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辽宁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的状况评价与对策研究
- 1
-
-
作者
马树才
袁国敏
-
机构
辽宁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8-81,共4页
-
文摘
技术开发的本质是指把科学技术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能力;其过程是指从研究到试制直至新产品投入大批量生产的创新阶段。当前,世界上许多工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企业技术开发。把它视为变“头脑想象”为“现实财富”的转换器,当作富民强国的一条捷径。辽宁是一个工业比较发达的省份,要振兴辽宁经济,工业企业搞好技术开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
-
关键词
技术开发机构
企业技术开发
辽宁工业
年平均增长率
状况评价
对策研
新产品开发
技术改造
技术引进
企业管理技术
-
分类号
F427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辽宁未来发展战略目标与四大战略工程
- 2
-
-
作者
张今声
-
机构
辽宁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83-87,共5页
-
文摘
辽宁未来发展战略目标 这些年来,辽宁经济位次的后移,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辽宁整体经济市场竞争力下降的结果。因此,我们在1996—2000年这一关键性的历史时期,必须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出发,通过脚踏实地切实有效的工作,实现运行机制与发展战略的真正转变,从片面追求产值速度,转为追求质量、效益、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尤其应以大力提高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作为中心目标,从而塑造充满竞争活力和生机的辽宁的新形象。
-
关键词
战略目标
四大战略
未来发展
企业竞争力
竞争能力
技术开发系统
市场竞争力
人才开发
评价体系
企业家
-
分类号
F12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
-
题名评价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定量分析方法
- 3
-
-
作者
孙克忠
宋效中
-
机构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辽宁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69-72,共4页
-
文摘
1993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2年增长了13%。与此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比1992年增长了46%左右。由此而伴生的明显的通货膨胀和原材料及交通运输“瓶颈”制约的“过热”现象。
-
关键词
科技进步作用
生产函数
经济增长
定量分析
数学模型
科技进步速度
资金产出弹性
生产要素
劳动产出弹性
产出增长
-
分类号
F124.3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
-
题名论市场经济建设中的政府行为
- 4
-
-
作者
宋海林
-
机构
辽宁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
-
出处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
CSSCI
1994年第3期14-17,共4页
-
文摘
论市场经济建设中的政府行为宋海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将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调节的灵活性、竞争性、动力刺激性及其利益制约性导致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使得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但是,正如其它任何调节手段都...
-
关键词
市场经济
政府行为
宏观调控
-
分类号
F123.1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
-
题名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 5
-
-
作者
李华
刘延平
-
机构
辽宁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51-54,共4页
-
文摘
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相比,表现出市场竞争能力弱,企业效益差的特点。其主要原因不足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上的问题,而是经济体制与企业制度上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深入改革,努力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领导
股份制企业
经营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企业制度
乡镇企业
企业效益
国有资产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我国利用外资战略与政策的调整
- 6
-
-
作者
陈瑾玫
-
机构
辽宁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67-70,共4页
-
文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发展迅速,总体上看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有利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及时调整战略和政策。90年代,则更应在研究国际资本流动特点和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调整、完善利用外资战略政策,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
关键词
利用外资战略
战略与政策
国际直接投资
外商投资
金融资本
吸引外资
外商直接投资
融资证券化
产业政策
外资规模
-
分类号
F832.6
[经济管理—金融学]
-
-
题名产业结构协调机制重塑与运行
被引量:1
- 7
-
-
作者
宋海林
-
机构
辽宁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65-71,共7页
-
文摘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实际上就是经济运行商品化、货币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这种市场取向的改革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协调机制重塑与运行问题,是经济理论界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迫切的任务。 一、产业结构协调机制的基础建构 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考察,宏观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无疑是各种社会资源、生产要素在产业间进行合理配置的结果。但是,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间既无过剩又无短缺的高度吻合和完全合理化只是一种理论的抽象,实践中往往大概率地表现为:长线与短线并存,过剩与短缺同在。因此,要想确定和保持产业间的均衡发展。
-
关键词
产业结构协调
协调机制
产业政策
机制重塑
生产要素市场
经济运行
市场型
产业发展
总需求膨胀
结构转换
-
分类号
F121.3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