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和社会关系多向审视中的他山之石——评《艺术社会学》对于当代文学建设的意义
1
作者 张洪 《社会科学辑刊》 1988年第5期155-156,共2页
在我们以往的艺术理论中,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仅仅被归纳为这样几个命题: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几年来,各种批评方法和大量艺术观念的引进更新是随着艺术社会学... 在我们以往的艺术理论中,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仅仅被归纳为这样几个命题: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几年来,各种批评方法和大量艺术观念的引进更新是随着艺术社会学从简单化和庸俗化中的日益解放而出现的。几乎无一例外,它们对艺术社会学采取着不屑一顾甚或取而代之的态度。这一切使艺术社会学更遭冷落。面临危机,似乎已是山穷水尽。但实际上正如司各特在《西方五种文学批评模式》中所说:“只要文学保持着与社会的联系——永远会如此——社会批评无论具有特定的理论与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社会学 高于生活 艺术理论 艺术观念 源于生活 艺术作品 当代文学 美学 艺术史学 社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人节”和女性电影新潮 女性电影系列批评
2
作者 中姗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74-75,77,共3页
人说三月是“女人节’。伴随着女人们黄滋滋的解放感,女性电影如春潮般涌来。有的电影发行公司索性大张旗鼓地搞起“女性电影展映”,展现了现代生活中女性的缤纷世界”。观众对于这类影片的观赏热情也可以从《女性世界》发行的340个... 人说三月是“女人节’。伴随着女人们黄滋滋的解放感,女性电影如春潮般涌来。有的电影发行公司索性大张旗鼓地搞起“女性电影展映”,展现了现代生活中女性的缤纷世界”。观众对于这类影片的观赏热情也可以从《女性世界》发行的340个拷贝中略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女人 电影发行公司 《女性世界》 批评 现代生活 影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艺学的转换之根及其话语现实 被引量:13
3
作者 高楠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28-134,共7页
中国文艺学在本世纪三次转换中保持了其特有的学科定性即“根”,此“根”规定了中国文艺学的民族文化特征。中国文艺学的根便是中国文化的人伦特质,表现为人伦本体的价值观、知行统一的实践理性以及整体性思维方式。在本世纪的文艺学... 中国文艺学在本世纪三次转换中保持了其特有的学科定性即“根”,此“根”规定了中国文艺学的民族文化特征。中国文艺学的根便是中国文化的人伦特质,表现为人伦本体的价值观、知行统一的实践理性以及整体性思维方式。在本世纪的文艺学转换中,思想总是被及时地组织为话语,话语也总是被及时地转化为思想。中国文艺学始终在说着历史与时代要求它说的话,它说出了自己的思想理论,它并未“失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学 三次转换 语言结构 整体性思维 人伦关系 “失语症” 西方文艺 “失语” 中国古代 现代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衰蜕期的中国神魔小说 被引量:9
4
作者 胡胜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41-146,共6页
关键词 神魔小说 《绿野仙踪》 英雄传奇 《金瓶梅》 小说创作 《何典》 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儒林外史》 《西游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 被引量:8
5
作者 李铁根 《汉语学习》 CSSCI 1998年第2期14-18,共5页
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李铁根本文考察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情况及其时态功能①。限于篇幅,这里只讨论二项连动式。“V1”代表前项动词语,“V2”代表后项动词语。一、“了”、“着”、“过”的单用1... 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李铁根本文考察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情况及其时态功能①。限于篇幅,这里只讨论二项连动式。“V1”代表前项动词语,“V2”代表后项动词语。一、“了”、“着”、“过”的单用1.1“V1”中的“了、着、过”“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 连动式 “了” 述宾短语 “过” 述补短语 《白鹿原》 《南泥湾》 单个动词 句子的理解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情况的补充考察 被引量:13
6
作者 罗远林 《汉语学习》 1988年第4期7-12,共6页
陆俭明先生的《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情况考察》一文(以下简称陆文),较为详尽地考察了现代汉语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的各种情况,分析了这种插入组合所受到的各种制约因素。这是很有意义的,不仅有利于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正确认识和... 陆俭明先生的《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情况考察》一文(以下简称陆文),较为详尽地考察了现代汉语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的各种情况,分析了这种插入组合所受到的各种制约因素。这是很有意义的,不仅有利于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正确认识和掌握这种组合规律,而且为汉语本身的句法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拟对这种插入组合的另一种情况,作一补充考察。 一 我们认为,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的组合,不仅要受到数词和量词,特别是量词的制约,以及数量词所修饰的名词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语境语义因素的制约。语境语义制约是陆文没有提到的另一种情况。 语境语义制约,是指句子结构以外的上下句形成的语境,在语义上对这种插入组合的一种制约。这种制约可以影响句子结构内部的插入组合。陆文提到: 由量词“件”形成的数量词,当它修饰名词“行李”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词 形容词 语义制约 句子结构 语境 现代汉语 外国留学生 句法理论 语义因素 制约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徒手客移动词的搭配看其语义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邱广君 李铁根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56-58,共3页
通过句式变换及对句式各项的语义限制定义客移动词,用句式中的各个搭配项的语义小类来分别分析动词的语义特征。
关键词 徒手 客移动词 搭配 语义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的艺术与艺术的伦理——中国古代艺术理性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4
8
作者 高楠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41-147,共7页
中国古代艺术理性的价值取向在于以儒家的伦理观念为主体的伦理追求与伦理实现。其见诸艺术的基本形态可以概括为:1.天人合一的社会秩序追求;2.对于现世人伦的关注;3.对于人伦位置的格外看重;4.对于现实感性世界的重视。
关键词 艺术理性 “天” 伦理价值取向 我国古代 伦理实现 中国古代 天人合 古代艺术 “人” 艺术追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魏晋六朝志怪中的人鬼之恋小说 被引量:4
9
作者 钟林斌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40-147,共8页
魏晋六朝志怪中的人鬼之恋小说大体可分为四类;这类题材小说有其思想与艺术渊源和产生的社会条件,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应的地位与影响。人鬼之恋小说的产生与古老的灵魂不灭观念有密切关系,佛教的影响甚微;魏晋六朝特殊的历史环境是其... 魏晋六朝志怪中的人鬼之恋小说大体可分为四类;这类题材小说有其思想与艺术渊源和产生的社会条件,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应的地位与影响。人鬼之恋小说的产生与古老的灵魂不灭观念有密切关系,佛教的影响甚微;魏晋六朝特殊的历史环境是其滋生的沃土,它是苦难大众善良无奈而又愚昧心态的写照;它的怪诞之美,独具魅力,对后来的小说戏曲创作影响至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鬼之恋 六朝志怪 《搜神记》 《太平广记》 《牡丹亭》 魏晋六朝 《搜神后记》 文言小说 小说史 灵魂不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庄的美的形态论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向峰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6-132,共7页
老庄美学是其哲学理论的延伸 ,美的形态与道的形态是一致的 ,体现为本质的无形或象罔 ,外显为自然朴拙 ,而表现出“神妙”的特性 ,呈显人自身体道后非常性的心神力量 ,即一种更具主体内在意义的至高主宰性及其外化的难以辨析状态。它以... 老庄美学是其哲学理论的延伸 ,美的形态与道的形态是一致的 ,体现为本质的无形或象罔 ,外显为自然朴拙 ,而表现出“神妙”的特性 ,呈显人自身体道后非常性的心神力量 ,即一种更具主体内在意义的至高主宰性及其外化的难以辨析状态。它以至大无形的道为据 ,以主客两忘为极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美学 形态 '无形' '象罔' '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世贞“才、思、调、格”的文体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树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0-112,共3页
才、思、调、格是王世贞文学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才是才能、性情等先天具有和后天养成的个性特征的总和;思是情感、意义的生成和存在;调倾向于指一切声容意兴的品质;格倾向于指体裁和体貌。这些概念都与古代文论中"文体"... 才、思、调、格是王世贞文学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才是才能、性情等先天具有和后天养成的个性特征的总和;思是情感、意义的生成和存在;调倾向于指一切声容意兴的品质;格倾向于指体裁和体貌。这些概念都与古代文论中"文体"范畴的核心意义——体裁和风格有关。他认为"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这是王世贞前期诗学理论中对"格调说"最为直接的论述。这些概念的提出和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论述是王世贞对前、后七子发起的文学复古运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探索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原的“乡国之情”、气质和人格新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曲德来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43-147,159,共6页
屈原的“乡国之情”、气质和人格新论曲德来一伟大的诗人屈原,至死不离楚国,其作品流露了深挚的爱国热情。自汉代以来,人们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议论和评说,表现了对这一问题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这有着充分的理由。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 屈原的“乡国之情”、气质和人格新论曲德来一伟大的诗人屈原,至死不离楚国,其作品流露了深挚的爱国热情。自汉代以来,人们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议论和评说,表现了对这一问题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这有着充分的理由。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历史大变动的时期,“邦无定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人格 人格理想 感性文化 《离骚》 楚国 人格独立 人的价值 宗法观念 理性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艺术理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楠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0-127,158,共9页
在超越感性又融于感性这一基本点上,中国古代理性历史地构筑的,是伦理学性质与美学性质的现实世界。“天人合一”意识是中国古代理性最具本质性的表述,也是其最具本质性的实现。“天人合一”意识也同样是中国古代艺术理性的基本意识... 在超越感性又融于感性这一基本点上,中国古代理性历史地构筑的,是伦理学性质与美学性质的现实世界。“天人合一”意识是中国古代理性最具本质性的表述,也是其最具本质性的实现。“天人合一”意识也同样是中国古代艺术理性的基本意识。中国古代艺术理性与中国古代理性的一体性或有机性关系,是来于理性表述中表现的自然观、社会观、审美观的历史性,同时也是现实性的浑融推衍。中国古代艺术理性的取向是归于“天”、“道”的自由,具有整体性、体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艺术 艺术理性 “天” 天人合 自然观 实践理性 古代审美观 社会文化观 审美主体 《文心雕龙·原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善”在庄子美学思想中的地位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伟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19-122,共4页
庄子崇尚自然的无为、无限与完满。他整个一生都静静地谛视那硕大无比的自然,聆听那“天籁”和谐的乐曲,也赞美那天地不言之大美。故此,庄子美学思想的研究者们更多地看到美与真、与自然的联系,否认美与善之间的关系。①但是,庄子的美... 庄子崇尚自然的无为、无限与完满。他整个一生都静静地谛视那硕大无比的自然,聆听那“天籁”和谐的乐曲,也赞美那天地不言之大美。故此,庄子美学思想的研究者们更多地看到美与真、与自然的联系,否认美与善之间的关系。①但是,庄子的美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真善美三者完美统一,缺一不可,不仅美与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善”在庄子美学思想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庄子的思想中,“道”既是宇宙的起源,又是宇宙的本体。道产生一切,一切也都体现着道。问题在于:“道”如何显现为具体事物?老子讲:“道生之,德畜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体系 社会功利 庄子美学思想 起源 个体人格 超功利 社会伦理道德 主体性 原始社会 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楠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30-136,共7页
中国 50年来的文学批评 ,大部分时间进行着政治的批评。政治标准作为第一标准被普遍地坚持。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情况发生变化 ,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政治规定被政治地解除 ,文学本身的解束带来文学批评的政治解束 ,文学批评整体性地失落了... 中国 50年来的文学批评 ,大部分时间进行着政治的批评。政治标准作为第一标准被普遍地坚持。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情况发生变化 ,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政治规定被政治地解除 ,文学本身的解束带来文学批评的政治解束 ,文学批评整体性地失落了坚持几十年的第一标准 ,其他标准又远未明确并达成共识 ,中国文学批评进入标准多元、混杂乃至缺失阶段。这是文学价值观念发生重要变化的结果 ,也是这一变化过程的理论体现。文学价值观念是文学批评的根。当下中国文学批评正陷入失根又寻根的境况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多元批评 文本 政治标准 文学价值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综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太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28-132,共5页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虽未留有独立、系统的美学著作,但却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思考,总结、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文艺审美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并对当时及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规范性影响的艺术美学思想。
关键词 文艺美学思想 孔子 艺术审美 伦理道德 “美” 哲学思考 自然美 审美主体 美学批评 文学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江斗智》杂剧与《三国志通俗演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钟林斌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80-84,100,共6页
本文认为,就孙刘结亲故事而言,《三国志通俗演义》从情节设置、人物性格刻画、喜剧情调三个方面都有《隔江半智》杂剧影响;《隔江半智》杂剧是《三国志平话》发展到《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桥梁.
关键词 情节 人物性格 喜剧 情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实与虚构之间——论关汉卿对历史题材的处理和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 被引量:2
18
作者 钟林斌 《社会科学辑刊》 1984年第5期124-135,共12页
一、现存的关汉卿杂剧中有多少个历史剧现存的关汉卿十几个杂剧,从字面上就可以认定是写当朝当代生活的只有《望江亭》和《窦娥冤》,年代不详,可以看作是反映元代生活的有《金线池》,其余各种或是有历史人物上场,或是写历史故事。《单... 一、现存的关汉卿杂剧中有多少个历史剧现存的关汉卿十几个杂剧,从字面上就可以认定是写当朝当代生活的只有《望江亭》和《窦娥冤》,年代不详,可以看作是反映元代生活的有《金线池》,其余各种或是有历史人物上场,或是写历史故事。《单刀会》和《西蜀梦》写三国故事,《玉镜台》写晋代故事,《单鞭夺槊》写唐代故事,《哭存孝》写五代故事,《陈母教子》《鲁斋郎》《蝴蝶梦》《谢天香》《绯衣梦》《救风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人物 李克用 李世民 诸葛亮 三国志 鲁肃 旧五代史 荆州 诸葛瑾 关汉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颇具新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读《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凌河 《社会科学辑刊》 1988年第2期146-147,共2页
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和王超冰四位青年同志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如王瑶先生所说:“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令人振奋的。”算起来,从一九二二年胡适写的《五十年来之中田文学》开始,已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 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和王超冰四位青年同志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如王瑶先生所说:“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令人振奋的。”算起来,从一九二二年胡适写的《五十年来之中田文学》开始,已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不下几十部。按照胡适的“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观点说来,无论是解放前的朱自清、周作人、陈子展,王哲甫、李何林等人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还是建国后的王瑶、丁易,刘绶松、张毕来,唐弢、林志浩、田仲济等人撰写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他们都以各自的优势和缺陷体现着当时的时代水平。当历史走到了八十年代的今天,钱理群等几位青年研究工作者以自己特有的“个性”和“态势”写作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无疑使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把时代的精神融入了自己的研究之中,给人以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新的视野和新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十年代 八十年代 钱理群 五十年 世界文学 建国后 中国文学 作家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新探——谈审美的基本功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楠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26-134,共9页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审美发生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其重要性已为国内实践观点美学的研究所证明。而马克思实践观点的现实理论活力绝不囿于审美发生史的研究,它更可以体现于审美的现实发生学,用以揭示审美中主体的现实定性,并进...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审美发生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其重要性已为国内实践观点美学的研究所证明。而马克思实践观点的现实理论活力绝不囿于审美发生史的研究,它更可以体现于审美的现实发生学,用以揭示审美中主体的现实定性,并进而揭示由审美主体的现实定性所规定的审美的现实定性。对审美的现实发生学的实践根据的研究,在前些年实践观点美学的建构中着力不够,审美中实践主体的现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被疏略。这形成了实践观点美学令人置疑之所在。其实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已经为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了很充分的根据,这就是马克思在实践整体的意义上首次发现了人,确定了人,并把这样的人推上了真正的主体位置。 从这一思路出发,可以认为审美的基本功能不仅在于它满足了某种趣味,对象化了某种本质力量,或是完成了某次精神活跃的过程。这些,固然也是审美的功能,但只是它的表层功能或局部的具体功能。其基本功能则在于它实现着主体的整体性投入与整体性突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主体 审美活动 人的本质力量 基本功 认识论 对象化 社会分工 精神活动 精神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