 +3 位作者 董伟 张河猛 王永军 佐佐木久郎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6-73,共8页
为探究海州露天矿东邦废弃采空区自然发火状态,基于采空区遗煤自燃特性和气体扩散理论,采用智能土壤气体通量监测系统,以月为单位,对东邦自燃采空区上覆地表CO_(2)通量开展长周期、多测点连续性监测试验;根据试验区域内地表CO_(2)通量... 为探究海州露天矿东邦废弃采空区自然发火状态,基于采空区遗煤自燃特性和气体扩散理论,采用智能土壤气体通量监测系统,以月为单位,对东邦自燃采空区上覆地表CO_(2)通量开展长周期、多测点连续性监测试验;根据试验区域内地表CO_(2)通量和土壤温度分布特征,探究地下火区释放CO_(2)的地表涌出范围和变化情况;同时,着眼于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估,计算试验区域内的CO_(2)涌出量,并分析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表CO_(2)通量与土壤温度有明显正相关性;试验区域地表CO_(2)高通量区域呈逐月扩大和递增的趋势;CO_(2)涌出量随月份逐渐递增,试验区域年CO_(2)涌出量约为3.6×10^(6)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露天矿 采空区 地表CO_(2)通量 遗煤自燃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径对褐煤自燃阶段临界温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张晓明 吴琦 +2 位作者 张河猛 王永军 佐佐木久郎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41,共6页
为研究褐煤在堆积状态下的自然发火特性,开展实验室试验,基于Frank-Kamenetskii理论,采用开放式恒温加热方法,将6种不同粒径的褐煤煤样分别放入5、10和15 cm等尺寸的立方体网篮,组成18个自然堆积状态的煤堆,并置于不同的恒温条件下,研... 为研究褐煤在堆积状态下的自然发火特性,开展实验室试验,基于Frank-Kamenetskii理论,采用开放式恒温加热方法,将6种不同粒径的褐煤煤样分别放入5、10和15 cm等尺寸的立方体网篮,组成18个自然堆积状态的煤堆,并置于不同的恒温条件下,研究煤堆的升温过程,探讨粒径对煤氧化过程中自燃阶段临界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煤堆的升温过程可分为初始升温、缓慢升温、快速升温和自燃(或温度回落)4个阶段;在煤堆体积相同时,煤样粒径的减小会使自燃阶段临界温度降低,随着煤堆体积的增大,粒径影响逐渐减弱直至可被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自然发火 开放式恒温加热法 自燃阶段临界温度 煤样粒径 网篮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K理论的大体积煤堆自燃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晓明 王永军 +1 位作者 张河猛 佐佐木久郎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7-63,共7页
为预测大体积低品质煤炭自然发火温度,采用恒温加热系统和气体检测分析系统,研究煤堆的自热特性。根据Frank-Kamenetskii边界条件理论,并结合自然对流和临界自燃着火点研究方法,分析煤堆内部的温度变化、水分蒸发及能量转变情况,进而探... 为预测大体积低品质煤炭自然发火温度,采用恒温加热系统和气体检测分析系统,研究煤堆的自热特性。根据Frank-Kamenetskii边界条件理论,并结合自然对流和临界自燃着火点研究方法,分析煤堆内部的温度变化、水分蒸发及能量转变情况,进而探讨环境温度、氧化气体和煤自燃倾向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煤样水分含量是导致其自热升温曲线出现下降阶段的重要因素,煤堆内部不同位置其温度下降阶段持续的时间不同;自热反应所产生气体浓度随煤温的升高而增高;未燃状态下,氧化作用最强阶段位于温度上升初始段后期;自然对流和低温氧化导致煤堆体积缩减,环境温度越高体积缩减程度越大;煤样临界自燃着火点研究方法可有效应用于大体积煤堆自燃着火点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自燃着火点温度 Frank-Kamenetskii边界条件理论 自然对流 水分蒸发 环境温度 气体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效氧化暴露时间理论的褐煤自燃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河猛 张晓明 +2 位作者 王永军 王继仁 佐佐木久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58-1364,共7页
为研究堆积褐煤自燃特性,通过开放式恒温实验获得不同体积立方体褐煤(边长分别为0.05,0.1,0.15和0.25 m)内部升温曲线、临界自燃着火点温度(Tc)和表观活化能等特征参数。基于等效氧化暴露时间(EOET)理论,针对实验条件建立均质多孔介质... 为研究堆积褐煤自燃特性,通过开放式恒温实验获得不同体积立方体褐煤(边长分别为0.05,0.1,0.15和0.25 m)内部升温曲线、临界自燃着火点温度(Tc)和表观活化能等特征参数。基于等效氧化暴露时间(EOET)理论,针对实验条件建立均质多孔介质的多场耦合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合理性,从而掌握了实验无法获得的温度场、氧浓度场和渗流场的动态分布。通过实验将褐煤升温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结合实验及数值模拟明确了煤体热量产生与传递、水分蒸发与运移、氧气消耗与运移、自然对流等多种因素的耦合关系,探讨了升温过程中相对EOET与产热加速率的负相关关系。进而对大型煤堆自燃状态进行模拟,验证了煤堆临界自燃着火点温度实验式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自燃 开放式恒温法 临界自燃着火点温度 等效氧化暴露时间 表面积体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垮落煤岩渗透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晓晨 贾男 +1 位作者 张晓明 佐佐木久郎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4-140,共7页
地震法常用于分析采空区垮落煤岩孔隙率和渗透率的相关性,现有研究大多采用有效介质理论,将采空区垮落煤岩的各向异性和不均匀性转换为等效的介质参数,对粒径、孔隙率、空间特征等因素对地震波的影响考虑较少。以采空区垮落煤岩为研究对... 地震法常用于分析采空区垮落煤岩孔隙率和渗透率的相关性,现有研究大多采用有效介质理论,将采空区垮落煤岩的各向异性和不均匀性转换为等效的介质参数,对粒径、孔隙率、空间特征等因素对地震波的影响考虑较少。以采空区垮落煤岩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采空区垮落煤岩颗粒级配和孔隙率,制备了破碎煤岩样品,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孔隙率和波长-粒径比与实际采空区垮落煤岩一致。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了煤岩粒径、孔隙率、地震波频率等因素对波速、振幅衰减系数及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破碎煤岩中P波速度随孔隙率增大而减小,随粒径增大而增大,受地震波频率影响较小;振幅衰减系数随孔隙率增大而增大,随粒径增大而减小,孔隙率较大时更易受地震波频率影响;破碎煤岩的渗透率随孔隙率和粒径增大而增大,遵循Kozney-Carman方程,基于实验结果建立了采空区垮落煤岩渗透率预测公式,计算得现场采空区垮落煤岩渗透率为1 225×10^(-12)~178 930×10^(-12)m^(2);为消除粒径对地震波振幅衰减系数和煤岩样品渗透率的影响,提出单位波长振幅衰减系数(振幅衰减因子),并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振幅衰减因子与渗透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式,为初步判断采空区垮落煤岩的渗透率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垮落煤岩 渗透率 孔隙率 地震波法 波长-粒径比 振幅衰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地下遗煤燃烧-地表碳通量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永军 郑倩 +3 位作者 张河猛 董伟 张晓明 佐佐木久郞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7,共7页
为探究复杂条件下地表碳通量对地下遗煤自燃的响应机制,通过长期监测阜新海州露天矿采空区上覆地表碳通量、土壤温度、地表裂缝、环境风速、土壤湿度等数据,并结合现场试验,研究遗煤燃烧与地表碳通量的相关性,分析地表裂缝、环境风速、... 为探究复杂条件下地表碳通量对地下遗煤自燃的响应机制,通过长期监测阜新海州露天矿采空区上覆地表碳通量、土壤温度、地表裂缝、环境风速、土壤湿度等数据,并结合现场试验,研究遗煤燃烧与地表碳通量的相关性,分析地表裂缝、环境风速、土壤湿度等因素对地下煤自燃-地表碳通量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地下遗煤燃烧是触发地表碳通量异常响应的根本因素,碳通量与土壤温度分布呈正相关;裂缝是影响地表碳通量分布的主要因素,环境风速与地表碳通量基本呈正相关,地表碳通量一般不受土壤湿度影响,但受降雨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遗煤燃烧 地表碳通量 相关性分析 地表裂缝 环境风速 土壤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伏采空区的煤矿地表地震动力响应模拟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晓明 杨晓晨 +1 位作者 卢刚 佐佐木九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30-734,共5页
针对中国煤矿多分布于7度及7度以上的地震烈度区,煤矿大规模开采,在矿区地层中留下了大面积、立体分布的空间,一些开采位于工业区或居住区的下部等问题,采用FLAC3D软件,建立了不同条件下的数值模型,对下伏采空区的煤矿地表地震响应进行... 针对中国煤矿多分布于7度及7度以上的地震烈度区,煤矿大规模开采,在矿区地层中留下了大面积、立体分布的空间,一些开采位于工业区或居住区的下部等问题,采用FLAC3D软件,建立了不同条件下的数值模型,对下伏采空区的煤矿地表地震响应进行分析.模拟结果显示:在剪切地震波的作用下,下伏采空区煤矿地表的最大水平加速度受到地下采空区的影响.讨论了在采深及采空区填充参数不同的情况下,地表监测位置的响应值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地震灾害 采空区 地表响应 地震加速度 填充效果 数值模拟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地压Fisher判别分析预测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晓明 卢钢 毕建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3-316,共4页
为对冲击地压危险性进行准确地预测预报.在综合分析冲击地压多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方法,结合文献提供的张集矿历年冲击地压24组相关数据实例,建立了冲击地压预测预报的Fisher判别分析模型,模型回代预测准确率为100%,... 为对冲击地压危险性进行准确地预测预报.在综合分析冲击地压多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方法,结合文献提供的张集矿历年冲击地压24组相关数据实例,建立了冲击地压预测预报的Fisher判别分析模型,模型回代预测准确率为100%,误判率为0.将模型应用到张集煤矿冲击地压分级预测问题中,并与支持向量机方法、BP网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Fisher判别分析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判别效率及准确率高,能对冲击地压进行有效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预测预报 煤矿 灾害 FISHER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矿遗煤区地表CO_2通量变化规律测试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晓明 刘礼龙 +3 位作者 王永军 张河猛 黄亮 佐佐木久郎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96,共7页
探索了通过采空区上部地表CO_2通量变化判定遗煤自燃状态的实验理论及方法,并根据地表和大气间的扩散原理,采用自主研发的土壤气体监测系统,对采空区上覆地表CO_2通量进行了连续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遗煤自燃对其上覆地表CO_2通量... 探索了通过采空区上部地表CO_2通量变化判定遗煤自燃状态的实验理论及方法,并根据地表和大气间的扩散原理,采用自主研发的土壤气体监测系统,对采空区上覆地表CO_2通量进行了连续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遗煤自燃对其上覆地表CO_2通量变化有较大影响;采空区年限及遗煤氧化自热程度影响地表CO_2通量的大小;自燃带地表CO_2通量明显大于窒息带。地表CO_2通量变化能反映采空区漏风量对遗煤自燃的影响;研究地表CO_2通量变化规律,能够帮助了解采空区遗煤自燃火区的发育方向、范围等相关问题。研究对废弃矿井采空区地表环境评估,废弃矿井采空区遗煤氧化自燃的危险性评估以及浅埋煤层氧化自燃发火进行程度的探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气体监测系统 采空区 遗煤自燃 地表CO2通量 地表环境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风流温湿度预测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苟新宇 张晓明 +2 位作者 李丽峰 曹勇 佐佐木久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9-322,共4页
针对煤矿开采中井下温湿度的预测和控制问题,设计了单一巷道风流温湿度的计算模型,对矿井不同用途及不同使用年数巷道进行实测和模拟计算,验证了计算模型的计算精度和在通风网络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各种巷道的计算结果和实测值基... 针对煤矿开采中井下温湿度的预测和控制问题,设计了单一巷道风流温湿度的计算模型,对矿井不同用途及不同使用年数巷道进行实测和模拟计算,验证了计算模型的计算精度和在通风网络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各种巷道的计算结果和实测值基本一致,说明基于单一巷道的理论计算式适用于通风网络中的温度湿度预测计算;非均匀巷道的风流温度湿度可利用均匀潮湿模型进行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流温度 风流湿度 辛置煤矿 壁面温度 潮湿巷道 通风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示踪气体诊断井下风流实态及弥散系数测定 被引量:3
17
作者 曹勇 张晓明 +2 位作者 佐佐木久郎 董伟 霍延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5-169,共5页
为更好地评价井下通风网络,优化矿井通风系统.将示踪气体技术应用于特定复杂的通风网络,并对示踪气体在巷道内的移流扩散规律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对兴阜矿示踪气体浓度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的对比,对巷道理论计算风速和弥散系数进行有效修正... 为更好地评价井下通风网络,优化矿井通风系统.将示踪气体技术应用于特定复杂的通风网络,并对示踪气体在巷道内的移流扩散规律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对兴阜矿示踪气体浓度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的对比,对巷道理论计算风速和弥散系数进行有效修正,使推导出的在多条巷道内示踪气体浓度的理论计算公式及结果更加符合井下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检查实验矿井通风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漏风区域的具体位置,为通风系统优化及井下工作环境安全规划提供可靠的理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通风 示踪气体 纵向弥散系数 数值模拟 MIVE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热害分析与风流温度预测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晓明 李丽峰 王志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59-862,共4页
针对矿井热害问题,在统计国内外矿井产生热害原因的基础之上,分析得到风流与围岩热交换及风流压缩放热是大多数矿井产生高温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巷道围岩温度场的解析和干燥巷道风温的预测,进一步指出了井下风流温度的分布规律,从而为制... 针对矿井热害问题,在统计国内外矿井产生热害原因的基础之上,分析得到风流与围岩热交换及风流压缩放热是大多数矿井产生高温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巷道围岩温度场的解析和干燥巷道风温的预测,进一步指出了井下风流温度的分布规律,从而为制定矿井降温措施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及必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热害 危害识别 事故树 围岩温度 热传导 风流温度 风温预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