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矿深部开采冲击地压应力控制技术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36
1
作者 赵善坤 齐庆新 +3 位作者 李云鹏 邓志刚 李一哲 苏振国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626-636,共11页
随着煤矿进入深部开采冲击地压显现愈发严重,我国现已成为受冲击地压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根据深部开采的特点划分冲击地压类型,制定高效合理的冲击地压防控方案,指导现场防冲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深部开采煤岩体所处的应力状态... 随着煤矿进入深部开采冲击地压显现愈发严重,我国现已成为受冲击地压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根据深部开采的特点划分冲击地压类型,制定高效合理的冲击地压防控方案,指导现场防冲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深部开采煤岩体所处的应力状态为基础,提出了深部典型冲击地压和非典型冲击地压的划分方法,并对深部开采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基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方法,确定了深部开采较浅部开采具有明显差异,即:深部开采原岩应力水平更高,煤岩体所受三向应力差异更大;采动超前应力集中程度与超前应力影响范围均明显增大;煤岩体更易受到外部扰动发生失稳破坏。结合地质因素和开采因素综合分析,明确了深部典型冲击地压发生的必要条件是高原岩应力与强烈的采动应力,深部非典型冲击地压发生的必要条件是较高的原岩应力、强烈的采动应力与外部应力扰动。基于应力控制理论,建立了深部开采冲击地压防控技术体系。提出了"煤体大范围卸压、顶底板适当处理、强力支架支护"的深部典型冲击地压防控策略和"煤体局部卸压、顶板大范围处理、加强支护"的深部非典型冲击地压防控策略。针对2类矿井分别开展了现场工程实践,实现了冲击地压的高效防控,为深部冲击地压防控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应力环境 冲击地压类型 应力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达山地块跃进山矽卡岩型铜金矿区酸性侵入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国宾 韩超 +3 位作者 杨言辰 梁冰 韦延兰 韩世炯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77-991,共15页
跃进山小型矽卡岩型铜金矿床位于完达山地体西南部,矿体主要赋存于矽卡岩、花岗斑岩及其构造裂隙中,呈扁豆状或脉状。本文对矿区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了解矿床形成时代、成岩(矿)构造背景及矿... 跃进山小型矽卡岩型铜金矿床位于完达山地体西南部,矿体主要赋存于矽卡岩、花岗斑岩及其构造裂隙中,呈扁豆状或脉状。本文对矿区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了解矿床形成时代、成岩(矿)构造背景及矿床成因。测年结果表明,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分别为(115.8±1.0)Ma和(126.9±1.7)Ma,铜金矿化时代与花岗斑岩成岩时代基本一致,为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闪长岩属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配分模式图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较强的铕负异常,无铈异常,岩浆主要来源于壳源物质;花岗斑岩属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岩石,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弱铕负异常,无铈异常,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Sr)和不相容元素(U、Th),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P、Ti)和HREE,岩浆来源于壳幔物质混合源区,形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成岩成矿作用与太平洋板块强烈俯冲作用后的伸展体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锆石U-PB年龄 矽卡岩 跃进山铜金矿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面受火的方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 被引量:17
3
作者 吕学涛 杨华 张素梅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8-203,共6页
编制了预测方钢管混凝土柱三面火灾作用下高温反应的数值分析程序,并将之用于不同荷载比、截面边长、长细比、荷载偏心率、钢材和混凝土强度及含钢率共480种工况下方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参数分析,得到了三面火灾作用下方钢管混凝土柱... 编制了预测方钢管混凝土柱三面火灾作用下高温反应的数值分析程序,并将之用于不同荷载比、截面边长、长细比、荷载偏心率、钢材和混凝土强度及含钢率共480种工况下方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参数分析,得到了三面火灾作用下方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的主要影响参数及其影响规律。基于参数分析结果,定量给出了该受火条件下方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的简化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荷载比、截面边长、长细比是三面火灾作用下方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的主要影响参数,表现为截面边长越大,荷载比和长细比越小,构件的耐火极限越大。由于存在极强偏心,当荷载作用点偏于背火面时荷载偏心率亦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面受火 方钢管混凝土柱 耐火极限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非饱和浸润层厚度和累积入渗量的改进Green-Ampt模型 被引量:7
4
作者 王雪冬 李世宇 +3 位作者 孙延峰 张超彪 王翠 朱永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4-71,共8页
矿山内排土场因其储量大、结构松散和强度低等特点,在降雨条件下极易产生侵蚀或整体失稳破坏,因此降雨入渗分析对预测内排土场稳定性至关重要。以元宝山露天煤矿内排土场为原型,按相似试验理论进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降雨入渗特征,根据... 矿山内排土场因其储量大、结构松散和强度低等特点,在降雨条件下极易产生侵蚀或整体失稳破坏,因此降雨入渗分析对预测内排土场稳定性至关重要。以元宝山露天煤矿内排土场为原型,按相似试验理论进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降雨入渗特征,根据试验结果对经典Green-Ampt入渗模型进行改进。结果表明:雨水入渗过程中,随着浸润锋的向下运移,坡面侵蚀由溅蚀凹槽开始,逐渐过渡为径流侵蚀,最后呈现为溯源侵蚀破坏,整体呈现平行于坡表面的浅层滑坡特征;浸润锋之上非饱和浸润层的存在,导致经典Green-Ampt模型计算结果不准确;在考虑浸润层厚度和累积入渗量基础上,推导出改进的Green-Ampt模型;改进后的Green-Ampt模型为分段函数,能够反映降雨入渗使坡面由非饱和向饱和过渡的实际特征。验证结果显示,使用改进模型,浸润锋入渗深度和累积入渗量的预测精度显著提升,虽然冲蚀破坏和初始含水率的差异导致降雨入渗后期的预测精度有所下降,但相关结果对煤矿内排土场降雨初期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改进后的Green-Ampt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更为接近,能为分析露天煤矿内排土场降雨入渗规律及边坡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排土场 降雨入渗 改进的Green-Ampt模型 非饱和浸润层 浸润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值法和突变理论的矿山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9
5
作者 王雪冬 李世宇 +2 位作者 孙延锋 李小龙 文龙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264-267,共4页
矿山环境质量准确评价是矿山持续开发的前提条件,提出结合熵值法和突变理论进行矿山环境质量评价。选取矿山建设情况、自然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4大类指标共11项因子,采用客观的熵值法判断指标间相对重要程度,利用突变级数... 矿山环境质量准确评价是矿山持续开发的前提条件,提出结合熵值法和突变理论进行矿山环境质量评价。选取矿山建设情况、自然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4大类指标共11项因子,采用客观的熵值法判断指标间相对重要程度,利用突变级数法计算突变级数值进行评价,避免了确定指标权重值的弊端。以5个小型矿山环境质量评价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数据获取、标准化和评价过程简便,矿山环境质量等级以较好和一般为主的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该方法经过完善指标体系后可更加合理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因此,基于熵值法和突变理论的矿山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是可行、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环境质量 熵值法 突变级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