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微信语音对人类全息化交往的重新回归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岩 李晓媛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6-88,共3页
微信语音使微信软件在所有的软件应用大潮中独树一帜。"按键说话"的通讯功能新鲜罕见,吸引了大量受众,大大拓展了微信用户市场。微信语音不仅解放了眼睛和手指,使人类的"听说"功能一起运作,而且带动人们的思维进行... 微信语音使微信软件在所有的软件应用大潮中独树一帜。"按键说话"的通讯功能新鲜罕见,吸引了大量受众,大大拓展了微信用户市场。微信语音不仅解放了眼睛和手指,使人类的"听说"功能一起运作,而且带动人们的思维进行全面地、立体地认识、推理和判断,推动人类的感觉重新统合化。它在声音方面的特性和优势提醒人们应该重新认识"丰富的、全面而深刻感觉的自己",人类精神交往正在从一般的、原始的面对面交往,经过文字媒介的阶段,重新走向"面对面"的交往——一种更高层次上的面对面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语音 声音媒介 交往全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闻传播史料学学科体系建构审思 被引量:1
2
作者 焦宝 程丽红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2-59,共8页
在新闻传播史研究不断取得新成绩的同时,新闻传播史料学的学科建构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关注。作为研治新闻传播史学的门径之学,新闻传播史料学的学科建构受到20世纪以来史学理论变革和数据信息技术进步引发的史料革命的影响,其建基于史... 在新闻传播史研究不断取得新成绩的同时,新闻传播史料学的学科建构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关注。作为研治新闻传播史学的门径之学,新闻传播史料学的学科建构受到20世纪以来史学理论变革和数据信息技术进步引发的史料革命的影响,其建基于史料学和新闻传播史学丰厚的学术基础之上。新闻传播史料学的学科建构与理论思考,是推动新闻传播史研究甚至整个新闻传播学科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包含诸多环节的系统性、过程性活动,缘此,新闻传播史料学的学科建构应该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为视域进行理论建构,形成一种涵括新闻传播活动全过程的史料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史料学 唯物史观 全过程史料 媒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磅之作 被引量:1
3
作者 程丽红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71-71,共1页
传播学拓展了新闻学的狭窄视界,契合多元的人类交往实践,但创生于西域的经验体系能否具有全球性的范式意义?如何取其精华,建构顺应本土实践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其提供了目标和遵循。传播学自主知... 传播学拓展了新闻学的狭窄视界,契合多元的人类交往实践,但创生于西域的经验体系能否具有全球性的范式意义?如何取其精华,建构顺应本土实践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其提供了目标和遵循。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重返中国传播活动的历史现场,考辨先哲传播思想遗迹,“以补阙、理解历史,为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可接续、转化的传统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传播思想 传播学 本土实践 新闻学 交往实践 话语体系建构 自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传播互构模式: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新媒介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清瑞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0-168,共9页
作为独立又相关的概念,媒介实践、文化传播与国家文化公园拥有共性交互特征和协同发展经验,同时也面临主体发展壁垒与互构面向单一的问题,具备互构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国家文化公园为研究对象,以《人民日报》、发改委官网与微博三个新... 作为独立又相关的概念,媒介实践、文化传播与国家文化公园拥有共性交互特征和协同发展经验,同时也面临主体发展壁垒与互构面向单一的问题,具备互构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国家文化公园为研究对象,以《人民日报》、发改委官网与微博三个新媒体平台的媒介实践为数据来源,依托LDA主题模型算法和控制变量手段,通过纵向时间内部对比与横向空间外部对比,分析国家文化公园在不同新媒体平台的媒介实践特征,推进中国特色媒介实践与文化传播互构模式研究。研究发现,结构性提升与共生模型构建是优化我国媒介实践与文化传播互构模式的主要方式,能够有效应对平台壁垒、协同脱节、生态衍生能力弱、聚焦度与持续性差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实践 文化传播 互构模式 国家文化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传播教育导论》:范式意义与史家情怀
5
作者 程丽红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75-75,共1页
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揭开中国新闻教育之端序,迄今已逾百年。百年间,新闻传播教育体系日臻成熟,相关研究却少人问津,鲜见将其作为专门的学术领域长期深入探索者。无教育便无学,没有迎合时代的教育,很难形成与之相应的事业... 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揭开中国新闻教育之端序,迄今已逾百年。百年间,新闻传播教育体系日臻成熟,相关研究却少人问津,鲜见将其作为专门的学术领域长期深入探索者。无教育便无学,没有迎合时代的教育,很难形成与之相应的事业和学术。学者张昆敏锐地意识到"教育乃经国大事",经年累月关注新闻传播教育,结合多年教育教学经验与管理实践,在出版两部论文集后,再度奉献三十多万言的《新闻传播教育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该书网罗众方家,体例完备,内容精深,是对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进行整体审视、系统研究的具有范式意义的杰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教育 教育教学经验 体例完备 范式意义 新闻学研究会 导论 中国新闻教育 探索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趣味、沉浸与互动:微博体育短视频有效传播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20
6
作者 刘斌 李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6-72,共7页
以微博"新浪体育"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间播放量超百万次的体育短视频为研究样本,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意愿、空间、关系3个维度对微博体育短视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新浪体育"短视频的传播存在如下特征:... 以微博"新浪体育"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间播放量超百万次的体育短视频为研究样本,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意愿、空间、关系3个维度对微博体育短视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新浪体育"短视频的传播存在如下特征:用户青睐轻松愉悦的趣味内容,趋同环境营造用户沉浸体验,用户观看行为未转化为参与反馈。基于传播游戏理论,微博体育短视频要实现有效传播,需要以用户选择作为内容生产的逻辑出发点,基于趣味实现内容精细运营,借助场景思维强化沉浸体验,调动"互动"提升用户参与意愿,从而形成更加有效的运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 新浪体育 传播游戏理论 体育短视频 有效传播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儿童图书的海外传播研究——以亚马逊美国网站数据为基点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岩 王琳琳 邓月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26,共4页
中国主题图书的海外传播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形态,是适应当下全球化语境中文化交流和融合时代趋势的重要体现。文章以美国亚马逊China Books特色书店的数据信息为基点,考察中国主题图书的海外传播影响,为效果研究提... 中国主题图书的海外传播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形态,是适应当下全球化语境中文化交流和融合时代趋势的重要体现。文章以美国亚马逊China Books特色书店的数据信息为基点,考察中国主题图书的海外传播影响,为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样本。本研究以儿童类中国主题图书为对象,分两个层次来展开,第一个层次分析亚马逊美国网站China Books子板块Children Books的总体存量、标记信息、图书类别和题材类型等数据;第二个层次抽样选择9种童书样本对其受众反馈进行内容分析,抽取反馈高频词以考察中国儿童图书海外传播的落地效果和受众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儿童图书 海外传播 亚马逊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图书海外传播的体量、地缘与主题研究(2006—2015)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岩 张娜 郝柘淞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16,共8页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十年、"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实施五年以来,中国图书对外输出成果显著。中国图书的海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中国文化形象的塑造功能,提供了跨文化传播语境中重要的文化交流渠道...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十年、"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实施五年以来,中国图书对外输出成果显著。中国图书的海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中国文化形象的塑造功能,提供了跨文化传播语境中重要的文化交流渠道。该研究基于对图书版权输出数据、商品图书出口数据的分析,对2006—2015年十年间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体量规模、地缘特征以及主题类型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分析,结合地缘文化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经济学理论对中国图书在"走出去"战略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进而为我国图书的海外传播战略提出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图书 海外传播 体量规模 地缘特征 主题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形象传播:如何建构21世纪的中国文化形象 被引量:11
9
作者 宋玉书 刘学军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91,共7页
如何进行中国文化形象传播,不仅直接影响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记忆,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和评价。中国应当充分利用世界关注中国的契机,用好中国文化形象传播的话语权,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多地展示成长于传统文... 如何进行中国文化形象传播,不仅直接影响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记忆,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和评价。中国应当充分利用世界关注中国的契机,用好中国文化形象传播的话语权,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多地展示成长于传统文化沃土上的当代文化如何开拓创新,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路标,建构一个发展、开放、创新的中国文化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形象 形象传播 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媒介进化的阶段性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弋飞 韩有业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11期97-103,共7页
本文首先从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角度分析了媒介进化与发展的意义。其次,通过关于媒介发展分期提出的动因及逻辑,即学科建设需要及历史论述逻辑的考查,对目前关于媒介发展分期的论述进行反思。再次,基于"媒介环境学派"代表... 本文首先从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角度分析了媒介进化与发展的意义。其次,通过关于媒介发展分期提出的动因及逻辑,即学科建设需要及历史论述逻辑的考查,对目前关于媒介发展分期的论述进行反思。再次,基于"媒介环境学派"代表性学者关于媒介发展论述的思考,提出媒介进化与发展分期的目的是揭示媒介发展规律。最后,提出新的媒介进化与发展分期,即原点时代、半超原点时代、超原点时代、回归原点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媒介 新媒体建设 媒体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形态的征战:清末官方政治传播之困 被引量:2
11
作者 程丽红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0-34,共5页
晚清,高度成熟的政治传播体系已成为清廷重新调整传播手段与格局的强大惰性和障碍;对近代报刊冷眼旁观,无所作为,使得清廷坐失占领舆论阵地、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多次历史机遇;意识形态征战中官方主流话语被边缘化,归根结底在于其核心... 晚清,高度成熟的政治传播体系已成为清廷重新调整传播手段与格局的强大惰性和障碍;对近代报刊冷眼旁观,无所作为,使得清廷坐失占领舆论阵地、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多次历史机遇;意识形态征战中官方主流话语被边缘化,归根结底在于其核心思想观念的迷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政治传播 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机器思想中的媒介意涵
12
作者 张岩 李瑛琦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7,共8页
马克思认为媒介作为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不仅生成了社会关系,而且架构了人的社会交往形式;媒介作为处于“居间位”的调节社会关系的尺度,整合(zusammenfaβt)两极并通过两极的扬弃使自身成为独立于两极的主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作... 马克思认为媒介作为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不仅生成了社会关系,而且架构了人的社会交往形式;媒介作为处于“居间位”的调节社会关系的尺度,整合(zusammenfaβt)两极并通过两极的扬弃使自身成为独立于两极的主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作为媒介的机器体系在物质交往关系中凸显自主性逻辑,其根本原因在于剩余价值驱动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进而,马克思以超越媒介自主论的视野,提出以能动的“实践”作为改造媒介逻辑的基本路径,最终为解构异化劳动、复归人的主体价值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Vermittler 机器体系 媒介自主论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告示的政令传布与社会教化
13
作者 程丽红 陈爽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34,共5页
告示在清代获得发展,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较之前更为丰富。清代告示涉及国家治理和社会运行的各个领域,大到政策发布、律令执行、官吏任免,小至民事纠纷、灾害防治、移风易俗等,是清代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广泛使用的信息传播媒介。... 告示在清代获得发展,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较之前更为丰富。清代告示涉及国家治理和社会运行的各个领域,大到政策发布、律令执行、官吏任免,小至民事纠纷、灾害防治、移风易俗等,是清代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广泛使用的信息传播媒介。然而,目前学界却对其缺少足够的关注,已有研究多是对地方告示的单一考察,从国家层面出发的讨论仍显薄弱。①本文拟从政令传布与社会教化两个维度切入,探讨告示在清代政治统治与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与意义,一窥清代社会的运行机制与历史特征。不足之处,恳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国家治理 社会运行 政令传布 社会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现代报刊研究新范式
14
作者 程丽红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71,共1页
在新闻传播史研究领域,报刊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和舆论阵地,一直备受关注。传统的研究范式往往聚焦于报刊传播主体,而蒋建国教授领衔撰写的三卷本《中国报刊阅读史(1815—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突破传统研究范式,独树一... 在新闻传播史研究领域,报刊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和舆论阵地,一直备受关注。传统的研究范式往往聚焦于报刊传播主体,而蒋建国教授领衔撰写的三卷本《中国报刊阅读史(1815—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突破传统研究范式,独树一帜地从读者角度重新审视了中国近现代报刊的发展历程,不仅在体例上具有开创性,而且重塑了中国近现代报刊研究版图,为学术界创新研究树立了新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史 读者角度 研究范式 中国近现代报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牌传播:重建中国制造的新时代形象 被引量:10
15
作者 宋玉书 徐佳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7-125,共9页
随着建设制造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中国制造已经迈出由大变强的第一步。中国制造品牌传播应着力展示中国制造的技术创新和品质革命,讲好中国制造的精彩故事,重构中国制造的话语体系,改变关于中国制造的固有认知,引导国际社会重新认识新... 随着建设制造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中国制造已经迈出由大变强的第一步。中国制造品牌传播应着力展示中国制造的技术创新和品质革命,讲好中国制造的精彩故事,重构中国制造的话语体系,改变关于中国制造的固有认知,引导国际社会重新认识新时代的中国制造、重新评估中国制造的价值和贡献,为重建中国制造的新时代形象充分发挥信息先导和舆论护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制造 品牌传播 新时代形象 话语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东北鼠疫流言传播中的舆论博弈 被引量:3
16
作者 程丽红 刘斌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4-72,共9页
1910年末1911年初,中国东北地区发生严重的鼠疫疫情,疫情期间广泛流传着“洋人井中下毒”“中俄即将开战”“焚烧活人”等流言。这些流言矛头直指在东北进行殖民侵略的日本和俄国,折射出中国民众对日俄殖民侵略和清廷专制统治的反抗心... 1910年末1911年初,中国东北地区发生严重的鼠疫疫情,疫情期间广泛流传着“洋人井中下毒”“中俄即将开战”“焚烧活人”等流言。这些流言矛头直指在东北进行殖民侵略的日本和俄国,折射出中国民众对日俄殖民侵略和清廷专制统治的反抗心理。在流言应对中,俄国、日本、清政府互相推诿、指责,各方舆论博弈反映出东北地区舆论主导权被日俄所控,话语权操于日俄之实情。清政府在东北不仅主权沦丧,民众公信力也日渐丧失。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在国内革命风暴与国外殖民侵略的双重压力下,必然走向覆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鼠疫 流言 舆论博弈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我陈述到他者叙事:中国题材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困境与契机 被引量:56
17
作者 王鑫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9-123,共5页
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涉及到"自我陈述"和"他者叙事"两个维度。"他者"关于中国的叙事存在着从历史到逻辑的定式,诸如个人叙事的偏见与历史语境的缺席、奇观化的处理方式以及政治归因的叙事框架等,... 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涉及到"自我陈述"和"他者叙事"两个维度。"他者"关于中国的叙事存在着从历史到逻辑的定式,诸如个人叙事的偏见与历史语境的缺席、奇观化的处理方式以及政治归因的叙事框架等,共同制造了理解中国的"盲区"。随着新时代中国对外传播战略的调整,他者叙事也从叙事角度和讲述心态上发生"新变",这为自我陈述提供了新的契机。自我陈述的"入乡"策略,用共通感稀释政治归因和奇观化以及利用"五维价值域"达成文化互通,都是可期的路径和做法。"自我陈述"与"他者叙事"也将在互动中建立中国形象的意义交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叙事 BBC纪录片 中国故事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美贸易争端看中国青年的民族主义话语表达——以B站“《新闻联播》关于中美贸易争端报道”的相关视频为考察视角 被引量:9
18
作者 战泓玮 魏宝涛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3-51,共9页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双向破壁的背景下,《新闻联播》对于中美贸易争端的报道在bilibili动画弹幕平台中引起关注,并吸引了一大批用户进行互动对话。本文以B站中聚集的“《新闻联播》关于中美贸易争端报道”的相关视频为案例,采用虚拟民族志...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双向破壁的背景下,《新闻联播》对于中美贸易争端的报道在bilibili动画弹幕平台中引起关注,并吸引了一大批用户进行互动对话。本文以B站中聚集的“《新闻联播》关于中美贸易争端报道”的相关视频为案例,采用虚拟民族志与半结构访谈法探讨了B站中青年群体的民族主义话语表达。研究发现,B站中的青年群体形成了一种“感性的‘新闻联播’和理性的‘我’”的认知,“新闻联播”成为民族主义认同的符号资源。在高度的“爱国”情感认同的基础上,B站青年用户在B站亚文化情境下形成了一种新的民族主义表达。最终民族主义话语与亚文化元素进行了拼贴,实现了青年亚文化与民族主义认同的“交融”。这是当下青年群体对国家和民族认同的一种积极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用户 bilibili 中美贸易争端 网络民族主义 话语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跨文化叙事研究--基于杜甫在英文世界传播的考察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鑫 黄皓宇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1年第5期121-128,共8页
杜甫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其形象不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能指的重构与再诠释,更在跨文化、跨媒介的再现与译介过程中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20世纪以来,杜甫及其诗歌经由海内外汉学家的译介进入西方的视野,其文... 杜甫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其形象不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能指的重构与再诠释,更在跨文化、跨媒介的再现与译介过程中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20世纪以来,杜甫及其诗歌经由海内外汉学家的译介进入西方的视野,其文化形象也在更为深入的文化互动与政治经济秩序中不断演进。杜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跨文化译介与传播,展示了在历史语境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下,结构与主体在接合异质文化的表征实践中构成的复杂互动。迈克尔·伍德执导的《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将杜甫这一文化符号以影像化的方式呈现给全球受众,在影像表征与文本叙事上为杜甫及中华文化带来了新的面向。以“表征”理论对杜甫的译介史进行考察,结合对迈克尔·伍德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传媒中心(CMC)主任戴雨果教授的访谈,尝试从多元主体与异质语境的对话中勾勒出世界重构杜甫这一文化符号所采用的机制与策略,揭示文本背后的结构-主体的张力与意识形态因素,并力图在跨文化传播中提供解决问题的中国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英国广播公司 杜甫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媒体时代电影传播渠道演变与问题思考 被引量:6
20
作者 肇钒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1-64,共4页
全媒体时代,电影传播渠道使用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为:渠道样态由有限演化为“无限”;渠道流向由单向度演化为双向互动;渠道功能由单功能演化为多功能,这无疑提升了电影传播的有效性。但电影传播渠道演变过程也呈现出由... 全媒体时代,电影传播渠道使用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为:渠道样态由有限演化为“无限”;渠道流向由单向度演化为双向互动;渠道功能由单功能演化为多功能,这无疑提升了电影传播的有效性。但电影传播渠道演变过程也呈现出由于对大众审美趣味的过度追随,导致传播内容低俗与渠道技术开发无节度等新问题,问题的产生除了必要的规章制度制定尚需同步与超前外,还在于电影传播渠道使用领域尚缺失道德在场与审美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传播 渠道 演变 道德在场 审美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