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辽河平原农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沈阳市为例
1
作者 宋戈 苏锐清 +1 位作者 蔡钊阳 孙君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104,127,共13页
研究目的:深入分析不同粮食作物和非粮食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结构,明确耕地利用竞争类型,阐明农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格局变化特征,揭示耕地空间利用的影响因素与农作物耕地利用竞争格局的内在关系和本质联系,以期为完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 研究目的:深入分析不同粮食作物和非粮食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结构,明确耕地利用竞争类型,阐明农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格局变化特征,揭示耕地空间利用的影响因素与农作物耕地利用竞争格局的内在关系和本质联系,以期为完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竞争指数模型,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1997—2022年研究区农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结构呈现粮食作物竞争区域比例下降、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竞争区域比例上升趋势,农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类型以平衡型竞争和退化型竞争为主。(2)研究区农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格局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区西南部、东部以及中部、北部分别呈现水稻—玉米和玉米—其他作物的竞争结构;北部的耕地利用竞争类型以退化型竞争为主,中部的竞争类型多样且转型较快,南部表现出稳定的多类型共存状态。(3)不同要素对研究区农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格局影响呈现明显差异,降水、气温、土壤和坡度等立地条件是重要基础因素,农机化程度和灌溉水平等技术要素是核心驱动要素,粮食价格、农业补贴政策等市场和政策要素对农作物耕地利用竞争格局的影响显著且持续,GDP、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呈现阶段性特征。研究结论:调整不同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种植规模,协同优化耕地利用竞争格局和完善耕地保护政策,是实现粮食安全与其他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竞争 空间格局 农作物 影响因素 下辽河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保护视角下的黑土区不稳定耕地空间置换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文博 胡冰清 +1 位作者 祝元丽 刘蜀涵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5-115,共11页
研究目的:基于生态约束与退化风险识别吉林省中部黑土区亟需腾挪的不稳定耕地,结合适宜性评价探究不稳定耕地的空间置换方案,以期为健全黑土区耕地生态保护机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SWAT模型、RUSLE模型与农业空间适宜性评价等。研究结果... 研究目的:基于生态约束与退化风险识别吉林省中部黑土区亟需腾挪的不稳定耕地,结合适宜性评价探究不稳定耕地的空间置换方案,以期为健全黑土区耕地生态保护机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SWAT模型、RUSLE模型与农业空间适宜性评价等。研究结果:(1)不稳定耕地的生态约束与退化风险具有空间结构性特征,研究区西部半干旱区生态约束较强,东南部低山丘陵地带水土流失风险最高,中部面源污染风险集中。(2)基于综合生态约束强度与核心退化风险的复杂程度,在时序安排上,应先以双辽市为重点,向东南部低山丘陵地带梯次开展空间置换。(3)研究区可搭配利用“山上换山下”“水域迁陆域”“沙岗挪平原”等模式,拟置换林区耕地203.07 km2与河道耕地17.76 km2,将有效降低生态约束,减少退化风险并提升空间适宜性。但双辽市等地难以实现自行平衡目标,仍需异地补充。研究结论:不稳定耕地空间置换需分区、有序推进,省域内指标调剂应注重统筹黑土资源和构建配套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耕地 空间置换 耕地后备资源 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21
3
作者 高佳 杨宇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4-123,134,共11页
研究目的:探究东北粮食主产区2010—2020年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驱动因素,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耕地保护战略目标提供科学参考。研究方法: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2010—2020年研究区耕地... 研究目的:探究东北粮食主产区2010—2020年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驱动因素,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耕地保护战略目标提供科学参考。研究方法: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201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处于中等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研究期内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指数极差持续扩大;(2)201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全局莫兰指数均为正值,空间依赖性及空间溢出效应显著;(3)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农业现代化因素对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有显著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程度是研究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因素。研究结论: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水平区域差异显著,需制定差异化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绿色转型 时空格局 驱动机制 东北粮食主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系统韧性视角下的城市区域耕地利用再地化转型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文博 闫卓冉 +3 位作者 张英男 祝元丽 刘蜀涵 李冬梅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3-72,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索食物系统韧性视角下的城市区域耕地利用再地化转型路径,旨在为国家农产品稳产保供战略与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与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1)城市区域食物系统韧性涉及短期抗冲击能力和长期可持续性... 研究目的:探索食物系统韧性视角下的城市区域耕地利用再地化转型路径,旨在为国家农产品稳产保供战略与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与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1)城市区域食物系统韧性涉及短期抗冲击能力和长期可持续性,关键在于权衡全球供应和本地自给的关系、适当缩减食物系统耦合距离。(2)国外主要通过增量控制与内部挖潜的方式盘活城市及其周边耕地资源,以规划约束为主、政策激励为辅;国内城市区域耕地利用再地化转型主要受转型动力不足、规划设计缺位以及弹性优化受限等因素制约。(3)城市区域耕地利用再地化转型涵括三个层面:市区遵循节地原则预留、复垦、创造农业空间;城郊耕地利用由刚性约束转向结构和功能性调控;区域乡村腹地以去中心化和产需均衡为目标优化生产基地布局。研究结论:城市区域耕地利用再地化转型应突破城乡二元土地结构冲突的惯性思维、重构都市—农业关系,统筹兼顾粮食安全底线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高质量城镇化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耕地刚性管制与弹性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区域 食物系统 城市韧性 耕地利用转型 再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量和生态互馈的下辽河平原耕地退化的影响机理及治理对策 被引量:3
5
作者 宋戈 蔡钊阳 +1 位作者 隋虹均 苏锐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73-282,共10页
耕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质量退化和耕地生态退化,二者之间相互反馈对耕地退化影响显著。该研究以下辽河平原典型区域沈阳市为研究区,运用主客观赋权法、多种回归方法和模糊数据集比较法等,从质量和生态互馈视角,构建耕地退化测度体系,... 耕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质量退化和耕地生态退化,二者之间相互反馈对耕地退化影响显著。该研究以下辽河平原典型区域沈阳市为研究区,运用主客观赋权法、多种回归方法和模糊数据集比较法等,从质量和生态互馈视角,构建耕地退化测度体系,探究耕地退化的时空特征及影响机理,提出缓解耕地退化的治理对策。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生耕地质量退化的比例为35.31%,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时空格局。耕地生态退化的比例为79.10%,表现出“北强南弱”的时空格局。基于质量和生态互馈的耕地退化比例为37.80%,显现出“南北强中间弱”的时空格局。2)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耕地退化呈现区域空间的异质性和时间的非平稳性,在组态中生成不同的组成结构且协同作用于耕地退化,进而形成了耕地退化的区域性、阶段性和结构性影响机理。3)实施分级、分区的耕地保护利用与管控体系和综合多要素协同治理保障策略,有利于缓解耕地退化态势。该研究基于质量和生态互馈视角深化了耕地退化的影响机理,为耕地退化的精准、高效、协同治理提供政策参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耕地质量、生态环境和抵御外界不利因素能力的同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退化 生态退化 耕地质量 影响机理 下辽河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西部盐碱地综合开发多情景模拟与水资源效应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文博 姜博文 王晶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9-167,176,共10页
[目的]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是提高农业生产力、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然选择。但受限于开发利用模式单一、耗水压力较大,亟待探索多元化治理模式并依据其水资源效应开展优化调控。[方法]以吉林省西部地区为研究区,采用FLUS模型预测2030年盐碱... [目的]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是提高农业生产力、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然选择。但受限于开发利用模式单一、耗水压力较大,亟待探索多元化治理模式并依据其水资源效应开展优化调控。[方法]以吉林省西部地区为研究区,采用FLUS模型预测2030年盐碱地资源在自然发展、粮食安全、粮饲综合开发和生态安全4种情景下的开发利用格局,并对不同情景下的产水量变化进行评估。[结果](1)2000—2020年研究区开发利用盐碱地1540.18 km^(2),主要被恢复为草地或开垦为耕地,但其中旱地次生退化风险较高。(2)不同情景下盐碱地开发均以耕地利用为主。粮食安全情景下水田和旱地开垦面积占比分别为67.48%,4.23%。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粮饲综合开发情景下盐碱地恢复为草地的面积增加139.18 km^(2),生态安全情景下生态用地规模显著提高。(3)至2030年,4种发展情景下研究区产水量较基期均有所下降,生态安全情景下降幅度最大,达到3.71×10^(8)m^(3)。相比之下,粮饲综合开发情景充分保障粮食和饲草生产,同时缓和盐碱地治理所导致的水资源压力。[结论]松嫩平原盐碱地开发利用应充分考虑粮饲综合开发模式,统筹粮食和饲草供应,协调粮食和生态安全,以大食物观引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退化土地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综合开发 多情景模拟 产水量 吉林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变与布局分型
7
作者 李文博 巩晓曦 +1 位作者 吕晓 李冬梅 《农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23-331,共9页
发展设施农业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由路径,把握设施农用地的时空演变与布局分型特点,是优化设施农用地布局、保障国家食物保供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该研究以“十四五”规划中的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区,立足人口-用地-地域(人-地-域... 发展设施农业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由路径,把握设施农用地的时空演变与布局分型特点,是优化设施农用地布局、保障国家食物保供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该研究以“十四五”规划中的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区,立足人口-用地-地域(人-地-域)三维分析框架,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修正引力模型及核心-边缘分析等方法,揭示2013—2021年设施农用地的时空演变规律并识别布局分型。结果发现:1)2013—2021年,中国城市群设施农用地共缩减44.60万hm2,整体呈现东北和中部地区规模较小、南方普遍高于北方地区的分异特征。2)以2018年为节点,中国城市群设施农用地分布由高度集中化转向轻微分散化。在不同时期,高-高集聚与低-高集聚类的市域单元主要分布在东部城市群,空间依附特征显著,其余单元相对较少,且分布分散。3)中国城市群设施农用地布局分型以人增地减分散型和人地双增集中型为主,两者占比达73.68%。其中,人增地减分散型城市群设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引力逐渐衰弱,人地双增集中型城市群通过要素集聚促进规模化经营。研究表明,近10年来中国设施农用地规模缩减严重,与人口变化呈现空间双背离趋势,近期布局策略由集中供应向风险分散转型,开始注重大中城市常年菜地建设。以城市群体系为依托,未来应注重人地矛盾,合理权衡本地生产和外埠供应,科学布局城市群设施农业以提升供应链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 农用地 城市群 地理集中度 核心-边缘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