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联剂对PPC-P/PBS和PPC-P/PBAT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毛清国 李雪 +2 位作者 张佰城 黄兆阁 郑雨欣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6-152,共7页
聚酯-聚碳酸酯共聚物(PPC-P)作为一种新兴材料,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对其的研究较少,因此选用PPC-P脆性材料进行性能优化,希望拓展材料的应用市场。将PPC-P与不同比例的聚丁二酸丁二酯(PBS)和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BAT)进行... 聚酯-聚碳酸酯共聚物(PPC-P)作为一种新兴材料,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对其的研究较少,因此选用PPC-P脆性材料进行性能优化,希望拓展材料的应用市场。将PPC-P与不同比例的聚丁二酸丁二酯(PBS)和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BAT)进行共混后确定最佳共混比,后添加过氧化二异丙苯(DCP)进行改性。考察了PPC-P/PBS/DCP和PPC-P/PBAT/DCP共混物的冲击断面形貌、流变性能、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结果表明,PPC-P/PBS和PPC-P/PBAT最佳共混比选定为80/20,拉伸强度分别为36.9 MPa和35.4 MPa,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17%和144%。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数据中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互相靠近,两种聚合物之间产生了增容作用。DCP加入后,PPC-P/PBAT和PPC-P/PBS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均有提高,PPC-P/PBAT复合材料复数黏度随DCP含量增大上升幅度较小,有利于加工应用。红外光谱图中1160 cm^(-1)和1050 cm−1处的C—O—C不对称和对称弯曲振动峰变弱,验证PPC-P分子链中的β碳发生交联。综上所述,PPC-P/PBS/DCP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更佳,适合玩具模型的生产制造;PPC-P/PBAT/DCP复合材料加工黏度更低,有利于在吹膜包装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聚碳酸酯共聚物 交联 热学性能 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烷基减压渣油组合工艺 被引量:1
2
作者 蔡烈奎 裴晓光 +3 位作者 杨文中 徐岩峰 李娜 毛清国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8,25,共6页
目的实现中海油环烷基减压渣油的高值化利用。方法以中海油环烷基减压渣油为原料,对比直接焦化工艺与溶剂脱沥青-高压加氢-焦化组合工艺的产品分布和经济效益。组合工艺首先采用丙烷为溶剂对减压渣油进行溶剂脱沥青,将减压渣油分为轻脱... 目的实现中海油环烷基减压渣油的高值化利用。方法以中海油环烷基减压渣油为原料,对比直接焦化工艺与溶剂脱沥青-高压加氢-焦化组合工艺的产品分布和经济效益。组合工艺首先采用丙烷为溶剂对减压渣油进行溶剂脱沥青,将减压渣油分为轻脱沥青油和脱油沥青,轻脱沥青油采用三段高压加氢工艺生产150BS光亮油产品,脱油沥青产品采用焦化工艺生产石油焦和其他石油馏分。结果相比直接焦化工艺,采用组合工艺使液体产品总收率提高2.67个百分点,简要经济核算结果表明组合工艺盈利更多。结论采用组合工艺可以实现减压渣油的高值化利用,同时提高了液体产品总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烷基 减压渣油 高值化利用 溶剂脱沥青 高压加氢 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羟基氧化铁脱硫剂处理含铬污水
3
作者 朱博 杨玲 +1 位作者 程亮 王春勇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736-2740,共5页
以废羟基氧化铁脱硫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成分的基础上,利用其中的FeS处理污水中的Cr(Ⅵ),加碱中和、沉淀去除铬。在最佳处理条件下处理模拟含铬污水,Cr(Ⅵ)质量浓度由10.00 mg/L降至0.42 mg/L,去除率达95.8%。在最佳处理条件下,处理... 以废羟基氧化铁脱硫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成分的基础上,利用其中的FeS处理污水中的Cr(Ⅵ),加碱中和、沉淀去除铬。在最佳处理条件下处理模拟含铬污水,Cr(Ⅵ)质量浓度由10.00 mg/L降至0.42 mg/L,去除率达95.8%。在最佳处理条件下,处理锦州某电镀车间2种含铬废水,处理后出水的Cr(Ⅵ)的质量浓度和总铬的质量浓度及pH均满足GB 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有望实现废羟基氧化铁脱硫剂在此方向的以废治废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羟基氧化铁脱硫剂 硫化亚铁 天然气脱硫 含铬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脱硫废物制备水泥Cr(Ⅵ)还原剂
4
作者 朱博 杨玲 +2 位作者 王春勇 吴眙嶙 程亮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25年第8期2377-2382,共6页
由于废脱硫剂具有自燃属性,若处理不当,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威胁生产安全。以废脱硫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成分的基础上,利用其中的FeS成分制备复配水泥还原剂,处理水泥中的Cr(Ⅵ)。复配还原剂中醇胺和废脱硫剂的复配比例为0.6:1最佳,其... 由于废脱硫剂具有自燃属性,若处理不当,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威胁生产安全。以废脱硫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成分的基础上,利用其中的FeS成分制备复配水泥还原剂,处理水泥中的Cr(Ⅵ)。复配还原剂中醇胺和废脱硫剂的复配比例为0.6:1最佳,其掺入量为1.6‰时,水泥中残余Cr(Ⅵ)含量为1.26 m/kg。复配还原剂的热稳定性和长期存放稳定性优异,可长期控制水泥中Cr(Ⅵ)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脱硫剂 硫化亚铁 天然气脱硫 水泥降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系针状焦生产原料的预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吴勇 丁巍 +3 位作者 戴咏川 徐明 宋官龙 刘芷君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41-1348,共8页
介绍了针状焦的发展历程和生产工艺,重点介绍了生产石油系针状焦所用减压渣油和催化裂化油浆的预处理工艺。分析了两种油浆的组成及性质,根据油浆性质采取不同的原料预处理方法。针对减压渣油预处理难度较大及成焦后针状焦的性能较差的... 介绍了针状焦的发展历程和生产工艺,重点介绍了生产石油系针状焦所用减压渣油和催化裂化油浆的预处理工艺。分析了两种油浆的组成及性质,根据油浆性质采取不同的原料预处理方法。针对减压渣油预处理难度较大及成焦后针状焦的性能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以催化裂化油浆为原料,通过联合预处理工艺获得生产高品质针状焦原料的方法。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改变混合原料配比来提高产品质量是未来石油系针状焦发展的趋势,有望实现石油系针状焦在国内的规模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系针状焦 减压渣油 催化裂化油浆 原料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改性Mo_(2)C/γ-Al_(2)O_(3)催化剂在逆水气变换反应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勇 丁巍 +3 位作者 戴咏川 王宏浩 徐明 宋官龙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90-1196,共7页
以掺杂Y型分子筛的γ-Al_(2)O_(3)为载体,七钼酸铵(AMT)、六次甲基四胺(HMT)为原料,Ni CO_(2)·2Ni(OH)_(2)·4H_(2)O为改性助剂,通过共浸渍和程序升温炭化法制备了Mo_(2)C/γ-Al_(2)O_(3)(MCAS)和Ni改性的Ni-Mo_(2)C/γ-Al_(2)... 以掺杂Y型分子筛的γ-Al_(2)O_(3)为载体,七钼酸铵(AMT)、六次甲基四胺(HMT)为原料,Ni CO_(2)·2Ni(OH)_(2)·4H_(2)O为改性助剂,通过共浸渍和程序升温炭化法制备了Mo_(2)C/γ-Al_(2)O_(3)(MCAS)和Ni改性的Ni-Mo_(2)C/γ-Al_(2)O_(3)(MNCAS)催化剂。采用XRD、ICP、N;吸附-脱附、TEM和EDS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其在逆水气变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MNCAS催化剂出现了Ni_(3)Mo_(2)N的特征衍射峰,Ni的加入有效改善了Mo_(2)C的聚集现象,并且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介孔结构。MCAS催化剂对逆水气反应有较高的催化活性,300℃时CO选择性为93.87%,MNCAS-8催化剂[n(AMT)∶n(HMT)=1∶8,Mo和Ni的理论负载量分别为30%和5%,实际负载量分别为28.52%和4.51%]倾向于将CO_(2)转化成CH_(4),在低温段CH_(4)选择性达到84.37%,生成的Ni_(3)Mo_(2)N有利于提高CH_(4)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钼 氮化镍钼 逆水气变换反应 催化剂 催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升温碳化法一步合成Cu/β-Mo_(2)C催化剂及其RWGS反应性能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译文 戴咏川 +3 位作者 么志伟 丁巍 刘芷君 宋官龙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3-28,共6页
在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中,Cu氧化物催化剂在高温下极易发生失活,而过渡金属碳化物具有分散和稳定Cu颗粒的作用。以七钼酸铵(AMT)、六次甲基四胺(HMT)和硝酸铜为原料,通过程序升温碳化法一步合成了Cu负载量(质量分数,下同)为1%、3%的... 在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中,Cu氧化物催化剂在高温下极易发生失活,而过渡金属碳化物具有分散和稳定Cu颗粒的作用。以七钼酸铵(AMT)、六次甲基四胺(HMT)和硝酸铜为原料,通过程序升温碳化法一步合成了Cu负载量(质量分数,下同)为1%、3%的Cu/β-Mo_(2)C催化剂,采用XRD、H_(2)-TPR、SEM和HRTEM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u的加入直接使β-Mo_(2)C的特征衍射峰变弱,说明金属与载体发生了强相互作用。低负载量的Cu在β-Mo_(2)C载体上以5 nm大小的纳米粒子均匀地分散,具有更多的活性中心。其中1%Cu/β-Mo_(2)C催化剂在600℃下的CO_(2)转化率和CO选择性分别为51.00%和100%;表观活化能为24.69 kJ/mol,低于3%Cu/β-Mo_(2)C,具有良好的活性和稳定性。研究证实1%Cu/β-Mo_(2)C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是RWGS潜在的高效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升温碳化法 碳化钼 Cu纳米粒子 逆水煤气变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