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艺术和社会关系多向审视中的他山之石——评《艺术社会学》对于当代文学建设的意义 |
张洪
|
《社会科学辑刊》
|
1988 |
0 |
|
2
|
“女人节”和女性电影新潮 女性电影系列批评 |
中姗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1993 |
0 |
|
3
|
中国文艺学的转换之根及其话语现实 |
高楠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3
|
|
4
|
论衰蜕期的中国神魔小说 |
胡胜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9
|
|
5
|
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 |
李铁根
|
《汉语学习》
CSSCI
|
1998 |
8
|
|
6
|
关于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情况的补充考察 |
罗远林
|
《汉语学习》
|
1988 |
13
|
|
7
|
从徒手客移动词的搭配看其语义特征 |
邱广君
李铁根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9 |
2
|
|
8
|
伦理的艺术与艺术的伦理——中国古代艺术理性的价值取向 |
高楠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4
|
|
9
|
论魏晋六朝志怪中的人鬼之恋小说 |
钟林斌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4
|
|
10
|
老庄的美的形态论 |
王向峰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4
|
|
11
|
王世贞“才、思、调、格”的文体意义 |
李树军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5
|
|
12
|
屈原的“乡国之情”、气质和人格新论 |
曲德来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3
|
|
13
|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艺术理性 |
高楠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
|
|
14
|
论“善”在庄子美学思想中的地位 |
张伟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2
|
|
15
|
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 |
高楠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2
|
|
16
|
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综论 |
杨太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2
|
|
17
|
《隔江斗智》杂剧与《三国志通俗演义》 |
钟林斌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3
|
|
18
|
史实与虚构之间——论关汉卿对历史题材的处理和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 |
钟林斌
|
《社会科学辑刊》
|
1984 |
2
|
|
19
|
一部颇具新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读《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
赵凌河
|
《社会科学辑刊》
|
1988 |
2
|
|
20
|
审美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新探——谈审美的基本功能 |
高楠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