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卒中后抑郁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形态学改变及神经元凋亡情况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刘丹丹 隋汝波 +2 位作者 张磊 夏海苗 王春检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744-1748,共5页
目的观察卒中后抑郁(PSD)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并检测神经元的凋亡情况。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给予假手术处理)、卒中组(行大脑中动脉闭塞术)、抑郁组〔给予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刺激(CUMS)结合孤养〕... 目的观察卒中后抑郁(PSD)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并检测神经元的凋亡情况。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给予假手术处理)、卒中组(行大脑中动脉闭塞术)、抑郁组〔给予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刺激(CUMS)结合孤养〕和PSD组(大脑中动脉闭塞术后给予CUMS结合孤养)。应激(CUMS)后第1、7、14、21天测量体质量,并行蔗糖水实验和旷野实验(OFT)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造模成功后行尼氏染色观察小脑浦肯野细胞的形态学改变,TUNEL染色检测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的凋亡情况,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浦肯野细胞激活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activated-caspase 3)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卒中组、抑郁组及PSD组大鼠应激后第21天体质量、糖水消耗比例、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均降低(P<0.05);与卒中组比较,抑郁组、PSD组大鼠应激后第21天上述指标均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卒中组、抑郁组、PSD组均有尼氏体减少甚至消失。卒中组、抑郁组、PSD组浦肯野细胞activated-caspase 3阳性细胞数及凋亡率均高于假手术组,抑郁组、PSD组又高于卒中组(P<0.05)。结论 PSD大鼠浦肯野细胞存在明显的凋亡损伤,该损伤可能与PSD发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抑郁 浦肯野细胞 细胞凋亡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白塞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及脑脊液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健 罗影 +3 位作者 刘春娜 刘新宇 李熙东 刘媛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798-1800,共3页
目的分析神经白塞病(NBD)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成分改变情况,探讨该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2012年收治的15例NBD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影像学特点、脑脊液检查结果、其他实验... 目的分析神经白塞病(NBD)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成分改变情况,探讨该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2012年收治的15例NBD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影像学特点、脑脊液检查结果、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15例NBD患者均有白塞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时间在确定白塞病后8个月-12.5年,平均4.4年。其中单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12例,周围神经损害2例,两者同时合并者1例。颅脑MRI显示,病灶部位分别为半球9例(60%),脑干6例(40%),小脑4例(27%),丘脑2例(13%),脊髓2例(13%)。7例脑脊液检查显示:抗髓鞘因子(AMSF)、白介素6(IL-6)水平均升高;5例寡克隆区带(OB)阳性;5例髓鞘碱性蛋白水平(0.58-16.45 nmol/L)升高。其他实验室检查如红细胞沉降率(20-78 mm/h)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5.2~36.2 mg/L)明显增高。15例患者给予泼尼松加环磷酰胺治疗后均好转出院;随访8例,其中5例治疗过程中反复缓解-复发,2例无复发,1例脑干损害死亡。结论 NBD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影像学改变有助于临床诊断,脑脊液AMSF、IL-6及血清CRP水平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赫切特综合征 症状和体征 磁共振成像 脑脊液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大鼠小脑顶核对下丘脑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隋汝波 李熙东 +1 位作者 贾媛媛 焦炬焰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9-603,共5页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FN)及微电泳Glu(glutamic acid)、MK-801对大鼠下丘脑(hypothalamus,HT)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探讨电刺激FN治疗脑卒中大鼠的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记录电刺激FN及微电泳药物...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FN)及微电泳Glu(glutamic acid)、MK-801对大鼠下丘脑(hypothalamus,HT)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探讨电刺激FN治疗脑卒中大鼠的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记录电刺激FN及微电泳药物对HT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电刺激频率为20Hz(低频)时,50%的HT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增高(P<0.01),电刺激频率为100Hz(高频时),80%的HT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增高(P<0.01);Glu对HT有紧张性兴奋作用,其拮抗剂MK-801能够明显抑制Glu诱致的兴奋作用;70%HT神经元在微电泳MK-801的基础上进行100Hz电刺激FN时,高频刺激诱发的兴奋作用被明显削弱。结论:采用电刺激FN治疗脑卒中,其可能机制是通过Glu的兴奋作用来调节HT的异常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顶核 下丘脑 电刺激 微电泳 脑卒中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38MAPK蛋白在体外培养神经元中的表达及W-7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学文 胥向红 +1 位作者 郎森阳 蔡爱民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7-50,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p38MAPK蛋白在体外培养神经元中的激活及钙调蛋白抑制剂W-7的干预作用。方法:神经元原代培养并采用NSE免疫细胞化学技术鉴定神经元。取原代培养7d的大鼠皮质神经元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仅用DMEM/F12完全培养基;NMDA组,去除... 目的:探讨p38MAPK蛋白在体外培养神经元中的激活及钙调蛋白抑制剂W-7的干预作用。方法:神经元原代培养并采用NSE免疫细胞化学技术鉴定神经元。取原代培养7d的大鼠皮质神经元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仅用DMEM/F12完全培养基;NMDA组,去除正常神经元培养液,加入NMDA50μmol.L-1,处理时间10min;W-7干预组,W-7浓度分别为25、50和100μmol.L-1,继续培养24h,加入NMDA 50μmol.L-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及免疫印记法检测皮质神经元内p38MAP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培养6~12h后大部分神经元贴壁,随时间延长形态多变,突起逐渐增多,神经元突起间互相接触形成网络。NSE鉴定神经元纯度为90.86%;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NMDA组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W-7组低于NMDA组(P<0.05或P<0.01),呈剂量依赖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MDA组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W-7干预组p38MAPK表达水平低于NMDA组(P<0.01),呈剂量依赖性。结论:NMDA导致皮质神经元p38MAPK蛋白表达增高,W-7可降低p38MAPK的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 神经元 N-甲基天冬氨酸 大鼠 Sprague-Dawley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电刺激卒中后抑郁大鼠小脑顶核对下丘脑外侧区神经元放电及氨基酸类递质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岩 隋汝波 +2 位作者 李媛 张敏 张欣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高频电刺激卒中后抑郁(PSD)模型大鼠小脑顶核(MCN)对下丘脑外侧区(LHA)神经元放电及氨基酸类递质的影响,来探讨电刺激MCN治疗PSD的机制。【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缺血性卒中组20只,PSD模型组20只... 【目的】通过观察高频电刺激卒中后抑郁(PSD)模型大鼠小脑顶核(MCN)对下丘脑外侧区(LHA)神经元放电及氨基酸类递质的影响,来探讨电刺激MCN治疗PSD的机制。【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缺血性卒中组20只,PSD模型组20只。应用行为学测试评定抑郁的行为学改变;应用细胞外单位记录观察高频电刺激MCN对LHA神经元放电的影响;脑内微透析收集LHA脑脊液,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氨基酸类递质的变化。【结果】高频电刺激MCN,对照组、缺血性卒中组及PSD模型组大鼠LHA神经元的反应均以抑制性为主,且平均放电频率均较刺激前明显下降(P<0.01);高频电刺激MCN,LHA内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水平较刺激前明显增加(P<0.01)。【结论】高频电刺激MCN可抑制LHA神经元的电活动,增加LHA内Glu和GABA的水平,其抑制LHA神经元的效应可能是通过小脑-下丘脑直接纤维投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高频电刺激 小脑顶核 下丘脑外侧区 谷氨酸 γ-氨基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DA经p38MAPK信号通路诱导体外培养的皮层神经元损伤 被引量:3
6
作者 季恩飞 刘学文 +1 位作者 田步先 郭金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2648-2653,共6页
目的观察MK801及SB203580对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诱导的皮层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在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培养7 d的新生SD大鼠皮层神经元,分为5组:对照组、NMDA损伤组、MK801干... 目的观察MK801及SB203580对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诱导的皮层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在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培养7 d的新生SD大鼠皮层神经元,分为5组:对照组、NMDA损伤组、MK801干预组、SB203580干预组、联合干预组(SB203580+MK801)。噻唑蓝(MTT)比色实验评价细胞生存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测定细胞损伤程度,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双重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和数目,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皮层神经元各组p-p38MAPK、Bcl-2和BAX表达情况。结果同对照组比较,NMDA损伤组神经细胞存活力显著降低,培养上清液中LDH含量明显增加,凋亡细胞增多,p-p38MAPK、BAX表达增加,Bcl-2表达降低(P<0.05,P<0.01);同NMDA损伤组比较,各个干预组细胞生存力提高,LDH释放率降低,凋亡减少,p-p38MAPK及BAX的表达减少,Bcl-2表达增多(P<0.05,P<0.01)。结论 MK801、SB203580对NMDA诱导的皮质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p38MAPK通路可能参与介导MK801的保护作用,其共同机制部分是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介导的凋亡相关蛋白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N-甲基-D-天冬氨酸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神经元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诊断准确性的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臧丽娥 隋汝波 +1 位作者 张磊 傅德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34-737,共4页
目的通过与计算机血管成像(CTA)对比,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一种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筛查工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4例,均在发病后7 d内入院,临... 目的通过与计算机血管成像(CTA)对比,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一种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筛查工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4例,均在发病后7 d内入院,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患者入院后行床边TCD筛查及高分辨率CTA检查。结果 TCD对不同类型颅内外血管狭窄诊断的准确性存在差异。TCD对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诊断准确性最高,敏感性96.19%,特异性98.60%,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敏感性71.11%,特异性94.31%,且TCD能够显示某些CTA不能提供的补充信息,如实时脱落的微栓子信号、侧支循环开放情况以及盗血现象。结论与CTA比较,TCD在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方面,尤其是对于颈内动脉系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TCD能提供CTA所不具备的实时血流动力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颅内外血管狭窄 计算机血管成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青年体质指数、腰围及腰臀比与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赫鹏 孙文慧 +4 位作者 马翠 闫佳 翟淑娜 刘学文 卢智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924-1927,1931,共5页
目的探讨中青年人肥胖的不同指标,如体质指数(BMI)、腰围(WC)及腰臀比(WHR)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由280例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成,对照组为患其他与脑卒中无关的疾病同... 目的探讨中青年人肥胖的不同指标,如体质指数(BMI)、腰围(WC)及腰臀比(WHR)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由280例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成,对照组为患其他与脑卒中无关的疾病同期入住和病例组相同医院的280例患者。采用标准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个体疾病史、脑卒中家族遗传史以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同时对身高、体质量、WC、臀围进行测量,并计算BMI及WHR。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研究对象的BMI、WC及WHR与脑卒中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进行估计。结果 280例脑卒中患者中出血性76例,缺血性204例。与正常BMI者相比较,调整年龄、性别后的分析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的病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超重者:OR=2.03,95%CI(1.26,2.91),P<0.05;肥胖者:OR=1.88,95%CI(1.32,2.39),P<0.05〕。与BMI最低四分位数相比,BMI最高四分位数的病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了18%〔OR=1.18,95%CI(1.06,3.54),P<0.01〕。WC最高四分位数的病例发生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分别是WC最低四分位数的1.80和1.96倍〔OR=1.80,95%CI(1.03,3.16)和OR=1.96,95%CI(1.37,3.78),P<0.01〕。与WHR最低四分位数比较,WHR最高四分位数的病例发生出血性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分别增加了98%和126%〔OR=1.98,95%CI(1.41,3.59),P<0.01和OR=2.26,95%CI(1.34,2.79),P<0.01〕。结论 BMI增高是发生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WC增加可使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显著升高,而WHR与发生出血性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呈正相关。维持正常体质量可能是脑卒中发病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人体质量指数 腰围 腰臀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诱导的危重病性肌病的细胞死亡方式 被引量:5
9
作者 袁静 梁佳 +1 位作者 赵颂 包翠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3-455,共3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诱导的危重病性肌病的细胞死亡方式。方法将SD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7、9、11 d 3个时相点(n=10)。实验组采用5 mg/kg地塞米松连续腹腔注射,每天1次,健康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肌功能...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诱导的危重病性肌病的细胞死亡方式。方法将SD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7、9、11 d 3个时相点(n=10)。实验组采用5 mg/kg地塞米松连续腹腔注射,每天1次,健康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肌功能缺损评分判定肌功能缺损情况。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比目鱼肌activecaspase-3、PARP、pULK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健康对照组无肌肉功能缺损症状;而实验组7 d时大鼠70%出现肌肉功能缺损症状,9、11 d时全部出现明显的肌肉功能缺损症状,以11 d时相点缺损程度最为严重。②各组active caspase-3、PARP均为阴性表达;健康对照组可见少量pULK阳性表达细胞,实验组pULK表达显著增强,以11 d时相点表达增强最为明显。结论地塞米松诱导的危重病性肌病中无active caspase-3、PARP表达,以pULK表达为主,提示该病可能以自噬性死亡为主要死亡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肌疾病 半胱氨酸蛋白酶-3 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磷酸化自噬相关蛋白1抗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顶核通过小脑-下丘脑通路参与卒中后抑郁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媛 隋汝波 +1 位作者 张欣 林宇涵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是否参与了卒中后抑郁的发病,并初步研究介导这种作用的途径。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卒中组、卒中后抑郁组、小脑顶核损毁组和小脑上脚交叉损毁组,进行行为学观察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组大鼠下...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是否参与了卒中后抑郁的发病,并初步研究介导这种作用的途径。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卒中组、卒中后抑郁组、小脑顶核损毁组和小脑上脚交叉损毁组,进行行为学观察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外侧区Glu、GABA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卒中组大鼠下丘脑外侧区Glu、GABA的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卒中组相比,卒中后抑郁组、小脑顶核损毁组和小脑上脚交叉损毁组下丘脑外侧区Glu、GABA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结论本实验初步提示小脑顶核可能参与了卒中后抑郁的发病,其途径可能通过小脑-下丘脑通路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顶核 下丘脑外侧区 小脑-下丘脑通路 发病机制 卒中后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杨波 李熙东 魏琳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6-630,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aused by intracranial aneurysms,aSAH)各危险因素与临床预后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本院神经内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经临床确诊为aSAH的87例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aused by intracranial aneurysms,aSAH)各危险因素与临床预后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本院神经内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经临床确诊为aSAH的87例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对aSAH患者的一般资料、动脉瘤的特征及APACHEⅡ评分等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数据分析提示年龄、动脉瘤大小、是否多发、血压、脑血管痉挛、再次出血、Hunt-Hess分级、APACHEⅡ评分与临床预后呈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动脉瘤大小、脑血管痉挛、再次出血、Hunt-Hess分级、APACHEⅡ评分是aSAH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高龄、脑血管痉挛、动脉瘤多发、再次出血、APACHEⅡ评分、Hunt-Hess分级与aSAH预后有显著相关性,重视这些指标的预测价值对降低患者病死率和残疾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患者小脑磁共振波谱改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桂岚 隋汝波 +3 位作者 马贺骥 张霏霏 赵明奎 张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2186-2189,共4页
目的 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 spectroscopy,~1H-MRS)技术,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小脑代谢的改变及其与认知损害间的关系。方法 对40例卒中患者进行蒙特利尔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 目的 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 spectroscopy,~1H-MRS)技术,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小脑代谢的改变及其与认知损害间的关系。方法 对40例卒中患者进行蒙特利尔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和简易的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将分为卒中后痴呆组(VD组)和卒中后非痴呆组。对VD组、卒中后非痴呆组和20例对照组进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及~1H-MRS检查,测定小脑半球N-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复合物(Cho)/Cr比值,并分析卒中后小脑代谢改变与认知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1VD组病灶对侧小脑NAA/Cr、Cho/Cr比值与病变同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卒中后非痴呆组病变对侧小脑和对照组左侧小脑比较,VD组病变对侧小脑NAA/Cr比值降低(P〈0.05),而Cho/Cr比值升高(P〈0.05)。3VD组病变对侧NAA/Cr和Cho/Cr比值与Mo CA评分具有相关性(r=0.590,P=0.004;r=0.569,P=0.006)。结论 VD患者病变对侧小脑代谢物质NAA/Cr、Cho/Cr的比值发生了改变,并进一步证实小脑的代谢异常可能参与了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小脑 磁共振波谱 认知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抑郁患者小脑磁共振波谱成像改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明奎 隋汝波 +4 位作者 马贺骥 李木子 张霏霏 李桂岚 张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4-491,共8页
目的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技术,探讨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小脑代谢的改变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以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人口学、个人疾病史和生活方式的数据,对40例卒中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自评抑... 目的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技术,探讨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小脑代谢的改变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以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人口学、个人疾病史和生活方式的数据,对40例卒中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自评抑郁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将卒中患者分为卒中后抑郁(PSD)组和卒中后无抑郁(CONT)组。对PSD组、CONT组和正常对照(NORM)组进行T1WI、T2WI、DWI及1H-MRS检查,评估脑梗死体积和脑白质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测定小脑半球N-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复合物(Cho)/Cr、Cho/NAA比值,并分析卒中后小脑代谢改变与HAMD评分间的关系。结果 CONT组双侧小脑NAA/Cr、Cho/Cr、Cho/NAA比值与NORM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ORM组和CONT组比较,PSD组病灶对侧小脑Cho/Cr、Cho/NAA比值均较高(P<0.05),病灶同侧小脑Cho/Cr、Cho/NAA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侧小脑NAA/Cr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D组家庭APGAR问卷评分、ARWMC总分、发病14d时NIHSS评分、病灶对侧小脑Cho/Cr和Cho/NAA比值与CON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对侧小脑Cho/Cr、Cho/NAA比值与HAMD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小脑可能参与了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小脑 磁共振波谱成像 抑郁严重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曲松钠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周围脑组织白介素1β和白介素6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畅 巴晓红 +1 位作者 闵连秋 刘学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6期4293-4295,4299,共4页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周围脑组织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预处理组,各8只。预处理组大鼠于术前每日腹腔注射头孢曲松钠200 mg/...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周围脑组织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预处理组,各8只。预处理组大鼠于术前每日腹腔注射头孢曲松钠200 mg/kg,共5 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分别给予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腹腔注射,给药方法及疗程与预处理组相同。然后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而假手术组大鼠术中不插入线栓,其余过程与模型组及预处理组相同。术后24 h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周围组织IL-1β、IL-6阳性表达率。结果 MCAO术后,假手术组、模型组、预处理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0、(2.5±0.9)、(1.5±0.8)分〕及脑缺血周围组织IL-1β阳性表达率〔(7.3±1.3)%、(82.7±12.4)%、(52.7±9.9)%〕、IL-6阳性表达率〔(6.8±2.6)%、(69.3±10.2)%、(50.4±9.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模型组、预处理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脑缺血周围组织IL-1β、IL-6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而预处理组大鼠上述3个指标均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头孢曲松钠能提高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可能是通过抑制脑组织中炎性递质IL-1β和IL-6的表达,从而减少炎性损伤来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曲松 脑缺血 白介素1Β 白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202190对卡英酸诱导的癫痫大鼠模型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熙东 刘学文 +3 位作者 田步先 张雪杰 邢瑞仙 季恩飞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8-383,458,共7页
【目的】研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选择性抑制剂SB202190对卡英酸(KA)致痫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与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关系的探讨。【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处理组、模型组和SB202190低、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7.5 ... 【目的】研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选择性抑制剂SB202190对卡英酸(KA)致痫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与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关系的探讨。【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处理组、模型组和SB202190低、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7.5 mg/kg,30 mg/kg),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观察,应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同时通过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描记脑电图的变化,采用TUNEL检测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与凋亡有关的因子:Bcl-2、Bax和Caspase-3。【结果】假处理组无发作;模型组给KA后均出现3~5级癫痫发作;与模型组相比,低、高剂量SB2021902组发作程度明显减轻,表现为1~3级;Morris水迷宫试验:定位航行试验:SB202190两个剂量组逃避潜伏期同模型组比较均明显缩短(P<0.05),以高剂量组显著;空间探索试验:同模型组比较,SB202190两个剂量组第一象限停留时间均延长(P<0.05),穿环指数均增加(P<0.05),以高剂量组显著;模型组较假处理组Bax、Caspase-3因子表达明显增强(P<0.01),同时Bcl-2因子表达明显减弱(P<0.01),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而与模型组比较,SB202190两个剂量组使这些结果发生相反改变(P<0.01)。【结论】SB202190可以减轻大鼠癫痫发作,提高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其减少海马神经元凋亡有关,而Bcl-2、Bax和Caspase-3可能在癫痫后神经元凋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202190 癫痫发作 凋亡 认知 P38MAPK 卡英酸 大鼠 疾病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脊髓损害为首发的主动脉夹层临床特点 被引量:4
16
作者 隋汝波 张磊 李熙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87-489,共3页
目的探讨以脊髓病变为首发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对7例以脊髓损害为首发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病史回顾、临床分析及超声心动图、CT血管成像和脊髓MRI检查。结果 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与急性脊髓炎、脊髓出... 目的探讨以脊髓病变为首发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对7例以脊髓损害为首发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病史回顾、临床分析及超声心动图、CT血管成像和脊髓MRI检查。结果 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与急性脊髓炎、脊髓出血等相似如急性截瘫、尿便障碍等。此外,还伴有急性胸背痛、肾衰、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骨骼肌缺血坏死导致的肌酶谱增高等,且均伴有高血压病。超声心动图和CT血管成像、MRI可见主动脉真假双腔形成。由于其临床表现与急性脊髓炎、脊髓出血等相似,易导致贻误诊断,增加死亡率。结论以脊髓病变为首发的动脉夹层,发病急骤,误诊率高,超声心动图、CT血管成像及MRI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临床医生应加强对以急性脊髓损伤为首发的主动脉夹层的认识,从而有助于早期诊断,减少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病变 主动脉夹层 超声心动图 核磁共振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地尔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核因子κB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包翠芳 闵连秋 +2 位作者 田步先 程雪 程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268-272,共5页
目的从脑组织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变化来探讨前列地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防治机制及其量效关系。方法随机将30只大鼠均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前列地尔低剂量组(1.25μg/kg)、前列地尔中剂量组(2.50μg/kg)和前列地尔高剂量组... 目的从脑组织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变化来探讨前列地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防治机制及其量效关系。方法随机将30只大鼠均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前列地尔低剂量组(1.25μg/kg)、前列地尔中剂量组(2.50μg/kg)和前列地尔高剂量组(5.00μg/kg),采用MCA闭塞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24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的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F-κB于大鼠海马CA1区每高倍镜视野阳性细胞数。结果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前列地尔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缺血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高剂量组更为显著;②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前列地尔各剂量组与缺血对照组相比,海马区神经细胞肿胀、坏死程度明显减轻。③前列地尔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NF-κB表达于核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5.0±4.8)个/高倍镜视野、(12.4±1.9)个/高倍镜视野和(11.2±1.6)个/高倍镜视野,均低于缺血对照组的(19.3±1.3)个/高倍镜视野。结论前列地尔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以高剂量组效果较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脑组织NF-κB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前列地尔 NF-ΚB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探讨 被引量:7
18
作者 隋汝波 张磊 臧丽娥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7期587-590,共4页
医患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中的医患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沟通技能的培训是本科生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未受到足够重视。加强... 医患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中的医患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沟通技能的培训是本科生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未受到足够重视。加强沟通技能的培养对实习生的临床工作及营造和谐医患关系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强调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在医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通过实例重点介绍如何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患沟通 临床教学 医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老年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4-羟基壬烯醛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锐 王庆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45-548,共4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老年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4-羟基壬烯醛(4-hydroxynonenal,HNE)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单次双侧脑室注射Aβ蛋白的方法制备老年痴呆大鼠模型,分依达拉奉治疗组(1次/d,3 mg/kg,皮...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老年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4-羟基壬烯醛(4-hydroxynonenal,HNE)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单次双侧脑室注射Aβ蛋白的方法制备老年痴呆大鼠模型,分依达拉奉治疗组(1次/d,3 mg/kg,皮下注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自手术前1 d起给药,第10 d,各组分别进行Morris水迷宫检测后,处死动物并取脑,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大鼠海马组织MD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海马HNE表达。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水迷宫实验潜伏期时间显著延长,目的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降低,前脑组织MDA含量增加,海马CA1区HNE表达增多。依达拉奉组较模型组水迷宫结果显著改善,前脑组织MDA含量减少,且海马CA1区HNE表达显著减少。结论:依达拉奉能提高老年痴呆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这种作用可能通过降低MDA及HNE等自由基氧化损伤产物而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痴呆 依达拉奉 水迷宫 4-羟基壬烯醛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1对缺氧复氧BMS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艳 闵鹤鸣 +3 位作者 张苗苗 秦书俭 闵连秋 包翠芬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55-661,共7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ginsenoside Rg1)对缺氧复氧BMS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为BMSCs正常对照组、BMSCs缺氧复氧组(Model组)、人参皂苷Rg11×10^(-7)、1×10^(-6)、1×10^(-5)mol/L处理组、尼莫地...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ginsenoside Rg1)对缺氧复氧BMS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为BMSCs正常对照组、BMSCs缺氧复氧组(Model组)、人参皂苷Rg11×10^(-7)、1×10^(-6)、1×10^(-5)mol/L处理组、尼莫地平2.5×10^(-7)mol/L处理组(阳性对照组)。各组分别于缺氧复氧12h前加入完全培养基(正常对照组、Model组)、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g1各处理组)、尼莫地平(阳性对照组)。建立缺氧复氧BMSCs模型。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的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技术定性定量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Bcl-2、Bax的表达情况。结果TUNEL结果显示,BMSCs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凋亡细胞,Model组可见明显的凋亡细胞,与Model组比较,其余各处理组凋亡细胞数量均减少,以人参皂苷Rg1(1×10^(-5)mol/L)组最为明显。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BMSCs正常对照组可见少量的PCNA、bcl-2、bax表达;Model组的PCNA、bcl-2的表达减少,但bax的表达显著增高,bcl-2/bax比值降低;与Model组比较,人参皂苷Rg1各组PCNA、bcl-2表达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高,而bax表达呈现相反的趋势,bcl-2/bax比值增高,以Rg1(1×10^(-5)mol/L)组最为明显。结论人参皂苷Rg1预处理对缺氧复氧BMSCs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ax的表达,上调PCNA、bcl-2的表达,抑制BMSCs凋亡和促进BMSCs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1 BMSCS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