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自身关系--关于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的思考
1
作者 王国坛 郭秋晨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6-115,159,共11页
以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德国古典哲学遗产主要是指黑格尔的辩证法,但也有一条贯穿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线索,即自身关系思想。这一思想既是反映事物本质内涵的思想内容,又是一种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它是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理论... 以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德国古典哲学遗产主要是指黑格尔的辩证法,但也有一条贯穿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线索,即自身关系思想。这一思想既是反映事物本质内涵的思想内容,又是一种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它是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理论及其应用的内在机理,应作为遗产加以挖掘。自身关系作为问题是在康德哲学中提出来的,其实质是如何解决物自体的不可知问题。费希特通过自我设定行动,在自我与非我之间建立了意识的自身关系,才实现了自我本质认识。谢林则以绝对自我的能动性建立了纯粹意识的自身关系,进而达到对绝对本质的直观。黑格尔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把意识的自身关系改造为概念或实体的自身关系;于是概念或实体便在自身关系的框架中以自身分化和自身扬弃、自身规定和自身否定、自身联系和自身转化等方式建立了庞大的逻辑学体系,以达到绝对理念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关系 德国古典哲学 费希特 黑格尔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实主义的立场:陈亮的成人说与勇德之发现
2
作者 金香花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79,286,共11页
朱陈之辩不仅是王霸义利之辨,也是儒家思想阵营围绕理想人格展开的一场论辩。陈亮基于本末具举、内外不分的道论,推崇孔子的兼具智、仁、勇、艺,并文之以礼乐的成人说。他对成人说的肯定与对道德性命之学的批判,也将“修己以安人”“内... 朱陈之辩不仅是王霸义利之辨,也是儒家思想阵营围绕理想人格展开的一场论辩。陈亮基于本末具举、内外不分的道论,推崇孔子的兼具智、仁、勇、艺,并文之以礼乐的成人说。他对成人说的肯定与对道德性命之学的批判,也将“修己以安人”“内圣开外王”的逻辑困难加以公开化。陈亮的成人说以理性现实主义的进路祛魅三代神话,尤其是他对“三达德”之“勇”德的重视,可谓道破了宋代心性之学由内圣开出外王的困难,为批判性地审视理学价值体系结构的合理性提供了重要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亮 成人 内圣 外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伦理建构中的结果主义倾向及其隐患
3
作者 吕梁山 梁书豪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7,170,共10页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希望构建出合理可行的伦理原则用以解决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既确保人工智能的行为符合人类的伦理要求,同时调和人类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人工智能伦理包括在人工智能领域需要人类遵守的伦理原则(人工...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希望构建出合理可行的伦理原则用以解决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既确保人工智能的行为符合人类的伦理要求,同时调和人类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人工智能伦理包括在人工智能领域需要人类遵守的伦理原则(人工智能人类伦理)以及人工智能机器在自主行动时需遵守的原则(人工智能机器伦理)。前者通常以义务论或德性论作为基础;后者往往与结果主义相契合。结果主义在人类构建人工道德主体、发展人工智能方面有着巨大优势,这种影响力也逐渐扩散到人类伦理领域。我们需要警惕结果主义的人工智能伦理可能的隐患,防止量化思维在伦理领域的扩散,认识到人类真正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以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进行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人类伦理 人工智能机器伦理 结果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意欲”与文化路向——梁漱溟文化主体性思想探微 被引量:1
4
作者 樊志辉 陈骏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88,共10页
主体性问题是现代新儒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主体性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中经历了从思维形态、意志形态、欲望形态到实践形态的演进历程。面对主体性的问题,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之人梁漱溟根据儒家哲学的生命性特点,反思主体性概念的演进历程中... 主体性问题是现代新儒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主体性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中经历了从思维形态、意志形态、欲望形态到实践形态的演进历程。面对主体性的问题,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之人梁漱溟根据儒家哲学的生命性特点,反思主体性概念的演进历程中的问题,通过对主体性的概念界定展开了本体论的思想建构,建立其文化保守主义的跨文化哲学体系。文章从梁漱溟建立在“意欲”主体基础上的文化哲学来反思这种观点,以推进学界对梁漱溟的文化主体性理论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意欲” 跨文化比较研究 文化三路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批判哲学的“直观”与“直觉”解读--基于《纯粹理性批判》的文本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陆杰荣 杨文博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2-120,共9页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在表示“直观”相关的意思时,使用了两种不同表达,即“Anschauung”和“intuitiv”,部分学者在理解上将二者理解为同义,即“intuitiv”作为“Anschauung”的形容词形式,表示“直观的”。从历史思想逻辑角度,...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在表示“直观”相关的意思时,使用了两种不同表达,即“Anschauung”和“intuitiv”,部分学者在理解上将二者理解为同义,即“intuitiv”作为“Anschauung”的形容词形式,表示“直观的”。从历史思想逻辑角度,并结合文本和词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直观(Anschauung)”与“直觉的(intuitiv)”是有明确的区别和指向的,前者指代先验哲学的“感性直观”,后者指向未经批判的近代认识论的“理智直观”。只有在这种严格意义上的区分中,康德的“直观”概念的思想内涵才能得以理解,从而才能更清晰、更深刻地把握康德批判哲学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批判哲学 《纯粹理性批判》 直观 感性 直觉 理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意蕴
6
作者 蹇昊 吕梁山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27,共4页
人民性是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底色和基本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引导人民坚定文化自信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人民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人... 人民性是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底色和基本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引导人民坚定文化自信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人民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人民立场为理论渊源,以文化创作坚持人民导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力量、文化建设服务人民大众、文化成果坚持人民共享、文化成效依靠人民评判为核心要义。新时代推进文化实践工作,必须坚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深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人民性 新时代 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积极自由的实践哲学建构:黑格尔与马克思 被引量:1
7
作者 叔贵峰 袁青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0-66,255,共8页
德国古典哲学伊始,康德就在主体的实践理性中确立了用“积极自由”建构实践哲学的主基调,即真正的自由是“按照自我颁布的法则去行动”。黑格尔在其精神哲学中通过主观自由意志的外化而将自由过渡到客观的普遍伦理精神之中,同时保留了... 德国古典哲学伊始,康德就在主体的实践理性中确立了用“积极自由”建构实践哲学的主基调,即真正的自由是“按照自我颁布的法则去行动”。黑格尔在其精神哲学中通过主观自由意志的外化而将自由过渡到客观的普遍伦理精神之中,同时保留了自觉地按照伦理理念去行动的积极自由内涵,并以此为根基建立起具有现实自由向度的实践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从黑格尔客观精神的伦理之域转向了人类物质生产的社会现实之域,唯物史观中包含着“人为历史立法”的积极自由向度,人的本质在实践对象化中隐含着“主观意志”与“客观行动”的辩证统一。实践自由就是按照自我颁布的“类本质”去创造的实践活动,这同样是马克思对积极自由的实践诠释,因为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之间存在着以积极自由为根基的同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实践哲学 积极自由 建构根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实践概念中“应当”与“是”涵义探考——基于实践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内涵转向
8
作者 叔贵峰 刘思涵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58,共8页
当代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对诸如马克思道德概念、共产主义理论等一些核心思想中始终存有“应当”与“是”的涵义之争。解决这一争议需要我们追问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进一步考察实践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观念论转向中的内涵转换、演进的... 当代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对诸如马克思道德概念、共产主义理论等一些核心思想中始终存有“应当”与“是”的涵义之争。解决这一争议需要我们追问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进一步考察实践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观念论转向中的内涵转换、演进的过程。康德划分了现象必然世界(“是”的世界)与道德自由世界(“应当”世界)之间的界限,将人类的道德实践诠释为“应当”按照自我颁布的道德法则去行动。谢林“绝对同一”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由先验向绝对观念论的转向。黑格尔哲学中继续秉承了实践概念“是”的内涵规定,并将其进一步演绎为主观道德外化为客观伦理的人类精神历史运动。马克思以实践辩证地统一了主客体,赋予实践概念以“改造世界”的全新内涵,但其“本质对象化”的生产实践中仍然保留了“是”的内涵范式,并将其融贯于道德意识形态、共产主义联合体等其他核心理论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践内涵范式 德国古典哲学观念论 涵义考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大抗疫精神的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许博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0期93-95,共3页
马克思将精神置于“现实生活过程”,当作“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去理解,由此扬弃和超越了西方哲学的精神观传统,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精神观。伟大抗疫精神作为新时代中国精神,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精神观在中国当代的印证与展现,继承了... 马克思将精神置于“现实生活过程”,当作“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去理解,由此扬弃和超越了西方哲学的精神观传统,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精神观。伟大抗疫精神作为新时代中国精神,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精神观在中国当代的印证与展现,继承了以人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人民立场为原则、以追求美好生活为旨归的三重特质。伟大抗疫精神是具有新时代民族性的精神形态,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人类社会进步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抗疫精神 马克思精神观 实践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人文意蕴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国坛 郭宇潮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6-175,共10页
受人文经济学命题的启发,本文试图探索马克思的思想中所包含的人文意蕴。人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有过多种表现形式,如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它们的局限性在于都是以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来理解人、理解历史。而马克... 受人文经济学命题的启发,本文试图探索马克思的思想中所包含的人文意蕴。人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有过多种表现形式,如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它们的局限性在于都是以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来理解人、理解历史。而马克思则是在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劳动思想,不仅认为只有在劳动基础上才能合理地阐释人的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而且认为人的问题主要聚焦在劳动身上,所以人的解放的实质与核心在于劳动解放。从劳动出发所理解的历史趋势必然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以只有诉诸劳动才能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所包含的人文意蕴;只有在劳动基础上才能真正揭露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虚假性;并且只有从一般劳动观点出发才能科学阐释共产主义的价值观。这些观点对人文经济学的思考或许带来一定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 人文主义 一般劳动 共产主义 人文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对人的现代化的启示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国坛 侯明辰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125,共7页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思想是马克思在欧洲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各种共产主义思潮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为科学阐释共产主义思想而逐步形成的。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确立为全面性和自由性的统一,其中的...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思想是马克思在欧洲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各种共产主义思潮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为科学阐释共产主义思想而逐步形成的。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确立为全面性和自由性的统一,其中的全面性包括全体人的共同发展、个体人的普遍本质,以及观念的总体性和个体人的全面关系等;而自由性包括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由、人的个性才能发挥的自由和职业生活选择的自由。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角度看,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核心是资本的现代化,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的异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这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一脉相承。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当代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符号消费游戏差异化编码的意识形态功能
12
作者 王国富 钱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33,共7页
欧美发达国家物品丰盛的社会景观似乎为人的自由平等提供广阔空间,但随着物品消费狂欢现象的兴起,人的精神却越来越陷入媚俗化的境地。鲍德里亚认为,符号消费依托社会价值编码系统建构超真实的符号空间,塑造规训消费者集体无意识的文化... 欧美发达国家物品丰盛的社会景观似乎为人的自由平等提供广阔空间,但随着物品消费狂欢现象的兴起,人的精神却越来越陷入媚俗化的境地。鲍德里亚认为,符号消费依托社会价值编码系统建构超真实的符号空间,塑造规训消费者集体无意识的文化空间,实现日常生活游戏版本的完美升级,导致人们即使逃离追求物质享受的虚假需要,仍然会陷入追求社会角色扮演的符号消费游戏。符号消费游戏揭示资本借助符号消费的阶层区分功能,把统治触角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在差异化竞争中彰显符号消费的意识形态功能,表明资本与现代传媒全面入侵人的社会交往领域的社会操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消费 社会角色 资本逻辑 现代传媒 差异化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未来将如何影响中国?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2,共4页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以翔实的数据分析了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快速的气候变化进程,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长远角度看,气候变化会加剧气候灾害,影响粮...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以翔实的数据分析了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快速的气候变化进程,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长远角度看,气候变化会加剧气候灾害,影响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人体健康;从短期看,气候变化会导致极端气候事件覆盖面的拓宽,提升台风强度,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面对气候变化,我国应进一步夯实气候科技支柱,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加大气象和气候研究的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气候事件 粮食安全 经济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构建路径
14
作者 赵红艳 何林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91-95,共5页
“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根本遵循,历史渊源深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不仅推动了国家形象塑造的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更为中国形象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价值导向与实践... “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根本遵循,历史渊源深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不仅推动了国家形象塑造的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更为中国形象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价值导向与实践路径。实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科学构建和有效塑造,关键在于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打造中国形象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形象国际传播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形象 传播机制 话语体系 形象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能智慧治理:数字公民的身份建构与价值实现 被引量:40
15
作者 顾爱华 孙莹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57,154,155,共13页
数字公民是智慧治理的基础和关键驱动力。数字公民的身份能够使人们在数字世界中不是作为代码而存在,而是作为技术的使用者和协作者而存在,并通过数字世界对物理世界的传导过程,实现物理世界公民身份与数字世界公民身份的同步革新和增权... 数字公民是智慧治理的基础和关键驱动力。数字公民的身份能够使人们在数字世界中不是作为代码而存在,而是作为技术的使用者和协作者而存在,并通过数字世界对物理世界的传导过程,实现物理世界公民身份与数字世界公民身份的同步革新和增权,赋能现实社会的智慧发展。智慧治理既是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也是人的价值的回归。而人作为治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智慧治理中也被赋予了新的身份,即获得认可并积极行动的数字公民。数字公民不仅仅是0和1的多种排列组合体,也是人的情感体验、交往价值等的交互融合体,更是数字治理走向智慧治理的重要载体。因此,探索数字公民的身份建构逻辑及价值实现路径,能够在新的技术样态下赋能智慧治理,打造数字技术与治理生态正向循环的圈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公民 智慧治理 身份建构 价值实现 政府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统一战线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重挑战与功能重塑 被引量:10
16
作者 徐振华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0-63,共4页
统一战线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法宝,双方在价值秉持、行动主体、运行机制等方面高度契合。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对传统社会格局的强势解构、经济社会转型的日益升级以及现代化进程的纵深化推进,统一战线的社会动员、社会整合、... 统一战线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法宝,双方在价值秉持、行动主体、运行机制等方面高度契合。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对传统社会格局的强势解构、经济社会转型的日益升级以及现代化进程的纵深化推进,统一战线的社会动员、社会整合、共识凝聚等优势功能正面临多重挑战。统一战线应从坚持党的领导、借助“话语动员”升级统战工作模式、增进“平台包容力”等方面进行功能重塑,在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实现统战工作新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战线 国家治理 社会转型 党的领导 政治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互承认的生态价值观建构之思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国富 景月楼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17,30,共6页
日益席卷全球的生态危机引发人们对生态系统诸多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的高度关注,促使人们理性地思考个人中心主义的生活理念与生态危机的内在关联。社会生产领域中人对自然的无度掠夺活动与社会消费领域的符号消费诉求密切... 日益席卷全球的生态危机引发人们对生态系统诸多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的高度关注,促使人们理性地思考个人中心主义的生活理念与生态危机的内在关联。社会生产领域中人对自然的无度掠夺活动与社会消费领域的符号消费诉求密切相关。符号消费具有社会阶层的区分功能。个性化的社会身份认同诉求容易诱发标新立异的炫耀式消费,导致个人中心主义价值观陷入全面物化的境地。解决生态危机需要节制个人中心主义诉求,合理引导物质产品的消费欲望,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同,培育相互承认、彼此诉求的生态价值观,为人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自由发展创造公平、宽容的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危机 个人中心主义 物化 符号消费 相互承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智度论》的缘起及其否定作用
18
作者 金刚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8-118,共11页
本文从《大智度论》中缘起的内涵及其否定作用两个方面了解早期中观对于缘起的全新阐释。关于缘起的内涵,部派佛教对因、缘、果做了细致的分类,并且也有了关于法与法之间“相待”与“和合”关系的讨论。但所有讨论都建立在因果之间具有... 本文从《大智度论》中缘起的内涵及其否定作用两个方面了解早期中观对于缘起的全新阐释。关于缘起的内涵,部派佛教对因、缘、果做了细致的分类,并且也有了关于法与法之间“相待”与“和合”关系的讨论。但所有讨论都建立在因果之间具有必然性联系的含义之上。中观没有在因、缘、果的分类上继续讨论,而是在因缘和合的方式上做了发挥,归纳《大智度论》共有以下四种:法因和合而生、法因假名而生、法因分别而生、法因相待而生。这四种形式本质上不仅是一致的,而且佛教中其他形式的因缘和合如“四缘和合”或“十二因缘”等等也可以被归结为它们。关于缘起的否定作用,本文探讨了否定的逻辑与范围。建立在因果必然性含义上的缘起,否定的是如“自我”那样非缘起的东西,而不否定缘起自身。《大智度论》通过两难论证,揭示了不同形式的因缘和合中因果之间的矛盾关系而非必然性关系,并通过这种矛盾关系否定一切因缘之物与因缘自身的真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智度论》 缘起 龙树 中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全球化风险的实践理性路径:黑格尔与马克思
19
作者 叔贵峰 武晓亮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7-141,共5页
当今世界正面临一个新的全球化风险期,而风险的始作俑者依旧是西方现代性文明主导下的资本逻辑,它仍没有超出黑格尔和马克思实践理性对资本“虚幻共同体”的批判视域。黑格尔和马克思均深刻地意识到,人类未来文明形态必须符合人性自由... 当今世界正面临一个新的全球化风险期,而风险的始作俑者依旧是西方现代性文明主导下的资本逻辑,它仍没有超出黑格尔和马克思实践理性对资本“虚幻共同体”的批判视域。黑格尔和马克思均深刻地意识到,人类未来文明形态必须符合人性自由发展的内在需要,由完善人性而达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才是“理想型”人类文明形态的根基。为此,黑格尔提供了符合理念的伦理实践理性超越路径,马克思提供了符合人性对象化生产的实践理性超越路径。现如今人类未来文明形态尚未走出资本逻辑全球化的阴影,因此,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给人类指出的实践理性“救赎”路径仍具反思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风险 马克思 黑格尔 破解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权分置、农业补贴争夺与农业经营激励——吉林省J村玉米生产者补贴分配博弈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敏 胡碧霞 张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68,共8页
基于产权理论,构建农业补贴分配利益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产权主体的策略选择影响机理及其策略演化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双方争夺农业补贴的实质是对土地剩余产权的界定;农地转出方凭借强势产权攫取本应归属农地实际经营者的... 基于产权理论,构建农业补贴分配利益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产权主体的策略选择影响机理及其策略演化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双方争夺农业补贴的实质是对土地剩余产权的界定;农地转出方凭借强势产权攫取本应归属农地实际经营者的农业补贴,不利于农业补贴的农业经营激励作用发挥,农地规模化经营出现倒退风险。因此,需尽快清晰界定土地承包权与土地经营权在土地剩余产权中的占有权能;创建农业补贴发放监管机构并实施农业补贴拨付和追踪问效机制;实施弹性的农业补贴政策以取代当前的挂钩补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补贴 三权分置 农业经营激励 演化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