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单伟 王长辉 +1 位作者 秦书俭 李德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96-698,702,共4页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在体内微环境中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取80只SD大鼠,制作羊膜管包绕的缺损10 mm的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只,实验组羊膜管内注入hUC-MSCs悬液50μL(1...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在体内微环境中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取80只SD大鼠,制作羊膜管包绕的缺损10 mm的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只,实验组羊膜管内注入hUC-MSCs悬液50μL(1.0×105/mL),对照组注入等量的DF12培养基。分别于术后4、8、12、16、20周行肢体一般状态、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检测。结果 2周后术侧足底踝关节负重区出现红肿及溃疡,5~10周时各组大鼠术侧肢体溃疡逐渐愈合,对照组较实验组红肿及溃疡程度严重,且愈合较慢;实验组术侧腓肠肌恢复率随时相延长而逐步好转,而对照组则逐步下降,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直接植入体内的hUC-MSCs可分化神经样细胞,对坐骨神经损伤可起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神经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甙Rg1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包翠芬 刘霞 +2 位作者 魏嘉 梁佳 秦书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88-92,共5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g1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人参皂甙Rg110、20、40mg/kg组,每组10只。采用线...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g1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人参皂甙Rg110、20、40mg/kg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栓塞2h制作大脑中动脉模型。4个药物组于术前5d至取材当日,每日清晨于腹腔注射人参皂甙Rg1(10、20、40mg/kg)及尼莫地平1mg/kg(均溶于1.5ml的等渗盐水中),其余各组于同一时间点注射1.5ml等渗盐水,1次/d。观察再灌注24h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CA1区MMP-2、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和人参皂甙Rg110、20、40mg/kg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0、2.8±0.9、1.5±0.7、2.1±0.9、1.5±0.7及1.3±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参皂甙Rg120、40mg/kg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参皂甙Rg110、20、40mg/kg组与尼莫地平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各组均有MMP-2、MMP-9的表达,其中假手术组仅有少量表达,模型组表达量最多。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甙Rg110、20、40mg/kg组及尼莫地平组MMP-2、MMP-9的表达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尼莫地平组比较,人参皂甙Rg110mg/kg组的MMP-2、MMP-9表达量显著增高,40mg/kg组显著降低(P〈0.05),而20mg/kg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皂甙Rg1防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脑组织MMP-2、MMP-9表达有关,且以高剂量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人参皂甙类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诱导后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β-磷酸三钙复合植骨材料对兔颅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郑德宇 刘建生 +3 位作者 杨依勇 秦书俭 包翠芬 姚素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1-444,476,共5页
目的探讨成骨诱导后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B-MSCs)与β-磷酸三钙(TCP)构成的人工植骨材料修复兔颅骨缺损的作用。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人UCB-MSCs;取传3代细胞应用条件培养基进行成骨诱导2周后,绘制细... 目的探讨成骨诱导后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B-MSCs)与β-磷酸三钙(TCP)构成的人工植骨材料修复兔颅骨缺损的作用。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人UCB-MSCs;取传3代细胞应用条件培养基进行成骨诱导2周后,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检测碱性磷酸酶(AKP)、骨钙素(OCN)和钙离子的含量;成骨诱导后UCB-MSCs与β-TCP复合培养后形成人工植骨材料,用扫描电镜观察成骨诱导后的UCB-MSCs在β-TCP表面的生长状况;按人工植骨材料的形状制作兔颅骨全层缺损模型,术后4周行颅骨X线摄片,分析人工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结果采用Percoll(1.073 g/mL)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得到的UCB-MSCs大小较为均匀、梭形或星形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成骨诱导前后细胞的生长曲线测定无明显变化;UCB-MSCs内AKP、培养基中的OCN含量和细胞内钙离子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1);成骨诱导的细胞在β-TCP表面生长良好,在细胞周围有白色的钙盐沉积。人工植骨材料植入骨缺损4周后,发现复合材料与颅骨缺损中间大部分被高密度影所充填。结论成骨诱导后的UCB-MSCs呈现成骨细胞特性,在β-TCP表面生长状态良好;与β-TCP构成人工植骨材料具有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诱导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Β-磷酸三钙 人工植骨材料 骨缺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黄多糖诱导大鼠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及对Notch1和Jagged1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付海燕 杜红阳 包翠芬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8-453,共6页
目的探讨地黄多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作用及对Notch1和Jagged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大鼠P3-P5代BMSCs,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神经生长因子组(BDNF组,10μg/ml)和地黄多糖诱导A、B、C组(RGP组... 目的探讨地黄多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作用及对Notch1和Jagged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大鼠P3-P5代BMSCs,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神经生长因子组(BDNF组,10μg/ml)和地黄多糖诱导A、B、C组(RGP组,浓度分别为50、100、200μg/ml),诱导后连续培养7d。观察细胞一般形态。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CON组与RGP C组神经标志物相关蛋白神经巢蛋白(Nestin)、β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各组诱导后0、1、3、7d时Notch1、Jagged1蛋白和Notch1胞内段NICD的表达。结果 CON组始终以梭形细胞为主,RGP C组第5天起出现神经元样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RGP C组Nestin蛋白表达由强到弱,NSE和βⅢ-tubulin蛋白表达由弱到强,GFAP蛋白呈弱表达。免疫荧光结果显示,RGP各组各时间点Notch1蛋白阳性细胞率均显著低于CON组(P<0.05),且随时间延长Notch1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降低;RGP C组中Jagged1阳性细胞率诱导后1d时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后显著下降(P<0.05),BDNF组基本无Jagged1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与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类似。结论地黄多糖具有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作用,且可影响Notch1和Jagged1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多糖 间质干细胞 NOTCH1蛋白 Jagged1蛋白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卵巢癌CAOV3细胞cyclin D1及GADD15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叶丽平 温有锋 +1 位作者 聂海褀 张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882-1885,共4页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人卵巢癌CAOV3细胞细胞周期调节蛋白cyclinD1及GADD153表达的影响,探讨bFGF促进人卵巢癌CAOV3细胞增殖、抑制凋亡的信号机制。方法:利用无血清饥饿诱导卵巢癌CAOV3细胞凋亡。分为对照组、bFGF...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人卵巢癌CAOV3细胞细胞周期调节蛋白cyclinD1及GADD153表达的影响,探讨bFGF促进人卵巢癌CAOV3细胞增殖、抑制凋亡的信号机制。方法:利用无血清饥饿诱导卵巢癌CAOV3细胞凋亡。分为对照组、bFGF组。分别应用MTT、流式细胞术、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25、50、75μg/L bFGF对CAOV3细胞增殖率、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bFGF对CA-OV3细胞cyclin D1、GADD153以及转录因子(c-Fos、c-Jun)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FGF呈剂量依赖性加速CAOV3细胞细胞周期进程,促进细胞增殖,抑制饥饿诱导的凋亡(P<0.01);呈时间依赖性促进cyclinD1、c-Fos、c-Jun,抑制GADD153蛋白表达(P<0.01)。结论:bFGF可能通过上调cyclin D1、c-Fos、c-Jun,下调GADD153表达促进细胞增殖,抑制饥饿诱导的卵巢癌CAOV3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周期蛋白D1 生长抑制和DNA损伤诱导基因153 卵巢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甲酸联合Purmorphamine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运动神经元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学元 李德华 +1 位作者 单伟 姜东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7-652,共6页
目的:探讨单独和联合应用维甲酸(retinoic acid,RA)与purmorphamine(2,6,9-三取代嘌呤化合物,PM)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向运动神经元分化的影响,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目的:探讨单独和联合应用维甲酸(retinoic acid,RA)与purmorphamine(2,6,9-三取代嘌呤化合物,PM)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向运动神经元分化的影响,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双酶消化法提取纯化hUCMSCs,取传至第3代的hUC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抗原CD29、CD31、CD34、CD44的表达情况。根据加入不同诱导剂分4组:空白对照组;RA组(加入0.5μg/ml RA);PM组(加入1μg/ml PM);RA+PM组(加入0.5μg/ml RA和1μg/ml PM)。细胞诱导后第20d,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Nestin、β-tubulin-III、Hb9、ChAT的表达情况,比较各组细胞阳性表达的比例。RA+PM组细胞诱导5、10、15、20、25 d后收集细胞,检测细胞内Ach的含量。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29、CD44高表达,CD31阴性,CD34不表达。空白对照组和PM组细胞诱导后形态变化不明显,Nestin和β-tubulin-III阳性表达率均很低,两者之间无差别。RA组和RA+PM组的诱导后细胞具有典型的神经元样形态;且Nestin和β-tubulin-III阳性表达率比其他两组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4组中只有RA+PM组细胞诱导后出现Hb9表达阳性,其他各组均无Hb9表达。RA+PM组ChAT高表达,RA组仅少量表达。从第15 d起,RA+PM组细胞可检测到Ach,其含量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结论:RA能促进hUCMSCs向神经元分化,单独使用PM并没有明显效果,而RA联合PM能显著促进hUCMSCs向运动神经元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运动神经元 维甲酸 purmorphamine 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β-连环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志云 萧鸿 +2 位作者 李俊林 裴丹 刘学政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视网膜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观察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对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探索他汀类药物可能的非调脂性治疗作用。方法SD大鼠72只,随...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视网膜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观察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对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探索他汀类药物可能的非调脂性治疗作用。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im治疗组(Sim组)、DM生理盐水组(DM组)。腹腔注射STZ建立DM模型,成模后Sim组予以Sim灌胃(20mg.kg-1.d-1),DM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2周、5周、8周处死动物。用伊凡思蓝方法检测视网膜血管渗透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2周、5周和8周大鼠视网膜血管渗透性增加,DM组伊凡思蓝含量分别为(21.68±3.70)μg.g-1、(25.34±4.40)μg.g-1、(29.78±4.30)μg.g-1,Sim能够改变这种变化,Sim组伊凡思蓝含量分别为(16.45±5.20)μg.g-1、(19.28±4.10)μg.g-1、(23.23±4.60)μg.g-1。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证实视网膜β-catenin主要表达在视网膜外界膜、外核层、外网状层、内网状层、内界膜。Western blotting分析证明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STZ诱导的DM大鼠视网膜β-catenin表达量显著增加,DM组与正常对照组和Si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Z诱导的DM大鼠β-catenin表达量增加,Sim可显著抑制这种改变,改善DM大鼠视网膜微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连环蛋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辛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原酸对体外培养的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的作用 被引量:9
8
作者 姚素艳 李全胜 郑德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7-842,共6页
目的探讨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HA)对体外培养状态下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无菌状态下复苏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取传4代的细胞,向培养基内加入CHA,使其终浓度达到0、25、50、100、200、500μmol/L,应用CCK-8体... 目的探讨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HA)对体外培养状态下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无菌状态下复苏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取传4代的细胞,向培养基内加入CHA,使其终浓度达到0、25、50、100、200、500μmol/L,应用CCK-8体外抑制实验进行筛选CHA的最佳抑癌浓度。选择CHA最佳抑癌浓度,作用于CNE-1细胞系。检测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中端粒酶活性、抑癌基因p27和p16的表达、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4)的表达。结果经CCK-8体外抑制实验进行筛选CHA的最佳抑癌浓度为100μmol/L。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的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100μmol/L的CHA,维持10d,CNE-1细胞株中其端粒酶活性为1.621,远低于试剂盒中的阳性对照和未处理的CNE-1细胞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CHA处理CNE-1细胞株10d后,抑癌基因p27和p16均有少量的表达,而在阳性对照组(HT1080细胞)和未处理的CNE-1细胞几乎没有表达。应用CHA处理CNE-1细胞株10d后,cyclin D1和CDK4的表达量与阳性对照组(HT1080细胞)和未处理的CNE-1细胞相比明显降低。结论应用100μmol/L CHA 10d,可以降低CNE-1细胞株端粒酶活性、增加抑癌基因的表达,降低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CHA对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的作用是通过活化抑癌基因和抑制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酸 鼻咽癌 抑癌基因 细胞周期蛋白 端粒酶 P27 P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多糖对高糖所致RF/6As通透性和Rho激酶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继红 刘学政 杨雪佳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07-512,共6页
目的探讨高糖条件下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s)损伤时的单层通透性、Rho激酶1(ROCK1)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枸杞多糖(LBP)对上述变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RF/6As,分为等渗葡萄糖处理组(对照组)、40mmol/L葡萄糖处理组(高糖组)... 目的探讨高糖条件下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s)损伤时的单层通透性、Rho激酶1(ROCK1)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枸杞多糖(LBP)对上述变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RF/6As,分为等渗葡萄糖处理组(对照组)、40mmol/L葡萄糖处理组(高糖组)及LBP+40mmol/L葡萄糖处理组(LBP+高糖组)。各组分别培养1、3、5、7d,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的RF/6As形态,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为示踪剂用二室弥散系统检测RF/6As单层通透性的变化,应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细胞骨架的变化,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ROCK1在5d、7d各组细胞中的表达量。结果第3、5、7天,高糖组RF/6As随时间延长逐渐变形,正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单层通透性逐渐增加;3个时间点HRP的A值分别为0.074±0.011、0.135±0.022、0.253±0.04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BP+高糖组仅于7d时细胞形态略有改变,5d及7d时HRP的A值分别为0.069±0.004和0.114±0.009,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明显低于高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blot检测显示,7d时LBP+高糖组ROCK1灰度值为35849.47±1032.36,高糖组为21356.10±156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糖可引起RF/6As单层通透性增加和细胞骨架的重排以及ROCK1的高表达,而LBP可通过下调ROCK1的表达减轻高糖对RF/6As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 枸杞多糖 葡萄糖 通透性 Rho激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肌干细胞在透明质酸凝胶载体中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全双 梅晰凡 +2 位作者 郭占鹏 王滢丽 秦书俭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29-832,共4页
目的探讨以透明质酸钠凝胶作为组织工程软骨载体、以成肌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诱导分化形成软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成肌干细胞,采用结蛋白(Desmin)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鉴定,并观察兔成肌干细胞在不同浓度透明质酸钠凝胶中的生... 目的探讨以透明质酸钠凝胶作为组织工程软骨载体、以成肌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诱导分化形成软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成肌干细胞,采用结蛋白(Desmin)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鉴定,并观察兔成肌干细胞在不同浓度透明质酸钠凝胶中的生长状态。在5%透明质酸钠凝胶中以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诱导兔成肌干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通过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细胞化学及RT-PCR技术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原代培养兔成肌干细胞Desmin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表达,且在不同浓度透明质酸钠凝胶中均生长良好。BMP-2诱导培养1d后,成肌干细胞即开始于透明质酸钠凝胶中伸展生长,诱导培养10d后,细胞形态由梭形向多边多角形转化,甲苯胺蓝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检测阳性,RT-PCR检测Ⅱ型胶原和聚焦蛋白聚糖mRNA呈阳性表达。结论兔成肌干细胞可在适当浓度BMP-2诱导下分化为软骨样细胞,透明质酸钠凝胶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良好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肌细胞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透明质酸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诱导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德华 单伟 +2 位作者 张海锋 赵宝东 秦书俭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54-558,共5页
探讨来源于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以期为脐静脉MSCs的神经移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在无菌条件下收集正常足月剖宫产新生儿脐带并对脐静脉进行胶原酶消化,将获取的内皮及内皮下贴壁细... 探讨来源于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以期为脐静脉MSCs的神经移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在无菌条件下收集正常足月剖宫产新生儿脐带并对脐静脉进行胶原酶消化,将获取的内皮及内皮下贴壁细胞进行培养。经传代培养及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后,取第2代细胞用β-巯基乙醇和二甲基亚砜诱导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并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脐静脉经胶原酶消化后的贴壁细胞主要表现为间充质样细胞和内皮细胞;传2代后,间充质样细胞可得到纯化和扩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诱导前细胞不表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诱导后MSCs表达巢蛋白(nestin)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而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以上结果提示,来源于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的MSCs在体外可以培养、扩增,并具备在诱导剂的作用下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潜能,可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细胞移植治疗的备选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静脉 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元样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钙黏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萧鸿 王志云 +1 位作者 庞东渤 刘学政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5-329,共5页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视网膜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的表达及辛伐他汀对VE-cadherin表达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可能的非调脂性治疗作用。方法尾静脉注射STZ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48只。成模次日起,24只...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视网膜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的表达及辛伐他汀对VE-cadherin表达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可能的非调脂性治疗作用。方法尾静脉注射STZ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48只。成模次日起,24只大鼠每日给予辛伐他汀20 mg/kg灌胃为辛伐他汀组,24只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为糖尿病组;另选24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造模后2、5、8周各组取8只大鼠采用伊凡思蓝(EB)法检测视网膜的渗透性,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V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和糖尿病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糖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糖尿病组大鼠比较,各时间点辛伐他汀组大鼠体重均明显上升,而血糖均显著下降(P<0.05)。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证实,VE-cadherin在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血管呈黄褐色阳性表达。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发展,糖尿病组视网膜血管表达VE-cadherin的量显著减少,与正常对照组和辛伐他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和辛伐他汀组EB渗透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辛伐他汀组低于糖尿病组(P<0.05)。结论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中VE-cadherin表达量减少,辛伐他汀可改善这种改变,提示辛伐他汀对DR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辛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胚龄昆明小鼠胚胎获取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的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秦书俭 张海锋 单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5-647,共3页
目的探讨分离培养昆明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的最佳胚龄。方法分别从孕3.5 d和4.5 d的母鼠子宫中分离收集桑椹胚和囊胚,比较体外培养时胚胎的贴壁率、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ICM)形成率、形成ES细胞克隆率(P1)和形成ES细胞亚克隆率(... 目的探讨分离培养昆明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的最佳胚龄。方法分别从孕3.5 d和4.5 d的母鼠子宫中分离收集桑椹胚和囊胚,比较体外培养时胚胎的贴壁率、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ICM)形成率、形成ES细胞克隆率(P1)和形成ES细胞亚克隆率(P2)。结果孕3.5 d采集的胚胎多为桑椹胚,孕4.5 d采集的胚胎多为囊胚,分离培养结果表明,后者的胚胎贴壁率、ICM形成率和ES细胞克隆形成率均高于前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囊胚较桑葚胚更适合作为体外分离培养昆明小鼠ES细胞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小鼠 胚胎干细胞 胚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德华 单伟 +2 位作者 韩静 赵宝东 秦书俭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4-426,共3页
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分离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细胞进行贴壁培养;传代培养后,用高浓度葡萄糖(25mmol/l)培养液DMEM(含10%FBS)以及bFGF(basic Fibroblast Growth ... 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分离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细胞进行贴壁培养;传代培养后,用高浓度葡萄糖(25mmol/l)培养液DMEM(含10%FBS)以及bFGF(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和尼克酰胺诱导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形态变化,观察是否形成细胞团;用胰岛β细胞特异双硫腙染色鉴定诱导后细胞内是否含有高浓度游离锌离子;免疫细胞化学(Envision法)鉴定诱导后细胞是否分泌胰岛素。结果:第2代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经过高糖诱导大约10天后,形成细胞团;呈双硫腙染色阳性;免疫细胞化学表明诱导后细胞内的细胞胰岛素染色阳性。结论: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分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β样细胞,这种胰岛β样细胞具有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静脉 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分化 胰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1对缺氧复氧BMS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艳 闵鹤鸣 +3 位作者 张苗苗 秦书俭 闵连秋 包翠芬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55-661,共7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ginsenoside Rg1)对缺氧复氧BMS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为BMSCs正常对照组、BMSCs缺氧复氧组(Model组)、人参皂苷Rg11×10^(-7)、1×10^(-6)、1×10^(-5)mol/L处理组、尼莫地...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ginsenoside Rg1)对缺氧复氧BMS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为BMSCs正常对照组、BMSCs缺氧复氧组(Model组)、人参皂苷Rg11×10^(-7)、1×10^(-6)、1×10^(-5)mol/L处理组、尼莫地平2.5×10^(-7)mol/L处理组(阳性对照组)。各组分别于缺氧复氧12h前加入完全培养基(正常对照组、Model组)、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g1各处理组)、尼莫地平(阳性对照组)。建立缺氧复氧BMSCs模型。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的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技术定性定量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Bcl-2、Bax的表达情况。结果TUNEL结果显示,BMSCs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凋亡细胞,Model组可见明显的凋亡细胞,与Model组比较,其余各处理组凋亡细胞数量均减少,以人参皂苷Rg1(1×10^(-5)mol/L)组最为明显。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BMSCs正常对照组可见少量的PCNA、bcl-2、bax表达;Model组的PCNA、bcl-2的表达减少,但bax的表达显著增高,bcl-2/bax比值降低;与Model组比较,人参皂苷Rg1各组PCNA、bcl-2表达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高,而bax表达呈现相反的趋势,bcl-2/bax比值增高,以Rg1(1×10^(-5)mol/L)组最为明显。结论人参皂苷Rg1预处理对缺氧复氧BMSCs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ax的表达,上调PCNA、bcl-2的表达,抑制BMSCs凋亡和促进BMSCs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1 BMSCS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FGF复合骨基质明胶在兔股前区促血管化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单伟 秦书俭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39-442,共4页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骨基质明胶(BMG)包埋血管束在兔股前内侧区的促血管化作用,为解决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问题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制备兔BMG。将36只兔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12只。于股骨前内侧膝关节上方做一纵行切口...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骨基质明胶(BMG)包埋血管束在兔股前内侧区的促血管化作用,为解决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问题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制备兔BMG。将36只兔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12只。于股骨前内侧膝关节上方做一纵行切口。A组:bFGF+血管束+BMG;B组:血管束+BMG;C组:BMG,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给各组动物灌注墨汁后处死,取出植入物,做透明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并做Masson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组织学观察表明:术后12周,A组的新生血管排列较有序,B组的新生血管逐渐趋向于有序排列,C组新生血管排列杂乱,主要集中于材料边缘,中央较少。血管面积定量分析:各个时间点上A组血管面积均最大,与B组、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骨面积定量分析:各个时间点上A组新生骨面积均最大,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FGF对BMG包埋血管束有促血管化的正协同作用。血管化程度越高,新生骨面积越大,新生骨面积比与血管化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骨基质明胶 血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重组人α乳清蛋白和油酸大量快速制备高活性的HAMLET肿瘤杀伤复合物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轶博 曾瑞霞 +3 位作者 牛静 郑少鹏 贾弘禔 丁卫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557-564,共8页
目的可致肿瘤细胞死亡的人α乳清蛋白(human alpha-lactalbumin made lethal to tumor cells,HAMLET)是一种可导致多种癌细胞死亡的强效选择性肿瘤杀伤蛋白质-脂酸复合物。为了使HAMLET应用于肿瘤的治疗并对其杀伤机制进行探讨,我们需... 目的可致肿瘤细胞死亡的人α乳清蛋白(human alpha-lactalbumin made lethal to tumor cells,HAMLET)是一种可导致多种癌细胞死亡的强效选择性肿瘤杀伤蛋白质-脂酸复合物。为了使HAMLET应用于肿瘤的治疗并对其杀伤机制进行探讨,我们需要建立和优化简便、快速、规模化制备与纯化HAMLET的方法。方法通过构建人α乳清蛋白分泌型细胞MCF-7的cDNA文库,PCR扩增出编码人α乳清蛋白成熟肽段的全长序列,然后克隆入pET30a(+)表达载体质粒,并转化BL21(DE3)宿主大肠杆菌。经过IPTG诱导,表达细菌的裂解,蛋白体外复性,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等步骤,获得了高纯度的重组人α乳清蛋白的C端His标签融合蛋白。纯化蛋白经EDTA脱钙后,与油酸(oleic acid,OA)在加热条件下制备HAMLET复合物。同时,对HAMLET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活性进行检测。结果通过与经典方法制备的牛α乳清蛋白和OA复合物(BAMLET)进行比较,发现我们制备的HAMLET在紫外吸收光谱、疏水性质特征及肿瘤杀伤活力方面与BAMLET活性相符,并且可引起HeLa肿瘤细胞的凋亡样程序性死亡。结论本研究自主制备的HAMLET成本经济、方法简便且具有较好的规模化放大前景,为日后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致肿瘤细胞死亡的人α乳清蛋白 α乳清蛋白 肿瘤细胞 程序性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1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闯 刘学政 +1 位作者 左中夫 冯月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6-339,共4页
目的观察病程3个月、6个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及血管生成素-1(angiogenin,Ang-1)对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应用STZ制备SD大鼠糖尿病模型。将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3个... 目的观察病程3个月、6个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及血管生成素-1(angiogenin,Ang-1)对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应用STZ制备SD大鼠糖尿病模型。将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3个月组(DM3组)、糖尿病6个月组(DM6组),Ang-1治疗3个月组(ANG3组)、Ang-1治疗个月组(DM3组)、糖尿病6个月组(DM6组),Ang-1治疗3个月组(ANG3组)、Ang-1治疗6个月组(ANG6组)及正常对照3个月组(CON3组)、正常对照6个月组(CON6组)。尾静脉一次性注射STZ(55mg·kg-1)诱发大鼠糖尿病。ANG组大鼠每只眼球每15d球后注射Ang-1溶液0.05mL(0.2μg Ang-1)。每组大鼠各5只,分别饲养到3个月、6个月时处死,取大鼠视网膜进行电镜观察。结果(1)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CON组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内异染色质分布均匀,细胞器、细胞核形态正常,基底膜结构清楚,连续完整。DM组内皮细胞水肿,线粒体肿胀、变性,核染色质浓缩、边集,分布于核膜下;基底膜明显增厚。ANG3组血管壁、内皮细胞核及周细胞核形态正常;ANG6组血管壁完整无断裂,基底膜增厚不明显。(2)组间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均数比较:ANG3(228.0±16.2)nm与DM3(245.5±11.9)n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6(251.5±19.3)nm与DM6组(310.6±28.0)nm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ng-1对STZ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损害有明显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超微结构 血管生成素-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卵巢癌CAOV3细胞凋亡及葡萄糖调节蛋白78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叶丽平 温有锋 张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93-897,共5页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人卵巢癌CAOV3细胞凋亡的关系及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表达的变化,探讨bFGF促进人卵巢癌CAOV3细胞增殖,抑制凋亡的信号机制。方法:利用无血清饥饿诱导卵巢癌CAOV3细胞凋亡。分为对照组、bFGF...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人卵巢癌CAOV3细胞凋亡的关系及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表达的变化,探讨bFGF促进人卵巢癌CAOV3细胞增殖,抑制凋亡的信号机制。方法:利用无血清饥饿诱导卵巢癌CAOV3细胞凋亡。分为对照组、bFGF组、PKB抑制剂组。应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双荧光染色法观察bFGF对CAOV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ting、RT-PCR检测bFGF对PKB、GRP78表达的影响。结果:bFGF呈剂量依赖性激活PKB信号通路,呈时间依赖性促进GRP78mRNA及蛋白表达(P<0.01)。与对照组相比,bFGF可加速CAOV3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促进细胞增殖,抑制无血清培养诱导的细胞凋亡。PKB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可阻断bFGF的上述作用。结论:bFGF可能通过PKB信号通路上调GRP78的表达,促进细胞增殖,抑制饥饿诱导的卵巢癌CAOV3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葡萄糖调节蛋白78 蛋白激酶B 卵巢肿瘤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伟 刘学政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98-800,共3页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中起主导作用。褪黑素(MLT)是体内很强的抗氧化剂之一,它可以直接清除体内自由基,或通过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促进自由基的清除;MLT易于透过血-脑屏障抑制神经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增...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中起主导作用。褪黑素(MLT)是体内很强的抗氧化剂之一,它可以直接清除体内自由基,或通过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促进自由基的清除;MLT易于透过血-脑屏障抑制神经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增生,防止视网膜神经组织的氧化损伤;MLT通过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起到保护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并具有调节血糖水平等作用。MLT针对DR的病因,从多方面起到防治DR的作用,有望成为主要的治疗药物。就近年来MLT对DR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褪黑素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